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英華
【摘要】? 本文是《“現(xiàn)場激引·去蔽敞亮·理性思辨”——〈都“去哪兒了” 〉為例引導高三作文立意》的課例分析。該課是直面事物、去蔽敞亮、回歸本真的“在場”寫作的大膽嘗試,本文從在場性的體現(xiàn)及其實施效果,通過課例評析去分析值得提倡的做法與存在問題,課例價值分析這三方面對該課進行深入分析,指出該課在教學中形成有效可行的操作方法,這個課例雖然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無論是在教學中的地位、教學內(nèi)容呈現(xiàn)上的創(chuàng)新程度還是教育學心理學原理方面的闡述及實際應用價值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因此撰寫成文,對課例進行剖析與研究,提供各位參考借鑒。
【關鍵詞】? 在場作文 課例分析 實施效果 課例價值
【中圖分類號】? G633.3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1-080-02
本課例主要是在場寫作的研討,本學年我執(zhí)教了一節(jié)《“現(xiàn)場激引·去蔽敞亮·理性思辨”——〈都“去哪兒了” 〉為例引導高三作文立意》的在場作文課,這節(jié)課對實踐在場寫作具有一定的意義,下面就這節(jié)課如何實現(xiàn)在場寫作,對所產(chǎn)生的問題進行反思并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進行課例分析,旨在通過有針對性的研究和實踐,提高“在場”寫作課的教學活動的質量。
一、在場寫作概念詮釋
“在場”是假借周倫佑建構的“在場主義散文”的核心理念,使之與語文作文教學活動聯(lián)系了起來?!霸趫觥敝钢苯映尸F(xiàn)在面前的事物,即“面向事物本身”,強調(diào)經(jīng)驗的直接性、無遮蔽性和敞開性?!霸趫觥睂懽骶褪且笾泵媸挛?、去蔽敞亮、回歸本真。去蔽是還原世界真實性的一種途徑?,F(xiàn)實往往存在多重遮蔽,包括主體、客體和語言。敞亮即敞開,是世界澄明的狀態(tài),是對語言的遮蔽性、晦暗性的斗爭,而與語言的敞開與澄明相關的努力。本真就是事物本原的真實。本真語言即根性語言,構成語言的純真之域?!霸趫觥弊魑牡臒o遮蔽、敞亮、本真,就是強調(diào)學生經(jīng)驗的直接性?!霸趫觥弊魑膹娬{(diào)學生的自身體驗,引導學生介入當下現(xiàn)實以及面向自身的生活處境,消除作文寫作與現(xiàn)實的隔膜,去除那些自稱為真理的謊言對當下現(xiàn)實“真實”與“真相”的遮蔽,讓學生說真話,使文筆得以直接進入事物內(nèi)部,與世界的原初經(jīng)驗接觸,并通過本真語言呈現(xiàn)出來。
筆者主張寫作教學應以去蔽敞亮、回歸本真為重要教學目標,實施“在場”這一教學行為,并以此為途徑達到目標,在場使課堂流動著感情,使理性的思辨擁有生長的土壤,它摒棄冷漠的灌輸、蒼白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喚起學生的內(nèi)在體驗,讓學生感覺真實、震撼,獲得無遮蔽的直接心靈體驗。
二、本節(jié)在場作文選題
本節(jié)主要內(nèi)容是作文的寫作教學,作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分值比重大,抓住作文等同得到高考的半壁江山??v觀歷年高考突出的一點是回歸理性,看重思辨。大約90%的作文都側重于考查理性思維能力。《都“去哪兒了”》是《第一時間作文素材訓練》中的一道作文題,由一首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與一檔《爸爸去哪兒》電視節(jié)目共同組成。題目具體如下:
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歌曲,讓無數(shù)人感懷。它讓人反思:過去的日子,你是否留下了痕跡、留下價值、留下亮點,又抑或是在蹉跎中度日?
一檔《爸爸去哪兒》的電視節(jié)目異?;鸨K屓朔此迹簴|奔西走、奔波忙碌的爸爸,什么時候才能停下腳步,陪伴子女、關愛家庭?
兩個“去哪兒”之所以走紅一時,因為它們是人們對人生、社會的一種反思。這種反思是對現(xiàn)代文明的呼喚,是對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是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更是對心靈能夠詩意棲息的期盼。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立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這兩個“去哪兒了”之所以走紅一時,因為它們是對人生、社會的一種反思。該作文選題符合高考作文理性的要求,符合高考作文回歸本源,強化思辨,摒棄宿構、套作、模式化與文藝腔的要求,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是它比較貼近實際又可以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這有利于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思辨精神,努力形成自主、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對人生的感悟,培養(yǎng)不同角度進行理性思辨的思維方式。另外,這題目具備實現(xiàn)“在場”的條件。
三、教學簡案
【教學環(huán)節(jié)】情景入戲——思潮初起——情境再現(xiàn)——思潮迭起——思潮再起——余韻繚繞
【教學過程】
1.情景入戲
“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014年2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投影課題、漫畫)
今天我們就根據(jù)《都“去哪了”》作文題目為例學習如何進行多角度的作文立意。
2.思潮初起
閱讀研學案上的材料作文題。學生暢談“你認為一去不復返的事物?”(言辭、時間、歲月、青春、機會、某個生活的場景、某種情感、歷史事件、在前面等待我們而又終將逝去的高考……有人說有四樣東西一去不返:說過的話、潑出的水、虛度的年華和錯過的機會)
3.情境再現(xiàn)
視頻《時間都去哪兒了》。
視頻《爸爸去哪兒》的電視節(jié)目簡介。
(1)朗讀作文題第一自然段,觀看完視頻《時間》后結合生活談自己最深的感觸。
(2)朗讀作文題第二自然段,觀看完視頻《爸爸去哪兒》后結合生活談自己感受。
不限制思維,盡可能讓學生暢所欲言,鼓勵為主,避免否定貶斥。
4.思潮迭起
(1)放飛思想,從感受最深處入手進行立意,并能簡單表述自己立意的過程(思維重現(xiàn))。
(2)組內(nèi)交流學習,組長收集一個最好的立意黑板展示。任務分工做好統(tǒng)籌安排,避免混亂。
(3)班內(nèi)交流,師生共評共享。該環(huán)節(jié)處理以學生互評兼教師點評,加強互評既能夠活躍思維又可讓學生及時反思。
5.理性思辨,歸納提升階段
(1)介紹多向輻射法
(2)步驟:閱讀材料—分清人事—選準信息(切入角度)—探討內(nèi)涵—得出觀點
(3)思維導圖
6.思潮再起
全國高考作文題
閱讀文字,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音頻播放(學生課前錄制,四生分飾旁白、烏鴉、牧羊人、小孩)
……
四、在場性的體現(xiàn)及其實施效果
1.該課設計運用了兩處視頻,王錚亮的MV《時間都去哪兒了》和《爸爸去哪兒》的綜藝節(jié)目簡介。視頻播放前讓學生談“一去不復返的事物有哪些?”學生暢所欲言,教師最后歸納:“有人說有四樣東西一去不復返:說過的話、潑出去的水、虛度的年華與錯過的機會”,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切入可起到激趣的作用,達到思潮初起的目的,為下一環(huán)節(jié)情景再現(xiàn)作鋪墊,《時間都去哪兒了》是一種情懷,是一種淡淡的憂傷,是一種溫暖今生的記憶,之所以會贏得如此多的共鳴,不僅僅要對父母的及時行孝,也讓人反思過去的日子是否留下價值又或蹉跎中度過,飽含對時間流逝的哀婉,喚起人們珍惜現(xiàn)在,把握當下的情思,在課堂上播放有極強的感染力,課堂可見有學生聽得異常投入。
《爸爸去哪兒》選取的是一個3分鐘綜合簡介該片的片段,引發(fā)了人們對親子關系的思考及在種種困難面前我們應有的態(tài)度,另外還涉及父親回歸家庭角色,孩子借此機會也應該思考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栋职秩ツ摹愤@檔節(jié)目呼喚人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更是對心靈能夠詩意棲息的期盼。通過視頻的觀看,目的在于有更直接的視覺沖擊,獲取更多的感悟與理解。
2.巧設問題介入也能很好地體現(xiàn)在場。問題是課堂構成的關鍵,如何在課堂讓問題凸現(xiàn)在場,需要教師在問題設計上花心思。本節(jié)的問題介入有以下幾處:“思潮初起”部分,暢談“一去不復返的事物”引導言辭、時間、歲月、青春、機會、某個生活場景……;“思潮再起”部分,高考材料,“你是烏鴉你是否會學老鷹抓羊?”“同學們也算是大孩子,孩子的評價和牧羊人的評價哪個更符合你的想法呢?”“思潮再起”部分的兩個問題的提法注意了情景的在場性,如果問題變成“烏鴉為什么回去抓羊?”“你贊同孩子還是牧羊人的評價”明顯站在了場外,客體身份去面對事情,難以激起學生可直面自我內(nèi)心的思考,所以該節(jié)課問題設計盡可能地從增強在場感介入,引發(fā)學生的切身之感,喚發(fā)最原初的情感體驗和最直接的思維想象。
3.本節(jié)的在場還體現(xiàn)在一處音頻的運用。學生課前錄制2006年全國高考卷作文,四人分飾旁白、烏鴉、牧羊人、小孩,該處設計是由學生朗誦,自己配音配樂。音頻播放,學生聽得入迷,加上是自己身邊同學的錄制,無形中激發(fā)他們思考的興致,課堂上有個別同學躍躍欲試,小聲模范朗讀,對加深材料的認知有無可估計的作用。
在場寫作的本意是要求學生有切身體驗,積極介入生活,直面自我內(nèi)心,在真實和真相下讓學生說真話,在場是倡導寫真作的一種途徑?!笆侄?、規(guī)則和范文,都不能代替學生要表達的自我生命”, 《時間都去哪兒了》等多媒體的再現(xiàn)以及問題的主體介入對學生現(xiàn)場感的獲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歌曲激發(fā)情感,節(jié)目引發(fā)思考,問題帶進內(nèi)心真實思考,這些“在場”的設計比空洞的講授來得更直接更真實。
五、課例價值分析
1.本課例在教學中的地位分析:作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分值比重大,《都“去哪兒了”》是《第一時間作文素材訓練》的作文題,由一首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與一檔《爸爸去哪兒》電視節(jié)目共同組成,這兩個“去哪兒了”之所以走紅一時,因為它們是對人生、社會的一種反思。該作文選題符合高考作文理性的要求,符合高考作文回歸本源,用這個題目比較貼近實際又可以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這有利于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思辨精神。通過課堂實操,我們可以客觀評估測量理性思辨類作文題對我們六組生源學生的難易度。另外,通過“在場”注入了活躍思維、激發(fā)想象的因子,諸如此類作文課可以大膽地在高中語文課堂上予以實施。
2.教學內(nèi)容呈現(xiàn)上的創(chuàng)新程度:(1)“在場”作文就是直面事物、去蔽敞亮、回歸本真的作文?!抖肌叭ツ膬毫恕薄纷魑慕虒W強調(diào)學生經(jīng)驗的直接性,學生可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觀看視頻、現(xiàn)場模擬等形式達到“無遮蔽狀態(tài)”,從而引發(fā)學生思維的撞擊,得出最真實的看法。(2)以“研學”為背景,重視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主體互動關系,《都“去哪兒了”》課例側重學生主動思考,積極體驗,通過現(xiàn)場推動在場感的獲得,通過在場推動課堂的行進,通過師生協(xié)調(diào)、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多維互動,創(chuàng)設一種觀點交流、思維碰撞、競爭反思的富有生氣的教學情景,從而產(chǎn)生教學共振,實現(xiàn)教學相長,推動高考作文的實踐活動。
3.教育學心理學原理方面的闡述及實際應用價值:教育部定制的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 “在場性” (Anwesenheit)是德語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場”(Anwesen)即顯現(xiàn)的存在,或存在意義的顯現(xiàn),或歌德所說的“原現(xiàn)象”。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達能力?!艾F(xiàn)場激引·去蔽敞亮·理性思辨”寫作立意微探借助在場和真實感來解決學生作文難的問題。
“在場”作文的研討主要為了突破作文作文教學 “高耗低效”的窘境,目的是喚醒學生失落的個體主體性,增強現(xiàn)場感受和生活的體驗鍛煉,通過對事實的深刻感受力推進作文教學的順利進行。本節(jié)《“現(xiàn)場激引·去蔽敞亮·理性思辨”——〈都“去哪兒了” 〉為例引導高三作文立意》的課例是“在場”寫作的大膽嘗試,在教學中形成有效可行的操作方法,雖然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畢竟是有意義的嘗試,特別是生源組低的學校更可參考,通過“在場感”的獲得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主動性的提高,思維的活躍,投入的專注是寫作成功的關鍵。希望這節(jié)在場作文課能夠提供各位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