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慧敏
摘 要:文本解讀是教學實施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但在教學實踐中,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忽略對文本的解讀,導致課文中的精華沒有體現(xiàn)出來。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基于兒童視角和文本本身對文本進行解讀。
關鍵詞: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文本解讀
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的語用和情感的陶冶。當下,小學教師的文本解讀存在一下兩個問題:第一是兒童視角的缺乏。在目前小學英語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大都是在老師的指揮下進行的,缺乏學生自己的語言,所以課堂多是無趣的。第二是文本解讀的單一、片面。
在當前文本解讀教學中,許多教師局限語言表面,按部就班,沒有自己的思想和語言的輸出。因此,筆者認為,我們可以用下方式解讀文本:
一、基于兒童視角解讀文本
文本解讀最終是服務兒童的,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心智水平和成年人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要從兒童視角出發(fā)進行教學。
比如:新譯林版六年級下冊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cartoon time 的學習中,在處理最后一段Bobby和Sam看到Billy在廚房的場景反問Is he a good cook?時,教師抓住文本的留白,引導學生思考Billy是不是一個好的廚師?學生給出了各式各樣的回答:
S1:Yes, it is difficult, he can try again.
S2:Yes, he can be a good cook,he should study.
...
學生的回答是新穎獨特的,這完全超出了教師的預設,學生認為雖然Billy在廚房一團糟,但畢竟是第一次嘗試,做得不好是可以原諒的,多試幾次肯定越來越好。如果教師單純地呈現(xiàn)自己預設的答案:Dreams are dreams,we need actions.此時教師會顯得尷尬。所以,我們要尊重學生的思維習慣。
二、從文本本身出發(fā),解讀文本
(一)關注文本的淺層信息
教師可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文本,使得文本信息更為直觀和形象。以新譯林版六年級下冊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為例,解讀文本陳述的時間、地點、人物、時間等信息,從而為深層解讀文本做好鋪墊。
(二)關注文本的深層信息
1.理解信息點之間的關系
每篇文章的信息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例如:解讀六年級下冊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文本時,研究這些小朋友的暑假計劃,主要從地點、出行方式、時間、停留時間等方式出發(fā)的,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才能將淺層信息匯總成一張信息圖,為學生在每單元的寫作板塊提供模板和語言支持。
2.理解文本蘊含的文化
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的,只有從語言背后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語言本身。如:六年級下冊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story time)描述了澳大利亞這一國家的風土人情。澳大利亞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國度,他們的動物、體育運動、城市特點、名勝古跡等都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話題,而文本只簡單地簡述了澳大利亞的部分特征,這顯然無法滿足學生內在的求知欲。因此,教師對資料的搜集以及與本土文化的對比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3.理解文本觀點和思想
閱讀的最佳境界是產生新的觀點和態(tài)度。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文本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對文本進行思考。
比如:五年級上冊Unit 2 A new student(cartoon time),主要講了Sam邀請Bobby玩滑梯,Bobby一開始是很期待的,但后來Sam把他甩得太高,他非常害怕,但Sam卻很開心,一再邀請Bobby玩耍的故事。Cartoon time旨在趣味,學生能夠讀懂故事并完成表演。如果我們能夠深入挖掘文本,也能從一篇小故事中挖掘深刻的道理。以這個故事為例,讓學生思考為什么Bobby一開始是開心的到后來卻是異常害怕的?而且Sam看到了Bobby害怕的表情,卻一再邀請Bobby玩,這樣做對嗎?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價值觀的構建。
(三)把握文本的重難點知識
近年來,隨著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部分教師會越來越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忽視知識學習的主體作用。筆者認為,教師在解讀文本中更應該先把握語言知識的理解。
例如:六年級下冊Unit 2 Good habits第一課時的知識目標是把握動詞的三單形式,其實,學生在五年級已經系統(tǒng)學習過動詞的三單形式,所以本節(jié)課的語言目標不應是學生學習的障礙。筆者在Free talk環(huán)節(jié)設置以下導入語:When do you get up?(導入話題)When does Wang Bing get up?(看圖猜測),What good or bad habits do Liu Tao and Wang Bing have?(閱讀尋找)三大問題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運用知識語言。
綜上所述,教師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需要從課程標準的角度研讀教材,從學生的角度把握學習的起點和終點,從語言的角度分析文本的重難點知識。這樣學生才不會被老師“牽著”走,學生的思維才能從單一走向多元化,更好地學習英語這門語言。
參考文獻:
[1]張秋會,王薔.淺析文本解讀的五個角度[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11):11-16.
[2]葛炳芳.英語閱讀教學的綜合視野: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