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英華 黎挺
摘 要:上海新高考方案實施后,提升地理等級考復習的有效性成為教學關注的重點。通過對地理等級考復習階段困惑的分析,提出地理等級考復習的基本策略,包括基于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的復習、基于學習問題的復習、基于區(qū)域綜合的復習、基于思維培育的復習,形成地理等級考的復習階梯等。通過倡導自主學習、精選典型練習、采用多樣化答疑等方法提升地理等級考復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地理;等級考;復習;有效性
一、上海地理等級考概況
2014年上海頒布了新的高考方案,采用“3+3”模式,必考科目為語文、數學、外語,加選科目為物理、化學、生物、政治、地理、歷史中任意三門。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等級性考試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時,分為A+、A、B+、B、B-、C+、C、C-、D+、D、E共五等11級,其中A+為滿分70分,E計40分。相鄰兩級之間的分差均為3分[1]。
地理等級考試采用閉卷筆試形式,考試時間60分鐘,卷面滿分100分??荚噧热莸谋壤秊椋骸白匀坏乩怼辈糠旨s占50%,“人文地理”部分約占50%。
試卷由選擇題和綜合題兩部分組成。選擇題20題,共計40分;綜合題為三大題,共計60分。
地理等級考考生人數較先前地理高考考生人數明顯增加。例如,2017年參加地理等級考的學生約占全部考生的70%,有些學校甚至達到90%以上。
二、地理等級考復習的困惑
1.面對學情差異如何因人施教
目前選考地理的學生比較多,但選考動機差異很大。根據某校統(tǒng)計,因為喜歡地理而選擇的學生不到四分之一。其背后隱藏的突出問題是,學生地理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巨大。面對一個班級中地理學習層次的差異,地理教師如何因人施教?在面對大規(guī)模整班化教學同時,顧及不同的學生,值得思考。
2.高一教學內容如何有效復習
高一教學內容是高二學習的基礎,也充分融合在等級考的命題中。而且在合格考階段進行了全面復習。另外,高一內容是高二學習原基礎。因此進入高二后,是放在高二教學內容前復習,還是教學內容結束后總復習?簡單機械重復,學生不要聽;不面面俱到,又擔心學生有知識點漏洞。該如何復習高一內容,值得思考。
3.區(qū)域地理如何處理不“雞肋”
區(qū)域地理是高二拓展部分學習的基礎,而且等級考的綜合題部分,對區(qū)域認知有一定要求。但是區(qū)域地理教學是在初中六、七年級開展的,間隔時間長,知識遺忘率高。而高一以系統(tǒng)地理學習為主,對區(qū)域地理部分的要求較低。因此區(qū)域地理講什么、講多深、花多少課時,成為教學面對的難題。
4.復習作業(yè)布置多與少兩難
高二學生學習科目多、負擔重。地理作業(yè)布置略多,容易出現(xiàn)敷衍、質量低、甚至抄寫的現(xiàn)象;作業(yè)布置少了,在其他科目的擠壓下,學生容易出現(xiàn)選擇性忽略,難以起到鞏固的作用。因此,在復習階段該如何選擇合適的作業(yè),作業(yè)量控制在多少時間,顯得尤為重要。
三、地理等級考復習的策略
1.基于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的復習
近年的地理等級考試卷均以《上海市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為依據,認真學習《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把握考試的內容、重點,理解不同知識點的考查要求是進行等級考復習的前提。復習階段以教學基本要求為指導,精心設計復習內容,剔除龐雜無關的知識,明確學習的重點和方向,減少復習的盲目性,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例如,在“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復習中,圍繞《教學基本要求》中相關的學習要點(表1),差異化落實知識點:“識記”部分通過填空、繪圖等方式;“理解”部分主要通過表格、流程圖等形式梳理知識,加深理解;“應用”部分通過經典例題進行分析講解,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2.基于地理學習問題的復習
在有限的復習時間內,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復習每一個知識點,簡單地重復知識很難激發(fā)學習的動力。因此,復習階段要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學生的知識漏洞與存在問題進行復習,可以取得較佳的復習效果。
在每個篇章復習前,對《教學基本要求》中理解與應用層級的學習要求進行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分解,編寫“知識技能自查表”,如“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分解為表2。學生對各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自我判斷,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針對性地設計復習內容。
3.基于區(qū)域綜合的復習
綜合性和區(qū)域性是地理學的兩大突出特點,由此形成的綜合思維和區(qū)域認知,是學生應具備的分析和理解地理過程、地理規(guī)律、人地關系系統(tǒng)等重要的思維品質和能力[2]。區(qū)域綜合的復習強調將高一系統(tǒng)地理的知識有機融入具體的區(qū)域背景中。分析某區(qū)域內的自然、人文要素的特點,理解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各要素的相互聯(lián)系,解決區(qū)域發(fā)展中的實際問題,這符合目前等級考的導向。
例如,分析長江三角洲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對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需要將大氣圈、巖石圈、水圈、人口、城市、產業(yè)、文化等內容,落實到長江三角洲。同時運用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原理,探尋該區(qū)域內各要素的相互關系,提升區(qū)域認知水平。
4.基于思維培育的復習
上海地理等級考試題學習水平層次中以應用、綜合為主,注重考查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靈活運用已學的地理知識,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復習階段要聚焦于地理思維的培育,減少死記硬背的“定論”,提升學生地理分析的活力。教學中通過原創(chuàng)試題,重視新材料、新情境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空間分析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例如,對2016年上海地理高考題“渭河”的考題改編,設問:“河水清濁是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列出影響河流清濁的因素,判斷渭河和涇河哪一條渾濁并說明理由。”該題要求學生綜合周邊自然條件,如地形、降水、植被和土壤等特征,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進行思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重視判斷理由與分析過程的表述,要求理清各要素對水文環(huán)境的作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
5.構建地理等級考復習的階梯
整個復習階段根據《教學基本要求》制定復習內容,梳理知識框架。識記理解部分注重知識梳理、基礎鞏固;應用技能部分通過細化指標,由學生自我評估,有效突破重點難點;在此基礎上通過經典例題的訓練,強化地理思維的培育,提高學生的綜合解題能力,形成地理等級考的復習階梯。整個復習過程由淺入深,各環(huán)節(jié)可操作性和可測性較強,有助于逐步達成等級考要求。
四、提升地理等級考復習有效性的方法
1.挖掘學生的自主性
在等級考復習階段,要防止學生學習的疲態(tài),就要通過策略有效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通過自主學習,分享、交流與相互質疑,提升復習的實效。
方式一:利用新聞素材編寫地理試題。讓學生課后搜集新聞編寫地理試題,利用課前5分鐘進行介紹交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完成的質量,請同學們答題,或者讓同學評議,修改試題??梢哉{動學生的積極性,經歷不同的學習過程,促進對相關知識點的認知,凸顯地理生活化的特點。當然,還能促進師生對考試命題特點的關注。
方式二:自主復習、梳理知識點。在系統(tǒng)復習階段,要求學生對專題或者章節(jié)的知識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構建,有助于學生梳理知識點,明確知識點之間的層級結構與相互關系,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教師可選擇優(yōu)秀的作業(yè)展示出來,供其他學生學習。
方式三:試卷自批自查,質疑反思。試題訓練如果采用批改和講評的方式,在復習階段會大量耗時耗力,不利于復習效益且操作性不強??梢圆捎孟掳l(fā)答案,學生互批或自批,訂正與反思,進行質疑與交流,復習效果較好。主要表現(xiàn)在效率高,而且學生能聚焦到自己回答與標準答案的差異,更有利于學生的自省與提升。而面對不善于質疑的學生,教師也可以針對試題準備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反思。
2.精選練習,杜絕機械化操作
地理等級考復習階段,教師多會選擇各區(qū)縣近年來的一模卷、二模卷以及其他教輔材料作為適應性訓練的重要素材。題海戰(zhàn)術可能對于學生獲取較高等級有一定“熟化”效果,但過度依賴機械化訓練,也會起反作用。陷入題海而缺乏總結反思,考試時學生面對新情境無法完成知識與方法的有效遷移,無法調用元認識進行解題,這是不少學生最終成績不能如愿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跳出“題?!?,通過優(yōu)選練習,錯誤分析,實現(xiàn)舉一反三。重視對真題的分析與解讀,引導學生關注試題的素材選取、設問及回答的要求。平時訓練時,教師應該對試題進行分類,對試題的質量進行甄別。從試題考查的區(qū)域、知識點、設問類型等角度,對同類問題進行歸并,形成題庫,根據學生的學情,選擇訓練即可。
3.采取多樣化的方式應對學生質疑
在等級考復習的后期,進入查漏補缺的階段。該階段,學生的問題會顯得比較分散,因此如果及時有效給予學生答疑解惑,有利于提升學生最終復習成效。除了采取傳統(tǒng)的面對面答疑的方式,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資源和信息化手段,實現(xiàn)個體化輔導答疑的目標。
例如,采取小組化學習方式。通過不同層次的組員合作學習,以優(yōu)異學生帶動薄弱學生的發(fā)展,這樣同時促進了薄弱學生和優(yōu)異學生的進步。教師還可以將易錯試題、重點難點解析等內容,借助微視頻、網上測試平臺等載體進行發(fā)布,分解教師的答疑強度和同一問題反復答疑的困境。
4.落實“審題、析題、表達”三大答題關鍵環(huán)節(jié)
學生面對答題錯誤,往往歸咎為“看錯”“不仔細”等原因,其根本還是由“審題、析題、表達”三大環(huán)節(jié)問題導致。首先,審題不清晰。例如,問非洲氣候類型的分布特點,回答的是非洲氣候的特點;再如在示意圖中找出當地緯度地帶性的判斷依據,學生寫的則是緯度地帶性的成因。其次,析題不準確。學生經常游離于試題的文字材料、圖像信息以外,憑著對知識的記憶來進行答題,也會造成回答的謬誤。例如,學生忽視板塊邊界的圖例,而錯誤判斷了板塊運動的特征。表達規(guī)范是高質量答題的“最后一里路”。最后,表達不清晰。文字缺乏條理,信息堆砌,因果邏輯混亂,書寫不規(guī)范性。例如,書寫“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帶性”,誤寫“從海洋到陸地的地帶性”,這是表達不嚴謹造成的。要培養(yǎng)良好的讀題審題習慣,尤其是提升非連續(xù)文本的閱讀能力,提升關鍵信息的提取能力。要從知識原理、規(guī)律和概念的角度,來分析設問的目的,有序組織語言,防止邏輯混亂。
參考文獻:
[1]劉娟,黎云祥,范曾麗.浙江、上海高考改革方案解讀[J].課程教育研究,2015(35):1-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