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偉
(柳林縣廣播電視臺,山西 柳林 033300)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依賴互聯網的新媒體,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已經變得流行起來。而置身于風口浪尖的新聞工作者該如何在這場大浪淘沙中順應大勢、抓住機會,重塑素質和內涵也顯得尤為重要。新聞工作者必須從與時俱進的角度,踏著時代節(jié)奏,從知識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新聞反映度、新聞敏銳度等入手,成為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新聞工作者。
新媒體時代,微信、微博、公眾號等新興自媒體,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崛起,并強勢占領了輿論的一大塊陣地,很多第一手信息,通過一些大V、網紅,迅速傳遞、推廣到大眾的視野中。這是一個人人都是媒體人的全媒體時代,目擊者發(fā)布第一手資料,大V第一時間發(fā)布最新信息,網紅推廣信息,粉絲擴大信息傳播,等等,讓大家的新聞、信息獲得的速度更快、渠道更寬、領域更廣,地球在新媒體時代,確實就是一個“地球村”,如此洶涌澎湃的自媒體浪潮,必然使新聞工作者的權威受到挑戰(zhàn),話語權可能有所滯后,傳播影響可能降低,信息發(fā)布的控制權也被不斷稀釋、分解。然而,有一部分新聞工作者仍然則固守本土。當然,無論是堅守傳統(tǒng)行業(yè),還是轉投新興行業(yè),新聞工作者都必須緊扣時代脈搏,提升自身的新聞素養(yǎng),以適應新媒體背景下的具體工作[1]。
新聞工作者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狀況,所需知識相當廣泛,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必然面臨知識缺乏的情況,在當前,知識日日新的更新周期環(huán)境下,新的知識、新的概念、新的技術、新的生產方式層出不窮,一旦新聞工作者的知識儲備不足,新聞工作的“新”就會受到影響,不僅不利日常新聞工作的開展,更有可能影響新聞市場的拓展,進而影響到新聞業(yè)務。因此,新聞工作者要保持“終身學習型”的時刻準備著的狀態(tài),與時俱進,和時代的前沿學術動態(tài),和新型技術、和新思想以及新興朝陽產業(yè)打交道、互動,不斷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知識素養(yǎng),加強自我更新,“升級換代”,保持新聞工作者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必要的素質和素養(yǎng),唯其此,才能在報道的時候,以新觀念進行判斷,以新知識切入分析,進而做到準確傳達概念和內容,精準到位。同時,為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素養(yǎng),定期開展培訓講座進行普及式提升,這些講座應該是各個領域的新動態(tài)、新進展、新情況、新政策,讓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中能夠說準話,而不是說“瞎話”,說明白話,而不是“胡話”,以豐富的知識,博學多聞的能力,以多出精品、多出名品為標準,做好新聞工作。
新媒體時代與傳統(tǒng)媒體時代,最大的區(qū)別是層級減少,越來越扁平化,許多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需要多個部門合力的工作,現在借助軟件和平臺,僅需要少量的新聞工作者就可以完成;其次就是采、編、寫、播等環(huán)節(jié)的扁平化,過去許多圖片的采集,必須要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實地錄攝,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則可以借助微博、微信、公眾號的一些圖片,在版權歸屬明確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借用,這樣就減少了新聞工作者的一下工作環(huán)節(jié),但這這些環(huán)節(jié)的減少,是以新聞工作者駕馭新媒體能力的培養(yǎng)為前提條件的,尤其是在新聞時機被搶的情況下,新聞工作者能依靠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策劃深度報道、系列報道,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合理編排聲、像、圖、文,以豐富的信息量使新聞具有更大的閱讀價值和社會效益[2]。
滿足大眾對信息的需求,是新聞的發(fā)布最重要的要求,新聞工作者不能僅僅是簡單的信息搬運工,不加思考,就將各種信心一股腦兒地發(fā)布在大眾的視野中,尤其是對一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突發(fā)事件的報道,新聞工作者在加工過程中,必須準確了解大眾對這些信息的需求點,在真實、客觀、公正的同時,引導大眾的輿論方向,做到不激化、不堵塞,循序漸進,及時報道,深度挖掘,從而讓大眾對這些事件有良好的不偏激的認知,在積極引導社會輿論的同時更好地發(fā)揮新聞的輿論引導作用。
新媒體時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悶頭做新聞”不再符合當前的工作環(huán)境,因此,新聞工作者首先要學會角色轉變,積極主動走基層、進一線、訪平臺,與各種新媒體互動、與大眾溝通,通過聽取大家對新聞工作的意見,改革新聞傳播的具體的方式、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比如群眾推送、頭條新聞、突發(fā)輿情等等,改變新聞工作者高高在上的工作方式,逐漸縮小新聞工作者與新聞受眾之間的距離。高度重視反饋回來的新聞信息,健全完善反饋信息的制度機制,整理分類、綜合分析,進而及時根據輕重緩急,及時規(guī)劃新聞發(fā)布,及時將群眾想要的信息發(fā)布出來,通過跟蹤報道,為群眾解決事件之惑、實踐之惑,這樣做出來的新聞,必然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對群眾來說,是有意義的新聞、實用性強的新聞,符合生活的新聞。
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者對新聞的敏感度非常的強,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嗅覺。新聞敏感度,既是天賦的能力,也可以是后天實踐的培養(yǎng),多數新聞工作者,是通過后天的學習、實踐,培養(yǎng)出了像獵人一樣敏銳的新聞嗅覺。要提高新聞敏感度,新聞的敏感性首先體現在政治敏感性上,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研究,只有對黨和國家政策的準確了解,才能把握住時代發(fā)展的脈搏和潮流,才能有較強的政治、經濟敏感性;其次生活和實踐是新聞工作者的第一手資料,“精明”的新聞工作者,善于從生活和實踐中提煉新聞的“敏感點”,有時一些田間地頭的生活語言,往往就能成為新聞的亮點;再次,加強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工作者是全能型的工作者,因此,必須加強寫作、攝影、編輯等方面綜合提高,才能從不同的視角找到新聞的敏感源;最后,從規(guī)律中學習,學會成為一個生活中的好人,提高自己的新聞敏感度,并熱衷于在流行或不相關的新聞中提取有趣的新聞,這就是新聞的社會規(guī)律,深入田間地頭,走村串戶,挖掘了很多有價值的新聞事件,提升新聞的敏感性。
在新媒體時代,記者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提高他們的知識,并發(fā)展媒體整合規(guī)劃能力。滿足人們對信息的巨大需求,并高度重視受眾的反饋信息,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為觀眾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更好地完成新聞工作,總之,新媒體時代是一個需要全面提升的時代,人文、科技、天文、地理,不求新聞工作者要做到專家學者的高度,但至少要有基本的科普知識,以便于在實際的工作中對這方面的知識有個基本的了解、判斷和感覺,而不至于出現恐慌、方向不足等等知識和技術層面的狀況,使采訪工作更加扎實、接地氣,反映民生、民情,為決策提供堅實的生活基礎和現實情況,期望本文能為同行提供一些可以借鑒的探索性研究,同時我將通過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為新聞工作貢獻自己的一分綿薄之力,為縣城基層一線單位的采訪,為服務“三農”和城鎮(zhèn)化進程做好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