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偶然形成的,是世界歷史和中國自身的民族特性相結合而形成的。世界格局的不斷改變和國際形勢動蕩搖擺不定,而國內的形勢也不穩(wěn)定各種因素相互疊加,這些種種因素一同造就了世界的兩個屬性——世界性與民族性。正是在這兩個屬性的引導下,中國共產黨組織成立、建設、革命、發(fā)展、壯大,在1938-1956年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的飛躍,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推動其進步延伸。
在當代世界,一個民族若想走向世界,無非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或者先進的科學技術或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這些對于弱小的國家來說是相當困難的,他們若想走向世界文化則是他們面向世界的一個重要手段。,文化自信來源于一個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民族性、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在中國,我們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文化作為促進國際交流的一個重要手段,始終把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F在民族性和世界性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World music “是中文”世界音樂”的意思,不管是英文還是中文,兩個詞都是一個復合詞,即世界這個地域名詞加強了音樂這個專有名詞。因此,在字面上并沒有特殊的學科意義。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音樂都能成為世界音樂,想要創(chuàng)作出世界音樂也并不簡單,它要考慮到大部分世界人民的心理狀況和審美能力,要在世界人民的平均審美感覺內進行創(chuàng)作,并且要加上自己民族的特色之處。
關鍵詞:中國音樂文化 民族性 世界性 器樂設計
一、中國音樂文化的民族性發(fā)展
中國的音樂文化特色在先秦時期是最為突出明顯的,許多佳人才子如泉水般不斷翻涌而出。小到人物,大到學派。像是中國的音樂內涵思想不僅僅包含人們的情感思想,不僅僅包含人們的休閑娛樂,不僅僅包含王權貴族的等級象征,還包括音律省風、土風應律、八方之風的天人關系思想,大多于此有某種親緣。
中國哲學家、思想家在音樂方面也有諸多論音樂者,而這些論音樂都帶有我國古代傳統思想,他們精通許多經史,擅長算數,也能觀察天象,并且在人的心理學,天文地理,占卜星象,研究經緯等方面有著深入的課了解;所以我國古代音樂充滿了民族特色,是當時世界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特點——天文星象。像是班固所說“數術者,皆明堂曦和卜史之職也”,班固的這句話表明了當時王室里各種官位的相同特點,即太史和樂官所招納的人才賢士不僅要熟練的掌握自身官職所要學習的知識,并且還要學會觀察記載分析天文星象才能后創(chuàng)作音樂。因為中國古代王室對于風水星象極為敏感,他們認為天文星象能后暗示一切不可預知的事物,對他們的政治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樂官要知道所謂的“天機”。這就是中國古代音樂特色之中的一個。
二、中國音樂的世界性
像是我們現在最常見的樂器——鼓。“鼓”的類型多種多樣,藝術家在設計鼓的時候包括它的外形美感,觸摸敏感度,發(fā)聲特色都必須考慮到。鼓的音色在對于鼓本身的外形設計上有著很大的講究。最近在網絡中流行的手鼓,早期是以銅鼓的形式存在。近年來,對于銅鼓這件樂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到不那么生疏。當人們提起它時,往往還會聯想到西南少數民族的邊寨風情、水光山色。
所謂銅鼓,在設計上也是有很多標準。成熟時期的銅鼓,鼓面中心常有光芒四射的太陽,四周有多道同心圓間隔而成的暈圈:鼓沿上常飾有立體的青蛙等等,可能意味著圖騰崇拜。鼓面和四周不由各種美麗的紋飾,如費鷺、頭戴羽毛的無人、競渡中的舟艇,以及繁麗的云紋、雷紋等等。
不光是銅鼓文化融入,還有京劇、聲樂中的民族唱法、音樂舞蹈等等,如今都被世界音樂文化所吸收借鑒,被世界所認可。
三、中外音樂交流,民族性與世界性相融合
古今中外有許多文人志士對于音樂的熱愛幾近瘋狂,他們?yōu)榱艘魳房梢詡鞑サ絿鈿v盡歷盡百年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東漢時期古代緬甸的撣國為了交好中國,完全不顧“越流沙,逾懸度”的艱險,他率領眾多樂人越過荒無人煙的沙坡,攀緣崇山峻嶺之間的懸空繩索,途經今克什米爾一帶,以期到達洛陽,不遠萬里獻樂。隋唐時期具有遠見的日本國人士,為了奔赴中國親自吸取先進的文化,他們跨過海洋,渡過河川,四個人中就會有一個葬身于大海之中。這些并非是傳說故事,而是真正的史實,我們有如今的音樂文化交流的成果不光要感謝現在的人,還要感謝我們的先祖為此付出的一切,每念及此,又怎能不令人感慨萬千。
在互聯網上,我們都見過朝鮮半島演奏的一種最常見的民族樂器,那就是伽耶琴。創(chuàng)作它的人是當時伽耶國的嘉實王,但是此說法未曾得到證實。當然創(chuàng)作伽耶琴的過程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說伽倻琴是仿照中國的箏創(chuàng)作而成的,而另一種則是說伽倻琴是仿照中國古代的瑟而制成的。在三者的設計外觀上都有不同,但是伽倻琴卻與中國的箏和瑟外形上有著極為形似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馮文慈著 《中外音樂交流史》,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年7月北京第1版;
[2] 洛秦編著 《世界音樂人文敘事及其理論基礎》,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
[3] 鐘鳴遠編著 《不可不知的中國民樂》,華夏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 羅藝峰編著 《中國音樂思想史五講》,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5] 今村啟爾:《論黑格爾Ⅰ式銅鼓的二個系統》,《銅鼓和青銅文化的新探索》,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
作者簡介:劉璇(1995年)女,漢族,山東省萊陽市人,齊魯工業(yè)大學聲樂表演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