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爾祥
(曲阜師范大學 孔子文化研究院,山東 曲阜 273165)
當代學者對公孫弘其人其事其思想進行系統(tǒng)研究大致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鑒于長期以來對公孫弘的研究一直是塊空白,馬勇、孟祥才、范學輝、宋艷萍等人紛紛撰寫了公孫弘研究的相關論著。①近三十年來,學界圍繞公孫弘的生平、性格及為人再評價、事功、儒學貢獻以及公孫弘思想等問題展開探討和論述,彌補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之前公孫弘研究的空白。在看到研究取得進展的同時,公孫弘研究也遇到了有待深化與突破的“瓶頸期”,如何突破瓶頸,尋找新的學術增長點,是向未來研究者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下面就近三十年來國內(nèi)關于公孫弘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一梳理,以期能夠有益于對公孫弘研究的深入開展。
關于公孫弘生平的相關研究,是學界關注的重點,主要表現(xiàn)在對公孫弘的字、對策之年、奏《功令》之年、徙董仲舒任職膠西國時間以及拜相封侯時間的研究等方面。盡管關于公孫弘生平的研究論文較多,但大都各執(zhí)一詞,爭議頗大,有待商榷之處頗多。
其一,公孫弘的字與生平。黃覺弘《公孫季功即公孫弘考》從史料學、訓詁學角度考證認為公孫弘字季功,同時還根據(jù)《西京雜記》之“次卿足下勉作功名”,認為公孫弘或許還有一字,曰“次卿”。[1]13關于公孫弘的生卒年,學者們根據(jù)《史記》《漢書》的有關記載,可以明確推斷出公孫弘生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死于元狩二年(前121年)。陳懇《公孫弘生平考評》對公孫弘的生平作了粗略估計:公孫弘生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文帝后元二年(前161年)后,學《春秋》雜說。建元元年(前140年)初次舉賢良;后因母去世守喪三年,元光五年(前130年)再舉賢良。元朔元年(前128年)升左內(nèi)史,元朔三年(前126年)任御史大夫,元朔五年(前124年)任丞相,元狩二年(前121年)薨于相位。[2]40-43
其二,對策之年考辨?!妒酚洝访鞔_記載公孫弘第一次對策之年為建元元年,學界從《史記》,對此無爭議。公孫弘第二次對策之年是學界的一大謎案。由于《史記》《漢書》對孫弘第二次對策之年的記載自相矛盾,使得后世學者只能對此做推測。自漢代至清代學者之前的歷代學者以持元光五年說為主流。直到清代梁玉繩提出元光元年說并做了論證之后,持元光元年說的學者也多了起來。但卻一直存在元光元年和元光五年二說的爭議,今如是,且爭議再起。九十年代以來,馬勇、孟祥才、黃覺弘等在各自論著中皆持元光元年說。2004年劉國民對此二說進行考證,肯定了元光元年說。②2008年孫景壇根據(jù)公孫弘的考卷與當時考試大綱并結合公孫弘履歷,判定公孫弘第二次對策之年不僅是元光元年,公孫弘還是當年對策舉首。[3]104直到2009年李迎春《公孫弘第二次賢良對策時間考》認為元光元年說法錯誤,重新主張元光五年說。[4]66也就是說當代學者對公孫弘其人其事的研究自九十年代初期至2008年的數(shù)年間,大都持元光元年說。然,自2009年以來學界對公孫弘的研究開始轉(zhuǎn)向思想史領域,元光元年和元光五年二說之爭沒有持續(xù)發(fā)酵,直到2018年陳懇再次主張公孫弘再舉賢良是在元光五年。[2]42
其三,奏《功令》之年考辨。公孫弘建議漢武帝置博士弟子員之奏章是正確認識和評價其在儒學發(fā)展史貢獻的關鍵資料?!妒酚洝て浇蚝钪鞲噶袀鳌贰妒酚洝と辶至袀鳌贰妒酚洝の涞奂o》均未記載這份奏章的年份,《漢書·武帝紀》有載“(元朔五年)夏六月……丞相弘請為博士置弟子員”之說。今之學者宋艷萍、孟祥才、袁德良、汪家華、陳懇文中皆從《漢書》元朔五年說。③劉國民《董仲舒對策之年辨兼考公孫弘對策之年》將此奏章看成是《功令》(蓋因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開篇言“余讀功令”),對《漢書》的元朔五年說提出質(zhì)疑,認為公孫弘著《功令》當在元朔二年、三年之間。今之學者不從《史記》而從《漢書》,是蔽也。[5]98
其四,徙董仲舒膠西相之時間。學者們通常將公孫弘與董仲舒進行比較研究,而公孫弘建議徙董仲舒膠西相事件是二人關系發(fā)生轉(zhuǎn)向的重要關節(jié)。黃覺弘根據(jù)“武帝時,江公與董仲舒并……而丞相公孫弘本為《公羊?qū)W》,比輯其議,卒用董生……由是《公羊》學大興”(《漢書·儒林傳》),認為董仲舒任膠西王相是在元朔六年與江公辯論之后不久發(fā)生的事。自此之后,兩人交情中斷,分道揚鑣。[1]16姚軍認為,“是時方外攘四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是指正趕上漢武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用兵,元光五年(前130年)始通西南夷,元朔二年(前127年)衛(wèi)青收復河南地,元朔三年(前126年)春罷滄???,自此之后,史書中再無“是時方外攘四夷”此類表述,因此認為,正是從元朔三年初公孫弘任御史大夫到這年春罷滄??み@短短幾個月內(nèi),董仲舒被公孫弘進言武帝,趕到了膠西國。[6]162
其五,拜相封侯時間先后的不同紛說。公孫弘以布衣官至丞相且得以封侯,但在拜相與封侯時間先后上存有二說。史書皆記載公孫弘元朔五年(前124年)為相,拜相時間無爭議?!肮珜O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封侯”(《漢書·儒林傳》)。據(jù)《漢書》“丞相封侯”可知,公孫弘是先拜相再封侯的。劉國民認為公孫弘元朔五年為丞相,后不久為封平津侯。[5]87王立群(百家講壇《漢武帝之公孫丞相》)也認為公孫弘先封相再封侯。但《漢興將相名臣年表》記載公孫弘于元朔三年封侯,先封侯再擔任丞相。陳懇認為公孫弘封侯時間當在元朔三年,封侯在拜相之前。[2]43
盡管多年來關于公孫弘生平的研究論文較多,但除了可以明確推斷出其生卒年外,仍無法對公孫弘的字、對策之年、奏《功令》之年、徙董仲舒任職膠西國時間以及拜相封侯時間的先后作進一步推定,甚至呈現(xiàn)出研究的重復性現(xiàn)象而沒有研究定論,缺乏可靠的證據(jù)支撐。當然這與我們所依據(jù)的史料都是傳世文獻有很大關系,這些問題的解決我們也希冀新文獻資料的發(fā)現(xiàn)。故公孫弘生平的相關研究在沒有做定論之前,仍然是我們努力的重要方向。
因《史記》《漢書》中對公孫弘的性格、為人進行了諸多如“阿諛”“多詐”等多處細節(jié)描寫,導致歷代學者大都詬病的公孫弘為人。④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宋艷萍首次提出對公孫弘其人進行重新審視和評價。
自九十年代末,不少學者主張對公孫弘進行重新審視和評價。宋艷萍《重評公孫弘》從公孫弘的哲學思想、政績、作風等方面對公孫弘作了較為公允的評價,并認為公孫弘性格扭曲是專制制度造成的。[7]13孟祥才先生《論公孫弘》從公孫弘在儒學史上的地位與作用、晚年事功兩方面對公孫弘作了評判,認為是儒家學說與漢武帝當國的時代條件造就了公孫弘此人以及他可喜又可悲的品行。[8]72張實龍《師道與臣道——論董仲舒與公孫弘的沖突》從政治取向角度認為公孫弘奉行的是“臣道”,他“希世用事”的性格一方面是因為他學《春秋》雜說,另一方面與當時君主集權有關。[9]101劉國民《“曲”與“直”的悖立整合—西漢儒者公孫弘人格形態(tài)的新詮釋》認為公孫弘的人格形態(tài)是“曲”與“直”的悖立整合,這種悖立整合的人格跟至高無上的皇權與入仕之前的人生經(jīng)歷與關。[10]97袁德良《公孫弘政治思想評議》、唐國軍《公孫弘與漢代國家政權模式的轉(zhuǎn)換》等文則站在《史記》《漢書》作者的角度分析他們對公孫弘人格存有微詞的原因。袁德良認為司馬遷以黃老思想為本創(chuàng)作《史記》,不可避免的對外儒內(nèi)法的公孫弘頗有微詞,主張對公孫弘為人、政績的評價應從當時歷史背景出發(fā),深入研究史料,不能照搬正史作者有偏見的說法。[11]67唐國軍認為班固以正統(tǒng)“儒家”有色視角看公孫弘,后世學者以所謂“知識分子獨立人格”標準衡量公孫弘,評論有頗多不公之處,他認為公孫弘行孝節(jié)儉,勤于王事,清正廉潔,是“真儒家”。[12]63彭國怡《被低估的治世人才—以史記公孫弘為例》認為司馬遷筆下的公孫弘形象貶大于褒,她還原的公孫弘形象為:品行孝順,生活節(jié)儉;文采橫溢,智力超群;聰明進退,忠君為國。[13]91-92
上世紀末,學者們一方面主張將公孫弘性格形成的原因放在君主集權的大背景下進行考慮和評價,另一方面主張不能照搬正史作者有偏見的說法。這一為公孫弘的正名工作,有助于我們?nèi)妗⒖陀^的了解公孫弘,在一定程度上扭轉(zhuǎn)和改變了公孫弘在人們心中的阿諛、多詐形象,這一點值得肯定。但也不能矯枉過正,在唐國軍、彭國怡文章中,幾乎看不到公孫弘的一點缺點,筆者認為唐作、彭作為公孫弘正名太過。評價歷史人物應當客觀公正,在肯定公孫弘優(yōu)點的同時,也應該兼顧正史中的史料,不能將《史記》《漢書》中記述公孫弘性格的史料完全否定。
公孫弘以治齊學《春秋》而走入仕途,最終封侯拜相。公孫弘與儒學的淵源與關系是學者們難以回避的重要主題,其對儒學之貢獻學者們更是著力較多。此外,學者們還將公孫弘和漢初叔孫通與其同時期的董仲舒兩位儒生進行比較,并對其儒學思想作了評說。
其一,公孫弘與董仲舒。公孫弘與董仲舒的關系是學者們較為關注的話題。因涉及到公孫弘早年生平事跡的史料較少,論及董仲舒與公孫弘二人之間早期關系的史料也極為有限。學者們大都通過公孫弘與董仲舒從游夏無且、治學同胡毋生加以推測公孫弘與董仲舒的早年事跡。黃覺弘認為,公孫弘四十多歲時與同治《公羊春秋》的董仲舒開始交往,二者曾與夏無且同游,并且都和胡毋生比較熟悉,所以在元朔五年谷梁學大師江公與董仲舒的爭論中,公孫弘才會偏袒董仲舒,使公羊?qū)W大興于世。[2]16入仕之后,董仲舒與公孫弘之間的沖突,固然與公孫弘為后世所詬病的圓滑、權詐性格不無關系,但最根本的乃是二者之間思想的沖突,公孫弘以政治手段排擠董仲舒也是他們政見不一和思想沖突的外在表征。由于思想分歧越來越大,帶來政見不同而牽涉各自功名利祿,導致了公孫弘以政治手段排擠董仲舒做膠西王相。馬勇《公孫弘:儒學中興的健將》認為從人格上來解釋二者之間的矛盾失于膚淺,應該從政治見解上考慮,二者矛盾主要表現(xiàn)在對于大一統(tǒng)思想、施政方針、政治結構的不同主張之上。[14]69-70張實龍認為二者之間沖突的根本不在于學術流別和道德品質(zhì),而是道之不同:公孫弘踐行臣道,董仲舒奉行師道。公孫弘詮釋的是“順”與“忠”的為臣之道;董仲舒自定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承擔者,塑造的是王者師的角色。他們的沖突是師道與臣道之間矛盾的表現(xiàn)。[9]97-100這一觀點不無新穎之處。
其二,公孫弘與叔孫通。叔孫通與公孫弘在人格、行事方面有相似之處。叔孫通機智、務實,這些特點在公孫弘身上也能得到體現(xiàn),他們的言行不同于守道奉常的儒生。叔孫通一生多易其主,最后來到劉邦身邊,依據(jù)儒學創(chuàng)制禮儀,官至九卿。丁毅華《從叔孫通到公孫弘:儒學在漢代演變的軌跡》以儒學發(fā)展的縱向視角認為從叔孫通到公孫弘體現(xiàn)了儒學在漢代呈現(xiàn)出世俗化、務實化的特點,描繪的是先秦至秦漢儒家政治化、官場化基本完成的過程。[15]55汪家華、羅立軍在《論西漢儒學獨尊地位形成的過程》中認為叔孫通在實踐層面將先秦繁瑣、迂闊的禮制加以簡化,適應了政治的需要,才使儒學開始與政治聯(lián)姻,而公孫弘進行了一系列以儒學為內(nèi)容的制度性操作。[16]6從叔孫通到公孫弘顯示了與董仲舒將儒學宗教化、神秘化完全不同的世俗化、務實化的軌跡,他們是儒學實用主義的開創(chuàng)者。
其三,公孫弘在儒學史上的貢獻。正確認識公孫弘對儒學發(fā)展的貢獻,是對其作出客觀評價的關鍵。馬勇將公孫弘之前儒學因帝后之爭導致上升地位受阻狀況與公孫弘在儒學中興中所起的作用進行了對照之后,認為公孫弘是儒學中興的健將。[14]64-67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也對公孫弘這一貢獻作了肯定,認為公孫弘在政壇的存在,則象征了儒術的存在,也在某種意義上象征了儒學向儒術的轉(zhuǎn)型。[17]370宋艷萍評價公孫弘的貢獻聚焦于設太學、為博士置弟子員的奏章,她認為該奏章使知識分子通往仕途便有了一條規(guī)范而暢通的途徑;此外,她還認為公孫弘裁斷齊地公羊?qū)W和魯?shù)毓攘簩W的辯論,確立了公羊?qū)W相對獨尊的地位。[7]12孟祥才先生認為公孫弘在中國儒學史,特別是兩漢經(jīng)學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在推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政策出臺和實踐儒學與政治結合過程中,發(fā)揮了他人無可替代的作用。[8]69劉國民認為公孫弘?yún)⑴c制定的切實可行的選拔和考核博士弟子的制度,為儒學復興、儒者入仕邁出了實質(zhì)性的一大步。[10]96丁毅華認為公孫弘對漢代儒學的最大貢獻在于促進了儒學官學的結合,主要表現(xiàn)為公孫弘本人的示范表率作用、使儒學成為官學、使儒學實現(xiàn)了與行政事務的結合。[15]56袁德良認為公孫弘以制度化和利祿化的途徑將儒學意識形態(tài)付諸實踐,為儒學的官學化和儒生從政制度化作出重大貢獻,是“獨尊儒術”的第一功臣。[11]94唐國軍從公孫弘與漢代國家政權模式轉(zhuǎn)換的角度論證了公孫弘是促使儒學成為漢代統(tǒng)治者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真正實踐者與推動者,為后世儒士的政治前程開辟了金光大道。[12]66李金玉《公孫弘——獨尊儒術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則更加強調(diào)了公孫弘在獨尊儒術過程中的地位。[18]44陳懇認為公孫弘是西漢早期承前、折中、啟后的儒林領袖,并對其歷史地位作了總結:傳承前代的齊地學術名家,權衡中朝的政治名臣,開啟后世功利化的制度改革者。[2]43
其四,公孫弘儒學思評價。公孫弘對儒學的貢獻主要在于儒學與政權結合之上,以實用、務實為特點,很少有思想和理論建樹,至于這些思想是否保存于《漢書·藝文志》提到的、早已失傳的《公孫弘》十卷中,我們不得而知。因此,學者們在肯定公孫弘對儒學發(fā)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對于公孫弘的學術思想評價并不高。孟祥才先生指出公孫弘在理論上缺乏創(chuàng)造,使得他在儒家思想史上的地位難以同董仲舒比肩。[8]69丁毅華認為公孫弘治儒學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政治實踐當中,更多的是一種實踐性經(jīng)驗和應對,無法與董仲舒建立起的新儒學哲學思想體系的影響相比。[15]56
學界一致認為公孫弘在儒學發(fā)展中的作用功不可沒,對此都給予充分肯定,甚至出現(xiàn)了對公孫弘歷史地位進一步強化的趨勢,如馬勇認為公孫弘是儒學中興的健將,年輕學者認為他是獨尊儒術的第一功臣、獨尊儒術的實際倡導者與踐行者,功高董仲舒。在論及公孫弘的學術貢獻時,部分學者會將公孫弘與董仲舒在思想層面上進行比較,進而得出公孫弘思想理論造詣不如董仲舒的結論,這一說法并不錯誤。筆者看來,公孫弘與董仲舒一位在“官”,一位在“學”,董仲舒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倡導之功,公孫弘對此亦具有變“思想”為現(xiàn)實之力。在“學”上,公孫弘不如董仲舒,在“官”上,董仲舒亦不如公孫弘。但這并不影響二者同為武帝時期的儒林領袖,正是二者思想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才有了儒學之獨尊。
在公孫弘晚年的政治生涯中,除了對“儒學獨尊”作出貢獻之外,也做過其他政績。因?qū)W界大都認為其主要貢獻在推動“儒學獨尊”上,故而認為對于公孫弘其他政績沒必要大書特寫。但我們從九十年代以來的相關論著中,仍可窺見一斑。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阻止?jié)h武帝對西南夷、朔方同時出兵。公孫弘深受墨家“非攻”思想影響,從政期間一貫反對攻戰(zhàn),其阻止?jié)h武帝對西南夷、朔方兩方同時出兵的做法受到史家肯定?!霸啡辍菚r通西南夷,東置滄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數(shù)諫,以為罷蔽中國以奉無用之地,愿罷之……弘乃謝曰‘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夏嗽S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孟祥才、范學輝、袁德良等對此皆有提及,并且一致認為公孫弘鮮明反對對周邊諸族進行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觀點難得可貴,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興師動眾、勞民傷財。
其二,殺游俠郭解。游俠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社會上引人注目的群體,他們以武犯禁,無視國家法律,只有在特殊條件下才有些積極意義,任其存在,不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游俠郭解勾結權貴,“以睚眥殺人”,危及百姓安全和社會秩序。后來,公孫弘以“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不知,此罪甚于解殺之。當大逆無道”(《史記·游俠列傳》)建議武帝誅殺郭解。孟祥才、袁德良、裘莉、周海燕等對公孫弘這一政績作了肯定。⑤
其三,以《春秋》決淮南大案。公孫弘居相位時依據(jù)《春秋》大義處理了當時震驚朝野的淮南、衡山王謀反案。公孫弘極力在武帝面前夸大淮南王之過,配合張湯徹查此案,以“臣無將,將而誅”將淮南、衡山王誅殺。宋艷萍認為公孫弘在處理此案時表現(xiàn)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以《春秋》決獄,維護了國家安定、統(tǒng)一。[7]13
公孫弘晚年從政十年之久,而對其事功和政績所論述的文章并不多見,以上政績也往往被一筆帶過,這是學者們在評價公孫弘時容易忽略的。顯然,公孫弘的其他政績已經(jīng)被其儒學貢獻所掩蓋。今后關于公孫弘事功和政績的研究,需要我們在充分挖掘史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補充和完善。
其實,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孟祥才、范學輝就率先探討了墨學對公孫弘思想的重大影響,開啟研究公孫弘思想的先例,但那時學界對于公孫弘思想的研究尚沒有形成風氣。新世紀之后學界思想史研究漸成新潮,自2009年起學界對公孫弘的研究也轉(zhuǎn)向思想史領域。
其一,儒墨、齊墨融合思想。上世紀九十年代孟祥才、范學輝等就撰文《從公孫弘看漢初儒墨的融合》專門探討了墨學對公孫弘思想的重大影響,分析了以公孫弘綜合儒墨為中介,墨家學說已經(jīng)逐漸融入儒學之中,影響漢代的政治與社會。[19]32范學輝撰文《從公孫弘看漢代齊學與墨學的融合》探討了齊學與墨學相互融合過程中公孫弘扮演的重要角色,認為公孫弘兼采墨家學說中“仁”“和”“節(jié)用”“非攻”以及“重賢”的思想,對之在損益的基礎上而又有繼承和發(fā)展,將墨學精華融入儒學思想體系,對漢代社會發(fā)揮了較大作用,這是公孫弘對儒學發(fā)展作出的重大歷史貢獻。[20]55兩篇文章觀點獨到,開啟研究公孫弘思想的先例,不過除以上二位史家外,關于墨學與齊學、儒學相互融合之說,至今仍無措意者。
其二,政治思想(觀)。對公孫弘政治思想進行探討的代表性學者主要有袁德良、周海燕等。袁德良《思想史視野下的公孫弘》結合史料分析了公孫弘的政治思想,認為他熟諳律令政事,思想中有著深刻的法術刑名痕跡,既有儒學的調(diào)節(jié)功能和煌煌形象,又維持法術的實用與靈活,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糅合儒法。他還將公孫弘與黃老派、文學派、純?nèi)迮伞⒎ㄐg派的政治思想作了比較,認為正是公孫弘兼具儒家道德風范和法家文吏能力,有著“霸王道雜之”的思想法度,才能在各學派激烈的政治競爭中勝出。[21]90-92周海燕《公孫弘儒法結合的思想與實踐》認為公孫弘以儒家“和合”和“仁”思想為核心,同法家刑名之論相結合,這種儒法雜糅的思想推動了西漢初年嶄新儒學體系下法治思想的發(fā)展。[22]161裘莉與袁德良、周海燕觀點基本一致。公孫弘作為漢武帝時期在政界位居三公長達六年的重要人物,就目前其政治思想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來看,顯然仍需要作進一步的強化與深化。
其三,哲學、易學思想。公孫弘哲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于第二次賢良對策之中?!俺悸勚瑲馔瑒t從,聲比則應。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則無疾……德配天地,明并日月……此和之極也?!?《漢書·公孫弘傳》)宋艷萍、唐國軍、周海燕、徐浩誠等對公孫弘的哲學思想皆有論及,認為“和”或“和合”是公孫弘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或總綱,統(tǒng)治者只有把握住“和”,才能實現(xiàn)國家的善治。徐浩誠還從公孫弘“和合”思想總綱出發(fā),認為公孫弘的和合理論受易學“太和”思想的影響,簡單直觀地運用《易經(jīng)》的和諧思想及“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物類相應思想,巧妙提出和合理論的思想主張,并將其作為自己整個思想理論的本源?!暗屡涮斓?,明并日月”也與《易經(jīng)》中“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如出一轍。公孫弘對易學思想有豐富的吸收和靈活的運用,他以和合理論為主軸,借助易學的和諧思想來關照社會現(xiàn)實、服務現(xiàn)實政治。[23]159-164相比較而言,對公孫弘哲學思想所論及的文章數(shù)量較多,估計在今后的公孫弘研究中,仍是一個熱點。
多年來,公孫弘思想的研究主要以研究其儒法結合的政治思想和“和合”的哲學思想為主。對于公孫弘在向漢武帝提出的置博士弟子員奏章中的教育思想,以及出使西南夷等事件中的軍事思想等至今無人問津??梢钥闯?,對公孫弘思想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仍然不夠,不少屬于重復性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公孫弘思想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需要進一步加強,重復性研究應該有效避免。
縱觀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的公孫弘研究,大致呈現(xiàn)出從公孫弘在儒學中興中的事跡及作用、對公孫弘其人的再評價開始,發(fā)展到對公孫弘對策之年、生平考辨,進而將其放入思想史視野下進行考察。公孫弘研究逐漸深入,除了史學工作者之外,亦有部分文學、文獻學工作者參與其中,這與大家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
當然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研究的不足。首先,學界對公孫弘的研究皆以《史記》《漢書》為基礎進行史料分析,很難找到新史料挖掘新觀點新思想。其次,文史工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研究公孫弘,固然有助于研究視野的拓展,卻不免又導致研究的碎片化,使得研究缺乏學術熱點和焦點。研究視野開拓之后沒有進一步深入論證,導致了某些研究存在諸多爭論而意見不一。最后,對公孫弘的研究時空大都僅局限于漢初至漢武帝在位期間,很少將其放入整個秦漢史或者儒學思想史中探說,缺乏宏觀性視野。關于研究的成果,主要以論文為主,迄今為止,專門對公孫弘研究的著作尚且沒有,只有在《中國思想史》類著作中,才會或多或少的對公孫弘有所涉及。
我們認為,公孫弘研究確實走到了有待深化和突破的“瓶頸期”。囿于史料的有限性,關于公孫弘生平的相關研究,似乎很難找到突破點,部分爭議懸而未決;同時應該看到,在部分研究成果不斷重復研究而沒有取得較大突破的情況,關于公孫弘事功、公孫弘思想的相關研究,仍有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間。
[注 釋]
① 九十年代學界關于公孫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馬勇《公孫弘:儒學中興的健將》(《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孟祥才、范學輝《從公孫弘看漢初儒墨的融合》(《孔子研究》1996年第1期)、范學輝《從公孫弘看漢初儒墨的融合》(《管子學刊》1996年第4期)、宋艷萍《重評公孫弘》(《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2期)。
② 2004年劉國民《董仲舒對策之年辨和公孫弘對策之年》(《古籍研究整理學刊》2004年第3期)、《“曲”與“直”的悖立整合—西漢儒者公孫弘人格形態(tài)的新詮釋》(《天府新論》2004年第4期)兩文對公孫弘第二次對策之年均有論及,肯定元光元年說。
③ 參見:宋艷萍《重評公孫弘》(《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2期)、孟祥才《論公孫弘》(《管子學刊》2001年第4期)、袁德良《公孫弘政治思想評議》(《孔子研究》2009年第3期)、汪家華《論西漢儒學獨尊地位形成的過程》(《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陳懇《公孫弘生平考評》(《德州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
④ 如:歷代學者通常據(jù)“弘為人意忌,外寬內(nèi)深。諸嘗與弘有卻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認為公孫弘人格卑劣、公報私仇;根據(jù)當世人物轅固生“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史記·儒林列傳》)、汲黯“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等人之語,認為公孫弘迎合世俗、陰險狡詐;根據(jù)公孫弘與漢武帝議事時“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認為他阿諛奉承、老謀圓滑;根據(jù)“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曲學以阿世”(《史記·儒林列傳》),認為他學術水準低。
⑤ 參見:裘莉《“獨尊儒術”功臣公孫弘的政治觀考證》(《蘭臺世界》2014年第10期)、周海燕《公孫弘儒法結合的思想理論與實踐》(《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