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銀
摘 要:新教育實驗是由朱永新教授發(fā)起的一項教育改革,他的理念是,在新時代面對具有新思想、新需要的學生,教師也要深入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從自己的專業(yè)成長入手,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落腳點,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發(fā)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從而達到高效學習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小學生;新教育實驗;課堂教學
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新教育實驗通過呼喚人性,從激發(fā)人的潛能入手,本著“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這一教育理念,隨著在小學課堂上不斷深入,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青睞,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興趣,使我們的課堂進入到了一種充滿情感溫度的課堂。眾所周知,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平臺,教師營造怎樣的課堂氛圍,也就意味著給學生怎樣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能夠得到怎樣的學習收獲。所以,本人經(jīng)過學習和研究“新教育實驗”的有關資料,領會其中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此談幾點自己對“新教育實驗”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認識與思考。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對于小學生來說,讓課堂時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才符合他們活潑好動的天性,更是保證他們學習質量的關鍵。因此,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給他們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實現(xiàn)高效學習的保證。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要領會新教育實驗的理念,并通過實踐把它融入教學中,關注每一個學生,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努力構建平等、尊重、信任、互助的師生關系,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其次,要努力建立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的關系,加強課堂中的交流、互動,從情感、能力、知識的積累等方方面面促進學生發(fā)展;最后,教師要重新認識自己的位置,徹底進行角色轉換,從過去主宰課堂角色中轉換到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中來,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教學。
二、構筑理想課堂的教學框架
小學課堂理想的教學效果,與構筑課堂教學的框架有著直接關系。有了理想教學框架的構筑,如教學目標、預習目標、作業(yè)目標,教師的教學就會有條有理、有計劃、有節(jié)奏,有層次地實行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鮮活,目標更加明確。比如,在小學數(shù)學“認識人民幣”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明確教學目標,如,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并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建立一種等兌換的意識,增強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等。那么,在預習階段,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了解一下人民幣的作用,了解這個章節(jié)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并讓學生把不懂的標注,以便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聽講、學習。這樣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教學,既重點突出,增加學生理解和記憶,又增強學生自信,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構建課堂的三重境界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是一種以灌輸、填鴨的方式進行教學的模式,課堂沉悶、死板不說,還比較枯燥、單一,教學效果不太理想,缺乏應有的開拓性、啟迪性、創(chuàng)造性。所以,在新教育實驗教學理念的引導下,教師要在教學中努力構建新的課堂三重境界——建模課堂、啟智課堂、實踐課堂。首先,教師要在長期的教學總結和實踐中,掌握靈活構建課堂模式的能力,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構建合適的模式。比如,情境課堂、游戲課堂等,如,小學數(shù)學中有些內容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直觀、生動、靈活地給學生呈現(xiàn),增強學生理解;其次,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灌輸,而是為了啟迪學生智慧,引導學生思考,構建學生思維模式,所以在教學中要恰當?shù)剡\用問題或者語言啟迪學生,開發(fā)學生智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最后,學以致用是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目的,所以一定要講練結合,讓學生進行實踐。比如,動手畫圖、制作,動手演算、測量等。比如,在學習了“條形統(tǒng)計”后,讓學生向爸爸媽媽了解家里四個季度不同的開支,進行統(tǒng)計,看看哪一個季度開支最多,哪個季度開支最少,算一算四個季度家里一共支出了多少錢?等等。小學生知識基礎有限,使他們理解能力受到限制,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結合新教育實驗的理念,把建模課堂、啟智課堂、實踐課堂三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達到三重境界的課堂教學效率,高效完成教學任務。
總之,新教育實驗教學,要以發(fā)展教師專業(yè)能力為起點,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增強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調控能力,幫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了解學生,根據(jù)學生需要建構恰當?shù)哪J?,營造輕松的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樹立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tài),真正實現(xiàn)新教育實驗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參考文獻:
[1]蔡元培.新教育與舊教育之歧點[J].北京大學日刊,1918.
[2]張榮偉.教育共同體及生活世界改造:從“新教育基礎”“新課程改革”到“新教育實驗”[D].蘇州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