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賢權
(寧波出版社,浙江 寧波 315000)
2019年起實施的《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行辦法》(下稱《辦法》),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出版單位存在的種種流弊,將社會效益分成出版質量、文化和社會影響、產品結構和專業(yè)特色、內部制度和隊伍建設四部分,提出了一系列考核評價的量化指標,并依據評價結果對圖書出版單位進行獎懲。這不僅為出版單位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提供了宏觀指導,更是在實踐中如何把體現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要求落到實處提供了統(tǒng)一的工作遵循,必將對我國出版業(yè)的健康繁榮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出版單位必須深刻認識《辦法》的實施對出版業(yè)帶來的變化,自覺在出版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標準等各個層面進行重新審視與反思,以主動適應社會對行業(yè)提出的新要求。
思考之一:出版理念上,需要厘清出版工作是什么、為什么、該怎么做等基本問題,真正回歸出版工作的本源,聚焦于傳播思想、傳承文化知識,以文化社會、化人上。
1. 必須明確我國的出版工作是黨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重要工作,是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圖書出版業(yè)從其產生起,就對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與一些國家的出版管理體制不同,我國一直對出版單位的設立實行審批制,其目的,在當下就是為了保證正確的出版方向,使出版工作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助力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和增強文化自信。所以,不管我國的出版體制怎么轉、怎么改,都不能偏離這個方向。出版單位轉為企業(yè)后,自主權擴大了,但并不因“經營自主、生產自由”而不受約束,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而必須提高政治站位,旗幟鮮明地講政治、講大局、講導向,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2. 必須明確出版人出版業(yè)的文化擔當。出版工作本質上是文化活動,通過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傳承和知識傳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是出版業(yè)最為顯著的符號;建設與傳播先進文化,是出版人責無旁貸的使命。出版工作者應時刻牢記自己的文化使命,靜下心來,以嚴謹務實的態(tài)度在出版業(yè)上精耕細作,以高質量的作品回饋社會與讀者。一段時間以來,在企業(yè)要“追求利潤最大化”風潮的影響下,出版界浮躁之風盛行,甚至在利益追求中迷失了方向:有的不管書稿是否有文化知識價值,甚至是格調低下的,只要給夠錢都予以出版;還有的因為做出版賺不了錢,干脆撇開自己的文化使命,熱衷于多元發(fā)展,抽調寶貴的人力物力從事房地產、金融等與文化不搭邊的產業(yè),“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凡此等等。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兩會”上,對福建的企業(yè)家說了一番語重心長又十分深刻的話,他指出:做企業(yè)、做事業(yè)不是僅僅賺幾個錢的問題。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做實業(yè),這是本分。作為出版工作者必須牢記本分,堅守主業(yè),心無旁騖,久久為功,自覺擔當起繁榮發(fā)展文化的重任。
3. 必須明確出版業(yè)經濟效益的實現是以社會效益的優(yōu)先實現為前提的。圖書出版業(yè)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與產業(yè)屬性,也就是要重視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效益。經濟效益對于出版單位的生存與發(fā)展,不可或缺,這一點毋庸諱言,出版工作者必須有市場意識、成本意識。但社會效益始終是第一位的,我們在考慮選題時,首先不能以賺錢的視角,以這本書能賺多少錢作為出發(fā)點,而必須先從它是否具有學術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等社會效益的角度來審視。在確認有這些價值后,再考慮怎樣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只有這樣,才能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要求落到實處,企業(yè)的發(fā)展才能行穩(wěn)而致遠。簡言之,出版業(yè)的經濟效益是在體現與實現社會效益的過程中伴生而來的。事實上,凡事先考慮賺錢,不光在出版業(yè)行不通,即使是在純粹經濟行為的其他行業(yè)上也如此??v觀世界上許許多多著名的大企業(yè)、老企業(yè),它們無一例外地不是將賺多少錢作為自己的宗旨與追求的目標。
思考之二:在出版內容上,需要厘清該出版什么、不該出版什么的問題,按考核評價辦法的指引,重新定位出版方向,強化內容創(chuàng)新,果斷調整不符合出版社特色、特長的產品。
1. 必須更加主動地對標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積極出版具有文化和社會影響力的精品力作。入選國家重大出版規(guī)劃項目、獲得國家級資金資助、榮獲出版界“三大獎”等,是出版物文化和社會影響力的集中體現,理所當然也應該是出版單位和出版人孜孜以求的至高目標。多年來,由于入選這些“國家級”項目難度大、要求高,有不少出版社視之為畏途,覺得高不可攀、得不償失而敬而遠之,不愿在人力物力財力上費心思、作投入,以致多年來在這些方面收獲甚微。如果說這種現象在過去可以敷衍了事,但在《辦法》實施后,繼續(xù)以可遇而不可求的態(tài)度對待,甚至采取規(guī)避戰(zhàn)術,那么就很難會獲得好的考評分。因此,出版社尤其是力量薄弱的地方性中小出版社,必須調整工作重點,勇于迎難而上,將入選國家級項目作為一個主攻的重點、難點,下大力氣來抓。必須認真研究國家各類重大出版規(guī)劃指南,研究入選這些規(guī)劃的項目,諸如“十三五”國家重大出版規(guī)劃項目、絲路書香工程規(guī)劃項目等,啟發(fā)思路,拓寬視野,從而開發(fā)出更多的適合自身出版能力的優(yōu)秀選題。
2. 必須更加注重出版社發(fā)展的整體規(guī)劃,打造產品結構合理、富有專業(yè)特色的產品線。每一家出版社,或者是行業(yè)性、專業(yè)性,或者是地方綜合性,都有自己的辦社宗旨和出版定位,重點在什么領域,出什么書、不出什么書等,這也是出版社秉持辦社特色、塑造出版品牌的基本要求。但一段時間以來,受急功近利的影響和對出版自由的片面理解,不少出版社偏離了辦社的“初心”。有的不注重規(guī)劃論證,撿到籃里都是菜,想到什么選題、搶到什么書稿就出什么,忽視產品線建設;有的市場上暢銷什么就出什么,搞跟風出版;還有的超范圍、超資質出版等,導致很多不同類型的出版社只是名不同而實無不同,慢慢演變成了百科全書式的出版社,品牌缺失,特色不彰。隨著《辦法》的實施,作為出版單位該回過頭來對自己的出版方向做重新梳理和定位了。
3. 必須更加注重內容建設,突出原創(chuàng),強化自主。
出版業(yè)歸根到底是內容產業(yè),只有源源不斷地推出內容新穎的產品,對文化建設、知識積累才有意義,否則,缺少內容創(chuàng)新,新書即便達40萬種、50萬種又如何呢?內容創(chuàng)新,從根本上有賴于專門從事這一行業(yè)的出版社;出版社為讀者提供內容新穎的好書也責無旁貸。然而內容創(chuàng)新是個苦活累活,時常還不賺錢,因而不少出版社走上了捷徑:一窩蜂地搶出公版書,據說,出版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的多達七八十家;有的迷戀于與民營書商搞合作出版,內容平庸的合作書成了出版的主體,出版社淪為民營書商選題的加工廠,日益空殼化?!掇k法》對內容的原創(chuàng)、非合作出版的占比都予以明確規(guī)定,是對重視內容建設的出版單位的褒獎和肯定。
4. 必須更加注重好書的推介和社會評價。好書的價值在于為讀者認知,只有讓更多的人知曉它、閱讀它、使用它,從中獲得知識、受到教益,才會體現知識的力量。否則,明珠投暗,靜靜地出版、悄悄地流通,再好的書也影響不了社會,于出版物的銷售也不利。可能是出版社出于成本考慮、編輯忙于事務,對許多好書進行主動造勢宣傳的意識不強、行動偏少。倒是某些非主流媒體、自媒體常常有吸人眼球的書評、榜單,但那些作推介、上榜單的圖書,在業(yè)內看來大多數是一些談不上真正有價值有營養(yǎng)的文化快餐,如果讓這類圖書成為大眾的主要文化消費品,實在是對出版工作者的譏諷?!掇k法》特別強調要加強對服務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推動科技進步的好書的評價,凡是上國家級主流報刊、廣播電視臺作介紹的,予以加分,無疑會促進這一局面的改變。
思考之三:在出版質量上,必須厘清數量、規(guī)模、速度與質量,編輯與校審的關系問題,更加注重產品質量,重視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與落實。
1. 必須以質量為中心,建立、重塑與出版物質量保障相匹配的出版數量規(guī)模、出版速度。出版物的質量,是出版物社會效益的組成部分;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毫無疑問必須堅持質量第一。這些年來隨著出版單位改革的深入,出版生產力得以空前發(fā)展,出版物數量驟增,出版節(jié)奏顯著加快,但隨之而來的是出版物質量尤其是編校質量下降。在2018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實施的對全國百家出版社抽查的355種圖書中,有65種編校質量不合格,涉及41家出版社,較之2017年抽查結果的33種不合格,涉及25家出版社的情況更糟?!掇k法》中關于出版質量(含內容質量、編校印裝)的賦分達50分,占整個社會效益考評總分的一半。這意味著出版社如果再不高度重視質量,很可能導致社會效益評價考核不及格。
就一家出版社而言,出版質量下降,主要是受經濟效益考核驅使,片面注重出版數量的增加、出版規(guī)模的擴張,追求超常的出版速度,違背出版規(guī)律所致。據悉,有的責任編輯年出新書達70種之多,超過40種的大有人在,這樣做能保證圖書質量才怪!雖然很難認定一個責任編輯每年出多少種書較合適,但以常規(guī)來衡量,即便經驗豐富的編輯一年內所能責編的文字量達400萬應該到了極限。因此,必須徹底改變追求數量、規(guī)模擴張的方式,以質量保障為前提,嚴格控制出書(文字)總量。
2. 必須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加強編校特別是校審人員的力量配備與提高素質。保證出版物的質量,關鍵在于建設一支數量足、職業(yè)素養(yǎng)高的編校審隊伍。現在不少出版社對編輯人員比較重視,招聘門檻高,薪酬待遇好,但對校對審讀隊伍建設重視不夠,還往往讓能力低下、不適合做編輯工作的人員來充當校審;有的出版單位為節(jié)省成本,撤銷了校審室,把校審工作交由社會上的校審公司承擔,或者只保留終校一環(huán)。這些做法都是不足取的。實踐證明,校審工作與編輯工作一樣重要,只重視編輯隊伍而忽視校審隊伍的建設,使校審這一保障質量的重要出版環(huán)節(jié)淪為短板,同樣抓不好圖書質量。外校外審,因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隊伍不穩(wěn)定,校審質量難保證,它只能作為出版社校審工作的一小部分,且只能承擔初級的校對工作,更不可完全依賴他們。因此,作為出版社必須像抓編輯隊伍建設一樣,配齊配強社內專職校審人員,改善他們的待遇,使他們能安心、專注于校審工作。與此同時,要持之以恒地抓好編輯校審人員的業(yè)務培訓,提高他們的思想政策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
3. 必須建立健全并嚴格落實圖書質量保障體系的各項制度。圖書出版業(yè)作為傳統(tǒng)行業(yè),業(yè)已形成一套成熟而相對固定的質量保障制度,如選題的“三級論證”制度、書稿內容的“三審”制度、書稿質量的“三校一讀”制度,還有責任編輯制、責任校對制,等等。這些制度,不僅缺一不可,而且每一環(huán)節(jié)還必須落實做到位,絲毫不可缺省、疏漏,同時還要進行必要的增強。比如,隨著這些年作者隊伍的大眾化,許多缺乏功底的人員參與著書,一些精英作者因缺少往日的嚴謹與認真,致使出版社收到的書稿總體整體質量有所下降,而責任編輯由于出書任務重而對書稿缺乏細致的核實、查證,以致校審工作的壓力大增,這種情況下,簡單地履行“三校一讀”制,很可能難以保證圖書質量。這就要求出版社強化校審工作,如規(guī)定對三校勉強合格的圖書,應增加一個校次,審讀勉強合格的增加審次等,如此才能確保圖書質量。
需要指出的是,要把《辦法》貫徹好、落實好,圖書出版社當以積極的態(tài)度身體力行,但也需出版單位行政主管部門跟上形勢、轉換思路,切實改變以往對出版社經濟效益如銷售、利潤指標需逐年加碼的考核方式。不然,行業(yè)主管部門突出社會效益考核,而行政主管部門堅持偏重經濟效益考核,那么作為出版社就無所適從甚至苦不堪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