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十三世紀金元戰(zhàn)爭前后的蒲州城市景觀變遷

    2015-04-09 13:46:20楊曉國
    史志學刊 2015年2期
    關鍵詞:蒲州

    楊曉國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太原 030006)

    蒲州,在今天僅剩下了一個歷史地名;除此之外,還留下一片遺址及廢墟。但在中國古代,它卻是一座歷史名城。該城位于晉陜兩省間黃河中游的河道東側。因與黃河緊相毗鄰,城西著名的蒲津古渡為該城的發(fā)展繁榮曾起到相當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隋唐之后,這里不但成為許多歷史名人的人生舞臺,而且由于歷代的不斷經營和建設,蒲州城也漸漸形成了獨具自己特色的城市景觀體系,成為古代中國黃河流域的名勝薈萃之地。

    如以北魏登國元年(386)為蒲州城的始建年代,至今已有1625年;如以1959年為蒲州古城的最后廢棄年代,至今也已有52年。值此第二屆山西區(qū)域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蒲州故地召開之際,筆者謹撰此文,以為紀念。

    一、十三世紀金元戰(zhàn)爭前的蒲州城市景觀形成簡述

    對蒲州古城的發(fā)展史來講,十三世紀初的那場金元戰(zhàn)爭無疑是一個分水嶺。金元戰(zhàn)爭前的蒲州城雖然也曾歷經戰(zhàn)亂和自然災害,但仍然處于發(fā)展期;而金元戰(zhàn)爭后的蒲州城在元明清時期雖然也有經營和建設,但已無法挽救其頹敗之勢,從此即走向了衰落期。

    蒲州城始建之初正值東晉末年十六國紛爭之際,環(huán)境并不安定。蒲州城曾在前秦、后秦之間多次易手。北魏皇始元年(396),后秦一次就從外地遷來6千新戶落居當地。應知在此之前新建的蒲州城內還比較空曠荒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應是蒲州建城之后遇到的第一個相對和平穩(wěn)定的時代。公元497年魏孝文帝親幸蒲州,又遣專使在此祭祀虞舜,同時下詔修建平陽、蒲州、安邑三地的堯、舜、禹廟。史上皇家在蒲州祭舜,北魏孝文帝可能是確知的第一個。另外,蒲州當地早期出現(xiàn)的一批佛教寺院,據知也多在此一時期或稍后一段時間。

    在蒲州城的城建史上,北朝魏齊之季的高歡也有其歷史地位。從北魏永熙三年(534)高歡兵踞蒲州始,前后10多年時間中,他先是在公元538年“造舟為梁”(即在秦晉間的黃河上建蒲津浮橋),后又于公元543年在蒲州城西黃河河道中的中潬島上建起了中潬城。雖然這和當時的戰(zhàn)爭背景及戰(zhàn)爭需要有關,但從蒲州城市景觀建設角度審視,卻都是一些帶有創(chuàng)舉意義的歷史事件。

    高歡之后十幾年,西魏亡。公元557年,貴為北周柱國、大冢宰的宇文護,同時又出任蒲州刺史。宇文護的兒子宇文訓此后不久也做過蒲州刺史。這父子二人在北周建德元年(572)幾乎同時都被朝廷誅殺。宇文護父子在經營蒲州的十幾年時間里,不僅在此建造了一座名播華夏的名樓——鸛雀樓,而且還在蒲州城的北門外開鑿了惠渠與永濟渠,用以發(fā)展農田灌溉。又用堅石壘筑起一條長約數百米的石堰,名曰“玉龍堰”,借以阻攔黃河洪水,保護蒲州城體的安全。從許多跡象看,應該說是宇文護父子開創(chuàng)了蒲州建城以后的第一個經濟社會興盛期。宇文護父子被殺后,北朝最后一個小朝廷北周政權又憑借著蒲州城當時的繁盛局面,先是公元573年在蒲州東南郊中條山上大興土木開始興建靈居寺 (即后來非常有名的棲巖寺),隨之又于公元578年廢棄了黃河西岸的同州、長春二宮,同時卻又在蒲州城營造起新的皇家宮殿區(qū)[1](唐)李延壽.北史.中華書局,1974.(P371)。

    北周末期蒲州城的這種繁盛景象一直發(fā)展延續(xù)到了隋初開皇、仁壽年間?!端鍟な池洝分械囊欢斡浭鲎憧煞从尺@種繁盛:“諸州調物,每歲河南自潼關,河北自蒲坂,達于京師,相屬于路,晝夜不絕者數月。”[2](唐)魏徵.隋書.中華書局,1973.(P684)每天晝夜不停地通過蒲州城西的蒲津浮橋向京城長安運送物資,而且接連幾個月都是這樣,其繁榮程度可略見一斑。

    隋初的蒲州事實上已經凸顯畿輔之鎮(zhèn)的特征。蒲州的城市景觀此時最明顯的變化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天下商賈云集于此,城市商業(yè)設施迅速增加,蒲州成為距離京城長安最近最重要的一處貿易都市。另外一個變化則是宗教設施急驟擴張。這后一種變化與隋文帝楊堅本人的人生經歷密切相關?!端鍟飞嫌涊d,隋文帝剛生下時即由一位來自河東的神尼領養(yǎng)到佛寺之中。這位神尼名字叫作劉智山,而那座收養(yǎng)兒時楊堅的河東佛寺就是蒲州的般若寺。也正是由于這一原因,隋朝剛一建立,般若寺就被正式改名為大興國寺。清乾隆版《蒲州府志》上記述說,普救寺的名稱是在五代郭威討伐李守貞后才有的?,F(xiàn)在看這是一個錯誤的傳說,因為早在唐初就有一位叫道宣的僧人在他編著的《續(xù)高僧傳》中早已說過:“沙門寶澄,隋初于普救寺創(chuàng)營大像百丈?!彼貏e講到“其寺蒲坂之陽,高乘華博,東臨州里,南望河山,像設三層,巖廊四合,上坊下院,赫奕相臨,園硙田蔬,周環(huán)俯就……”[3]大正藏經(第57冊).藏經書院版.(P395)于此可見普救寺的名字不但隋時已有,而且隋初曾有過大規(guī)模的擴建。隋初楊堅不僅數次巡幸蒲州,而且還將外國進貢的珍寶瑪瑙盞布施于蒲州名剎棲巖寺。后來,又于仁壽二年(602)璽告天下,蒲州棲巖寺遂成為那年十月十五日國內80州同時造塔布藏佛骨舍利的著名佛寺之一。隋文帝由此也曾感懷于斯時斯地。他說:“此間人物衣服鮮麗,容止嫻雅,良由仁宦之鄉(xiāng),陶染成俗也?!盵2](P25)隋初蒲州的和平安定景象,從這幾句話里也可略知大概。

    唐代最初的十幾年里,李淵與李世民父子把注意力都還集中在平定天下的大局方面,根本還顧不上城市建設的事情。先讓太子李建成屯守蒲州,隨后又讓還是秦王的李世民接任蒲州。李淵對蒲州的重視,還僅僅限于對蒲州軍事地位的考慮。及至貞觀十二年(638),李世民已經擁有君權十數年,大唐建國也已滿20年。此年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情。史載:二月癸亥,太宗觀砥柱,繼觀鹽池。“庚午至蒲州,刺史趙元楷課父老服紗單衣迎車駕,盛飾廨舍樓觀,又飼羊百余頭,魚數百頭以饋貴戚。上數之曰:‘朕巡省河、洛,凡有所須,皆資庫物。卿所為乃亡隋之弊俗也?!盵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P6137)僅把城里的建筑物裝飾了一下,安排些魚、羊肉類款待宮里來的客人,馬上就受到了李世民的指斥,可以想見此時蒲州城內外的建設應該還維持在隋末的舊狀態(tài)。

    仔細審視有唐以來的280余年,其實蒲州城里的建設成就,應該大都出現(xiàn)在盛唐之世,也就是李隆基開元至天寶初年那30余年中。而在這30余年時間里,一些主要的建設工程則又基本圍繞朝廷兩次提出要將蒲州立為中都(之前唐已有長安、洛陽兩都)的契機而興起。一次是唐開元元年(713),另一次則在唐開元八年(720)。前后相隔7年,但都因麗正殿學士韓覃上疏反對,而立中都之事最后都沒有成功。

    將蒲州城西黃河上的蒲津浮橋由原來的竹索系連改為用鐵索系連,這無疑是盛唐開元年間舉國最浩大的一項工程。此橋的形態(tài)極為壯觀,橫跨于大河之上約數公里,系連大木船約在千艘以上。改用鐵索系連之前,用竹索系連的浮橋每年入冬后在黃河進入凌汛季節(jié)時都難免被流凌沖毀。中唐名相張說所寫的《蒲津橋贊》中訴說此橋舊時“綆斷航破,無歲不有。雖殘渭南之竹,仆隴坻之松,敗輒更之,不罄供費。津吏成罪,縣徒告勞,以為常矣”[2](清)董誥.全唐文.中華書局,1982.(P2277)。唐開元年間蒲津浮橋的改造不僅技術難度極高,而且耗費巨大。僅用鐵一項(包括兩岸鐵牛、鐵人、鐵山、鐵柱、鐵案以及系橋鐵索)就達到500噸以上。在近1300年前,蒲津橋的改造工程堪稱是一個世界性的事件。

    對蒲州城市景觀的發(fā)展來講,唐代無疑應是其體系漸趨成熟的一個時代,同時也是其特色強勢彰顯的時代。僅名樓一項,除北周時代建成的鸛雀樓外,唐時的蒲州又有逍遙樓和白樓等知名于世。另如供皇家祭祀的御建祠廟,到唐代時已不僅僅限于舜廟一處,開元年間就陸續(xù)又把原來位于黃河西岸的河瀆神祠及西海神祠正式遷來蒲州。特別是開元年間蒲州先是欲立中都,繼之又成為京畿“四輔”(華州、同州、岐州、蒲州)之后,城內廂、坊風貌愈加規(guī)范,市井設置也多采納上都長安和東都洛陽之制。這些從唐代以來許多歷史文獻及詩文著述中,都可尋覓到線索和痕跡。即使到20世紀清末民初時,衰落至最后階段的蒲州城內,竟也依然保留有唐時風格的坊間名稱,即如敬信坊,通化坊和孝義坊等等。

    從公元907年至960年,是五代十國時期。前后50余年間戰(zhàn)爭頻仍,紛亂異常。值得慶幸的是,蒲州城盡管創(chuàng)傷遍體,但城市的基本格局與一些標志性景觀卻無大礙。到北宋時,鸛雀樓、逍遙樓、蒲津浮橋、舜廟、河瀆神祠、西海神祠、普救寺和棲巖寺、萬固寺等,都依然屹立在蒲州大地上。北宋160余年間,一些保護蒲州名勝景觀的動人故事,甚至被記載下來并長久流傳后世。例如景德年間,契丹南犯。為卻敵朝廷依陳堯叟奏請下書讓沿黃河各地都撤去浮橋,但河中知府王濟不但拒不行事,而且反上書爭持利害。陜州浮橋當時已撤,但得知蒲州浮橋未撤時,陜州通判張稷遂又命令立即重新修復陜州浮橋。后王、張二人都因此得到升遷。司馬光的《涑水紀聞》筆記里對此事做了真實描述。又如嘉祐八年(1063),秋時黃河暴漲,蒲津橋毀,河西岸鐵牛沉沒于河水之中。當時有真定僧人懷炳巧施妙技使鐵牛重新打撈上岸,蒲津橋遂得以修復。這個故事一直傳頌至今,20世紀又被選錄入小學課本。宋中后期,許多為官廉正且閱歷豐富的知名人物被選派到蒲州任職,例如范仲淹、晁補之、范純仁、文彥博、錢晦等。這些人大多有名勝嗜好,對保護維持蒲州城市景觀多有貢獻。錢晦任河中知府時,宋仁宗御書“安民”二字賜予他。他上任以后遂建安民堂于蒲州府衙中。此事一時成為佳話,安民堂隨之亦成名勝。晁補之在蒲州任上因修蒲津浮橋受到百姓擁戴,當他因調遷要離開蒲州時,民眾則為其建生祠,畫像以祭拜。

    北宋時的宋真宗時期,與唐時的玄宗朝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經濟相對繁榮,世風漸趨奢靡。在到汾陰(今山西萬榮)祭祀后土一事上,宋真宗與唐玄宗一樣都有非常隆重的蒲州之行。應該說兩位皇帝蒲州之行雖然都是中途路過,但都為蒲州城市景觀的經營和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以宋真宗為例,他經行蒲州,不但將蒲津關改稱大慶關,將舜泉改稱廣孝泉,而且下旨在城中新置廣孝坊。又命陳堯叟撰《薰風樓記》、王欽若撰《廣孝泉記》。另有加封河瀆神為“顯圣靈源公”之事?!端问贰酚兴^“至河中,親謁河瀆廟及西海望祭壇”的記載,即與宋真宗此行相關。

    北宋中后期黃河蒲州段洪災河患較多。仁宗到英宗時代曾多次搶修河堤,中潬河堤受損更為嚴重。如仁宗朝蔣希魯任知府的十多年,幾乎歲歲都要修補中潬堤。到英宗治平四年(1067)時,蒲津新橋將要建成,中潬之堤卻終不能立。

    有關宋代蒲州城市風貌的文獻記載相對豐富。如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就有對鸛雀樓的記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又如《太平環(huán)宇記》記載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蒲州居民已達21888戶,平時的客居戶也有3593戶。這些對準確判斷十至十二世紀初蒲州城市發(fā)展,無疑都是比較具體有效的依據及參考坐標。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后,長江以北歷史進入完顏金統(tǒng)治時期。金統(tǒng)治共約近百年,經濟社會也曾一度繁榮。金章宗時期(1190—1208),戲劇家董解元所寫諸宮調《西廂記》里描述到:蒲州“通衢四達,景物最堪圖畫?;\蔥瑞靄迷鴛瓦,接屋連甍,五七萬人家。六街三市通車馬,風流人物類京華?!眲”局辛硪惶帉懙狡呀蚋?,講說“正是黃河津要,用寸金竹索,纜著浮橋”。寫得這樣具體生動。作者所寫蒲州街市人口和浮橋景象,不應是對唐時蒲州風物的虛構,而應該是對金時蒲州的寫實。金時的蒲津浮橋不但安然無恙,而且根據方志介紹,此時的鸛雀樓也應該還完好地屹立在蒲州城外的黃河東岸上。

    宋的末期到金的前期,蒲州私家園林曾一度興盛。例如宋時薛俅所建樂安莊,金時李獻能兄弟所建四桂堂,還有麻秉彝之成趣園等。這些都為蒲州城市景觀增添了新的形態(tài)和內容。

    總之,蒲州從公元386年建城始,到公元1231年金元戰(zhàn)爭前為止。蒲州城市景觀在840多年間已經基本形成體系和規(guī)模。其城市景觀的內容構成,大概可以概括為10種類型。

    1.城垣。

    包括城墻、城樓、城門、甕城、護城河與北門外五代后周時所建之“越城”等。

    2.中潬。

    城西黃河上有洲渚小島,最大面積者稱中潬。中潬上有中潬城、大慶關及護岸堤壩等。

    3.蒲津橋。

    曾用竹索或鐵索系纜船艦形成,約長兩公里以上,連艦千余艘。

    4.衙署貢院。

    蒲州城在金代以前曾為河東郡、河中府、蒲州、河東縣等多種行政級別的治所所在。雖歷代沿革經常變化,但形制往往完備。

    5.祠廟。

    最著名者即舜廟、河瀆神祠與西海神祠,均為皇家御建親祭祠廟。其余也有規(guī)模形制不同的其他地方性祭祀廟宇,如禹廟、關廟、孔廟等。

    6.寺觀。

    如棲巖寺、普救寺、萬固寺、大興國寺、開元寺和寥陽宮等。

    7.建筑名勝。

    最享盛譽者如鸛雀樓、逍遙樓、白樓、隋文帝避暑樓、唐河亭、綠莎廳、瑞云亭、安民堂、望川亭、爽心亭等。

    8.園林。

    金前的園林莊園如北宋薛俅所建之樂安莊,金時則有李獻能兄弟所建之四桂堂和麻秉彝所建成趣園等。

    9.渠堰堤壩。

    代有所建。多在城西和城北位置修建,城東南為少。如惠渠、永濟渠、姚暹渠、玉龍堰等。以城西臨河處護城石壩修筑次數最多,規(guī)模最大,也最為堅固。

    10.街市民居。

    唐至金時期,城市街市與民居布置應基本維持著盛唐時的廂、坊形制及市井格局。宋金時的蒲州常住人口約在7—8萬人左右。董解元諸宮調《西廂記》中所寫“通衢四達”“六街三市通車馬”和“接屋連甍、五七萬人家”“風流人物類京華”應是當時的真實描寫。

    二、公元1231年蒲州城失陷時的城市景觀破壞

    公元1213年,金衛(wèi)紹王完顏永濟被部下所殺,金宣宗完顏珣繼位。時元軍南下進攻日甚,朝中遂議論遷都之事。有朝臣主張可以遷到蒲州,以為蒲州“背負關陜五路,士馬全盛,南阻大河,可建行臺以為右翼。前有絳州、平陽、太原三大鎮(zhèn),敵兵不敢輕入。應三鎮(zhèn)郡縣之民皆聚之山寨,敵至則為晝攻夜劫之計。屯重軍中條,則行在有萬全之固矣”[1](元)脫脫.金史.中華書局,1975.(P2445)。但是此議未過二三年,元兵即攻破絳州,金兵在蒲州守將阿祿帶派人馳奏,認為蒲州孤城已不可守。金宣宗遂下令放棄蒲州。阿祿帶棄城時又讓部下在城內遍燒民居官府,借口是不給元軍留下,“無至資敵”。于是,大火燒一兩日后方才熄滅。

    阿祿帶火燒蒲州并棄城逃走后,又有朝臣認為蒲州乃社稷重鎮(zhèn),國家基本所在,棄之為失策。如果讓元兵占據,黃河沿線及至中原則無險可守。金宣宗這時方才悔悟,于是又下旨將阿祿帶押在同州獄中。從此開始,七八年內,蒲州城在金元之間你據他破,他據你破,又經過了多次易手。其受到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金元光元年(1222)12月,元軍將領石天應屯兵蒲州城外,準備再一次攻打該城。一天金蒲州守將侯小叔奉命出城與樞密院遣使訛論議事,石天應借機偷襲攻進城內,接著又立即令部下修復蒲州城西的蒲津浮橋,計劃乘勢直取陜西。誰知此時候小叔在中條山樂里山寨又聚集眾兵,借夜色“坎城以登,焚樓櫓,火照城中。天應大驚,不知所為,盡棄輜重、牌印,馬牛雜畜,死于雙市門。小叔燒絕浮橋,撫定其眾”[1](P2621)。這是阿祿帶之后,見諸文獻的金兵守將第二次明令火焚蒲州。

    第二年(1223)正月,元軍十萬又圍蒲州。金軍派孫昌、李仁智兩路人馬共八千人馳援蒲州守將侯小叔。小叔與孫、李二人預先約定夜半鳴鑼為號,里應外合夾擊元兵。但到半夜時,侯小叔殺出城外,孫、李二人卻按兵不動。小叔寡不敵眾,只好再退回城內。元兵攻城愈急。至天明城破,侯小叔戰(zhàn)死于亂軍之中。蒲州此時已是一座破敗不堪的空城。未幾,元軍遂撤離蒲州。時金宣宗駕崩,金哀宗完顏守緒繼位。是為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金哀宗下詔讓群臣商議調陜西軍民修復蒲州事。稷山人右司諫陳規(guī)與其他一些大臣說:“蒲州今為無人之境,陜西民力疲乏,修之亦不能守。不如以見屯軍士量力補治,待其可守即修之未晚矣?!盵1]金史.中華書局,1975.(P2409)無奈中,金哀宗只好同意陳規(guī)一干人的主張,復派籍阿外繼侯小叔去守蒲州。

    七年之后,金正大八年(1231)九月,元主窩闊臺親率大軍再次圍困蒲州。時金內族將領草火訛可與板子訛可率兵守蒲州。因“知大兵將至,懼軍力不足。截故城之半守之。及被攻,行帳命筑松樓高二百尺,下瞰城中,土山地穴百道并進。至十一月,攻愈急。自王敢救軍至,軍士殊死斗,日夜不休,西北樓櫓俱盡,血戰(zhàn)又半月,力盡乃陷”[1](P2446)。混戰(zhàn)中草火訛可被元軍擒拿后殺死,元帥板子訛可帶敗卒三千則奪船從河上向潼關方向逃走。元追兵一邊在岸上用箭追射,一邊派戰(zhàn)船在河上攔截。金敗軍拼死殺出重圍,最后隨板子訛可逃至閔鄉(xiāng)。金哀宗得知蒲州失守,即詔赦將佐以下,對板子訛可則命杖責二百致其斃命。

    十三世紀初的金元蒲州之戰(zhàn),前后斷斷續(xù)續(xù)持續(xù)了約十數年。到公元1231年末最后城陷于元軍之手時,戰(zhàn)火幾乎蕩盡了城中的一切。名城大小景觀均在劫難免。著名于世的蒲津浮橋和鸛雀樓都被燒掉了。被板子訛可截去的東半個蒲州古城一直到明中后期才漸漸恢復起來,但已成為附屬的關城了。元初有謝天吉被委任去蒲州當知州。初上任,城中人皆已逃散。及至后來,在外流亡的蒲州市民聞知新來的知州還比較寬仁待民,遂漸漸有數千人返回城內。但新知州寬仁,而知州的上司卻仍然要橫征暴斂。知州謝天吉實在無法面對已無生路的市民百姓,只好掛冠逃走了事,對外則說他是跳河死掉了。時間一久,衙門里的人們才知道知州未死,只好又從深山中將他找回,請其再做并不容易的知州苦差。這雖然只是清乾隆版《蒲州府志》中記載的一段小故事,但多少也透露出了金元戰(zhàn)爭后蒲州城中的一些凄苦狀況。四十一年后,詩人王惲來到蒲州尋訪鸛雀樓遺址。雖然樓早已不在,但他最后還是寫了一篇《登鸛雀樓記》。嘆曰:“遂獲登故基,徙倚盤桓,情逸云上。于是俯洪河,面太華,揖首陽。雖杰觀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偉,風煙之勝,不殊于往古矣?!贝藭r此地,失去名勝的苦澀之情斷然顯露在詩人筆下的字里行間。

    三、元明清以來蒲州城市景觀的變遷與衰落

    從公元1231年到公元1271年,蒲州城失陷整整40年后,大元帝國才在大都建立。也就是說,有元一代是98年,但蒲州城在元的統(tǒng)治下卻有138年。蒲州城剛失陷時,元軍還忙著繼續(xù)攻城掠地,想一鼓作氣吃掉南宋。所以,一直到元建國之后十幾年時,蒲州城內才漸漸恢復元氣,才可以見到一些重建重修的氣象。例如:

    至元十一年(1274):重建棲巖寺;

    至元十二年(1275):勅建西海神祠;

    至元廿二年(1285):重建普救寺;

    至元廿五年(1288):重修舜廟;

    至大三年(1310):建西門外大禹廟;

    延祐七年(1320):重修玄武殿……

    可以感覺到,重修重建者多為一些宗教設施,亦即寺觀廟宇。像蒲津浮橋,鸛雀樓一類卻終未再見復建。一直到元至正年間(1341—1368)時,蒲州城內雖說漸漸恢復了元氣,但元帝國卻在很快地走向沒落。此時,有當地王無矜、王無伐兄弟二人,自愿將自己家里的住宅和田地490畝捐官去建書院。這件事還驚動了朝廷,朝廷曾交臣議。朝臣們認為蒲州城外的首陽山乃伯夷、叔齊圣賢所在,當以“首陽”二字為書院額,于是有建首陽書院的事情發(fā)生。

    元季蒲州一帶天災經常發(fā)生,以地震和河患為多。大德八年至十年(1304—1306),蒲州連續(xù)三年地震。至正七年(1347)時,城內突然墻崩屋塌,地裂水涌。此時的蒲州城已連續(xù)百余年未曾有過像樣的修城大工程,城垣早已潰敗不堪。于是山西宣慰使忽懷遠與守御鳳翔同知危國英在至正十年(1350)發(fā)起重修蒲州城垣的工程。此項工程工期長達近十年。直至至正十九年(1359)方告完工。恰巧當年蒲州一帶發(fā)生蝗災,蝗群遮天蔽日,使路上行人車馬都無法行走。蝗群落地則填滿溝洫。時有鐘迪其人,寫過《河中府修城記》,文章不長,內容空泛。但其中有兩句話卻是衷懇之語。一曰:蒲州“固為受敵之地”,另一曰:“是城頹廢,將何以御敵安民乎?”以當時形勢言,這確實是非常切中時弊的。因為這次重修蒲州城后不到十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的時候,朱元璋部下的大將徐達,就帶領兵馬打到了蒲州城下。

    學術界早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明代初年“曾興起一個大規(guī)模的筑城高潮。各大中城市、普遍改造或加固城垣,或新建一些設防城市。今天保存下來的舊城市的城垣大多數是在明初經過改建、擴建或新建的。有些城墻普遍加砌磚”[1]中國城市建設史.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2.(P68)。事實正是這樣。僅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1368—1398)30年內,山西即有30余座府城,州城或縣城得到改建、擴建和新建[2]楊曉國.遺產生態(tài)的魅力.山西經濟出版社,1997.(P68)。蒲州城正是在明洪武四年(1371)開始重建的。大約在洪武六年(1373)時,重建得以竣工,保存至今的蒲州城遺址北門門額可以證明。值得特別提到的是,早在洪武二年(1369),那座著名的蒲津浮橋也已得到重建,重建的原因首先是徐達要率軍打到陜西去。有明276年,從洪武到成化(1368—1465)的近百年堪稱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大建設時期。其中僅明代宗朱祁鈺在位的七年時間,山西共百余座城垣中就又有約30余座重修。而蒲州城在明英宗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得到重修重建的則還有河瀆神祠、西海神祠、蒲州文廟、首陽書院、舜廟和大禹廟等。

    正當蒲州城出現(xiàn)復興之象時,從十五世紀后半葉開始,直至明末,自然災害卻越來越多地降臨到這里。于此,擇要做一索引:

    1484年(成化廿年):蒲州大旱,民多易子而食,死亡或流徙者不可勝數。

    1485年(成化廿一年):正是春節(jié),蒲州地震,城墻房屋傾覆,余震多日后方止。

    1501年(弘治十四年):又是春節(jié),蒲州地震,大地閃蕩如舟,壞官民屋舍,人畜多死。

    1529年(嘉靖八年):蒲州大旱,麥禾無收。

    1532年(嘉靖十一年):天遇大旱,又加瘟疫流行。

    1553年(嘉靖三十四年):關中大地震,蒲州尤甚。地裂水涌,城垣廬舍殆盡,壓溺死傷者不可勝計,余震月余方止。

    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黃河水患,位于中潬上的大慶關淹沒于洪水中,毀民舍過半。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黃河水患,洪水沒城南鸛雀樓舊址,城垣岌岌待傾。

    1570年(隆慶四年):黃河暴漲,水頭高丈余,環(huán)浸蒲州城垣。洪水從北、南、西三門涌入城內,水退積泥沙數尺深。

    1580年(萬歷八年):黃河水患,洪水直沖城西北七里渡,岸崩數十步。水勢直逼城東峨嵋塬,水頭繞向城東南。官民震恐無措,離城逃徙者日多。

    1586年(萬歷十四年):從此年始,蒲州連續(xù)三年大旱,赤地千里,瘟疫肆虐,死者甚眾。

    1602年(萬歷卅年):陰雨連綿,黃河暴漲,蒲津渡二十三艘糧船,載糧8360石,船、糧、人皆毀沒于洪水之中……

    面對多次災害,時蒲州官民曾奮力抗爭,采取措施,竭力補救。蒲州嘉靖、萬歷朝的幾位進士如楊博、王崇古、張四維、韓爌等,此時多在明朝廷中擔任要職。他們與山西的地方官員也經常一起為蒲州救災而奔走呼吁。嘉靖三十四年大地震與隆慶四年黃河暴漲后,城垣河堤損毀最為嚴重。萬歷八年(1580)時知州宋訓即率領官民千方百計募資備料。經近四年搶修,終于將城西新河堤修成竣工。新修河堤共費銀兩萬六百余兩,堤長約一千三百一十九丈,合4300余米。王崇古《重修黃河石堤記》對此事記述詳甚。事實上,從明成化年間開始一直到明末,百余年間這樣搶救性的工程在蒲州幾乎就從未停止過。民國版《平民縣志》卷二記載說:“自成化至正德初,僅歷三紀,已六興役,以維河防”[1]“三紀”指成化,弘治與正德三朝。平民縣為馮玉祥將軍在黃河河道西移后于民國年間所建。面積不大,地跨中潬,縣治設大慶關。東西連接秦晉,與蒲州城近在咫尺。。其中正德十四年(1519)知州王俊民為修堤一次即募石匠30人,備石八千條,木樁七千余,鐵錠萬余斤,民工300余人。費時一年零五個月,修成河堤800余米。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后,除了這些搶救性的工程,蒲州官民依然想方設法重建了城中心的鼓樓與金末截毀的東關城。

    無論怎樣搶救,無奈千年古城蒲州城復興的機會最終還是沒有出現(xiàn)。如此年復一年,自然災害對蒲州總是雪上加霜,終于使原來還能與天災抗爭的當地官民漸漸喪失了意志。舊志上記載,隆慶四年那場洪水幾乎將蒲州全城浸淹在水中,但唯獨河瀆神祠與西海神祠僅廟墻受損,廟內卻無進水。于是人們認為這是河神顯靈,所以就把注意力特別轉向對河、海兩神祠的重建和重修上。但人們卻未曾料到,當公元1627年(天啟七年)最后一次重修河瀆神祠后僅三年,陜北闖王的義軍即殺到了蒲州城內。從此年又到崇禎十七年(1644)明朝滅亡。十幾年時間里蒲州再無寧日,天災加兵禍,歷史對蒲州城給了最后一擊。事實上,崇禎十年至十四年(1637—1641),是蒲州城當時最慘絕人寰的日子。舊志上記載:“連續(xù)五年大旱大饑,樹皮草根剝食殆盡。蒲州四門外掘深坑以埋死者,人爭就坑刮食人肉。郊野僻巷獨行者,多被鬻食。甚至有父子與夫婦相食者。”與此同時,舊志上還有一些記述與當時蒲州街市景觀的存亡直接相關。即曰:“明世蒲中科甲仕宦者多,棹楔如林,籠街櫛巷,觀者為之增壯。崇禎末,流賊偽防御至,下令盡撤去,唯留舜、禹廟及文廟者,余悉毀之,敢后者死。于是一日爭廢。即州治外向所樹大河中坊,最屬巍麗者,亦澌跡無存矣?!盵2](清乾隆)蒲州府志.

    事實上,應該說從崇禎末開始,古蒲州的城市景觀已經隨著明朝的滅亡而基本喪失無存了。明亡的第二年,即清順治二年(1645)新的清政府就給蒲州派來一位只有貢生身份的知州,名叫林天擎。這位清朝的蒲州知州與金元戰(zhàn)爭后元朝廷派到蒲州的那位知州謝天吉遇到的是同樣不堪的境況。即擺在他們倆人面前的同樣都是一座經過戰(zhàn)火蹂躪的破敗不堪的空城。光緒版《山西通志》說林天擎剛到蒲州,就“招集流亡,寬省伕役”[3](清光緒)山西通志.中華書局,1990.(P7727)。換句話講,就是歡迎流亡在外的蒲州原住民趕快回家鄉(xiāng),官府不再派苦差和徭役了。但即使這樣寬仁,卻是收效甚微。從清朝建立那年直到乾隆十八年(1644—1752),之間經過了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時間足有百余年,蒲州城內卻依然是“飛甍蕩于朝煙,列第銷乎蔓草。郭中計戶不及千余,礫石盈于道周,田犁半入城闕”[1](清乾隆)蒲州府志·城池卷.。這是當時乾隆十八年時在任的蒲州知府周景柱親自主持編寫的《蒲州府志》中的真實記錄。在周景柱寫的另一篇《新遷貢院記》的文章里,他寫自己新到蒲州任上時,竟是“理所曠無居人,鄰唯神宮。雖在城廓,若接坰野”[2](清乾隆)蒲州府志·藝文卷.。如果不是蒲州知府當時當地親自所記,今人或者不敢相信這就是那座曾經聞名于歷史,而且又經過康乾盛世洗禮之后的名城在乾隆時的窘狀。

    據知,在清初顧炎武的詩文中,或在清雍正時的另一學者汪景祺的《讀書堂筆記》中,都可較方便地找到他們對清時蒲州城的逼真描寫。那種描寫看似在對名城給予眷戀,實際則是一種悼念。當然,清代仍有蒲州當地諸多官民還仍在為名城的復興而努力,甚至康熙本人于他在位的第四十二年(1703),也曾親幸蒲州為河、海兩神祠留下御書題榜。一曰“砥柱河津,”另一曰“源遠流長”。但這一切都已是徒留一種形式。事實業(yè)已證明,蒲州城在金元戰(zhàn)爭后所失掉的所有東西,后來都再也未能找得回來。蒲州古城從此就像一名病入膏盲的病夫一樣,一朝躺倒就再未能起身。而歷史老人并未顧及這些,他依然向他要去的地方前行著。

    公元1911年,即民國元年,蒲州府廢。

    公元1948年,永濟縣治遷出蒲州。

    公元1959年,為建三門峽水利工程,蒲州城最終被廢棄。

    四、古代蒲州城市景觀的文化遺產價值

    歷史上的蒲州城之所以非常知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所擁有的獨具特色的城市基礎景觀和諸多坐標式的名勝景觀。前者如傍山依水的整體城垣,后者當然是指蒲津浮橋與鸛雀樓一類。

    現(xiàn)在,這座古城的原有城市景觀早已不復存在了。存在的只有它的遺址部分,以及散見于多種著述的資料性質的歷史文獻。古城遺址與相關歷史文獻,在今天均可視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亟待我們組織力量給予保護和系統(tǒng)挖掘,更須做深入研究探索并科學利用,最終讓其為當代人類社會的文化建設增加有生力量。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古城或古城遺址很多,蒲州古城最能引人關注的特殊之處究竟在哪里?我以為可能在如下三個方面。

    1.與很多歷史古城不同的是,整個蒲州古城的城體原來完全建立在黃河河道谷地的一塊灘涂上,它的地質基礎十分特殊。大多數人并未注意到這一點。1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基于什么原因做出這種選擇的,我們至今并不清楚。但這種選址不僅從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該城市景觀的基本發(fā)展趨向,而且更深刻影響到了它本身發(fā)展的興衰命運。最初的建城者為該城確定的城市功能是否和它后來的發(fā)展已經大相徑庭,古人中為什么總有人想到要把該城市作為都城使用,這些實際都是一些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2.和很多歷史古城不同的是,蒲州古城的歷史特別悠久。最早的肇啟階段甚至可以密切聯(lián)系到先秦時期的古蒲坂地望。上可以與虞舜的歷史相關聯(lián),下則可以與當代史相連接,因為它最終的廢棄即在當代。整個二十五史,我們發(fā)現(xiàn)幾乎在任何一史中都可找到對這座城市的相關記述。從宏觀角度看,我們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或文化任何一個方面去審視這座古城,它都具有重要地位。再從微觀角度看,它的一些著名名勝景觀的問世與存在,則可以直接關乎某些專門史或技術史的發(fā)展節(jié)奏。比如說,蒲津橋在中唐的改造難道與橋梁史或冶金史沒有關系嗎?中潬城的出現(xiàn)與消失難道和黃河流域的水利史或環(huán)境變遷史無關嗎?再如鸛雀樓與中國建筑史的關系,隋初的棲巖寺、般若寺與中國佛教史的關系,等等。

    3.和很多歷史古城不同的是,蒲州古城地面原有的城市景觀雖然已不復存在,但它地表的遺址和地下的遺存卻異常豐富。遺址的裸露程度,地下遺存的復雜性及蘊涵結構,難有其他古城遺址能與其類比。蒲州古城的發(fā)展期與衰落期雖然都是漫長的,但蒲州古城在歷史上所經受的每一次毀滅性災難卻都是極其短暫的、突發(fā)的,令人措手不及的,如地震、洪水或戰(zhàn)爭。從這一點分析,蒲州城的地下遺存中應該能夠保留著許多珍貴的歷史實物或歷史信息。1972年西廂村民在蒲州古城西河灘打井,在12米深的泥沙下發(fā)現(xiàn)了明萬歷時所筑護城石壩。1979年在同一方位打井,同樣發(fā)現(xiàn)了明萬歷時的壩體,但深度已在18米深處。1989年在13米深的地下發(fā)現(xiàn)鐵牛等珍貴文物時,同時則又發(fā)現(xiàn)了時代更早的、高度達到7米的古代護城石壩。這些似乎都在預示給我們,古代蒲州遺留給今人的地上遺址和地下遺存其文化遺產價值可能會是無與倫比的。

    為此,筆者設想,我們應適時地提出兩個工作目標。其一,建立蒲州古城國家遺址公園。其二,將蒲州古城遺址積極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為此,我們應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寫上大家的旗幟。只有眼光放遠,前途才會更光明。

    猜你喜歡
    蒲州
    科學導報(2023年82期)2023-12-02 12:08:36
    從“亮寶”到蒲州傘秧歌的傳承探究
    溫州市蒲州育英學校 用“三生”教育,培育新時代的從容少年
    中國德育(2022年18期)2022-10-14 09:21:20
    鮮桃紅了 果農樂了
    科學導報(2022年48期)2022-05-30 10:48:04
    蒲州傘秧歌在“后非遺”時代的發(fā)展探析
    藝術家(2021年5期)2021-11-26 10:57:29
    談“非遺”視野下山西晉南蒲州傘秧歌的審美意蘊
    藝術家(2020年4期)2020-12-08 11:30:01
    淺析將蒲州傘秧歌列入山西民間舞教材的必要性
    北方音樂(2019年21期)2019-12-13 07:15:59
    蒲州故城明代城墻用磚量概算
    文物季刊(2017年2期)2017-03-24 01:49:03
    狂歡節(jié),公主3+1歲了
    小饅頭
    和林格尔县| 临洮县| 绥江县| 元氏县| 彩票| 观塘区| 正宁县| 临朐县| 承德县| 莱阳市| 三原县| 襄城县| 积石山| 青阳县| 西乡县| 独山县| 盐源县| 临武县| 随州市| 衢州市| 中牟县| 城市| 江孜县| 益阳市| 靖宇县| 会东县| 梁平县| 天台县| 张家川| 日喀则市| 南郑县| 河源市| 高碑店市| 罗平县| 蓝田县| 柳林县| 高青县| 清水县| 山阴县| 新干县| 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