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能力已然成為個人的關鍵能力,從小處說閱讀能力是應對各級考試的基本能力;從大處說閱讀能力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較高情商的有效途徑。從低年級開始,教師就應該注重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詞語儲備量比較少,獨立閱讀有難度,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為低年級學生提供合適的閱讀材料。當然,“興趣”是第一位的,只要學生有了閱讀興趣,習慣的養(yǎng)成、能力的提高便可水到渠成。
所謂“環(huán)境造就人”也有一定的道理,閱讀氛圍的營造是比較重要的方面。教室環(huán)境要注重讀書因素的設置,教室四周要張貼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要選擇一些簡潔的、易于理解的名句。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薄爸R就是力量?!薄皶q藥也,善讀可以醫(yī)愚。”等,教師要給學生做出明確的解釋,讓學生理解名言的含義,每天在熏陶漸染中明白讀書的重要性。教室后墻壁的黑板報要設置“閱讀專欄”,可以是有關讀書的勵志小故事,也可以是學生的閱讀體會,營造出濃濃的讀書氛圍。板報要做到每周一更新,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把自己的閱讀收獲在板報上展示,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
閱讀氛圍還包括豐富的閱讀材料,教師在教室的四個角落都要設置“讀書角”,方便學生就近取書。晨讀的時間,學生讀熟教材課文后,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書大聲朗讀,尤其是描寫比較生動細致的段落,學生要細細讀,深深悟。教師在教室里也要放置自己閱讀的書,學生讀書時也要拿出書本,認真讀書,給學生做榜樣。教師也可以到書架上取學生的書讀,課余時間和學生一起探討書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引導學生參透故事傳遞的道理,領悟其中蘊含的“真善美”。低年級學生有著極強的“尊師、從師”心理,教師的榜樣引導有著極強的效應,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讀書要從愛書開始,即使學生喜歡讀書,而且讀書收獲也很大,但是對書不珍惜,讀過的書一扔了事,讀書的過程中亂涂亂畫,則是非常不好的習慣。教師要制定出讀書規(guī)則,約束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養(yǎng)成愛護圖書的好習慣。如取書、放書要輕拿輕放,閱讀過程中不能折角,放書時要根據書的大小分類,擺放整齊。老師可以為學生做示范,并讓學生到書架前取放演練。一旦發(fā)現圖書有撕毀的地方,教師要在全體同學面前用膠棒仔細粘貼,讓“愛書”深入人心。另外,取書之前,教師要提醒學生洗干凈手,避免污損書頁。這樣,學生在讀書時就帶著一種神圣的“儀式感”,對所有的閱讀材料都會充滿敬畏之情。
當然,教師不能一直制定規(guī)則口頭說教,還要把愛書落實到行動中,帶著學生做一些“愛書”小活動。比如,為了避免在書頁上留折痕,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制作許多“小書簽”。教師給學生提供五顏六色的卡紙,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顏色,并在上面畫上漂亮的圖畫,或者寫上自己喜歡的詩句,簽上自己的名字。在圖書角選取的圖書,如果一定時間讀不完,可以把書簽留在里面,其他同學借讀時還可以了解誰正在讀這本書,可以一起交流,真可謂“小小書簽作用大”。每個同學都養(yǎng)成愛書的習慣,一個學期以后,教室圖書角的圖書還會像新的一樣。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很大,正是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因此“規(guī)則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比較容易,但要獲得良好的閱讀效果,還需要方法的指導,在技巧上指引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行為。課標上明確指出的閱讀方法有精讀、略讀、朗讀、默讀等,課內的文章,需要精讀分析,這一點教師會帶著學生具體去做。課外的圖書,則要精讀和略讀相結合。低年級學生對略讀理解不透,以為“快讀”便是略讀,很多學生更喜歡“翻書”,只是瀏覽圖書中的圖畫,顛過來倒過去,讀書沒有順序。有的學生則是“囫圇吞棗”,對圖書中的內容也有大體了解,但對書中的具體情節(jié)直接忽略。這些孩子也喜歡讀書,只是讀書方法欠缺,影響讀書質量。有的學生坐不住,往往一本書翻不了幾頁就去書架換,讓他介紹書中的內容,卻一知半解,有時候一句也說不出。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則要重點關注,指導其養(yǎng)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把“精讀”和“略讀”具體演示出來,習慣培養(yǎng)的過程需要詳細操作,真正讓學生明確孰對孰錯。如閱讀部編二年級下《小馬過河》一課,教師指導學生先自讀課文,了解小馬過河的情節(jié),在小河邊分別遇到了誰?學生很快讀完,都能回答出小馬先后遇到了“老?!焙汀八墒蟆?。教師告訴學生,這就是略讀感知課文內容的讀法。之后,教師讓學生再讀課文,分別找出老牛和松鼠對小馬說的話,以及他們的話對小馬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次,學生讀書時更仔細,并且圈畫出老牛和松鼠的語言。教師告訴學生,這就是精讀分析的讀法。
讀書的方法還有很多種,但是低年級的學生長時間閱讀紙質圖書,必然會產生厭煩心理,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編制“課本劇”,讀演結合。因為要演,學生讀書時更仔細,要深刻理解文章內容,從而培養(yǎng)學生“深閱讀”的習慣。教師還可以穿插與課文相關的錄音或視頻,教給學生運用正確的語氣、語調、節(jié)奏、停頓等閱讀技巧,逐步強化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還需要有“樂趣”因素的支持,學生真正喜歡才會有更好的效果。教師可以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閱讀收獲,在交流表演中體驗閱讀帶來的快樂。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共讀一個故事,然后自編自演,共同展示閱讀結果。教師還可以開展“故事會”的活動,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最后評選出“故事大王”。講故事和表演活動能讓學生享受閱讀帶來的愉悅,還能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教師對學生的閱讀展示要及時給予鼓勵評價,借助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向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教師要抓住學生在表演過程中的亮點,認真觀演,仔細傾聽,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表現給予相應的評價。對表現好的學生,教師要不吝表揚,鼓勵其再接再厲;對表現不夠好的學生,更要鼓勵促進,直至成功。教師在評價時要以學生的閱讀態(tài)度為重點,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教師的認可和肯定有利于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為以后閱讀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礎。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諸多做法可以正確引導學生步入閱讀樂園,同時家庭教育也要跟上。教師在課堂上認真讀書作榜樣示范,家長也要以身作則放下手機;教師鼓勵學生展示閱讀成果,家長也應放下姿態(tài)與孩子交流閱讀收獲。教師要主動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配合,共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