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燕 周錦連 陳新娟
紋枯病是茭白在分蘗期和結茭期常見的病害,引起莖葉腐敗,破壞輸導組織,影響水分和營養(yǎng)輸送,導致茭肉干癟與減產。本文通過文字和圖片結合形式,重點向讀者介紹茭白紋枯病的癥狀識別和綜合防治方法。
分蘗期至孕茭期易發(fā)病,主要為害葉鞘和葉片。先從下部葉鞘開始發(fā)病(圖1),再由下向上逐步延伸至葉片。初呈暗綠色水漬狀小斑點,逐步擴展融合成褐色不規(guī)則形云紋狀病斑,邊緣灰褐色中部顏色略淺(圖2、3)??諝飧稍飼r,病斑中部呈淡黃色或灰白色(圖4)。發(fā)病嚴重時,后期葉鞘褐色腐爛,葉片發(fā)黃枯死(圖5)。高濕條件下,發(fā)病部位會出現灰白色蛛絲狀菌絲和褐色粒狀菌核。
茭白紋枯病為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病殘體、雜草及其他寄主上越冬。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fā)產生菌絲對寄主進行侵入,而后病部產生氣生菌絲或菌核向四周開始蔓延。溫度20~40℃、相對濕度75%以上的環(huán)境均可發(fā)病,其中溫度為28~32℃,相對濕度在90%以上較易發(fā)病。連陰雨天氣、多年連作、深水灌溉時間長、嚴重密植、偏施氮肥等因素均可加重病害發(fā)生。
①及時清除田間病原菌 包括摘除下部黃葉和發(fā)病葉片,并帶出田外深埋處理。
②實行輪作 注意避免與水稻、玉米、小麥等易發(fā)生紋枯病的禾本科植物輪作。
③合理密植 降低植株間種植密度,提高田間通透性。
④加強肥水管理 根據促茭株分蘗、控無效分蘗和促孕茭的需要,加強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不可偏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確保不徒長、不貪青。按照分蘗前期淺水、中期曬田促根、后期保持濕潤的原則灌水,避免長期深灌。
⑤藥物防治 發(fā)病初期及時采用藥物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選用15%井岡霉素A(稻紋清)可溶性粉劑1500~2500倍液、24%噻呋酰胺(滿穗)懸浮劑1000~1200倍液、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等藥劑進行防治,隔7~10天噴施1次,連噴2~3次。建議不同藥物交替使用。
(本文配有彩圖,詳見彩色插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