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萍
摘要: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往往都是以教師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運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分析課文,忽視了學生在閱讀中的實踐,降低了學生的閱讀效率。因此,教師要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作為根本目標,突出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合作中理解課文,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閱讀;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4-0027-01
不少語文教師說語文課越來越難上,害怕沒有亮點。為了出彩,便想盡辦法:做課件、設計表演、小組合作、拓展發(fā)散、“多元解讀”等等,我倒覺得簡簡單單上語文,“讀得好”就是語文教學的亮點。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總目標中就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教學建議中還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薄耙匾暲首x和默讀。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痹谠u價建議中提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jù)這些要求,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讀上。
1.以讀為本。以人為本
語文教學,“讀”是基礎,人是根本。首先要落實學生讀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地讀。教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并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睆?zhí)锶粝壬f:“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睂W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xiàn)出來,這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人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教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人情人境,并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種子的夢》時,我先引導學生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通過范讀定好基調,再讓學生試讀。張?zhí)锶粝壬f:“評價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睘榇_保每名學生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不疏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qū)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必要時我做了示范,甚至領讀,盡管他們已經是五年級學生了。在把詩歌讀熟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詩歌讀懂,讀出字面背后的意思,進而把詩歌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必要的講解和朗讀示范。學生通過第一、二小節(jié)低沉地讀,第三、四小節(jié)輕柔地讀,第五、六小節(jié)欣喜地讀,第七√\小節(jié)堅定地讀,深刻體會到了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再加上重點詩句反復讀、加減詞語對比讀,男生女生對讀,師生共讀等等,一堂課下來,學生對這首詩歌由品味到消化、積累、運用,真的是學懂弄通了。
2.讀入文本、讀出個性
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心靈交融,讀入文本,讀出個性,學會個性解讀,是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
言為心聲,閱讀不是一種簡單的單向式輸入,學生不是被動的接收文本的意義,而是通過潛心內化,漸漸地、動態(tài)地生成意義。所以,從本質上說,閱讀是一種對話,是學生通過讀課文,尋找一種心理感覺,產生情感共鳴,實現(xiàn)心靈交融的過程。課堂教學中,我引領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思維方式和內心體驗,讀人文本、感受形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時,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讀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閱讀的真諦,也是閱讀教學的目的追求。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所以,我每教一篇課文都在鉆研教材上下功夫,在閱讀上下功夫,當我引導學生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目標也就實現(xi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