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平
[摘 要]觀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學會觀察,發(fā)現科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使學生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思維火花。
[關鍵詞]科學教學;培養(yǎng);觀察能力;提升;科學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6-0041-02
人們常用“聰明”一詞來形容人的智商很高,我們仔細觀察這個“聰”字,它由耳、口、心、眼四個部分組成,表達的意思是耳聰目明,這正是指觀察能力。由此可見,觀察能力對于學生智力的提升和發(fā)展多么重要。觀察是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的前提,如果沒有觀察,人們無法在大自然中找到發(fā)明的源頭;如果沒有觀察,人們無法創(chuàng)造出舉世無雙的科學技術。在小學階段,科學課堂就是學生學習觀察的主陣地。那么,在科學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一、善于啟發(fā),培養(yǎng)觀察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肱囵B(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對大自然觀察的欲望,使學生體會到觀察的樂趣。學生只有在觀察中產生興趣,觀察到許多有意思的東西,才會積極地投入觀察之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開啟快樂的觀察旅程。
例如,教學《土壤與生命》這一單元時,對于學生來說,土壤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因為每天上學都要踩在土壤上。這樣一個既普通又常見的物品,到底有什么觀察的必要呢?學生先入為主地覺得土壤沒有觀察的必要。于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學校的花壇中,指著花壇中的土壤告訴學生:“你們看,雖然是簡單的土壤,但是在上面卻可以生長出美麗的小花,而我們上學路上的土壤卻不能夠長出小花,這是為什么呢?土壤中到底有什么寶貝可以讓小花生長呢?今天我們進行比賽,看看哪一個小組在土壤當中找到的寶貝最多!”在教師對學生說了這樣的一段話后,學生對土壤的探究熱情被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都很好奇:“不就是普通的土嗎?怎么還有寶貝呢?”而教師提出進行“找寶貝”的比賽,更是激發(fā)了學生的挑戰(zhàn)欲望,學生很快就分好了小組,利用小鏟將土放在燒杯中,一個個聚精會神地進行觀察。通過觀察,有的小組在土壤中發(fā)現了蚯蚓,有的小組在土壤中發(fā)現了植物的根,還有的小組發(fā)現了屎殼郎……每一個學生都像著了魔似的,對土壤進行觀察。最后,教師給予學生花的種子,讓學生將自己挖到的土收集起來,把花的種子種在土壤中,看看小花是如何破土而出,散發(fā)出花的芳香的??梢?,教師的引導對學生是多么的重要。上述教學中,教師的一番話激發(fā)了學生觀察的興趣,其中的比賽游戲更讓學生興趣十足,每一個小組都不愿意被其他小組超越,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土壤。另外,教師給予學生種子,也是為學生長期觀察埋下伏筆,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善于啟智,培養(yǎng)觀察的技巧
在學生對觀察產生興趣后,教師要教會學生觀察的技巧,因為學生的觀察通常是無序的,一般是想到哪里就觀察哪里,這樣沒有計劃的觀察會讓學生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更找不到觀察的重點。這就需要教師有目的地去引導學生掌握觀察的技巧,讓學生不僅學會制定觀察計劃,還學會利用工具來輔助觀察,懂得抓住觀察中的細節(jié),達到更好的觀察效果。
例如,教學《植物的一生》一課時,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展示很多的果實與種子,有一些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有一些是學生平時沒有見過的。一開始,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水果上,討論哪些水果好吃、哪種水果的顏色鮮艷等,根本沒有注意到要去觀察種子和果實。于是,教師提出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并猜一猜,講臺上哪些是果實,哪些是種子?它們都有些什么特點?”教師的提問為學生指出了觀察的方向和目標,也告訴了學生觀察不能夠停留在物體表面的顏色上,而是要觀察細節(jié),才能夠找到果實與種子的特征。然后學生仔細地去觀察講臺上的果實與種子,區(qū)分出西紅柿是果實,杏仁是種子,葡萄是……這些有趣的發(fā)現,讓學生對果實與種子產生探究的興趣。這里,教師讓學生通過實踐去感受果實與種子的區(qū)別,并讓學生拿起手中的小刀對種子進行“解剖”,探究果實與種子的特征。這樣教學,學生在課后也會去尋找生活中的果實與種子,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去考一考自己的爸爸媽媽,問問爸爸媽媽知不知道什么是果實、什么是種子。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的啟發(fā)引導讓學生明白了觀察的技巧,學習到了觀察的方法,懂得由外到內進行觀察,即從整體先觀察,再不斷深入觀察細節(jié)。
三、善于啟心,培養(yǎng)觀察的毅力
小學生的注意力常常不集中,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上,往往學習十來分鐘后就開小差了,這是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的。對于小學科學學科也是如此,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常?!叭齑螋~,兩天曬網”,這樣是無法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讓觀察走進學生的內心,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毅力。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長時間的觀察中獲得成就感,還可以通過科學觀察讓學生養(yǎng)成持之以恒的好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例如,教學《我們來養(yǎng)蠶》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己養(yǎng)一養(yǎng)蠶,觀察蠶從一開始孵化,然后慢慢成長會經歷怎樣的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觀察過程,也是鍛煉學生觀察毅力的好途徑。學生在拿到蠶卵后,需要用自己的方法將其孵化出來,如有的學生把它放到被子里,有的學生則利用“小太陽”讓蠶寶寶孵化出來。在蠶寶寶孵化出來后,學生需要自己去摘桑葉給蠶寶寶吃,還需要準備好小盒子來飼養(yǎng)蠶寶寶,并隔兩天就要換一次桑葉。學生看著自己養(yǎng)的蠶寶寶一點一點地長大,從小時候黑黑瘦瘦的樣子長大成為白白胖胖的樣子,成就感油然而生。當蠶變成蠶蛹后,許多學生都被嚇了一跳,都來問老師“我的蠶是不是死掉了,這幾天一直都沒有動”。最后,蠶破蛹而出,生下了許多沒有孵化的蠶寶寶。這時學生才明白蠶變成蠶蛹就像我們人類的懷孕一樣——在蛹中懷孕,當自己的寶寶需要出生時就破蛹而出,生下孩子,完成了自己的生命過程。教師讓學生一邊觀察,一邊記錄下蠶的變化,寫下觀察日記,并讓學生與自己的爸爸媽媽合作,將自己養(yǎng)蠶的視頻發(fā)送到班級的微信群中,與同學們一起分享養(yǎng)蠶的樂趣。在長期的觀察中,學生感受到了養(yǎng)蠶的快樂,會因為蠶吃不到桑葉而感到懊惱,也會對蠶很快吃完桑葉感到無奈,說“自己養(yǎng)的蠶寶寶怎么這么貪吃”,還積極地在班級中分享自己養(yǎng)蠶的方法。如有的學生發(fā)明了一種好的鋪桑葉的方法,可以讓蠶更好地吃到桑葉而不會浪費。在教師的陪伴與監(jiān)督下,學生完成了近兩個月的養(yǎng)蠶觀察活動。在這樣長期的觀察中,每一位學生都對生命有了更多的認識——一個小小的蠶寶寶的一生就是為了創(chuàng)造更多的生命,在生出自己的孩子后就死亡了。經過這樣的觀察活動,學生會更加敬畏大自然,并在自己動手養(yǎng)蠶的過程中提升了動手實踐能力。當觀察變成一種樂趣后,學生自然會養(yǎng)成觀察的好習慣,在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會不自覺地進行觀察,也能夠長期堅持地去觀察一些實驗,更好地促進了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
在科學世界中,事事處處都可以觀察。因此,教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興趣,教授學生觀察的技巧,引導學生養(yǎng)成觀察的毅力,使學生樂于觀察、善于觀察,成為觀察的小能手,從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