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血壓屬于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近年來研究發(fā)現,抗AT1受體抗體(anti AT1 receptor antibody,AT1-AA)陽性病人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其在難治性高血壓中所占比例高達42.5%[1]。如不能及時有效控制血壓水平,可誘發(fā)腦卒中、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引起死亡,嚴重危及病人生命安全[2]。目前AT1受體拮抗劑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均是臨床治療高血壓AT1-AA陽性病人常用藥物,但目前關于兩者系統性抗壓效果的報道較少[3]。本研究選取98例高血壓AT1-AA陽性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氯沙坦和伊那普利片進行對照試驗,旨在為此類病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壓AT1-AA陽性病人9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A組和B組,每組49例。A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45~71(57.64±10.25)歲;病程3~9(5.68±1.21)年;合并冠心病12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癥5例。B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43~70(57.42±10.16)歲;病程2~10(5.59±1.17)年;合并冠心病13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癥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4]中關于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并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確診為抗AT1抗體陽性;年齡≥40歲;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病人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合并嚴重心、肝、腎、腦等原發(fā)性疾??;近3個月內接受冠狀動脈搭橋術或介入治療者;合并惡性腫瘤;自身有免疫、內分泌等系統疾??;合并肺結核等傳染性疾??;影響結果評估的視聽、失語、認知等功能障礙。
1.3 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降壓治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規(guī)格:5 m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0390,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每次5 mg,1次/日。
A組:給予氯沙坦(規(guī)格:50 m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0371,揚子江藥業(yè)集團四川海蓉藥業(yè)有限公司)治療,每次5 mg,1次/日,持續(xù)治療4周。
B組:給予伊那普利(規(guī)格:10 m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1938,上?,F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治療,每次10 mg,為1次/日,持續(xù)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根據臨床癥狀和血壓范圍進行評估。顯效:頭痛、眩暈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舒張壓(DBP)或收縮壓(SBP)下降分別超過10 mmHg、20 mmHg,且降至正常范圍;有效:頭痛、眩暈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DBP下降10~20 mmHg,或不超過10 mmHg但在正常范圍內,或DBP下降超過30 mmHg;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血壓水平: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使用血壓測量儀測量病人DBP、SBP水平,均連續(xù)測量3次,取平均值為最終結果。干擾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4(interleukin -4,IL-4):治療前后檢測IFN-γ、IL-4水平,采集清晨空腹時肘靜脈血5 mL,離心后分離血清,使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操作步驟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執(zhí)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觀察病人治療期間是否出現頭暈、腹瀉、過敏、胃腸道不適等不良反應。
2.1 臨床療效比較 A組總有效率為91.84%,顯著高于B組的75.51%(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兩組總有效比較,χ2=4.780,P=0.029
2.2 血壓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DBP、SB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DBP、SBP水平低于治療前(P<0.05),且A組顯著低于B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血壓水平比較(±s) mmHg
2.3 IFN-γ、IL-4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FN-γ、IL-4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FN-γ、IL-4水平低于治療前(P<0.05),且A組低于B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IFN-γ、IL-4水平比較(±s) ng/L
2.4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A組出現頭暈、腹瀉、胃腸道不適各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12%;B組出現頭暈、腹瀉、過敏、胃腸道不適分別為1例、2例、1例、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2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44,P=0.461)。
高血壓屬于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其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其中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作為血壓反饋控制系統,RAS能夠有效調節(jié)血壓和血容量[5]。血管緊張素Ⅱ(AngⅡ)是RAS的核心因子,也是血管活性最強的內源性升壓物質,能夠主導性調節(jié)心血管系統,其主要由AngⅡ受體1型(AT1受體)介導,二者結合后,可通過縮血管效應而提高血壓水平,還可促使炎癥、細胞等因子發(fā)揮作用,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引起血管平滑肌增殖,并參與血管重塑,進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等并發(fā)癥[6-7]。有研究發(fā)現,高血壓病人中存在AT1-AA,且與免疫機制關系密切[8]。免疫調節(jié)的核心是Th細胞,其被分為Th1、Th2細胞,前者產生IFN-γ,主要介導細胞免疫應答[9]。后者產生IL-4,主要介導體液免疫應答。正常情況下,Th1、Th2細胞維持動態(tài)平衡,一旦失衡,則引起免疫性疾病[10]。有研究發(fā)現,高血壓AT1-AA陽性病人血清中,IFN-γ、IL-4水平明顯高于健康人群[11]。本研究結果也存在這一現象,推測此類病人中Th1、Th2細胞處于失衡狀態(tài),在外源性抗原刺激下,Th2細胞功能亢進,促使AT1-AA產生。
伊那普利是ACEI抑制劑,對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同時還能夠阻斷AngⅡ與其受體結合,通過防止血管收縮,促進全身血管舒張,達到降壓效果[12]。氯沙坦可抑制AngⅠ向AngⅡ轉化,減少AngⅡ生成,并降低其效應,對AT1-AA與AT1受體結合起到間接刺激作用,增強AT1-AA介導的升壓效應。氯沙坦是AT1受體拮抗劑,對AT1受體與AngⅡ結合具有直接阻斷作用,充分發(fā)揮降壓作用[13]。有研究表明,采用氯沙坦與伊那普利治療高血壓AT1-AA陽性病人,氯沙坦降壓效果更好[14]。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總有效率、SBP、DBP水平優(yōu)于B組,與上述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氯沙坦用于治療高血壓AT1-AA陽性病人,降壓效果更確切。分析原因可能是氯沙坦能夠直接阻斷T1受體與AngⅡ結合,而伊那普利則是間接刺激AT1-AA與AT1受體結合,因而氯沙坦降壓效果更強。有研究分別采用氯沙坦和伊那普利治療高血壓ATI-AA陽性病人,并對治療后病人血清IFN-γ、IL-4水平進行檢測,結果發(fā)現經氯沙坦治療后病人血清IFN-γ、IL-4水平明顯降低[15]。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IFN-γ、IL-4水平優(yōu)于B組,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提示氯沙坦能夠降低病人IFN-γ、IL-4水平。安全性是備受病人關注的焦點,本研究通過統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A組稍低于B組,提示氯沙坦治療高血壓AT1-AA陽性病人安全性可能更好。
綜上所述,氯沙坦與伊那普利用于治療高血壓AT1-AA陽性病人,均具有降壓效果,但氯沙坦能夠更有效降低DBP、SBP水平,改善IFN-γ、IL-4水平,不良反應較少,臨床療效高。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限制,治療時間較短,未對遠期療效進行追蹤觀察,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偏差,今后將進一步擴大研究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