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融合的課程。語文學科的課程屬性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要將“語用”作為教學的基本價值取向,這樣才能有效達成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目前,小學中段古詩詞教學效率低下,不少教師將古詩詞教學定位在語言積累階段,缺乏語用意識,缺乏整合理念,這需要我們根據(jù)中段古詩詞教學特點,結(jié)合小學中段學生實際,基于“語用”理念,進一步優(yōu)化中段古詩詞整合教學策略,擴展古詩詞教學效能。
古代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它是一門語言表現(xiàn)藝術,小學生正處于古詩詞積累與興趣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改變當前“啞巴”古詩詞教學局面,讓讀書聲洋溢課堂,聲聲入耳,將聽、說、讀、寫有機整合起來,讓學生在多樣化朗讀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從而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語感,讓學生以讀為體驗手段,在古詩詞海洋中自由遨游。
如《望洞庭》一詩,我設計了多元化朗讀,第一重:自由吟誦。通過自由吟誦,要求學生讀準字音,重點讀準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等字,一邊朗讀一邊理解詩意;第二重:示范朗讀,采取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聽讀的方式,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并劃分節(jié)奏。第三重,演讀,學生模仿古人吟誦的樣子,進行表演式朗讀。
三重朗讀,將朗讀不斷推向深入。第一重朗讀,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自主朗讀,引導學生掃除朗讀障礙,完成古詩詞初步理解,為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鋪墊;第二重朗讀,針對小學中段學生朗讀經(jīng)驗不足的現(xiàn)狀,進行示范性引導,為學生自主朗讀搭建支架,并在學生聽讀過程中,強化學生古詩詞節(jié)奏意識,感受古詩詞的音律美;第三重朗讀,通過扮演式朗讀,引導學生沉潛于古詩詞中,與作者進行互動,從作者的角度自主進入古詩詞營造的意境,從而漸讀漸進,進入詩歌所營造的詩情畫意中。
我國古代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留下了“推敲”的佳話,學生要深入古詩詞,還原“推敲”之“匠心”,必須要讓推敲成為古詩詞教學常態(tài),斟字酌句,促進學生語言理解能力發(fā)展,感悟古詩詞語言精妙之美。如何推敲,需要我們抓住古詩詞中的關鍵字眼、詩眼與經(jīng)典佳句等,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在涵泳語言中捕捉意象,觸摸情感,感悟情思,沉醉詩詞不能自拔。
如《峨眉山月歌》一詩,如果我們不細細推敲,學生很容易把這一首詩歌誤認為是歌詠自然風景之作。為了引導學生準確把握該詩的主旨,我抓住本文的一個詞眼“思”引導學生展開推敲:末句中“思君”頗值得玩味,同學們,發(fā)揮你們的想象,作者所思之“君”可能為何人?為了幫助學生調(diào)動積累,我又引用了“勸君更進一杯酒”“君看一葉舟”等詩句,從而讓學生明白“君”是指作者的友人,君則是對友人的尊稱。
為進一步引導學生把握本文主旨,我又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本文塑造的“月”之意象進行推敲:“半輪秋”作何理解?學生通過學習交流,明確半輪是指上弦月或下弦月,秋則點明季節(jié),半輪山月與作者萬里相隨,夜夜可見,從而加深了“思君不見”的感慨,半輪明月雖美,卻殘缺于離別之際,這就使得明月可親但不可近,可望卻不可接,可見全詩中所吟詠月之詩句,都是為了抒發(fā)作者江行之時的思友之情,這一感情在文末愈發(fā)不可收拾,噴泄而出。
該詩主旨漸吟漸出文面,正是在于抓住了關鍵字詞進行推敲,并緊扣本詩的重要意象進行斟酌,才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也在推敲中較好地促進學生語言理解能力的發(fā)展。
詩歌最顯著的特點是言簡義豐,力求用最精煉的文字表現(xiàn)最豐富的內(nèi)涵。詩歌的這一特點賦予了詩歌教學以無限創(chuàng)造的空間,在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有效整合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學生在多種感官的支持下,放飛想象,在詩歌創(chuàng)造的無限空間中自由馳騁,自由創(chuàng)造,從而借助想象沉潛詩歌營造的氛圍中,觸摸作者最真摯的情感,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
如《江雪》一詩,全詩四句20個字,卻營造出豐富的意境。為幫助學生走進意境,我先引導學生朗讀該詩,找出詩歌所寫之景,體會景物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根據(jù)詩歌的內(nèi)容,將這些景物進行有機整合,最后引導學生調(diào)動多種感覺器官,一邊吟誦該詩,一邊想象詩歌表現(xiàn)的意境,從而還原出寒江釣雪圖。
由于借助想象,使原本看似貧乏的詩歌意境變得立體可感,學生的思維在親歷千山萬徑皆潛沒于雪中,飛鳥絕跡,人蹤消失,沒有聲音,唯有一魚翁,凄涼之感油然而生,再透過一個“獨”字,讓學生進入到漁翁所處的“孤獨”之境中,體會不一樣的孤獨,正可謂集千萬孤獨于一身。再結(jié)合詩人寫作背景,不難讀出柳宗元面對重重困難而表現(xiàn)出來的頑強不屈的精神。
本課教學中,學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在詩歌營造的自由天地里翱翔,進而將想象力與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神會,透過詩歌營造的意境傾聽詩人內(nèi)心世界的吶喊,進而觸摸到詩人潛藏在詩句背后的情感,受到強烈的思想熏陶,于孤獨中保持一份孤傲,保持一份執(zhí)著的追求。
目前詩歌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注重“朗讀”設計,忽視詩歌學習中的動筆活動。基于語用的古詩詞整合教學,需要我們將讀寫有機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的筆觸舞動起來,從而發(fā)展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筆觸舞動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改寫,可以是詩向畫的轉(zhuǎn)變,可以是與詩人的對話,可以是讀后感,在筆觸舞動中發(fā)展學生語用能力。
如《元日》一詩,在教學設計中,我安排了一系列動筆活動:活動一,元日習俗知多少。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收集整理元日的相關習俗,以及地方習俗;活動二,一句一畫。結(jié)合本詩詩句,以及課文插圖,為每一句詩句配上一幅圖畫,力求充分展示畫面內(nèi)容,揭示出詩句營造的意境?;顒尤?,詩詞轉(zhuǎn)換。這一活動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調(diào)動學習積累,將詩歌營造的畫面、情境與氛圍等,用四個字詞的詞語表現(xiàn)出來。
三個活動環(huán)節(jié),三重體驗。第一活動環(huán)節(jié),通過動筆,讓學生對元日獲得感性認識,從而為學生走進詩歌意境進行充分的鋪墊;第二活動環(huán)節(jié),一句一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科跨越,借助繪畫表現(xiàn)形式,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妙境界;第三活動環(huán)節(jié),通過轉(zhuǎn)換,鞭炮連連、歡天喜地 、舉杯同慶、歡聚一堂、旭日東升、喜氣洋洋、紅聯(lián)祝福、辭舊迎新等詞進入學生視野,隨之詩歌表現(xiàn)的畫面也漸漸明朗起來。三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學生筆觸飛舞,在筆觸飛舞中,學生全面素質(zhì)得到較好的發(fā)展,語用能力也逐步提升。
總之,中段古詩詞教學要確立“語用”思維,并且基于“整合”的設計理念,才能使詩詞教學發(fā)出“枝上花”,使中段古詩詞教學進入“萬紫千紅總是春”的美好境界,學生語用能力也必將進入一個美好的勃發(fā)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