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海娟
政府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專業(yè)的審計組織或者審計機關受到權力機關的委托,按照有關的審計法規(guī)以及制度展開工作。審計工作有規(guī)定的流程,審計的對象是政府領導干部,審計的內容是他們在職期間展開各項經濟財務活動數據,同時還對其本人的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審計,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
政府經濟責任審計作為經濟監(jiān)督活動,重在評估政府領導干部各項經濟財務活動以及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的真實性、合法性以及產生的效益性。其作為新經濟形勢下產生的審計監(jiān)督機制,要在審計監(jiān)督中發(fā)揮正向效應,以推進基層政府工作的穩(wěn)定運行,對國家建設發(fā)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政府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已經實現了法制化、制度化,相關的規(guī)范完善,但是,縣級政府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展開,依然會存在一些問題。為了保證縣級政府在地方管理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就要對于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詳細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解決。
縣級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由于審計力量不足,就會導致各種矛盾問題出現,沒有將基層政府的審計特點突出,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審計的作用。雖然縣級政府都設置有審計部門,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由專職的機構承擔,各項工作有專職的工作人員執(zhí)行,但是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很有可能在操作上存在問題。審計人員的各項工作以及審計項目多是統一安排的,工作中也是統一調度,對于審計資源的分配也是采用同一個模式,當落實到經濟責任審計項目工作中,計劃上沒有與時俱進,而是維持多年前的工作計劃,當需要有所變動的時候,就對工作臨時性調整,如果審計人員在人事上有所變動,就臨時追加。
縣級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會出現很多的臨時項目,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由于時間緊張,而審計人員人手不夠,就會在工作安排上產生矛盾。審計人員工作繁忙,在細節(jié)上就不能做到精益求精,一些審計案件不能夠深入,影響審計質量。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所發(fā)揮的作用不夠明顯,所提供的審計結果報告就不能將干部考察工作的實質體現出來,不能實現參考價值。
縣級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人員要具備非常強的職業(yè)能力,就能夠在審計工作中做到以不變應萬變,遇到突然發(fā)生的事件做到觸類旁通,即便是出現臨時項目,也能及時解決。但是,縣級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人員由于綜合素質不高,在處理問題上能力不夠,就不能很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審計工作環(huán)境。
新形勢下,必然會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各項新規(guī)定以及實施細則出臺,審計人員要積極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職業(yè)能力。但是,審計部門的工作人員在職業(yè)觀念上依然停留在傳統的層面,人事的調整都會受到編制的限制,還對專業(yè)性質提出限制性的要求,導致審計人員缺乏流動性,在年齡結構上以及知識素質上都不能滿足審計工作的需求。
審計人員長期從事基層工作,機械性的操作已經成為習慣,繁忙的工作中沒有時間對審計工作的方法以及操作技巧進行探索,要接受系統化的培訓就更是無從談起了,通常都是需要某種技能,或者新的規(guī)定出臺,臨時組織培訓。這種培訓形式化成分較高,審計人員在工作中依然按照自己習慣使用的方法,因此,審計質量不能得到提升,審計報告的質量也不會提高。
審計工作為審計部門工作人員的職責,但是其工作性質決定了這樣工作需要其他部門的配合。縣級政府的審計部門在開展工作中,沒有積極使用配合機制,使得審計工作質量和效率都受到影響。一些縣級政府為了更好地展開工作,根據審計項目需要將審計領導小組建立起來,對于小組成員明確,還制定了聯席會議制度。但是,落實到具體的審計工作中,聯席會議制度并沒有在具體的審計工作中發(fā)揮作用,僅僅是用開會的形式體現,將審計的工作情況在會議上報告,表達自己的工作感想,提出一些建議,甚至存在年度會議被取消的問題。領導小組成員沒有根據工作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沒有切實地發(fā)揮溝通、協調作用,導致審計部門在工作中不能得到積極配合,影響審計工作質量。
縣級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與領導干部任用相比較,存在滯后性。審計問責執(zhí)行的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導致經濟責任審計不能很好地發(fā)揮權威效應。經濟責任審計在制度的安排上是按照“先審后離”的原則展開的,但在實際的工作中不能嚴格執(zhí)行。從當前的縣級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展開情況來看,多是在領導干部離開工作崗位之后審計,不能夠對領導干部起到剛性約束的作用。
當審計工作進入到處理階段,會存在處罰不及時的問題,即處罰為繼任者承擔,對當事人不能產生威懾力。這樣,就會導致審計結果報告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以及成績,都是規(guī)定化的問責,不能將直接責任落實到人頭。
審計責任被劃分為三類,直接責任、領導責任和主管責任。但是,對于責任的描述在規(guī)章制度中沒有明確,對審計人員需要承擔的責任不夠明細,執(zhí)行中就能夠將責任落實。審計結果報告不能作為業(yè)績考評的參考指標,也不能據此做出領導干部的任免以及獎懲的結果。對于審計結果沒有采用強硬的約束力,就會導致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被社會成員誤解,認為審計工作就是走過場。
縣級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要量力而行,不可以過多地接收審計項目,導致審計質量問題,出現重復審計的問題。審計項目要一次性過,就要有計劃地展開工作,將經濟責任審計與其他審計共同進行,審計有組織、有計劃地展開。審計機關進行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不能過多委托,使得審計作用被制約。
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審計是主要的內容,將重點落實到任中審計上,輔助以離任審計,如果對任職時間過長的領導干部進行審計,要合理安排審計時間。確定審計對象上,對于群眾所反映的領導干部要重點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獨立進行是不夠的,要結合財政財務收支審計以及相關的審計項目同時進行,做到審計一次性完成。
縣級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存在質量問題,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審計人員的職業(yè)素質不高,導致審計結果報告不能成為評定領導干部成績的參考依據。審計工作的整體質量要有所提高,就需要做好審計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審計人員的職業(yè)素質。這就需要審計人員要根據工作需要不斷學習,對自身的知識結果不斷完善,使得業(yè)務能力不斷提高。縣級審計部門要定期組織培訓工作,還要積極參加上級審計部門所組織的業(yè)務培訓,參與審計理論的研究和討論。審計部門要從工作需要出發(fā)派送審計人員到上級審計部門學習,有機會還可以參加行業(yè)審計項目,提高業(yè)務能力,使得審計人員不僅掌握理論知識,而且操作技術水平得以提高。
縣級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要對審計制度不斷地完善,特別是一些條塊界限要打破,強化上級審計機關監(jiān)督下級審計機關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還要發(fā)揮指導作用,保證審計工作正確實施。
做好審計宣傳工作,鼓勵其他的部門配合審計工作,要求審計人員積極與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之間做好協調工作。采用相互配合的方式促使審計工作順利展開,而且保證審計質量??h級政府組織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的同時,還要不斷地完善,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對會議的運行規(guī)范不斷地健全。
審計項目按照計劃展開,做好計劃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計劃管理工作中要積極投入資金,提高重視程度,包括各項規(guī)范和制度都要不斷健全。比如,對于經濟責任審計結果,領導干部要按照相關規(guī)定運用,就需要將使用辦法明確。對于領導干部責任追究的問題,要不斷完善暫行辦法,以在執(zhí)行中有據可依。將監(jiān)督檢查問責機制建立起來,以在審計工作中有問有責,使得審計工作具有執(zhí)行力和權威性。
縣級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對于評價指標的設計要科學化,以提高審計效率。審計工作按照操作指南進行,還要考慮到地方經濟發(fā)展狀況以及審計對象的單位特點,據此制定評價體系,使得審計操作更具有合理性,獲得良好的審計效果。
對審計對象的任期經濟責任要合理劃分。將問題范圍確定下來,將各項審計元素明確,使得審計工作條理清晰,有步驟地進行。在審計黨政領導人員的時候,有關的責任人也要接受審計,將審計結果作為人員任用和獎懲的重要參考依據。
對于審計的程序要優(yōu)化,以提高審計效能。承擔項目多的單位以及承擔收費職能的單位,要作為重點審計對象。展開審計工作的過程中要有理有據,全面評價,提高審計的可信度。
中國的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對縣級經濟責任審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根據審計工作實際實現創(chuàng)新,強化監(jiān)督作用,使得腐敗現象得到遏制,凈化政府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