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語言學習過程的重要手段,是在鞏固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接納新知識的有效途徑。相關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教學中教師應當采取聽說優(yōu)先,讀寫跟上的原則,以增強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閱讀理解是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任何學科的學習都要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因此,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目前,多數(shù)學者和教學工作者已經(jīng)意識到閱讀理解的重要性,已經(jīng)開展了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但是多數(shù)研究對象為中學生或大學生,對于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的研究并不常見。本文以小學中高年段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提高小學中高年段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閱讀;語言學習;教育
一、 引言
閱讀教學是指依靠文本內容,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使其感受情感、思想,學會享受文字背后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審美樂趣,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做人。教師通過閱讀教學,提高學生聽、說、寫的能力,讓學生在獲得多方面知識的同時,拓展思維,提高自我認識。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不能缺少閱讀課程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在小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方式不僅僅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還關系到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智力的發(fā)展和讀寫能力的提高。因此,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小學中高年段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小學閱讀的教學質量。
二、 提高小學中高年段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方法
(一) 設置真實情境、喚起學生情感
目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多為名家名作。學生通過對這些文章的學習,能夠培養(yǎng)良好的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師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同時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陶冶學生情操。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合理的情景,讓學生參與其中,感悟文字中的情感,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閱讀教學時,教師應當以聲傳情、聲情并茂,設置真實、合理的情景,運用文章中所存在的感情激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快速進入文章所展現(xiàn)的場景。例如:有位教師在閱讀課上講解《小王子》時,先播放了《小王子》電影中的精彩情節(jié),吸引學生的注意與興趣,之后再對故事進行講解,很容易就讓學生理解小王子的執(zhí)著與童真,也了解了大人世界的無奈,更知道了一個人保持童真和童心的重要性,再讓學生帶著這種感情去閱讀文章,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情感了。
(二) 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不管學習什么,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小學生尤為重要,在其成長和學習過程中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選擇閱讀教學的內容時應配合學生的興趣。在講解課文時,教師應當充滿趣味地講,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時,教師應當把知識傳授活動轉變?yōu)橹R探索活動,讓學生參與到知識解密的過程中。課堂開始時,可以設置導入語,教師應以“設疑”“懸念引趣”或“故事、謎語引趣”等導入,讓課堂生動且有趣味性,通過各種豐富的閱讀形式和活動,從內容、數(shù)量等方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行閱讀文章,而后表達自己的見解與感悟,教師在其中起引導作用;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教學短片,吸引學生進行觀看,然后帶著自己的理解再去閱讀;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自身體會理解文章,增強閱讀興趣等。教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 尊重學生感受、提倡個性化閱讀
閱讀屬于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鉆研文字,主動思考、感受情感,深入理解和體驗,同時獲得思想升華的過程,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是學生從書面文字中獲得信息的活動,不是教師分析代替學生自主閱讀的行為,閱讀是個體的一種探究性行為,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能起到引導作用,每個個體的文化底蘊、生活積累的差別,決定著閱讀的個性化。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過程主要是填鴨式教學,學生閱讀只注重內容分析,容易忽略自己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導致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差。在新課改后,閱讀教學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提倡學生自己感悟文字中的情感和自己理解和體驗。閱讀并不是學生簡單地讀一段文字,知道講的什么內容,而是要理解其中的情感、人物關系,這需要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地反復閱讀、總結,才會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感受。另外,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優(yōu)質書籍,同時鼓勵同學之間進行相互推薦,讓更多學生參與到閱讀中來。
(四) 感受情感、提高語感
語言是人們表達情感的工具,因此,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要理解字面含義,還要感受其中的情感,尤其是作者沒有直接表達的、含蓄的情感,這對小學生來講極為重要。閱讀教學是語言的傳遞,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傳遞自身的語言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引導理解與感悟,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文字,“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講課時,教師可以反復讀“一根”“一個”等詞語,在此對比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小女孩的悲慘身世和生活的凄苦。還可以抓住整個語段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例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過了一會兒,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顫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臉……”,講解這段內容時,教師應抓住人物的動作和哭的狀態(tài)等詞語,讓學生感受人物哭泣整個過程的悲傷,從而感受文章的情感與內涵。
三、 結語
閱讀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學生的獨特性和多元性也讓文本有了更多含義,所謂“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指這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學生為本,運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小學中高年段閱讀理解能力和小學閱讀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啟燕.談培養(yǎng)小學語文教學閱讀創(chuàng)造力[J].東西南北:教育,2017(14):243.
[2]方小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策略[J].新校園(閱讀),2017(12).
[3]趙麗娟.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13):55.
[4]張保民.淺談課程改革下農(nóng)村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上旬,2015(3).
作者簡介:
吳美霞,福建省南安市,福建省南安市水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