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業(yè)宏
摘 要:語言文字是溝通、交流思想的重要載體,語文課程所承載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可是,翻開學生的作業(yè)本、作文本、測試卷,發(fā)現形形色色的錯別字令人啼笑皆非,有些錯別字屢糾屢錯。消滅錯別字對語文老師來說刻不容緩!
關鍵詞:小學生;錯別字;原因分析;糾正方法
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離不開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溝通、交流思想的重要載體,語文課程所承載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最基本要求是規(guī)范用字。可是,翻開學生的作業(yè)本、作文本、測試卷,發(fā)現形形色色的錯別字令人啼笑皆非,至于那三個“的”“地”“得”,很多學生根本不加辨別,隨便寫上一個就是,錯別字是屢糾屢錯。這不僅影響句子意思的表達,而且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極為不利,嚴重影響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能力的培養(yǎng)。消滅錯別字對語文老師來說刻不容緩!
一、錯別字產生的原因
1.漢字形近、音近、一字多音及語言環(huán)境不同讀音不同的特點,容易使學生用字時產生錯別字
(1)形近字多。漢字中有許多的形近字,由于這些生字外形相近,如果不仔細區(qū)分,很容易產生錯別字。
(2)音近或音同字多。
2.學生原因
(1)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
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十分有限又多半好動,注意力非常容易轉移,他們觀察、感知事物總是走馬觀花、粗枝大葉,這對于學字、記字十分不利。
(2)不善于經常復習,導致遺忘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我們如果不對新知識進行反復記憶,就會以先快后慢的速度把它淡忘。在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很多學生識字學得快、忘得更快,究其原因是他們識字時投入的注意力不夠,課后又從不復習,對新知識只是處于瞬間記憶狀態(tài),這造成了錯別字極為嚴重的現象。
3.教師原因
(1)忽視識字教學
識字教學是寫字教學的基礎,學生沒有全面掌握字的音、形、義是他們寫錯別字的根源。在日常教學中,有些教師認為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識字能力,因此,教師往往是重視句、段、篇的教學,而忽視識字教學,認為識字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這也是導致學生寫錯別字的一大原因。
(2)作業(yè)量缺乏合理性
小學生每天要完成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作業(yè),有的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沒有考慮到學生放學的時間、其他課程的作業(yè)情況以及學生之間的差別,只是單純從自己所擔任的學科出發(fā),以接受能力強的孩子為比照,布置作業(yè)不夠合理,作業(yè)負擔有些重。學生只圖完成作業(yè)而粗制濫造地應付,從而產生許多錯別字。
4.社會用字的原因
進入信息化時代,為了迎合大眾追求個性的社會心理,各種商家、網店、廣告嘩眾取寵,在宣傳推廣時會故意使用一些錯別字、諧音字、自創(chuàng)簡化字等,如:蚊香廣告上的“默默無蚊”,摩托車廣告上的“騎樂無窮”。有些人寫家庭住址時把街道的“街”寫成“亍”。盜版書籍越來越多,教輔書上也出現了許多錯別字,學生又不可避免地會與之接觸,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產生錯別字。
二、糾正錯別字的方法
1.教育學生識字、用字時要集中注意力,認真細致
多進行一些集中注意力的訓練。注意力集中程度如何,是學習知識的關鍵。為了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在教學中做過以下訓練:
(1)編順口溜激發(fā)字詞學習興趣,加強注意力的訓練。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興趣高漲時注意力通常非常集中,學習事半功倍。例如:學生經常把“秘密“兩個字的前后順序搞錯,我就讓他們編順口溜:姓“禾”的,姓“必”的,到“山”林里去說秘密,學生記憶效果非常好。
(2)拆字法和合字法能在學生觀察字形的過程中有效地提高學生注意力
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利用已經學過的熟字,進行拆分或組合學習新字,并且進行歸類。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制能力,使其主動集中注意力學習字詞。我發(fā)現學生經常使用涂改液或改正紙,這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任意書寫的不良習慣,這個字,錯在哪里以及是怎么出錯的,往往因使用涂改液或改正紙而抹去了痕跡。我要求學生在寫錯的地方不能用涂改液、改正紙,只能在錯別字身上打個小“×”,這樣會引起他們的重視,告誡自己今后一定要認真檢查,從而達到主動培養(yǎng)自制力,減少錯別字發(fā)生的目的。
2.遵循遺忘規(guī)律,注意及時復習,強化訓練
艾賓浩斯的遺忘規(guī)律表明,人的遺忘規(guī)律是從快到慢的過程,要想不遺忘,必須經過識記、保持、再認或者回憶三個過程。教師只有遵循遺忘規(guī)律,用及時復習的方式與遺忘做斗爭,效果才比較好。根據這一規(guī)律,我每次在學完生字后的兩天內進行復習,采用同桌進行比賽和家長聽寫的方式復習,效果明顯。
實踐證明,只要方法得當,學生識字興趣濃厚,及時強化訓練,就能實現減少或杜絕錯別字的目的。當然糾正錯別字是一項長期而又復雜的工作,需要我們今后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研究,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