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維建
(昌吉人民廣播電臺,新疆 昌吉 831100)
隨著21世紀的到來,我國進入了全速發(fā)展的新時期,不僅經濟穩(wěn)步提高,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也引領國家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當然這其中就對媒介環(huán)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相比于以往信息單向傳播的形式,以互聯網為主的技術為人們營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消息能夠實現實時共享,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1]。這一系列的變化對于廣播記者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與網絡相比廣播的優(yōu)勢逐漸降低,很多受眾也轉移了注意力,通過更加便捷的方式獲取消息。同時,當前的廣播記者也存在一系列誤區(qū),對于新的媒介特點的了解不夠透徹,自身能力水平不高,沒有樹立受眾意識。面對這一切的改變,廣播記者必須有所作為,樹立新的工作理念,借助科學的方法逐漸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走全能發(fā)展道路,并提高新聞的深度,積極落實拓展報道。
記者被譽為是“通才”,他們要具備“十八般武藝”,掌握和了解各種知識,并且應用到新聞傳播之中。不可否認,與網絡媒介形式相比,廣播這種消息的傳播途徑逐漸失去了優(yōu)勢,新興媒體的崛起勢如破竹。但是廣播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它能夠通過對話的方式長時間的傳遞消息,與聽眾進行實時溝通。因此,全能化發(fā)展的基礎就是要夯實記者的基本功,提高他們的專業(yè)能力,如新聞采集、挑選、整合、報道的能力,通過逐漸提高他們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打造全能記者[2]。
全能記者是當前媒介大環(huán)境下對他們提出的高要求,也是融媒體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隨著融媒體的發(fā)展,廣播這種信息傳播途徑也應該與之相適應,走多元化發(fā)展的道路。所以,全能記者不應該只關注廣播這一載體,還要擴展技術水平,掌握圖片處理、信息剪輯等的能力,要學會用攝像機記錄新聞事件,并用電腦及時的進行寫作排版,保證能夠“搶”到有價值的新聞。
媒介是一個常變常新的領域,他們處于時刻的變動之中,這對于廣播記者而言就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谛碌拿浇榄h(huán)境,記者競爭力的提升必須與傳媒發(fā)展特點趨于一致,能夠掌握最新的動態(tài)消息。同時,要加強自身的學習能力,不斷擴展自己的眼界和思路。
其實從某種角度上而言,每天各地區(qū)發(fā)生的事件數量有限,尤其是大事件較少,這就使得這些新聞必然會成為媒體頭條和競相報道的重點。如果廣播記者在事件的報道中都是千篇一律,就會使其失去吸引力,不利于廣大聽眾產生興趣,還會降低事件的影響力。挖掘新聞的故事性,學會從不同的側面對其進行報道,是提升廣播記者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所以,廣播記者要明確新聞背后的故事,盡可能地與被訪者進行深入溝通,了解更多的事實,然后挖掘故事,用簡單的表達方式傳播信息,引起聽眾的共鳴。
在此基礎上,趣味性同樣是廣播記者要不斷提升的重要內容之一。事件的報道要有趣、有吸引力,能夠打動人。這也是當前新聞報道的發(fā)展新趨勢,要用有趣的方式表達主題,突出信息傳播的口語化特點。其一,廣播新聞的趣味性是現代社會中媒體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接近性是新聞價值的要素之一,娛樂化的新聞更能引起共鳴。只有更好地抓住受眾,我們的主旋律導向才能奏效。相對于其他媒體來說,廣播新聞的趣味性更容易實現,因為它的采集制作相對簡便,更能體現“短、平、快”的特點,就像某市電臺的《阿X說新聞》那樣,廣播新聞的趣味性能夠促進構建和諧社會。人們往往對娛樂性容易認同,會使社會人際關系趨向輕松融洽。其二,趣味性已經成為廣播報道的時尚趨勢,符合社會發(fā)展特點,它具有廣泛的空間,能夠用簡單、輕松的方式報道新聞,為聽眾提供釋放和緩解壓力的新辦法。因此,新聞傳媒能為他們提供娛樂消遣,以求打破現實生活的沉悶單調。新聞的趣味性能更多地提供一些輕松活潑的文化休閑方式,滿足受眾享樂游戲的心理需求[3]。
信息化時代,每一新聞事件都可以根據時間、地點、人物等關鍵要素進行資源重組?,F代化網絡時代已經改變了通信信息,現在的通信信息全球化已經成為了現實,所有的“國內新聞”都已經成為了“國際新聞”,這也是各國新聞媒體的工作發(fā)展方向。在全能記者的進階道路上,除了要落實好上述兩點,還有一點也極其重要,那就是要強化受眾意識,明確認識到受眾才是廣播媒介能夠立足的根本,才是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4]。
對此,廣播記者必須要對自身的身份進行精準定位,要將自身的定位由“把關人”轉型為“把關人”兼職“主持人”。在新聞報道、信息傳播以及故事講述的過程中必須從受眾角度出發(fā),明確他們的想法和訴求,結合他們的需要傳播有用的信息,并挖掘受眾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深入報道。
廣播記者要深入受眾之中,與他們緊密聯系起來,通過調查和研究分析他們的訴求,報道的新聞和信息要“接地氣”。同時,還要加強廣播這一媒介形式與受眾的溝通力度,建立熱線平臺、網絡APP等溝通渠道,及時掌握受眾的想法,對他們的反饋信息加以深入研究。深入報道的需求,廣播記者要提升自身現場報道的能力,在沒有畫面的支持下將現場情況講述清楚。比如某些座談會、餐會、送別會等小型場景,主要人物只是做簡單的介紹或解說,沒有重大事件發(fā)生,不宜以現場報道的形式呈現。相對而言,在正式場合舉辦的大型歌舞會、全民性運動賽事等能夠引起重視和反響的事件,可以用現場報道的方式讓更多人關注。當然,這一切的實現要以受眾為前提,充分做好準備性工作,對采訪對象加以深入了解,并立足于事實進行報道,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的媒體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新興媒介不斷融合,全媒體和融媒體發(fā)展成為了必然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播記者必須樹立新理念,深入了解媒介發(fā)展特點,基于傳統(tǒng)廣播的優(yōu)勢提升競爭力。具體而言,廣播記者要走全能發(fā)展道路,在夯實記者基本功的同時,掌握新的技術,提高現場應變能力。學會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掌握更多的新聞信息,以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新聞報道,并且要進一步強化受眾意識,積極擴展報道領域,尋求報道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