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藺
山西梆子當今包括有四大梆子:即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上黨梆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山西梆子民間專指中路梆子,成為了民間的俗稱??梢娔菚r中路梆子已經(jīng)取代了蒲劇、北路梆子,成為山西的代表劇種。上黨梆子一度稱為上黨宮調(diào)。山西的四大梆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的命名。1958年山西省文化局有一個“關于統(tǒng)一山西省各地方劇種名稱的規(guī)定”的文件,對于全省的梆子腔劇種的名稱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山西各地方劇種,今后統(tǒng)稱晉劇”。晉劇分中路梆子、南路梆子(或稱蒲州梆子、蒲劇)、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或稱上黨宮調(diào))。然而規(guī)定并不如民間的俗稱影響力強,如晉劇原規(guī)定本屬全省四大梆子的統(tǒng)稱?,F(xiàn)在晉劇成為中路梆子的專稱,取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山西梆子的稱謂。
我今所論說的山西梆子是指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這三種梆子腔的來龍去脈關系密切,血脈相連。上黨梆子雖然也受蒲州梆子的滋養(yǎng),但它是多聲腔劇種,另成體系,應當別論。
關于山西梆子名稱,歷史上最早見于記載的是清代人張際亮道光八年(1828)的《金臺殘淚記》??梢姰敃r的山西梆子在北京已具有影響。張際亮所記載的山西梆子是指哪個劇種呢,未見明確說明其蟬蛻變遷的軌跡,無法得出其端倪,如何濫觴,不得而知,因此只能推測。我分析判斷可能是北路梆子。原因是北路梆子在乾隆年間已經(jīng)濫觴,不過不叫北路梆子,而稱山西梆子。
清代乾隆末嘉慶初,時人樊先瀛曾在四川做官,退休后回到家鄉(xiāng)定襄縣,為地方治安著有一部《保泰論》的著作。此書大概寫于嘉慶九年之后,其中講到禁演戲、辦科班的內(nèi)容。當然也不是完全禁止,只是作了一些規(guī)劃,少演少唱,根據(jù)村社的大小區(qū)別對待??梢姰敃r梆子腔戲在農(nóng)村城市已經(jīng)很普及。演出活躍的標志就是當?shù)匾呀?jīng)有戲班和科班的設立,不過當時不叫北路梆子,從現(xiàn)存的清末劇目抄本看,寫作“梆子腔”。我以為這很可能就是形成初期,或者說從蒲州梆子蟬蛻出來時民間的俗稱。其后隨著勢力的發(fā)展拓張,又稱為山西梆子,或者繼承了蒲劇的代表性地位,成了山西代表性劇種。至于后來又有南路戲、北路戲、中路戲或下路調(diào)、上路調(diào)之類的區(qū)別,這恐怕是中路梆子形成之后的表述,應當在清末至民國年間。據(jù)我看到的資料,上世紀30年代的報刊有下路調(diào)和上路調(diào),此時中路梆子已有相當優(yōu)勢,在山西民間稱為山西梆子,成為山西的代表性劇種,演出地區(qū)不限于山西的中北部,而且擴張到外省,如陜北、內(nèi)蒙古、河北的張家口等地。上世紀40年代齊如山的《中國地方戲提要》記載,將北路梆子稱為代州梆子。其實北路梆子的命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事。具體一點應當是1955年省政府批準在忻州成立北路梆子劇團之后的事情,否則北路梆子恐怕在山西的梆子腔劇種中已經(jīng)消失。為進一步比較深入地論述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的演變軌跡,下面我擬做一點較詳盡的分析。
一
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傳承的嫡派。中路梆子(今稱晉?。┦菑谋甭钒鹱友茏兂鰜淼?,這應當是它們傳承的脈絡。清道光年間人張際亮所記載的山西梆子就應當是指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今名,其含義有兩說:一說是1955年2月忻縣專署北路梆子劇團成立說起;另一說是從1958年山西省文化局文件,統(tǒng)一全省戲劇名稱算起。其實兩說都可成立,都有道理。前者是當時民間的稱謂,后者是政府的統(tǒng)一規(guī)范。
北路梆子來源于蒲州梆子的說法恐怕大家都可接受,沒有什么歧義。但蒲州梆子的來源大概就有不同的認識。有說蒲州梆子獨立形成于山陜豫金三角地帶;有說蒲州梆子來源于金三角的同州梆子;也有說同州梆子與蒲州梆子是同源異流的雙胞胎。說實話,我是贊成“源于同州梆子”的,或說“同源異流”也有道理,其實質(zhì)也是源于同州梆子。從現(xiàn)在見到的資料看,這一說法恐怕更接近實際。清代同州府所屬的郡縣是陜西最富裕的地區(qū)。據(jù)乾隆間人嚴長明所著的《秦云擷英小譜》記載:“秦中各州郡皆能聲,其流別凡兩派。渭河以南尤著名者三:曰渭南、曰盩(今周至)、曰醴泉。渭河以北尤著名者一:曰大荔?!币虼罄髿w同州府屬,所以同州梆子最初稱為大荔腔。著名同州梆子演員小惠,即大荔人,名樊云官。“其同部中有寶兒者,石沙人,家于盩。其次有喜兒(一名小回),長安人,皆工同州腔(即大荔腔),與小惠埒①。為進一步說明問題,需從梆子腔及其發(fā)源地說起。
梆子腔這個詞,最早見于康熙年間人劉廷璣的《在園雜志》。其記載說:“近今且變弋陽腔為四平腔、京腔、衛(wèi)腔,甚且等而下之,為梆子腔、亂彈腔、巫娘腔、嗩吶腔、羅羅腔矣?!眲⑼^生于康熙年間,為漢軍鑲紅旗人,做過江西按察使和江南淮徐道。據(jù)《在園雜志》孔尚任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序與劉廷璣的個人經(jīng)歷判斷,其所記內(nèi)容當為康熙中葉后,北京、江西、安徽、江蘇一帶戲曲流播演變的情況。
其后約半個世紀的經(jīng)歷,清乾隆時人錢德蒼,“性好音律,常遨游於燕趙齊楚”,采輯選編《綴白裘》十二集。在第六集和十一集里,收集當時流行的梆子腔劇目近70出。劉廷璣說梆子腔、亂彈腔屬弋陽腔所變,應當是有道理的。梆子腔又稱亂彈腔,而“亂彈”一詞又來源弋陽腔。②
梆子腔劇種系統(tǒng)的核心劇種是秦腔,討論梆子腔應先探索秦腔的淵源。秦腔的發(fā)源地應是山西的蒲州(今永濟市)、陜西的同州府(今同州市)、河南的陜州(今陜縣)這塊三角地帶。對于這個觀點,恐怕大多數(shù)學者還是認同的。黃河由北而南,是陜西與山西的天然分隔屏障。陜西的渭水,由西向東在潼關流入黃河。山西的汾河,由北而南折西,在山西的河津入黃河。河津以南至蒲州的黃河水在平原流過,河水泛濫,河床變動,使山西的蒲州和陜西同州府屬縣郡兩地人民反復輪換共同耕種著黃河灘地,由此而結(jié)有深厚的友誼。遠在唐代,蒲州人民與同州人架設浮橋,鑄有大鐵牛作為兩岸的交通柱礎,往來便利,使這個三角地帶成為兩省貨物的集散市場。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風俗語言相同,沒有障礙,這就成為梆子腔生長的適宜土壤。
同州梆子就是在這樣的土壤里萌生發(fā)展起來的。其形成與發(fā)展的路徑最初是由元明俗曲形成的土戲。土戲又接受了當?shù)氐恼f唱以及皮影等民間藝術的滋養(yǎng),在此基礎上演變?yōu)榘迨阶兓w的同州梆子,初稱大荔腔。在其演變過程中還汲取了弋陽腔和昆腔的藝術營養(yǎng),其后形成秦腔大戲。并向外地發(fā)展,衍生出一些新生的劇種,發(fā)展成一個以秦腔為核心的板腔體聲腔體系。當然,這是就秦腔總體形成的發(fā)展趨勢而言。有明一帶,民歌俗曲蔚為大觀,明人沈德符的《萬歷野獲編》記述頗詳:
“元人小令行于燕趙,后浸淫日盛。自宣正(宣德、正統(tǒng))至成弘(成化、弘治)后,中原又興【瑣南枝】【傍妝臺】【山坡羊】之屬。李崆峒先生初自慶陽徙居汴梁,聞之,以為可繼《國風》。之后,何大復繼至,亦酷愛之。今所傳【捏泥人】【今所傳】及【熬鬏髻】三闕,為三牌名之冠,故不虛也。自茲以后,又有【耍孩兒】【駐云飛】【醉太平】諸曲,然不如三曲之聲盛。嘉、隆間(嘉靖、隆慶年間),乃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漢怨】【哭皇天】【干荷葉】【粉紅蓮】【桐城歌】【銀絞絲】之屬,自兩淮以至江南漸與詞曲相遠。不過寫淫媒情態(tài),略具抑揚而已。比年以來,又有【打棗竿】【掛枝兒】,其腔調(diào)約略相似,則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聽之,以至刊布成帙,舉世傳誦,沁人心脾,其譜不知從何而來,真可駭談嘆!”
從以上所述明代民歌俗曲的流布與影響,可見其繁盛的狀況,傳承到清代則有更大的發(fā)展繁榮,乃至被山陜的地方戲曲所吸收。舉例說,就山西梆子而言,至今還可找到一些曲牌的面目,如【哭皇天】【銀鈕絲】(很可能是【銀絞絲】的流變)之類。
入清以來,山陜地區(qū)盛行的民歌俗曲,統(tǒng)稱之為“西調(diào)”或“西曲”,這種民歌俗曲是山陜地方戲曲孕育形成的重要元素。清代人十分關注。翟灝的《通俗編》記載:“今山陜所唱小曲為西曲。與古殊絕,然亦固其方俗言之?!鄙疥兠窀杷浊茇S富,乾隆初集有《西調(diào)百科》《西調(diào)黃鸝集鈔》,兩書收集民歌俗曲有三百余首。其后還有《白雪遺音》等,可見清人對山陜民歌的重視與認識的高遠。據(jù)陸次云《圓圓傳》記述,李自成進京后,不喜歡聽陳圓圓唱“吳歈”,而命群姬歌“西調(diào)”,這可看出山陜農(nóng)民群眾喜歡“西調(diào)”的程度。當然這里所說的李自成所喜歡“西調(diào)”,我們還不明是“俗曲”還是“戲曲”。
不過,民間音樂乃地方戲曲聲腔的源泉是事實。民間音樂向地方戲曲音樂演進的過程,也就是民間小戲萌生并逐漸發(fā)展的過程。為證明民歌俗曲形成事實,從《霓裳續(xù)譜》就可找到這樣的實例。該書里收有一曲《鄉(xiāng)里親家我睄睄親家》,有鄉(xiāng)里親家女兒和城里親家,所用曲牌有【銀鈕絲】【秦吹腔】【京腔】【數(shù)岔】【銀鈕絲】【南鑼兒】【秦腔尾】。兩親家初見面是因語言不合,發(fā)生爭吵,最后和好。和好后用其【秦腔尾】唱“兩親家一見心歡喜,方才是我性兒急,天長地久永和好,快刀兒割不斷的好親戚?!睆倪@里可看出還是多曲牌的混合體。清乾隆間人錢德蒼所選編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里也收有此劇,劇名叫《探親相罵》,腳色行當已很完整,有丑、外、貼旦、小生、凈、老旦。基本內(nèi)容相同,只不過曲牌已不是多曲牌,演變成由【銀絞絲】一曲到底。但故事性演變得完整有趣,成為一個有趣味的民間小喜?、邸倪@里可看出山陜交界地帶戲曲演變的早期形態(tài)。西秦腔《搬場拐妻》是又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證據(jù)。雖然《綴白裘》編選為乾隆中期。其實《綴白裘》選本很復雜,早在明末清初,已有郁岡樵隱和積金山人共同編選的《綴白裘會選》四卷本行世,所收全部為昆曲折子戲。到乾隆時,玩花主人另編《綴白裘》選本,錢德蒼在此基礎上增擴編為十二集,金閶(今蘇州)寶仁堂刻印。寶仁堂的主人就是錢德蒼。也有人認為錢氏的選本不是在玩花主人選本基礎上的擴充,十二集全是錢氏獨立編選。眾說紛紜,不過流傳下來有影響的還是錢氏的選本。
雖然《綴白裘》選編刻本在乾隆中期,但我認為所選全都是當時的演出本。還可能包括有梆子腔板腔體音樂未成熟之前過渡時期的劇本。有的劇本標有“梆子腔·山坡羊”這樣的曲牌。西秦腔《搬場拐妻》就是過渡階段一種形態(tài)的證明。事實很明白,西秦腔就是吸取山陜交界地帶的民歌俗曲——“西調(diào)”或“西曲”之后,又進一步發(fā)展的地方小戲,俗稱土戲,或稱西秦腔。是秦腔梆子戲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的一種形態(tài),本來是一個很清楚的問題,被一些研究者吵得玄而又玄,爭論不休,把明白的問題復雜化。今山西臨汾從古至今還有一個村名叫“西秦村”④應當對理解山陜交界地區(qū)有所啟示。
陜西關中歷來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八百里平川向來物產(chǎn)豐富。入明工商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同州清初由州升府,大荔為州府所在地。經(jīng)濟繁榮,水陸交通發(fā)達,成為商品集散地。在七府五州內(nèi),同州府多為殷實之家。戲曲的萌生與發(fā)展乃至繁榮,既有發(fā)達的經(jīng)濟條件,也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同州與蒲州及陜州(今陜縣)這塊三角地區(qū),為梆子腔的萌生與發(fā)展提供了各種條件。風俗人情、語言規(guī)律基本一致,故同州、蒲州的梆子腔在明末清初就為世所稱,初叫大荔腔,或同州腔,在華陰稱老腔,這些恐怕就是同州梆子最初的稱呼,或者說是梆子腔的別稱。同州梆子恐怕是大荔腔或同州腔進一步成熟的稱呼。再后來發(fā)展可能就統(tǒng)稱為秦腔了。也就是同州梆子的成熟時代,或者說板式變化體音樂轉(zhuǎn)變完善的時代。在表演藝術上也已經(jīng)成熟,乾隆間的渭南申祥麟(即申大狗兒)以擅表演絕技出名,大荔的小惠(樊云官)以聲擅絕調(diào)。一個以表演技藝擅名,一個是歌唱技藝感人,各有所長。還有喜兒,也是擅長同州梆子的名藝人。這些藝人都在魏長生之前就已經(jīng)成名,尤其申祥麟早馳名于武漢、山西等地。此時的同州梆子行當齊備,以老生、正旦、大凈為重,次以小生、小旦、二凈、三凈、付凈、文武丑、老丑、小丑、武行,腳色應有盡有,可見表演藝術行當?shù)耐晟啤?/p>
與同州一衣帶水的蒲州,歷史上交通便利,經(jīng)濟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北有風陵渡和永樂渡,兩州間造有浮橋三座。土地交錯,雜耕其間。兩州不僅語言相近,風俗習慣也相同,文化傳統(tǒng)和欣賞趣味也具有一致性。應當說,秦晉豫三角地區(qū)是梆子腔孕育、萌生與發(fā)展得天獨厚的地區(qū)。其原因有:北雜劇的衰落為梆子腔的萌生提供了天然機遇;豐富的明清俗曲,被后來人稱為“西調(diào)”或“西曲”的民歌,提供了深厚的天然的音樂因素;雄厚的經(jīng)濟力量和活躍的商品市場為戲曲活動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頻繁的秦晉酬神賽社活動傳統(tǒng)和惟戲是耽的風俗推動著戲曲的活躍;昆曲與弋陽腔的深入提供了現(xiàn)成的營養(yǎng),催生著梆子腔的萌生與成長。從這些條件里可看出晉陜豫三角地區(qū)應該是梆子腔的生發(fā)地。如果再具體說是同州還是蒲州,應該說是同州。其原因至少應當有:其一,清乾隆時人嚴長明對秦腔有深刻的認識,其著作《秦云擷英小譜》記載有“同州腔”或“大荔腔”,此可能就是同州梆子的初期稱謂。其二,從現(xiàn)在研究的認識上,清代地方戲興起之后,最初蒲劇也叫秦腔,現(xiàn)在有三條材料可證:1.孔尚任康熙年間在平陽寫的《竹枝詞》,有“秦聲秦態(tài)最迷離”,這“秦聲秦態(tài)”一定是對蒲劇表演的寫真。2.清代人朱維魚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取道山西回京,著有《河汾旅話》,記其途中見聞,在趙城、霍縣時記述:“邨社演戲劇曰梆子腔,詞極鄙俚,事多誣捏,盛行山陜,俗傳東坡所倡,亦稱秦腔。”3.民國初年所修晉南《聞喜縣志》卷九“禮俗”條記載,“常演之戲,秦聲為多”,所記“秦聲”我以為就是蒲劇。如果以上兩條為外省所記,第三條則是當?shù)厮C,應是蒲劇無疑,到民國初期還稱秦聲??傻贸鲆粋€結(jié)論,蒲劇最早也稱秦腔,在陜西同州稱同州梆子,在山西蒲州稱蒲州梆子。而這最初同稱秦腔。
證明梆子腔或曰秦腔(據(jù)齊如山先生《中國地方戲提要》記載陜西還有一種“老梆子”,我推測很可能是同州梆子的別名)最早發(fā)祥于同州之后,為明晰起見,不妨再做一個簡單的概括,其形成過程應當是:最初階段是山陜民歌俗曲與當?shù)氐拿耖g小戲,如傀儡影戲或鑼鼓雜戲相影響,形成具有山陜特色的戲劇叫“西秦腔”,這是梆子腔的過渡形態(tài),“西秦腔”又接受了說唱詞話的音樂和故事內(nèi)容,并接受昆弋腔的營養(yǎng),演變成大戲同州梆子,初或稱“大荔腔”或“同州腔”或同州梆子,后統(tǒng)稱秦腔。此時的同州梆子已完成了其體制性的變異,形成了完整的梆子腔形態(tài),并發(fā)展成為秦腔體系。所以同州梆子被后人又稱為“老梆子”或稱“梆子腔的老狀元”??勺C同州梆子的初始過程和后來人的尊崇。
同州梆子與蒲州梆子因同源同種同營養(yǎng),屬體制劇種,語言旋律一致,風俗習慣、審美趣味一致,音調(diào)唱腔一致,所以在蒲州初也稱秦腔。
梆子腔的形成一般認為在明末清初,梆子腔的記載,目前最早見于清康熙年間劉廷璣的《在園雜志》。與劉廷璣差不多同時代人,即清康熙年間李振聲著有《百戲竹枝詞》一種,其中有一首寫“秦腔”的,詩云:
耳熱歌呼土語真,那須叩缶說先秦。
烏烏若聽函關曙,認是雞鳴抱柝人。
作者原注:“俗名梆子腔,以其擊木若柝形者節(jié)歌也。聲嗚嗚然,猶其土音乎!‘柝形者’即古代的打更人?!笨梢娗厍灰呀?jīng)在北京頗有影響,引起文人們的關注。耳熱心酸、土語歌唱、木擊節(jié)奏、慷慨激越,并且反映出“花雅爭勝”的局面??滴跄觊g,張叔石的《夢中緣傳奇》序說:“長安(北京)之梨園……所好惟秦聲、啰、弋。厭聽吳騷,歌聞昆曲,輒哄然散去”。從這條材料中,我們已窺知觀眾歡迎花部,昆曲觀眾開始顯現(xiàn)失落,從康熙年間已有表現(xiàn)。
證明梆子腔的最早創(chuàng)生地位于晉陜豫三角地區(qū),其始祖為同州梆子。當同州梆子完成其板式變化體系的變革后,成為一個成熟的劇種,便向四方擴張,首先是秦晉兩省,在陜西,向西流播于鳳翔府。鳳翔是陜西西部的重鎮(zhèn),又稱西府,隸8縣,稱西府秦腔,又叫西路秦腔。并逐漸流播于甘肅省的天水、平?jīng)?、蘭州以及寧夏、青海、新疆等地。以西安為中心的叫中路秦腔,或稱西安亂彈,并集各族秦腔之長,被推為各路秦腔的盟主。除本省流播外,還流播于西北地區(qū),乃至涉足中國西南;漢調(diào)桄桄(桄桄是梆子的俗稱),流行于陜南等地,又稱南路秦腔。同州在陜西的東部,所以又稱東路秦腔。秦腔可能是文人的稱謂,梆子腔可能是民間的俗稱。
二
同州梆子向東流播,首先是河東的蒲州地區(qū),初稱秦腔,其后演變?yōu)椤吧疥儼鹱印??!吧疥儼鹱印逼涿钤缫娪谟涊d的是清乾隆后期朱維魚的《河汾旅話》?!逗臃诼迷挕罚ǔ蓵谇∷氖辏?777年,作者浙江海益人)是作者由西安經(jīng)晉南至汾陽的所見所聞,其中有一段關于“雞鳴歌”的議論:“李雁湖云:今土人謂之山歌。吾鄉(xiāng)農(nóng)夫舟子所唱此曲,亦謂之吳歌,亦可被之管弦。然與山陜梆子腔戲終有別,要皆昉于雞唱耳?!边@一段話至少有三點值得關注:其一,“今土人謂之山歌”,所謂“山歌”即民歌俗曲,高亢激越。所謂“土人”自然是當?shù)厝?。其二,“山陜梆子腔”所唱風格也如民歌俗曲,也是慷慨激越,腔調(diào)高昂。其三,因為腔調(diào)高昂,演唱的藝人唱高音吃力,便用假聲,假聲即我們說的腦后音,或者說背股音,音窄尖細,如同公雞叫鳴聲音,有刺耳的感覺。所以朱維魚說“昉于雞唱耳”,又稱為“雞鳴歌”。其實是一種演唱高音的方法。山陜梆子的演變,音隨地改,遂出現(xiàn)有河東地方化的劇名,后稱為蒲州梆子或蒲劇等。
山陜梆子名義本身已經(jīng)說明同州梆子與蒲州梆子的血脈關系。另外還可從它們傳承演變的劇種唱腔里找到一點軌跡。如“十三咳”。什么叫“十三咳”呢?就是過去叫拉腔,現(xiàn)在稱為拖腔的“那意呀哈呀”,秦腔叫“十三腔”,同州梆子叫“十三咳”。盡管有的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原始拖腔都有“那意呀哈呀”或“那意呀哈咳”。毋庸置疑,都是來源同州梆子,因為同州梆子調(diào)直音硬,唱腔直起直落,而又宛協(xié)復轉(zhuǎn),依然要叩律傳聲。這要有好嗓子的演員才能唱好,而多數(shù)音質(zhì)不好的演員則用“那意呀哈咳”的無字拖腔掩飾沒有內(nèi)心的情感。這種唱法直接傳承給了山西的劇種,仍然照貓畫虎,這種“那意呀哈咳”的拖腔唱法,在20世紀上半葉我們還有所感受。自從30年代出了一批以丁果仙、牛桂英、程玉英為代表的改革派藝術家,從她們的唱腔中,觀眾才感受到新意,她們開始受到歡迎。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戲曲藝術的演唱方法和技巧經(jīng)過戲曲音樂家們的不斷改革,有了更大的變化。應該說六十年大變。
戲曲是綜合藝術,戲曲演出需要戲班,現(xiàn)在稱劇團。演戲是一種相互合作的集體活動。這種職業(yè)團體具有流動性特點,沖州撞府,所以過去稱作闖江湖。當然每個劇種又有區(qū)域性的制約,這主要是受方言障礙,風俗習慣,觀眾的審美情趣等影響。所以從清代起,劇種叢生,總稱為“地方戲”,其實都是一種地域性劇種,有區(qū)域性的限制。同州梆子與蒲州梆子同源同種,歌唱腔調(diào)一致,屬“體制劇種”。蒲劇北流播,到達晉中地區(qū),必然受到晉中方言的影響,同時要吸收晉中民間文藝,尤其祁太秧歌和蓮花落等說唱藝術的營養(yǎng)。用寒聲先生歸納的概念,叫“音色片”?;蛘哒f地方語言圈的障礙,為適應方言旋律的需要,藝人必須音隨地改,遂衍變出新生腔調(diào)歌唱。這種新生腔稱為腔調(diào)劇種,如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于蒲州梆子來說,就應稱為腔調(diào)劇種,而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腔調(diào)又無太大變異,只有降調(diào)之別,樂器改革,應是體制劇種。至于說上黨梆子,雖然也接受過蒲州梆子的影響,但走的是一種多聲腔的路徑,昆、梆、羅、卷、黃五種聲腔共存,應屬一種以梆子為主的綜合性聲腔劇種,另當別論。今只論說蒲州梆子與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的親緣關系,為敘述方便,統(tǒng)稱為“山西梆子?!保ㄎ赐甏m(xù))
注釋:
① 轉(zhuǎn)引自《齊如山同劇論從/昔日秦腔之盛況》,商務印書館2015年出版,第160頁。
② 見拙文《亂彈亂談》,發(fā)表于《蒲劇藝術》2011年第2期。
③ 《改良金圖“綴白裘”十二集全傳》,中華民國十二年春,上海啟新書局石印發(fā)行。第六集卷三第12頁。
④ 《蒲劇藝術》2016年第一期46頁郭成文《戲迷劇社聚西秦,節(jié)目演出奉獻鄉(xiāng)鄰》,記述臨汾市堯都區(qū)賈得鄉(xiāng)西秦村自2005年成立“戲迷劇社”10周年活動的盛況??梢娕R汾市歷史上還有“西秦”的村莊。由此可得“西秦腔”之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