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崢璐
[提要] 博弈論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工具被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yè)的研究中,但是在完全理性假設條件下的解析博弈模型無法解釋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實際情況,因此引入以有限理性為假設基礎的行為博弈模型。本文以P2P網絡借貸行為為線索,分別引入解析博弈與行為博弈對此進行分析,并尋找兩個博弈模型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關鍵詞:P2P借貸;解析博弈論;行為博弈論;有限理性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12月9日
P2P網絡借貸是一種“脫離金融中介”的新的發(fā)展模式。作為互聯(lián)網金融的代表,P2P網絡借貸具有門檻低、金額小、時間短等特點,近年來呈現(xiàn)極為強勁的增長態(tài)勢。
錢金葉、楊飛認為P2P借貸起源于民間的親友間通過契約組成的經濟互助團體,借助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這種方式被“線上化”,從而發(fā)展成現(xiàn)在的P2P網貸。李鈞對于P2P借貸模式的概念、特點、風險與監(jiān)管等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分析。閆冰發(fā)現(xiàn)P2P借貸平臺上的信用體系指標,有助于在借貸行為博弈中構成均衡要素的條件,并進一步引入了博弈理論,構建不完全信息動態(tài)博弈模型。夏爽、郭進利以博弈論為理論基礎,建立純平臺模式的P2P網絡借貸平臺、貸款人、借款人三方博弈模型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牛豐、楊立以信息經濟學和博弈論為基礎,首次提出了P2P借貸風險成因的理論框架,研究分析了P2P借貸的信用風險成因。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分別從解析博弈視角與行為博弈視角構建P2P網絡借貸雙方博弈模型,分析基于P2P平臺的網絡借貸雙方的行為選擇,并且以該借貸模型為線索,探尋解析博弈與行為博弈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一)解析博弈論下的P2P借貸雙方博弈模型
1、P2P借貸行為描述。在P2P借貸平臺上,借貸行為分析如下:借款人通過注冊、上傳信息形成信用評級,構成對該借款人的信用判斷,從而得到貸款。但是,個人信息的上傳會增加信息泄露的風險,且如果借款人違約不還款則會給其帶來信譽損失,從而降低其信用評級。
投資人則需要對借款人的上傳信息及信用評級進行判斷評價,為借款人提供本金,最后收回本利,但投資人可能面臨借款人違約的風險,因此需要通過平臺形成的信用評級體系形成自己的預期,尋找信用高于預期的消費者。
假設這個借貸過程重復無數(shù)次,則借貸雙方需要在約束條件下通過P2P平臺上實現(xiàn)自我期望效用的最大化,因此需要對對方的期望收益進行計算,最終使模型達到納什均衡。
(一)解析博弈與行為博弈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從重復無數(shù)次的P2P網絡借貸行為的解析博弈模型與行為博弈模型的對比可以得到:行為博弈不是解析博弈的否定,而是解析博弈的擴展補充;解析博弈論的推導是基于參與人完全認知的假設下進行的,袁藝等認為更現(xiàn)實的情形是,博弈參與者具有追求理性的動機,但是卻面臨著理性邊界的限制和經濟理性與最優(yōu)化結果矛盾的尷尬。因此,博弈參與者只是處于向納什均衡收斂的過程之中,他們的選擇至少在短期內很難達到納什均衡。
從P2P借貸行為的解析博弈模型及行為博弈模型的對比可以看出來,對博弈雙方來說每個策略的選擇概率的客觀影響因素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只是行為博弈模型加入了反應參與人主觀行為靈活度的參數(shù)使得質反應函數(shù)的曲線更加平滑,而不是以絕對的1的概率發(fā)生某個策略,而行為博弈對此進行了修正,將參與者的主觀限制因素也考慮進去,從而更加貼近參與人有限認知的現(xiàn)實,故而行為博弈不是解析博弈的否定,而是解析博弈的擴展補充。
[1]錢金葉,楊飛.中國P2P網絡借貸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前景[J].金融論壇,2012.17(1).
[2]李鈞.P2P借貸:性質、風險與監(jiān)管[J].金融發(fā)展評論,2013(3).
[3]閆冰.P2P借貸平臺上的行為博弈分析[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4.
[4]夏爽,郭進利.基于純平臺模式的P2P網絡借貸行為博弈分析[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16.37(6).
[5]牛豐,楊立.基于博弈理論的P2P借貸信用風險產生機制分析[J].財務與金融,2016(1).
[6]賀京同,那藝.行為經濟學:選擇、互動與宏觀行為[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