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賀 王 彬 吳 昊
白求恩是一個被毛澤東高度評價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他的精神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衛(wèi)生工作者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青年志愿服務的核心精神支柱之一。而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在20多年的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多角度良性互動體系,青年大學生對于大學生育人教育功能日益顯現(xiàn)出來。吉林大學結合實際情況,將白求恩精神不斷傳承。由于諸多原因,白求恩精神在青年志愿服務中的應用還存在很多問題,但相信只要在實操、反思、總結、改進中不斷發(fā)展,這些問題將逐漸被解決,白求恩精神就能深入人心,更好地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一)白求恩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現(xiàn)狀創(chuàng)新性研究。以吉林大學白求恩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為例,吉林大學白求恩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以大力弘揚白求恩精神和志愿服務精神,增強志愿者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服務意識為工作目標,促進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
在學院大力支持以及團委的指導下,吉林大學白求恩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宗旨,組織和指導全院青年開展了豐富的志愿服務活動。為患病學生捐款,為河北唐縣白求恩希望小學捐書;走進吉林省孤兒學校,卓雅腦癱康復站,為那里的孩子們帶去溫暖;長期在吉大一、二院開展“藍馬甲在行動”志愿服務活動等,在這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中,吉林大學白求恩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不斷進步,為志愿者們提供良好的志愿服務平臺。
(二)志愿者服務現(xiàn)狀對策建議。
1.對白求恩精神不夠重視,理解不夠全面。第一,學校可將白求恩精神教育作為考察教師工作能力的一項強制性指標,組織教師參加培訓會,聆聽專家的報告,積極吸取其他與會者建設性的想法并總結歸納。同時加強課題研究,要求教師把課題研究落實到日常教育實踐之中,用課題的理念指導學生,從而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第二,白求恩精神不受重視,是因為相比強調白求恩精神的組織和活動,學生更傾向于趣味性強的學生文化。所以針對學生的活動中,一是注重白求恩精神的滲透,以白求恩精神作為活動的內核和思想基礎,二是要增加活動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里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
2.宣傳力度不夠,宣傳形式狹窄。研究這一問題不止基于主持者對白求恩精神的認識程度,還依賴于其他參與課題具體實踐的師生。所以宣傳力度必須到位,基于多渠道拓寬宣傳途徑,編纂了《白求恩精神教育系列叢書》5冊:《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務紀實》《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日記匯編》《白求恩精神文化傳承》《一個偉大的名字——白求恩》《白求恩的故事》共計3萬余字;拍攝公益微電影《學醫(yī)沒有畢業(yè)季》。同時,深度專訪多向溝通,以保證宣傳的深度廣度,宣傳工作完成后抽取部分同學分享此次宣傳教育的學習心得以了解宣傳實際效果。
3.志愿服務形式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性。目前的形勢來看,青年志愿服務的服務形式較單一,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創(chuàng)新性,同時本課題在如何將白求恩精神作為一種指導思想創(chuàng)新性的運用在青年志愿服務中引領青年志愿者進行志愿服務這個問題上并未清晰明確地提出解決方法。
提高青年志愿服務的創(chuàng)新性主要需要教師和同學的共同努力。一是教師應該深入青年志愿服務團隊中,深切了解志愿服務的團隊領導和實際操作中存在的問題,組織團隊負責人開展討論會議解決問題。志愿服務團隊負責人收集同學們有創(chuàng)新性的想法,耐心分析同學們對于青年志愿服務的需求,認真對待同學們的意見和建議。二是要對志愿服務的組織管理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的開展需要足夠資金的投入,學校應該嚴格考察志愿服務項目的合理性,對有潛力的項目根據(jù)實施進度給予資金扶持。三是建立健全志愿者注冊管理系統(tǒng),保障志愿者的權利。
4.調查手段單一,結果可靠性差。以上為本課題研究的思想基礎,而在研究實操中,課題存在的問題調查手段單一。單一的線下調查使調查樣本范圍過小,受時間空間的局限性大,而使實驗結果誤差大。課題研究中方法多種多樣,要靈活應用,以行動研究個案研究為主,文獻資料研究為輔;個體研究和群體研究相結合,共同完成課題研究考察。一是使用線上問卷的方式使得時間地點靈活,方便收集管理和統(tǒng)計,節(jié)約成本,最終提高問卷調查的可靠性。二是采取線下采訪調查。以幾個同學為特定單位,長期跟訪他們深入學習白求恩精神后對其在志愿服務方面的幫助和指導。在實踐研究的同時,重視理論研究與之結合,與國外成熟的志愿服務組織加強聯(lián)系,研究學習他們的思想體系,并與國內其他高校互通有無,加強理論知識的流傳與連接。
5.志愿服務項目和精神學習對象過于狹窄。目前開展的志愿服務主要針對醫(yī)療組織,對白求恩精神的宣傳受眾主要是臨床醫(yī)學部學生,宣傳方式依賴于線上推送以及線下培訓,志愿服務項目和精神學習對象過于狹窄,宣傳方式雖然多樣但不夠具體,宣傳亮點不夠鮮明,建立在項目、參與者、宣傳方式上的活動自然太過局限。面對課題中的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以下解決方法。更加廣泛的多樣化形式開展青年志愿服務。一是加強校園內部服務,比如流感預防,艾滋病等衛(wèi)生知識的宣講,組織同學無償獻血,招募義務圖書管理員和心理陪聊師等;二是豐富社區(qū)服務,比如中小學義務家教等,結合志愿者的自身實際,各盡其才,使大家的能力知識專長等各方面得到充分施展;三是采取問卷調查、會談、走訪等途徑了解活動的成效和影響;四是不僅在活動內容上下文章,同時要擴大白求恩精神的學習對象,著眼于與白求恩精神密切聯(lián)系的臨床醫(yī)學部學生,在培養(yǎng)他們的同時,請醫(yī)學部學生向其他學院學生宣傳“不為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在宣傳教學中更有利于學生對這樣精神的深刻領悟。
志愿服務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承傳統(tǒng)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載體,在進行服務社會和幫助他人同時,也充分發(fā)揮著志愿服務活動對參與志愿活動成員的提升身心素質與思想等方面的效能。白求恩精神歷史悠久,經(jīng)過歷史和實踐的檢驗,在志愿者服務過程中具有借鑒意義。雖然本課題是白求恩精神對青年志愿者服務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意義,但從整體上看,通過調查總結一般規(guī)律,可以有效地應用于社會志愿者服務的發(fā)展。本課題提出的解決方法與對策也普遍適用于社會上的志愿服務活動。
我國需要處處充滿愛與溫情的社會,一個志愿者常態(tài)化的社會,需要不斷弘揚志愿精神,努力推動公民社會的發(fā)展,為更多人提供途徑來了解志愿,為更多人提供機會來參與志愿活動,進而使參與者熱愛志愿,從而實現(xiàn)“隨時、隨地、隨手做公益”公益事業(yè)常態(tài)化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