金鑫 費連花
一、背景分析
1.研究對象是y2=2px(p>0)的拋物線,過y軸一定點P(且不為原點O)的動直線被拋物線所截弦為AB,設kOA+kOB=k,求證k為定值.
證明? lPA: x a + y b =1, ①
C:y2=2px(p>0), ②
k= y1 x1 + y2 x2 = y1? y21 2p? + y2? y22 2p? =2p y1+y2 y1y2 ,
將①代入到②式中,消x得y2=2pa 1- y b? ,
整理得y2+ 2pa b y-2pa=0,
由韋達定理得y1+y2=- 2pa b ,y1y2=-2pa,∴k= 2p b .
2.過A作x軸的垂線交OB于點A′,取AA′中點M,判斷M點與x軸的位置關系.
解? 設A,B兩點坐標分別為(xA,yA)(xB,yB).
lOB:y= y2 x2 x,yA′= y2 x2 x,yM= y1+ y2 x2 x1 · 1 2 = x1 2?? y1 x1 + y2 x2? = p b x1.
這說明P點在y軸正半軸上,M點必在x軸上方,反之在下方.
3.求出射線OM的方程.
答:y= p b x(x>0),說明此射線位置確定.
結論:kOA+kOB=2kOM,三條直線斜率成等差數(shù)列.
4.M點軌跡.
解? M x1, p b x1 ,對應參數(shù)方程 x=x1,y= p b x1,
∴y= p b x(x>0)為M點軌跡.
注意3,4對應的方程是完全一樣的.
5.求出Q點坐標.
解? y= p b x(x>0), ①
y2=2px(p>0). ②
聯(lián)立得x= 2b2 p ,y=2b,Q? 2b2 p ,2b .
二、結論分析
以上的5個結論始于P點,而P點的位置是y軸非原點,也可以理解成是過拋物線頂點且垂直于對稱軸的直線上的點(異于頂點).筆者通過斜率的關系將過P點的直線與拋物線交出的交點弦的特征給出,筆者希望讀者能夠理解P點作為圖形的先天環(huán)境之一,甚至是某些結論的決定因素,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是一個動因,它的位置影響著斜率和的值是否為定值,影響著M點的位置,影響著M的軌跡,影響著Q點位置.本文通過坐標法講解,所以參量b作為動因P的代數(shù)形態(tài)表達,那么所有能用b表達的量且其他量確定的情況下,因P動而動,反之因P定而定之.
三、真題分析
2017(北京·理科)18題:已知拋物線C:y2=2px過點P(1,1),過點 0, 1 2? 作直線l與拋物線C交于不同的兩點M,N,過點M作x軸的垂線分別與直線OP,ON交于點A,B,其中O為原點.
(Ⅰ)求拋物線C的方程,并求其焦點坐標和準線方程;(解答略)
(Ⅱ)求證:A為線段BM的中點.
(Ⅱ)初步分析:筆者在背景分析中為讀者提供了這個高考題的原始形成過程,當然這并不能直接讓讀者受益,希望讀者能夠明白,我們可以根據(jù)研究其形成過程去對題目改編及創(chuàng)造或者重新賦值,接下來我們對這個高考題的數(shù)據(jù)進行具體的測試.
我們假設已知A為線段BM的中點,然后找出影響的那個Q點,由題可知p= 1 2 .
由背景分析中的5號結論可得Q(1,1),當然這里如果是筆者的話,會考慮直接賦這個值,反推出這個拋物線方程然后去編題.
深度分析:現(xiàn)在來看,這個題目是先找到Q點然后編輯的題目,但是考生并不會立刻判斷出這個Q點竟然如此特殊,考生往往以為條件用過一次可以忽略了,其實不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考生總是怕設斜率k,因為設了以后他就知道聯(lián)立韋達,其實我們很有必要對它進行真假動因的判斷,而這種判斷往往需要一定的計算能力,筆者在這個題目的分析中沒有用斜截式,而是截距式.最后我們來說一下第二問的思路,分別計算BM中點坐標,還有BM和OP交點坐標,判斷重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