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是培養(yǎng)學生感悟語言,領會文章思想,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閱讀,淺談幾點不成熟的見解。
小學語文教材每一單元都依據知識點的分布安排了訓練重點,循序漸進地分解重點,安排訓練。教材在編排上增加了“導讀”“ 預習”等內容,體現了編者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如果應用得當,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習閱讀興趣,促進“自主閱讀”。因此,教師先要把握單元的訓練重點,認真領會“導讀”與“預習”的總分聯系,這樣就能有目的地施教。如《小音樂家楊科》一課的提示語:“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小揚科酷愛音樂,有杰出的音樂才能,可是正是這個,他送了命,多么可惜多么不公平啊!”
“預習”中提示的每一個學習方法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把鑰匙,要教會學生領會這些方法,用它們去開啟知識的寶庫,指導學生實踐。如《鳥的天堂)的“預巧館”部分,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提出了本課閱讀的重點和預習要求。課前,我讓學生自學這兩部分內容,并根據“預習”中的要求,用小黑板提出課前自學思考題:1.自學3個生字新詞,讀準字音,劃出生字組成的詞語,查字典,聯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詞語;2.正確讀課文2-3遍,想想作者去了幾次“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并把最能體現鳥多的語句畫下來。這些提示既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導向,又發(fā)揮了“提示”在訓練基本功、培養(yǎng)自學能力中的引導作用。
1. “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
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居于學習主體位置。課前的預習,使自主閱讀有明確的目標,改變了學生課堂上被動的狀態(tài),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多種練習,然后學生邊讀邊想邊做練習,通過理解語言特點,分析動作抓特點,體會心里明特點,對比之中想特點,最后歸納出:彭德懷愛大黑騾子更愛戰(zhàn)士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我及時引導學生歸納寫人文章時,抓住人物特點的方法:通過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來抓住人物的特點。
2.學抓關鍵詞
題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題目的關鍵字詞,可引導學文思路。如《草船借箭》這個題目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其中“借”是關鍵詞,啟發(fā)學生以此展開思路,圍繞課題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要“借”?“借”到了嗎?這樣引導學生順藤摸瓜,使學生知道課文是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寫的?!讹w奪瀘定橋》這篇課文“飛奪”是關鍵詞,引導學生紅軍是怎樣“搶時間”,如何“奪”下瀘定橋的,抓住這些關鍵詞自學課文,理清課文。課文中有些詞語也起著理解課文的關鍵作用,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第二自然段時,我先提出“不約而同”這個詞語,問:“不約而同”說明了什么?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深入學課文,使學生理解了首都人民“不約而同”地在長安街“等靈車”“望靈車”“送靈車”的情景,增強了對周總理的懷念與愛戴之情。
3.學抓中心句
中心句是文章中心內容的結晶,也是理解文章內容的關鍵,課文的中心句常蘊藏在篇首、篇中、篇末。中心句在篇首起統(tǒng)領全文的作用。如《詹天佑》一文的開頭寫“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課文接著圍繞“杰出”和“愛國”兩個方面進行描述。中心句在篇中起著前后內容的承接過渡作用。如《趙州橋》中的“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敝行木湓谄┢鹂偨Y全文的作用。如《長城》一文中的結尾:“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p>
4.學抓重點段
課文的重點段常常是故事情節(jié)的“高潮段”,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段落進行分析理解,從而把課文各個部分與整篇課文的內在聯系弄清楚。如《古井》一文的最后一段,“多好的古井??!它不僅為鄉(xiāng)親們提供生命的泉水,還陶冶著鄉(xiāng)親們的品格,使他們懂得怎樣做人!”這段話是前面各段記敘的內容概括出來的。課文先講人們常年從古井挑水,說明古井源源不斷地為人們做貢獻,再講鄉(xiāng)親們幫助一對老人挑水都不要報酬,說明古井陶冶了人們的品格,使他們懂得應該做一個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的人。最后一段正是從這樣兩個方面講了“我”受到的啟發(fā)。抓住重點段,課文的內在聯系就很清楚。
5.合作學習
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閱讀沒有學生的獨立感情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獨立學習基礎上的小組協(xié)作學習,伙伴的交互作用,對相關內容的理解,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具有關鍵作用。明代學者顧炎武說:“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边@說明了合作學習的意義。這種合作主要是指伙伴之間的合作,當然也包括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如在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書劃出每種玻璃的特點和作用,然后讓四人小組自行設計表格,討論篩選,展示最好的設計表格。交流、討論、教師再次提出,除了書中介紹的新型玻璃,你們還知道哪些新型玻璃,它們的特點和作用是什么呢?小組合作,互相介紹,學生就在獨立感悟和合作學習的探索過程中,加深理解文章的內容,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只是例子?!闭n程標準對課外閱讀總量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年制不少于150萬字。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光靠課本與課堂是不夠的,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及時將學生在課堂上領悟到的學法和自學興趣遷移到課外,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采取多種措施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產生課外閱讀的欲望,讓課外閱讀成為課文的補充和拓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更廣闊的閱讀天地。如《魯濱孫漂流記》一課由“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兩部分組成,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了解名著的內容,關注人物的命運。通過閱讀“精彩片段”,激發(fā)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從而使課堂教學得到延伸。同時,要求學生課外閱讀《魯濱孫漂流記》原著,促使課堂教學得到進一步鞏固。
經過精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實踐說明,讓學生在課前預習,在課堂上輕松愉快、積極地學習,既革除了滿堂灌的方法,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