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一個好的練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解讀文本、學習語文,還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思維。做練習的過程,是學生思考的過程,不同的學生對于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向,也會得出不同的思考結果,這些都是發(fā)展學生語文思維的最佳契機。下面,筆者結合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帶刺的朋友》一課教學,談談練習在學生語文思維發(fā)展中的作用。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不用教師教就可以自己去學習,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而預習就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但是,學生受年齡特征的制約,他們往往不知道如何預習,預習什么內容。如果我們不給學生一定的范圍與線索,他們的預習就會成為無目的的行為,這樣的預習效果是不好的,他們的語文思考力就得不到發(fā)揮,語文思維就得不到發(fā)展。如果我們利用練習作為學生的預習導向,讓學生圍繞練習題進行預習,就可以達到預習的目的。所以,在安排預習時,我們可以根據(jù)課文后面的練習引導學生預習。作為教師,需要根據(jù)課后練習,設計不同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從而讓預習效果更好。
在課后練習中,有一部分是基礎練習,它是所有學生都能達成的練習。比如朗讀課文,讀一讀下面詞語,或者寫一寫下面詞語。這些練習幾乎是每一篇課文后面必備的練習。在教學時,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練習,強化學生最基本的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利用工具書完成這些基本練習,讓他們的思維得到鍛煉。
比如,《帶刺的朋友》的課后練習第一題是:“朗讀課文,找出描寫刺猬偷棗的內容,多讀幾遍,體會生動的語言?!边@一練習給學生安排了三個任務,一是朗讀,二是尋找,三是體會。對于不同的學生,他們的理解角度不同,知識水平也不同,那么對于文字的體會也就不同。但是這一練習的設計沒有具體化,只是讓學生朗讀課文,體會生動語言,學生預習過程沒有一個顯性的效果。所以,筆者在安排預習練習時,就改變了一下練習內容:“讀熟課文,找出描寫刺猬偷棗的內容,讀出情感來,并把你認為生動的文字寫下來。”這樣的練習就具有可操作性了。學生在預習時,就會融入自己的思考,因為要把自己認為生動的文字給寫下來,也需要深入理解“為什么這些文字是生動的”。這樣,學生的語文思維就可以在自主預習中不斷生發(fā),并養(yǎng)成主動思維的習慣。
“問題是思維的靈魂。”沒有問題引領的思考是沒有目的的,甚至是無效的。所以,在課堂教學時,如果我們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可以激活學生思維的問題,那么學生的語文思維就會在我們的問題引領下得到長足的發(fā)展,甚至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教學《帶刺的朋友》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自讀課文,找出“我”對刺猬稱呼上的變化,并想一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說明了一個什么樣的情況?這個練習是一個開放性問題,“我”對刺猬的稱呼從“那個東西”到“那個家伙”再到“小東西”,這些稱呼的變化反映出“我”的心理變化;從一開始的不喜歡到能接受,再到喜歡,這一情感上的變化反映了作者對刺猬的喜愛之情,也讓學生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關系。在教學時,我就緊緊圍繞這一練習來組織教學,讓學生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等行為逐漸把文本內容一點點解剖出來,促進了學生的語文學習。這樣以練習為抓手組織課堂教學,就可以讓學生的語文思維慢慢被激活,促進了他們的語文學習。
語文教學不能局限在課堂上,目標不能僅僅局限在教材內容上。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在總目標中要求學生“背誦優(yōu)秀詩文240篇(段)。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這些,都意味著語文教學不能只教書上的內容,還需要拓展學生的閱讀。學生的閱讀面廣了,他們的語文思維才能在更廣闊的視野中延伸。也可以說,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線,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的主陣地。但是如何才能讓學生主動投入到課外閱讀之中呢?如果學生對課外閱讀沒有傾向性,不向往,只是靠教師的外力強迫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那么這樣的閱讀是起不到發(fā)展學生語文思維效果的。所以,要想讓學生的課外閱讀真正成為自己的一種主動行為,我們首先要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讓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一種沖動,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課外閱讀落實到實處。而利用練習作為導向,就可以較好達成這一目的。
比如,《帶刺的朋友》節(jié)選自宗介華的同題散文,原文除了寫刺猬偷棗,同時還寫了小刺猬的很多故事。所以,我在教學完這一課之后,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大家想不想知道小刺猬除了偷棗,還有沒有其它方面的故事呀?大家可以在課后找到宗介華的這篇散文讀一讀,然后與同學們交流一下你自己對這只小刺猬的認識,除了它偷棗這一印象之外,還有哪些新的印象?!睂W生由于在學習這一篇課文時,已經被這只可愛的小刺猬吸引住了,他們也非常想知道發(fā)生在這只小刺猬身上的其它事情,所以他們就會在內心產生一種想閱讀的沖動。在讀完之后還要與同學們交流對這只小刺猬的印象,所以他們就會帶著思考去讀,不是隨便讀一下就算了,而是對這一篇散文進行研讀,只有這樣,在與其他同學交流時才能有話可說。這一過程,就是學生語文思維拓展的過程,是對課堂學習過程中發(fā)展思維的一種延伸。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學生無論是聽別人說話,還是自己說話,或者讀與寫,都需要一定的思考才能完成。所以,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經常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可以更好提升學生的思維量,讓學生的思維更有序,更深刻。
比如,在教學《帶刺的朋友》時,我安排了幾個小練習:1.以“小刺猬偷棗的本事真高明”為開頭,用自己的話講一講刺猬是怎樣偷棗的。2.小刺猬除了偷棗這一件事情之外,在它身上還會發(fā)生哪些事情,請你模仿課文的描寫方法,創(chuàng)編一到兩個關于小刺猬的故事。要注意語言的生動與趣味性。3.找一找介紹刺猬的文章讀一讀,從另一個視角來了解小刺猬。學生為了讓自己說得更好,他們就會精心組織自己的語言,思考自己如何表達。而第二個創(chuàng)編故事就更能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思維了,它非但需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而且學生的聚合思維、發(fā)散思維等等都可以在創(chuàng)編故事中得到發(fā)展。當然,這樣的練習不應強求學生要寫多少個字,一定要讓學生感覺這樣的練習有趣。
練習,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學習語文,還可以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fā)展。設計一個有趣的練習,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學生的語文思維在練習中得到更好更快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