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英,姜桂芝
(1.呼和浩特職業(yè)學院 歷史文化研究所,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山東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在十國割據(jù)政權中,馬楚、王閩、南漢等政權的宗室內爭比較激烈,亦有學者撰文探討馬楚政權的內爭問題[注]何燦浩《五代十國時期馬楚內爭中的三個集團及內爭特征》(《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年第2期第67-71頁)、《試論五代十國時期南方諸國宗室內爭的發(fā)生原因》(《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第32-36頁),鄭學檬《五代十國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頁)也略有提及。,而王閩的宗室內爭問題尚未有專文研究。筆者試對王閩政權的宗室內爭作一梳理,并對內爭的特點及其影響加以分析,不當之處,敬祈方家指正。
王閩是唐末五代時期王氏在今福建境內建立的割據(jù)政權,以乾寧三年(896)唐朝任命王潮為威武軍節(jié)度使開始計,至945年南唐滅閩止,歷時49年。在這半個世紀里,王閩共歷七主,即威武軍節(jié)度使王潮、忠懿王王審知、嗣王王延翰、閩惠宗王鏻(初名王延鈞)、閩康宗王昶(初名王繼鵬)、閩景宗王曦(初名王延羲)、天德帝王延政。王潮、王審知和王延翰父子王位是順利交接,自王延翰(925)之后,王(皇)位繼承便動蕩不安,每一次的王(皇)位嬗替都伴隨著激烈的內爭或兵變,王延翰及諸主皆在爭位中死于非命(除最后一個閩王王延政被南唐俘虜外)。持續(xù)的宗室內訌削弱了王閩的統(tǒng)治基礎,破壞了王閩的統(tǒng)治秩序,成為王閩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以下試述而論之。
王閩政權的宗室內亂頻繁,自王審知死后,內亂即已開始。征諸史載,王審知死后的王閩宗室內亂,主要可以概括為如下五次:
閩王審知去世后,其長子王延翰繼位,但一年后在兄弟內爭中死于非命?!伴}王延翰蔑棄兄弟,襲位才踰月,出其弟延鈞為泉州刺史。延翰多取民女以充后庭,采擇不已。延鈞上書極諫,延翰怒,由是有隙。父審知養(yǎng)子延稟為建州刺史,延翰與書使之采擇,延稟復書不遜,亦有隙。十二月,延稟、延鈞合兵襲福州。延稟順流先至,福州指揮使陳陶帥眾拒之,兵敗,陶自殺。是夜,延稟帥壯士百余人趣西門,梯城而入,執(zhí)守門者,發(fā)庫取兵仗。及寢門,延翰驚匿別室;辛卯旦,延稟執(zhí)之,暴其罪惡,且稱延翰與妻崔氏共弒先王,告諭吏民,斬于紫宸門外。是日,延鈞至城南,延稟開門納之,推延鈞為威武(896年唐朝升福建為威武軍)留后?!盵1]8996從這段史料可見王延翰頭腦簡單,襲位后自己的權力并未鞏固就意氣用事,同時對兄弟王延鈞和王延稟開刀:王延鈞被排擠出福州權力中心,出刺經濟比較發(fā)達的泉州,王延稟則多年統(tǒng)治建州勢力已經養(yǎng)成,兩人趁機強強聯(lián)合,推翻了王延翰的統(tǒng)治,王延鈞成為新閩王,不久又自立為帝,史稱閩惠宗。這是王閩第一次規(guī)模大的宗室內亂,以王延翰的被殺而收場。這次內亂給王閩的王位繼承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它開啟了王閩歷史上武力更置王位的先例,也打開了宗室內爭以暴力殺戮為手段的潘多拉魔盒,自此以后武力內爭便迭連不休,和王閩政權相伴始終。
攻打福州如此之順利讓王延稟看到了自己的實力,當然也使篡奪上位的王延鈞心生不安,“延稟還建州,鏻(延鈞繼位后改名為鏻)餞于郊,延稟臨訣謂鏻曰:‘善繼先志,毋煩老兄復來!’鏻銜之”[2]847。王延稟毫不掩飾的狂妄加重了王延鈞對他的忌恨?;氐礁鶕?jù)地建州不久,王延稟直接上表后唐朝廷要求封其子繼雄為建州刺史。胡三省評論說:“時王延稟既與王延鈞弒其君延翰,兵強權重,建州又居福州上游,勢陵延鈞,故不復稟命于延鈞而專達洛陽?!盵1]9036王延稟儼然已經不把福州放在眼里;而福州王延鈞也一直對他的跋扈耿耿于懷,必欲除之而后快。為了迷惑王延稟,長興二年(931),王延鈞“詐疾以死,訃以稟”[3]卷下。延稟不遑多想,認為取而代之的時機已到,立即和長子繼雄率軍直取福州,卻正好中了王延鈞的圈套,延鈞派從子、樓船指揮使王仁達迎戰(zhàn)?!叭蔬_伏甲舟中,偽立白幟請降,繼雄喜,屏左右,登仁達舟慰撫之;仁達斬繼雄,梟首于西門。延稟方縱火攻城,見之,慟哭,仁達因縱兵擊之,眾潰,左右以斛舁延稟而走,甲辰,追擒之。延鈞見之曰:‘果煩老兄再下!’延稟慚不能對?!盵1]9058王延稟被斬首示眾,并被從王氏宗親中除名。
消滅了建州王延稟這個強有力的政敵,王延鈞認為王位高枕無憂了,但他沒想到自己卻仍然死于宗室內亂,而且是死于自己的親生兒子之手。王延鈞篤信巫道,為了避位修道,讓兒子王繼鵬主管軍府大事,這給了繼鵬培植自己勢力的機會。他寵愛皇后陳金鳳,可能他也擔心王繼鵬勢力過大,復重用皇后的族人守恩、匡勝,導致后族與皇子繼鵬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終于釀發(fā)了第三次宗室內亂。
“閩主(延鈞)有幸臣曰歸守明,出入臥內;閩主晚年得風疾,陳后與守明及百工院使李可殷私通,國人惡之,莫敢言??梢髧L譖皇城使李倣于閩主,后族陳匡勝無禮于福王繼鵬,倣及繼鵬皆恨之。閩主疾甚,繼鵬有喜色。(李)倣以閩主必不起,冬,十月,己卯,使壯士數(shù)人持白梃擊李可殷,殺之,中外震驚。庚辰,閩主疾少間,陳后訴之。閩主力疾視朝,詰可殷死狀,倣懼而出,俄頃,引部兵鼓噪入宮。閩主聞變,匿于九龍帳下,亂兵刺之而出。閩主宛轉未絕,宮人不忍其苦,為絕之。倣與繼鵬殺陳后、陳守恩、陳匡勝、歸守明及繼鵬弟繼韜;繼韜素與繼鵬相惡故也。辛巳,繼鵬稱皇太后令監(jiān)國,是日,即皇帝位?!盵1]9134王閩政權再次易手。
弒父得立后王繼鵬改名王昶,即閩康宗?!伴}主(指閩康宗)數(shù)侮拱宸、控鶴軍使永泰朱文進、光山連重遇,二人怨之。會北宮火,求賊不獲;閩主命重遇將內外營兵掃除余燼,日役萬人,士卒甚苦之。又疑重遇知縱火之謀,欲誅之;內學士陳郯私告重遇。辛巳夜,重遇入直,帥二都兵焚長春宮以攻閩主,使人迎(王)延義于瓦礫中,呼萬歲;復召外營兵共攻閩主;獨宸衛(wèi)都拒戰(zhàn),閩主乃與李后(李春燕)如宸衛(wèi)都。比明,亂兵焚宸衛(wèi)都,宸衛(wèi)都戰(zhàn)敗,余眾千余人奉閩主及李后出北關,至梧桐嶺,眾稍逃散。延義使兄子前汀州刺史繼業(yè)將兵追之,及于村舍,閩主素善射,引弓殺數(shù)人。俄而追兵云集,閩主知不免,投弓謂繼業(yè)曰:‘卿臣節(jié)安在!’繼業(yè)曰:‘君無君德,臣安有臣節(jié)!新君,叔父也,舊君,昆弟也,孰親孰疏?’閩主不復言。繼業(yè)與之俱還,至陀莊,飲以酒,醉而縊之,并李后及諸子王繼恭皆死。宸衛(wèi)余眾奔吳越。延義自稱威武節(jié)度使、閩國王?!盵1]9206
朱、連政變后,為了穩(wěn)定局勢,迎立了王昶的叔父王延義。而根據(jù)史料,王延義雖非政變的發(fā)動者,早在備位大臣時就被閩康宗懷疑心存二志,并被宰相王倓警告過:“已倔強有異志,(王)倓往往因事折之,不敢有所發(fā)?!盵4]1385《資治通鑒》也有不同的記載:“閩主曦(即王延義,即位后改名曦)侍康宗宴,會新羅獻寶劍,康宗舉以示同平章事王倓曰:‘此何所施?’對曰:‘斬為臣不忠者?!瘯r曦已蓄異志,凜然變色?!盵1]9251王延義的不軌之心當然也受到康宗的嚴酷壓制,康宗“屢用猜怒誅宗室。左仆射、平章事延義,帝叔也,陽為狂愚避禍,賜以道士服,置武夷山中,尋召還,幽于私第”[4]1332。當王延義忍氣吞聲以為再無出頭之日時,沒想到控鶴軍使朱文進、連重遇發(fā)動兵變,讓命懸一線的王延義命運發(fā)生了重大轉折,王延羲一旦得立,立即瘋狂報復康宗,派侄子王繼業(yè)鏟除康宗及諸子,由異姓軍將發(fā)起的兵變又演變成宗族間的殘殺。
王曦即位后,宗室斗爭更加尖銳?!伴}主曦(延義改名曦)既立,驕淫苛虐,猜忌宗室,多尋舊怨。其弟建州刺史延政數(shù)以書諫之,曦怒,復書罵之;遣親吏業(yè)翹監(jiān)建州軍,教練使杜漢崇監(jiān)南鎮(zhèn)軍,二人爭捃延政陰事告于曦,由是兄弟積相猜恨。一日,翹與延政議事不葉,翹訶之曰:‘公反邪!’延政怒,欲斬翹;翹奔南鎮(zhèn),延政發(fā)兵就攻之,敗其戍兵?!盵1]9211內爭發(fā)展成福、建之間的內戰(zhàn),兄弟最終兵戎相見。天福五年(940),王曦派潘師逵、吳行真率四萬大軍進攻建州,王延政一面迎戰(zhàn),一面向吳越求救。在建州東邊的茶山,建州軍消滅了福州軍千余人,信心大增。接著王延政招募千余名敢死之士乘夜涉水,偷襲福州軍,因風縱火,城上軍士吶喊鼓噪,殺死統(tǒng)帥潘師逵,福州兵潰散。建州軍又進攻吳行真營寨,行真棄營逃走,死萬余人。后來在南唐的調停下,兄弟二人于宣陵(其父王審知墓)前盟誓和解,“然兄弟相猜恨如故”[1]9214。雙方各加固城郭以備再戰(zhàn)。王延政自恃兵強,“欲以建州為威武軍,自為節(jié)度使”[1]9230,以替代福州的中心地位,未果。941年雙方戰(zhàn)端又起,“(閩主)與王延政治兵相攻,互有勝負,福、建之間,暴骨如莽”[1]9226。宗室內爭達到頂峰,若前幾次內爭還僅限于福州,至此演變成閩國范圍內的戰(zhàn)爭,泉州、汀州、漳州的王氏宗室也被迫卷入其中。943年王延政索性稱帝于建州,國號為殷,改元天德,小小的閩國內部出現(xiàn)了福州、建州兩個政權,閩國的內亂遂不可收拾。
在兄弟混戰(zhàn)之時,944年軍將朱文進、連重遇再弒閩景宗,朱文進自稱閩王,福州不復為王氏所有。945年9月,南唐攻克了建州,俘虜了王延政,將王氏之族遷到金陵,王氏在閩國的統(tǒng)治宣告結束。
根據(jù)上文所述王閩政權的五次宗室內亂,我們可以概括出王閩宗室內亂的幾個主要特點:
宗室內爭主要集中于王閩政權的后半期(926—945)21年間,尤以康宗、景宗朝為甚。王氏共享國四十九年,其間共歷三代七王(皇),分別是王潮、王審知、王延翰、王延鈞、王繼鵬、王延義、王延政。七王(皇)中,王潮、王審知是王閩政權的肇基者,憑借自己的能力在五代亂世中割據(jù)一方,二人之間的權力交接也比較平穩(wěn),王審知治閩長達二十八年(898-925),這保證了王閩政權的繼續(xù)發(fā)展。但在王審知時期,宗室內爭已露端倪,首懷不軌的是王審知的侄子(王審邽之子)王延彬。“延彬治泉州十七年,吏民安之。會得白鹿及紫芝,僧浩源以為王者之符,延彬由是驕縱,密遣使浮海入貢,求為泉州節(jié)度使,事覺,審知誅浩源及其黨,黜延彬歸私第。”[1]8860王審邽父子治理泉州二十余年,幾乎在泉州建立起自己的獨立王國,漸漸地就想謀取和福州同等的地位,故而偷偷入貢中原求取封號,這是王閩內部第一次宗室起來挑戰(zhàn)王權,雖然沒有發(fā)展成內亂,但暴露了王閩政權內部的分崩離析。作為王閩的創(chuàng)業(yè)君主,王審知有深厚的統(tǒng)治基礎,故對王延彬的處理較為寬大,僅僅委罪于其黨,而將王延彬貶黜。一旦王審知去世,其后繼者均既無能力又無威望掌控全局,故王延翰之后,內爭紛起,再無休止。二十一年間,王閩政權五易其主,諸王(皇)平均在位時間約四年,骨肉相殘的慘劇在王閩反復上演著。
宗室內爭以武裝暴力為主要形式,其爭奪焦點是王(皇)位,必欲爭個你死我活方罷休。自王審知死后,王氏后人為了爭奪權位自相殘殺,王位繼承陷入混亂狀態(tài)。王延翰之后的四位君主,沒有一個是順利承位,都是通過暴力奪權上臺;而自王延翰開始,無一不是被武力趕下臺,自然也不得善終,如王延翰被王延稟和王延鈞所殺,而王延鈞又被其子王繼鵬伙同李倣所弒,王繼鵬被王繼業(yè)所殺,王延義在位六年則和弟弟建州王延政長期內戰(zhàn),后來被朱文進所殺。當王(皇)位不是順利繼承而是由暴力奪取而來,會大大增強其他宗室成員的覬覦之心:有實力者想通過暴力手段改變既有的權位繼承,奪取王位;而奪取的王位,往往也需要通過血腥鎮(zhèn)壓反對派來維持,王審知之后的繼位者基本上就是如此。他們缺乏創(chuàng)業(yè)君主的能力和威望,加上自己本身就是通過篡弒自立的,得位不正,往往采取極端的政策打擊異己以絕后患,有才德的宗室便成為重點打壓的對象。如 “閩主(昶)忌其叔父前建州刺史延武、戶部尚書延望有才名,巫者林興與延武有怨,托鬼神語云:‘延武、延望將為變,閩主不復詰,使興帥壯士就第殺之,并其五子”[1]9202。宗室中頗有才干和威望的王仁達和王繼嚴,也是死于閩惠宗和閩康宗的疑忌。王仁達“幼聰悟,博覽群書。及長,魁梧有智略,善用銕槊,每擐甲持槊,上馬馳刺,觀者稱其妙。延鈞襲位,仁達為樓船指揮使。王延稟叛,與其子繼雄領兵攻福州,仁達率舟師御之,偽立白幟請降。繼雄登州與語,因刺殺之,以首示。延稟大慟,士卒擾亂,遂擊破其軍,擒延稟以獻。遷親從指揮使,領臺州刺史。性慷慨,自以功高,又居親衛(wèi),言事頗肆胸臆,延鈞忌之。一日,延鈞宴群臣,酒酣,顧謂仁達曰:‘趙高指鹿為馬,以愚二世,其理安在?’仁達對曰:‘秦二世幼沖,為強臣所蔽,故有此弊。今朝中官吏不滿百人,長短美惡,陛下皆見之。動息飲啄,陛下皆知之。敢有蒙蔽聰明,擅作威福,召族滅之禍者也?’延鈞大慚,因賜金帛以慰之。翌日,加檢校太傅。自是延鈞每醉,即欲殺仁達,私謂所親曰:‘仁達多智略,當吾之世,猶可駕馭,觀其詞氣,非幼主臣也?!缶拐_以叛,誅之”[5]卷10。王繼嚴是閩惠宗王鏻的兒子,與康宗繼鵬是同母胞兄弟,“康宗時封建王,判六軍諸衛(wèi)事,得士卒心,康宗內忌之。俄罷其兵柄,更其名曰繼裕。永隆(閩景宗年號)時,仍名繼嚴,授泉州刺史,復得眾,為景宗所惡,鴆死”[4]1368。征諸史實,王延武、王延望、王仁達、王繼嚴并沒有確鑿的反逆之舉,或者因功高震主,或者因才華出眾被當作假想敵而死于非命。
當然對那些確實試圖挑戰(zhàn)王權、有非分之想者,閩主的打擊手段則更加殘酷,務求趕盡殺絕。“閩內樞密使薛文傑說閩主(王延鈞)抑挫宗室,從子繼圖不勝忿,謀反,坐誅,連坐者千余人?!盵1]9090康、景之時宗室更是動輒得咎,難以自全,史言康宗好為長夜之飲,“強群臣酒,醉則令左右伺其過失,從弟繼隆醉失禮,斬之”[1]9204。景宗設宴招待群臣,從子“繼柔不勝杯勺,私減其酒,景宗怒,并贊酒客將俱斬之”[4]1369。借酒殺人只是王閩統(tǒng)治者的一個幌子罷了,其真實的原因仍然是對宗室的忌憚。
在福州和建州的宗室大混戰(zhàn)中,大批的宗室及高官因被閩景宗王曦懷疑與建州勾結而被治罪或處死。“遣將軍許仁欽以兵三千如汀州,執(zhí)弟延喜以歸。時延喜為汀州刺史,疑與延政通謀也?!盵4]1338“閩主曦聞王延政以書召泉州刺史王繼業(yè),召繼業(yè)還,賜死于(福州)郊外,殺其子于泉州。”[1]9224“自是宗族勛舊相繼被誅,人不自保。”[1]9224
王閩的宗室內爭呈現(xiàn)愈演愈烈之勢,因王位在王審知一系傳承,故殺戮也主要在王審知之子孫中展開。在王審知12子[注]各書記載王氏諸子孫頗相異,《閩王審知墓志》載:“嗣其世十有二人:長曰延翰,節(jié)度副使、管內都指揮使、特進檢校太傅、江州刺史、瑯琊郡開國公……次曰延鈞,節(jié)度行軍司馬、檢校太傅、舒州刺史、瑯琊郡開國伯……次曰延豐,羅城都指揮使、檢校尚書右仆射,娶廣平宋氏。次曰延美,節(jié)度行軍都指揮使、檢校司徒、韶州刺史……次曰延保,右散騎常侍、洪州長史。次曰延武,右散騎常侍、光州長史。次曰延望,右散騎常侍、梧州司馬。次曰延羲,右散騎常侍、饒州司馬。次曰延喜,右散騎常侍,易州司馬。次曰延政,右散騎常侍、絳州司馬。次曰延資,右散騎常侍、虔州司馬。”《十國春秋》載:“太祖(指王審知)二十八子,史冊所見者,嗣王(指王延翰)、惠宗(指王延鈞)、景宗(指王延義)、天德帝(指王延政)而外,止延喜、延武、延望、延宗數(shù)人,其行次亦復不可考云?!蓖鯇徶怪咀呶坛匈潪橥蹰}官員,應較為可信,故取十二子之說?!妒畤呵铩匪d王氏諸子多所訛誤,如《十國春秋》說王潮子四人,為延興、延虹、延豐、延休,與《開閩忠懿王氏族譜》世系云王潮四子延興、延康、延宗、延休不符;《十國春秋》載王審邽三子為王延彬、王延美、王延武,同書又載延武為太祖王審知子,《開閩忠懿王氏族譜》世系則說王審邽四子王延彬、延最、延達、延嗣,故王潮、王審邽、王審知諸子世系和行次都有待詳考,但因不影響本文論點暫且存疑。(十二子之說是根據(jù)《閩王審知墓志》,《十國春秋》則說王審知凡二十八子)中,有三子結局不詳,一子卒,一子降南唐,二子為軍將所殺,余五子皆死于宗室相殘;而在統(tǒng)計的王審知諸孫25[注]諸書記載世系雖然有些混亂,但延字輩屬王審知子輩,繼字輩屬孫輩當不誤。人中,死于宗室之手的有15人。
毫無疑問,連綿不絕的宗室內爭加劇了王閩政權內部矛盾,嚴重影響到王閩政權的政治運作,并對其他割據(jù)政權產生一定連鎖性影響。王閩政權內爭的影響,約略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宗室內爭導致王閩政權王(皇)位繼承混亂。王閩政權的王(皇)位繼承在前三位君王間是平穩(wěn)交接的,如王潮傳位給三弟王審知,王審知傳給長子王延翰。很顯然,王審知是想讓王位繼承納入父死子繼這樣一個軌道,但王延翰被兄弟奪位又打亂了這種王位繼承方式,步入了非正常的軌道,王延鈞、王繼鵬、王延義等都是通過兵變而襲位的??梢哉f,王延鈞奪位成功,開啟了宗室窺伺王位的先例,刺激了宗室爭位的野心,故王延稟、王繼鵬、王延政繼起效尤,其他勢力也乘機插手,使王位繼承處于極大的波動和變數(shù)中,如王繼鵬奪位便是對這種不確定性的一個極端反映。按照《十國春秋》和《資治通鑒》的記載,王繼鵬是閩主王延鈞的長子,王延鈞上臺后,王繼鵬為威武軍節(jié)度副使,按照慣例,威武軍節(jié)度副使可以視為王閩政權內定的繼承人,如王審知在王潮當政時曾為威武軍節(jié)度副使;王潮死,王審知即位;王審知病重,王延翰以威武軍節(jié)度副使的身份代理軍政,然后繼位;王繼鵬為威武軍節(jié)度副使,并時常替代其父主政(王延鈞崇信道士陳守元,陳守元誆騙他如果能避位受道,可為天子六十年。他遜位受箓期間,就讓王繼鵬代掌軍政),可見王繼鵬其實就是閩惠宗內定的繼承人。
既然已經是明確的繼承人,為何王繼鵬在父親病危時罔顧天理人倫迫不及待地弒父殺弟 ?這和王閩政權的特殊形勢有關:其一,王繼鵬并非王延鈞長子而是次子[注]《十國春秋》《資治通鑒》所載繼鵬是王延鈞長子,與后來福州出土的劉華墓志所載不符(墓志全名為《唐扶天保大忠孝功臣、威武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中書令、福州大都督府長史、閩王夫人、故燕國明惠夫人彭城劉氏墓志并序》)。劉華是南漢的公主,嫁給王審知的三子王延鈞后共生四子二女,長曰繼嚴,次曰繼鵬,三子繼韜,四子繼恭。劉華卒于后唐長興元年(930),其墓志由威武軍節(jié)度掌書記、檢校右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賜紫金魚袋鄭昌士撰。鄭昌士又名鄭良士,《十國春秋》卷九五有傳:“太祖(王審知)稱其長者,有《白巖文集》、《詩集》十卷?!蹦怪舅鰬摫容^可信。,雖然王閩的王位在王潮、王審知之間是兄終弟及,但王審知傳長子王延翰有意將王位繼承納入嫡長子繼承制的軌道,無法預料的是王延稟、王延鈞聯(lián)手殺掉王延翰,讓王位繼承變成暴力獲取。在這樣的前提下,王繼鵬即使是長子,其權力繼承也不是萬無一失的。據(jù)王繼鵬母親劉華墓志記載,王繼鵬是王延鈞的次子,被內定為繼承人。史料證明,脫離了嫡長子繼承制的軌道更容易引起王位的激烈爭奪。王繼鵬被立為繼承人的原因如何不得而知,但是長子繼嚴也不是庸常之輩,“康宗(王繼鵬)時封建王,判六軍諸衛(wèi)事,得士卒心,康宗內忌之。俄罷其兵柄,更其名曰繼裕。永隆(閩景宗年號)時,仍名繼嚴,授泉州刺史,復得眾,為景宗所惡,鴆死”[4]1368。足見王繼嚴其實是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其二,雖然王繼鵬被立為法定繼承人,但是為了壓制他的勢力,王延鈞同時也重用后黨,“以其族人守恩、匡勝為殿使”[4]1328,“而后族人匡勝復無禮于福王繼鵬,繼鵬又與弟繼韜久相惡”[4]1328??梢娦值芾^韜也是其繼位的極大威脅,雖然我們沒有史料證明后黨勢力與繼韜勾結以顛覆王繼鵬繼承人地位,但兩人之間的明爭暗斗肯定是圍繞著帝位而展開:既然嫡長子繼承制被破壞,那么很難杜絕其他宗室成員對最高繼承權的爭奪。這樣本來看似確定的繼承其實根本沒有保證,逼迫王繼鵬鋌而走險,聯(lián)合皇城使李倣發(fā)動兵變。
王繼鵬通過兵變坐上了皇位,在這種背景下上臺的皇帝為了確?;饰粺o虞,血腥屠殺必然反復上演?!瓣菩詺埲潭嗉?,諸父諸兄誅滅殆盡?!盵6]4190王位繼承陷入暴力爭奪的惡性循環(huán)中,徹底失序。而王位繼承的失序又反過來刺激了宗室成員為爭奪最高統(tǒng)治權而殊死博斗,你死我活,二者互為表里,加劇了王閩政局的動蕩。
宗室內爭削弱了王氏家族的統(tǒng)治,異姓政治勢力開始抬頭。宗室內部的互相殘殺使王氏喪失了大量優(yōu)秀人才,而這些人才缺口不得不用異姓來遞補,異姓勢力漸漸走向權力中心。昏聵殘暴的康宗“屢用猜怒誅宗室”[4]1332,先是殺了叔父王延武、王延望及其五子;接著又剝奪了在士兵中深得人心的兄弟王繼嚴的兵權,罷其判六軍諸衛(wèi)一職,讓季弟繼镕接任,去諸衛(wèi)字;又以酒醉失禮為借口殺死從弟繼隆;“左仆射、平章事延義,帝(指康宗)叔也,陽以狂愚以避禍,賜以道士服,置武夷山中,尋召還,幽于私第”[4]1332??底趯ψ谑医佣B三的打擊很快顯現(xiàn)出惡果,尤其廢除胞兄弟王繼嚴的兵權,接任者繼镕不僅資歷淺而且失去掌管宿衛(wèi)的權力,給異姓軍將發(fā)動兵變以可乘之機?!翱劐奋娛怪煳倪M、控鶴軍使連重遇又數(shù)為帝(指康宗)所侮慢,內懷不平,常以微言激其軍。至是,帝名重遇帥營兵除余燼,且求賊不得,頗疑重遇知縱火之謀,欲誅之,內學士陳剡泄其言于重遇。閏月辛巳夜,重遇入直,率二都兵焚長春工作亂,使人迎(王)延義于瓦礫中,呼萬歲?!盵4]1333如果說景宗前的諸王廢立尚為王氏宗族所左右,那么經過一輪輪殺戮而日益衰弱的王氏宗族已經無法遏制異姓軍將勢力的崛起,被朱、連擁立的閩景宗卻依然執(zhí)迷不悟,繼續(xù)對宗室舉起屠刀,隨著王繼嚴、王繼業(yè)及其諸子等相繼被處死,他的大限也為時不遠了。不足二年,朱文進、連重遇再使人“弒曦于馬上……文進自稱閩主,悉收王氏宗族延喜以下少長五十余人,皆殺之”[1]9269,結束了王氏在福州的統(tǒng)治。這正是王氏宗室相互屠戮自毀長城的結果。
宗室作為皇帝的血緣近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既可能是加強皇權的得力助手,也可能是皇權的激烈爭奪者,從而加劇皇權的旁落。鑒于此,歷代皇帝對宗室都是既利用又嚴加防范,王閩政權亦然,但王閩的宗室政策是不成功的,一次次的宗室內訌極大地削弱了皇權,宗室不但未能成為捍衛(wèi)皇權的中堅,反而成為王閩政權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