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進行了概念的界定,即: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為了提升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本文從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三種對話形式入手對如何加強對話,實現(xiàn)提升學生文本解讀能力進行論述,以確保學生在主動閱讀、解讀中形成基本的閱讀力。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可以說是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第一步,只有學生主動去讀,并在讀中嘗試去了解作者、理解文本大意才能與文本進行對話,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所表達和傳遞的中心思想。一線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找到閱讀的興趣,進而為推進學生進行多元解讀做出貢獻。
例如,在閱讀“《阿長與〈山海經〉》”時,為了加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也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選擇了借助學案來輔助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對話。首先,在閱讀之前,先將這節(jié)課的學案發(fā)放給學生,如:阿長是誰?他的外貌和身世是怎樣的?文章中一共描寫了“我”與阿長的幾件事?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樣一個學案的布置是為了降低學生自主閱讀、自主與文本對話的盲目性,是確保學生與文本之間順利進行對話的前提和保障。之后,為了真正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在授課時,我還要求學生在閱讀結束之后總結自己在與文本交流對話后的疑問,如,有的學生提出:對于“我”而言,到底是喜歡阿長還是不喜歡呢?還有學生提出:為什么不對阿長買書的經過進行描寫,阿長一個字不認識,想必買到“我”描述的書很困難,如果寫這個過程應該更能體現(xiàn)出“阿長”的性格特征吧。加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提高學生的文本基本解讀能力,除了要通過設計學案來引導學生去讀之外,還要鼓勵學生進行質疑,使學生在質疑、思考中形成基本的閱讀力。
對于閱讀教學來說,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就是要與學生一起去解決學生與文本對話時產生的疑問,并通過新問題的提出以及重點句子的解讀來一步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中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所以,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結束后,還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以確保文本解讀課的教學價值最大化實現(xiàn)。
還以閱讀《阿長與〈山海經〉》為例,當學生提出疑問之后,要引導學生一步步進行分析,以“為什么不詳細描寫阿長買書的過程”為例。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卻有偉大的神力”這句話,如果作者將買書的過程描寫得非常詳細,所謂的“神力”不再神秘,自然也就沒有“神力”一說,而且,這樣的描寫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展開想象力來描繪阿長在這一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進而讓阿長這一形象高大起來,同時,也能真正感受到“神力”的所在。當然,除了解決學生們提出的問題之外,還與學生一起討論了下面幾個問題:
文章描寫得詳略得當,思考文章中哪些事情描寫得詳細,哪些描寫得簡略,為什么?整篇文章中作者對阿長的態(tài)度在發(fā)生變化,從所描寫的幾件事情上入手,思考作者對阿長都是什么態(tài)度?阿長給我買回《山海經》后,“我”有什么反應?
與學生一起對文本交流中沒有注意到的問題進行補充,而且與學生再次對文本進行分析和解讀,對提高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這種師生之間的對話也能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文本,解讀文本。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當然是建立在上面兩種對話的基礎之上,只有當學生經過與文本的對話、與教師的對話之后,才會對文本的內容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才會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反之,如果沒有上面的基礎,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就是無用的,沒有價值。
還是以閱讀《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為例,在學生對文本基本內容有所了解之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認真分析“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對阿長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的討論與思考不僅能夠加強生生之間的交流,也能讓學生在彼此發(fā)表觀點和看法后檢驗學生的解讀效果以及閱讀能力。最后,為了能夠鞏固學生的閱讀效果,還可以組織學生自選一個人,與同學進行交流,這樣能夠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對構建和諧、自主的語文課堂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
總之,一線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生解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考試成績,而且對學生日后與人交流能力的提高、明確他人所表達意思能力的鍛煉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強多元對話,將促使學生在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全面對文本內容有所了解,進而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