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說:“先生不應該專門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門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彪S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存的壓力增大,社會道德標準多元,責任意識弱化等現象出現。于是,人們開始反思國學經典在育人過程中所起到的凈化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就常以“適當的引經據典”闡明透徹的思想,他指出:“我們要學習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歷經磨難而不衰的中華文明,蘊涵著豐富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梢哉f,中國自上而下,已經掀起了誦讀經典的熱潮。在此,筆者根據自己在小學階段誦讀經典的實踐探索,對幾個常見問題提出一己之見。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經典著作多如繁星,小學生要誦讀該從何入手?有人認為,國學啟蒙應從讀《三字經》、《弟子規(guī)》、《千字文》等國學外延入手,簡單易懂容易上手。這種看法筆者并不贊同。原因有二,一是大學者章太炎說過:“讀《百家姓》不如讀《三字經》;讀《三字經》不如讀《唐詩》;讀《唐詩》不如讀古代散文;讀古代散文不如讀諸子百家;讀諸子百家就讀其中一本——《論語》?!北彼蚊嘹w普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笨梢姟墩撜Z》之博大精深。二是一個人的讀書生涯中唯有幼小階段課業(yè)負擔最輕,記憶力最好,這個時期背誦的東西記得最牢最久。因此,筆者認為與其把時間花在《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國學外延上舍本求末、取其皮毛,倒不如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從《論語》入手,不畏其難,不費光陰,取國學精粹,誦讀經典方有成效。
林語堂先生在《孔子的智慧》一書中談到:“讀《論語》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文句中包含的真理必須要憑讀者自己的悟力才會徹底了解?!敝祆湟苍f:“先讀《論語》,每日讀一兩段。不管難懂與否,也不管深奧不深奧。只將一段文字從開頭讀,若是讀而不了解其含義,就思索一下,若思索之后仍然不能了解,就再讀。反復閱讀探索其滋味,長久之后,便了解其中的含義了。”孔子在后人心目中,是教師,是學者,是智者,是圣人。歷代解讀《論語》的學者專家,不乏讀不懂圣人胸懷見識者,因而多有誤解曲解。與其解釋淺薄甚至與圣人意見相左,不如讓學生像古人那樣,只求熟讀,不必求懂。今天不懂,不代表明天不懂、一輩子不懂。熟讀成誦之后一旦有所感悟,自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故筆者認為理解經典這事急不來,旁人亦無法代替,應耐心等待“無心插柳柳成陰”之時。
在小學階段推廣經典誦讀,不增加小學生學業(yè)負擔是我們要考慮的前提。如此,在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采用碎片式誦讀記憶法倒是可行之舉。怎么做?一周五天早讀抽一天專門誦讀《論語》,每節(jié)語文課前花五分鐘集體誦讀《論語》,如朱熹所說每日只讀一兩段,不貪多。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直至小學畢業(yè),六年下來若能熟讀一部《論語》,對學生的成長來說也是極有益處的。倘若在《論語》之外,還有余力接觸其它經典,則要多加鼓勵。
眾所周知,現代教育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孩子的知識是比以前豐富了,但有很多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不能靜心長時間專注一件事,遇到一點挫折困難就半途而廢,究其原因是缺少耐心、恒心和專注力。誦讀經典恰好在這方面有所增益,在看似單調無味的每日反復誦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靜思”與“恒定”,從而達到啟迪智慧、修身養(yǎng)性之效。智慧開啟了,吸收所學知識更快更好;修養(yǎng)提升了,約束力理解力更高更強。這對學生完成學業(yè)大有幫助,更別說誦讀經典對中考高考的益處了。
不可否認,考級還是有一定的激勵作用的,它能讓人目標明確,動力十足,對孩子來說尤為有效。每日誦讀《論語》,如果沒有目標,孩子們很容易失去興趣,因為孩子不像大人,想不到個中深意,他們不知道這日復一日的誦讀意義何在。如果我們將《論語》或其他經典的內容進行科學的劃分設級,每一級內容不要太多太難,孩子通過每日誦讀用心記憶就能順利地考過一級又一級,拿到一級級過關證書,豈不是像游戲通關一樣,以蠶食的方式把一部看似無法背完的《論語》一點一點地背下來記住了,這不就化難為易了嗎?一經明,百經通。在讀完《論語》后,再去學習其他經典著作,那就很容易了。試想想,一個孩子,從一年級入學開始,每日在老師的帶領下誦讀《論語》,每隔一段時間就熟記一部分內容,到小學畢業(yè)時,能“懷揣”一部《論語》甚至更多經典走向初中、走向未來,豈不妙哉?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強調:“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儒學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傳承,怎樣發(fā)展,是構建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課題。今天,就讓我們帶領學生從小學階段誦讀《論語》開始這一課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