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閱讀是中考必考的考點之一,學生如果掌握了議論文的閱讀規(guī)律,考卷上的題目便可以迎刃而解。議論這種表達方式其實就是作者通過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評價、說明,從而來表達自己的見解、主張和態(tài)度。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體,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運用邏輯推理來表明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觀點和態(tài)度,并闡發(fā)對某種現象的見解和主張的文章,就是議論文。這種文體通常由論點、論據、論證三部分構成。所以關于這種議論文體的閱讀方法,我將以梁啟超先生的《敬業(yè)與樂業(yè)》一文為例具體闡述。
論點就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也是文章所要議論的中心話題,它簡直可稱為一篇議論文的靈魂。議論文的論點必須鮮明、正確。鮮明,就是要明確地表示作者自己贊成什么、反對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無論對任何事情、任何現象發(fā)表何種主張,其態(tài)度必須端正,觀點必須明確,不能含糊其辭,模棱兩可。正確,就是所表達的觀點一定要符合客觀實際、合乎情理,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符合價值觀要求,讓大眾認可并接受。論點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一句陳述性的語句,即一句有哲理意義的話。論點的位置一般或在文題,或在文章開頭,或在文章中間,或在文章結尾。
梁啟超先生的《敬業(yè)與樂業(yè)》一文,文章開頭首先交代了題目的來源,向讀者表明本文的題目雖來源于古籍《禮記》和《老子》里的兩句話,但含義與原文語句的本意并不相同,這里是“斷章取義”造出來的。這樣交代讓聽者首先明確題目和《禮記》《老子》里面語句的原意的區(qū)別,同時又可以顯示出論述的科學性,符合講演稿趣味性的特點;同時,在這里點明題目來源,也更加方便于揭示全篇的論述要點,使聽者對演講的大體內容先有一個整體的認知。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對本文論點的表述:但我確信“敬業(yè)樂業(yè)”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因此,我們在閱讀一篇議論文時,首先在內心中要有這樣一個概念,這篇文章的論點也就是作者主要闡述的內容,是什么?作者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提出了這個主要表達的內容。然后再沿著這個主要觀點閱讀下去,我們才能夠很好地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內容,這樣做可以讓我們盡可能少走彎路,并且在限時的考場上我們盡最大限度地節(jié)省了時間,何樂而不為呢?
《敬業(yè)與樂業(yè)》一文中,當中心論點確立之后,接著梁啟超先生就要選擇相應的論據來論證論點的準確性了,在文章中作者為了論證中心論點,往往化整為零、巧妙構思,運用三個分論點來論述。也就是在文章的第二至第八自然段中,作者分別闡述了:有業(yè)之必要、敬業(yè)之重要、樂業(yè)之重要這三個分論點。
那么梁啟超先生又是如何環(huán)環(huán)相扣來論述這三個分論點的呢?首先看第一個分論點的論述:有業(yè)之必要。為了論證這一分論點,作者首先在第二自然段中指出“有業(yè)”是前提,是“敬業(yè)”“樂業(yè)”的必要條件。接著在第三自然段運用道理論證,引用孔子的言論,論證了有業(yè)的必要性。然后在第四自然段運用事例論證,引用唐朝名僧百丈禪師的事例,論證作為人應當有正當職業(yè)。最后在第5自然段作者就陳述了自己的觀點,具體論證了“有業(yè)”的必要性,并且表達了應該如何對待現有職業(yè)的問題??傊谡撌鲞^程中采用了道理論證和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
接著論述第二個分論點:敬業(yè)之重要。第六自然段作者首先闡述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名言“主一無適便是敬”,然后自己又做出解讀:“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接著順理成章地論述凡是人類的正當的勞動、正經的事,“其性質都是可敬”的,并列舉“當大總統(tǒng)”“拉黃包車”這兩件事加以證明,其論述的側重點是“凡職業(yè)沒有不是可敬的”。第七自然段論述了如何才能做到“敬業(yè)”,先引用《莊子》中的語言并闡述,再列舉木匠做成一張好桌子和當政治家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挑糞的把馬桶收拾得干凈和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這兩組例子,說明無論做什么都應該“絲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接著作者又從反面論述“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職業(yè)不敬”的害處,指出“敬業(yè)主義,于人生最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并且引用莊子、孔子的名言,進一步強調敬業(yè)的重要。這樣運用舉例和引用的自然結合,使文章的說理立于不敗之地。
再論述第三個分論點:樂業(yè)之重要。作者在第八自然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會遇到的感嘆“做工苦”這個事例,說明要“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很自然地點到了“樂業(yè)”的“樂”。然后,更深入一層,論述了“樂業(yè)”這一道理,分四點來闡述“凡職業(yè)都是有趣味的”,這是作者的經驗之談,令人信服。緊接著又引用孔子的兩句名言進一步證明“樂業(yè)”,“生活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
例一,作者在論證“有業(yè)之必要”時,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請同學們找出來并分析作用。
一是舉例論證。舉了孔子和百丈禪師的例子,說明有業(yè)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論證。引用儒門和佛門的話,證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yè)”。
例二,作者是如何層層深入論證“敬業(yè)的重要性”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作者首先解釋了敬是什么?先引用朱熹的“主一無適便是敬”,點明了“敬業(yè)”的含義就是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接著,又用設問句提出“業(yè)有什么可敬的,為什么要敬業(yè)”這一問題;最后又用了一個設問句“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過渡并引導,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訣就是忠實”,“是敬”。這部分中,作者主要運用了道理論證和事例論證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話解釋什么是敬,是道理論證;舉拉黃包車和當大總統(tǒng)的例子;舉傴僂丈人承蜩的例子,論證忠實才能做到敬業(yè):引用曾文正的話、孔子的話和莊子的話,最終是為了強調一個道理:“敬業(yè)主義,于人生最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p>
例三,文章運用哪種論證方法怎樣論述“樂業(yè)”的?有何作用。
首先列舉反面現象:人們往往感嘆“做工苦”,對此進行批駁;接著進一步由四個方面闡述“凡職業(yè)都是有趣味的”;最后,引用孔子的兩句名言,闡明了人類理想的生活是什么,即樂業(yè)的重要性。這里運用了對比論證方法,對比論證的作用是將正反兩種相互對立的事物加以比較,具有很大的鮮明性,這樣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通過對比,正確的論點就更加穩(wěn)固。
總之,梁啟超先生的《敬業(yè)與樂業(yè)》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議論文,在引導學生學習議論文的過程中,可以以此篇文本作為典型教學事例。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議論文的相關常識,了解議論文的結構特點,就可以很輕松地掌握議論文的閱讀技巧,從而能夠在閱讀中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考試中完全可以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