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
【摘 要】本文立足《雷雨》全劇,側重第二幕第三場,從舞臺說明、潛臺詞和戲劇沖突等角度分析職校戲劇教學中的基礎知識普及,培養(yǎng)學生戲劇欣賞的能力。
【關鍵詞】舞臺說明;潛臺詞;戲劇沖突
中圖分類號:J824??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9)01-0022-02
話劇是眾多有文化基礎的職業(yè)學校學生較喜愛的一門課程,此外還由于話劇的教學方式靈活多樣,課堂氣氛更活躍。在目前中職教材的幾個戲劇選段中,《雷雨》選段由于其鮮明的人物形象,生動的人物臺詞,精彩的戲劇沖突為學生所接受。本文將結合《雷雨》選段的教學談談本人是如何在教學中普及戲劇知識的。
一、把握主題,明確方向
建國后,許多評論家把《雷雨》架起到“階級斗爭”的高度,認為曹禺是代表無產階級向資產階級發(fā)起進攻,面對眾多的評論,曹禺在作品的《序》中只承認了這樣一點——“暴露大家庭的罪惡”。他說自己提筆前“并沒有顯明地意識著我是要匡正諷刺或攻擊些什么”,“也許寫到末了,隱隱仿佛有一種情感的洶涌的流來推動我,我在發(fā)泄著被壓抑的憤懣,毀謗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可見,《雷雨》有其思想性,但作者只是表達了在當時社會生活下對舊式家庭制度和畸形社會形態(tài)的不滿,雖然階級早已存在,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但作品還沒有上升到“階級斗爭的檄文”這樣的高度。當然,曹禺在作品中對人物表現出愛憎,例如對周樸園老奸巨猾的憎惡,對魯媽自尊自愛的贊賞……但我們不能僅憑周樸園是資產階級,魯大海是工人階級,就判斷《雷雨》講述的是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這畢竟只是全劇的一小部分。
二、掌握結構,整體明晰
《雷雨》除去“序幕”和“尾聲”共有四幕,中職教材節(jié)選的是第二幕中的兩場。如果我們獨立地看節(jié)選部分,當然不能很好的把握整個話劇,《雷雨》分四幕,遵循了三一律的原則,前后時間不超過二十四小時,情節(jié)緊湊,結構縝密,矛盾層層深化,最終達到全劇高潮,人物間的糾葛最終用死亡來解決。傅柏忻導演認為全劇巧合痕跡太重,這既是缺點也是優(yōu)點,優(yōu)點在于為全劇埋下了最煽情的伏筆。曹禺在《序》中說:“《雷雨》顯示的并不是因果,而是我所覺得的天地間的‘殘忍……在這斗爭的背后,或有一個主宰來管轄?!边@個主宰即人們俗稱的“上帝”“命運”或“自然的法則”。所以,教材節(jié)選部分魯媽與周樸園的重逢既有偶然性,又具有必然性。周樸園留學德國學習礦業(yè),回國后在天津的煤礦任董事長,舉家從無錫搬到了天津,也有躲避侍萍的用意,周公館需要一位能干的管家,魯貴八面玲瓏,正好符合周家的要求。在當時戰(zhàn)亂下的社會,北上比南下更安全,天津租界更是北方的安樂窩。侍萍為躲避周家來到天津定居,偏偏丈夫和兒女都在周家做工。周萍與四鳳這對同母兄妹在不知情中亂倫相戀,可以說是在命運的捉弄下步了周樸園與侍萍的后塵(少爺與丫環(huán)相戀),為嫉妒的繼母所不容,終于找來了四鳳的母親侍萍。于是侍萍與周樸園重逢順理成章。也正是因為侍萍的到來,為全劇的悲劇性結局定下了關鍵一步。
三、舞臺說明,感情基調
《雷雨》劇中,多次寫到空氣沉悶,郁熱逼人,天空灰暗,像是要下暴雨,尤其是在周公館的客廳內,更是因為周樸園“不許開窗”悶熱異常。這些舞臺說明一來介紹了劇中的天氣情況;二來暗示了周公館內人際關系緊張,家庭中的矛盾如暗流涌動,急需一場大雨沖刷,解決一切矛盾,洗清各人的罪孽;也為第四幕雷雨中四鳳和周沖先后觸電而死提供前提條件。
第二幕中,周樸園和魯侍萍重逢,穿插其間的對周樸園的神態(tài)所做的舞臺說明,如“沉思”“苦痛”等,也說明三十年前發(fā)生的是一件令周樸園感到痛苦的往事,這件往事是一個秘密,周的反應預示著這個秘密將被揭穿,將給周公館帶來不幸,為全劇的悲劇性結尾定下了基調。
四、抓潛臺詞,解正確意
人物臺詞是戲劇三大要素之一,而潛臺詞是臺詞中意蘊最豐富的,往往需要讀者進一步思考才能理解,是沒有被說出的臺詞,包含了人物復雜的心理。
第二幕中周魯重逢,魯媽本是避之唯恐不及,但滿屋子的舊家具和自己年輕時的照片讓她心存幻想,以為周樸園已經為當年的罪孽感到后悔,后文提到她的最終目的——“我只要見見我的萍兒”??梢?,雖然魯侍萍躲避了周府近三十年,但母性使她心中一直牽掛長子周萍,她與周樸園的對話可以以這種思維來解釋。例如:當周樸園讓魯侍萍離開客廳時,魯侍萍說“老爺沒有事了?”這一句看似平常的臺詞,實際應理解為“你早已忘了自己的罪孽了,連我也認不出了”。另一句臺詞“樸園,你找侍萍么?侍萍在這”,有人認為這是魯侍萍念及當年的感情想原諒周樸園,其實應當理解為“你懷念的不過是當年那個年輕貌美,溫柔善解人意的梅侍萍,你眼前的是被你拋棄而受盡苦難的侍萍”。這其實是一句帶有諷刺和充滿了控訴的表白。周樸園三十年前拋棄了與自己山盟海誓的情人侍萍和自己的親骨肉,內心不可能沒有一點罪惡感,但他是唯利是圖的資本家,為和門第相當的人家結親,哪怕再回到當年,他還是會像當年一樣去做,這也是他的本性。剛開始,他不識眼前的魯侍萍,和她談起了三十年前的往事,先是步步探查,后是驚識舊人,面對侍萍的痛斥,他又是表白告饒,又是拿錢收買,最終露出猙獰的面目,趕走魯家所有人,一系列的行為完全遵從自己的內心,并不像有人所說的是在“演戲”。這一段臺詞我們應當在此基礎上來理解。
要理解人物的臺詞,一定要先了解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這樣才能讀懂潛臺詞,才能品出臺詞的精彩。
五、戲劇沖突,成就精彩
我國的戲劇理論中,一般習慣于將沖突劃分為內心沖突和外部沖突?!独子辍芳婢吡诉@兩種沖突。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每個人都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者時常產生矛盾沖突:本我會為追求快樂不顧一切,自我具有理智性和原則性、超我具有社會性和理想性。劇中人物也體現了這種特沖突:周萍想反抗父親的封建家長式獨裁,又因他的“本我”使他追求安逸生活,不敢采取更極端的反抗方式,所以沖動追求繼母蘩漪的愛情,犯下了亂倫的罪孽,又為逃脫亂倫帶來的“超我”和“自我”的譴責,妄圖靠四鳳拯救自己的靈魂,但他的“自我”又告訴他,他與四鳳的愛情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所以他一直拒絕帶四鳳逃離周公館。內心的矛盾沖突不斷,致使周萍始終給人“蒼白”“空虛”“猶疑”的印象,連初次見到他的魯大海也說:“剛才我看見一個年輕人,在花園里躺著,臉色發(fā)白,閉著眼睛,像是要死的樣子”。在這里,內心沖突塑造了一個在當時社會特定階級和在特殊家庭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青年形象,成為整個話劇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話劇劇情的精彩。
外部沖突包含個體和除自己以外的一切力量的沖突,如個人和個人的沖突,個人和社會團體的沖突。以周樸園為例,他和蘩漪之間有沖突,內在原因是蘩漪洞悉了他不光彩的過去,并拒絕服從他,外在表現為他命令蘩漪吃藥,蘩漪拒絕吃藥;他和魯侍萍之間有沖突,他對侍萍始亂終棄,造成了魯侍萍的不幸,并間接造成了下一代人的悲慘命運;他和魯大海之間有沖突,他遺棄了出生才三天的大海,并在二十多年后從自己的礦上開除了他;他和礦上的工人們有沖突,他不僅殘酷剝削工人的血汗,更視工人們的生命如草芥,以此發(fā)昧心財。教材節(jié)選部分展現的是他與魯侍萍和魯大海的沖突。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沖突真正爆發(fā)是在侍萍表明真實身份后,此后“你來干什么”和“誰指使你來的”兩句嚴厲的追問,揭開了沖突的序幕,此后,沖突時而緩和,時而激烈。
沖突緩和的原因,一是侍萍表明來此是命運的巧合,解除了周樸園關于魯貴借機敲詐的懷疑;二是周樸園為緩和魯侍萍激動的情緒出言安撫;三是周樸園為徹底解決和魯家的關系允諾讓侍萍和周萍母子相見。沖突激烈的原因,一是周樸園誤認為侍萍是為敲詐他而來;二是侍萍回想起三十年前的往事痛不欲生,三是侍萍徹底認清周樸園的丑惡面目,下定決心與之決裂。歸根結底,這兩人之間的沖突是由于“情債”,俗話說“情債難償”,所以兩人雖下定決心忘記恩怨,但沖突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形式磚家到了下一代人身上。魯大海是工人代表,是受周樸園剝削的工人團體中的一員,在節(jié)選部分,大海并不知道周樸園是自己的生父,他完全站在工人團體一邊,與周樸園斗智斗勇,反觀周樸園,雖然知道眼前的是親生兒子,卻如老貓戲鼠一般,在魯大海面前刻意表現自己的老謀深算,嘲笑對方的稚嫩天真。期間,矛盾始終尖銳,沖突不斷,情節(jié)緊張,異常精彩。
六、主要人物,精準定位
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作品成功的關鍵之一,在把握《雷雨》這樣的經典中的人物形象時,既不能單獨片面,也不能故意拔高,更不可套用固定類型。
在教材節(jié)選部分,主要人物有周樸園、魯侍萍和魯大海。周樸園是舊中國特殊歷史時期孕育出來的人物,身上既有封建地主階級的獨斷專權,又有新興資本家的唯利是圖,既遵從封建社會的禮儀道德,又高唱著改良社會經濟的高調。年輕時的周樸園固然是有著沖動、熱情的品德的,從他打破社會等級觀念,愛上侍萍就可以看出,但他到底是自私的,冷酷的,他趕走了深愛他的侍萍和自己的骨肉魯大海,他又是虛偽的,他對家人施加種種精神壓迫,還美其名曰:維持體面的家庭秩序。魯侍萍是一個溫婉靜慧的女子,但她又不乏剛強果敢的一面,她身上閃耀著母性的光輝,是一位勤勞樸實又自尊自愛的勞動婦女。魯大海是一個性格倔強,充滿正義感,外表冷漠,內心充滿熱情的青年,他有一定的洞察力,相對于周樸園是一個稚嫩的,缺乏斗爭經驗的無產階級斗士。
準確地定位人物形象,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地理解劇本,理解人物對白和人物行為。
司馬遷終其一生,只留下一部《史記》,但這無礙于他獲得“文學家”“史學家”的稱號,可見,優(yōu)秀的作品,只要一部,足以展現一個作家的功力,《雷雨》正是這樣一部令曹禺驕傲的優(yōu)秀話劇。我們通過對這部話劇甚至教材節(jié)選部分的充分解讀,既可以領略大作家的思想風采,又可以學習到戲劇的基礎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1]楊云峰.戲劇人物的動機與行動[M].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
[2]王振良.雷雨八十年[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
[3]田本相,鄒紅.海外學者論曹禺[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