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利 君
(包頭師范學院 政治與法律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從這次會議精神中,我越來越感受到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也深感思政課教師肩負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會議還強調學校要重視思政課建設,不斷推進思政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要善于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尋找貼近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推動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實現三全育人就要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與思政課程相輔相成,形成“大思政”育人體系,增強育人合力,提高育人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一般專業(yè)性課程不同,它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事關青年學生理想信念的樹立,品德修養(yǎng)的提升和思想靈魂的筑造,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tài)性。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脫節(jié)、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學相脫節(jié)的現象,在這種背景之下,“課程思政”應運而生?!罢n程思政”不是具體的一門課程,而是一種課程育人理念,即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全部課程的教學與實踐中,把德育教學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之中,讓所有課程都突出育人價值,讓立德樹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罢n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鍵結合點在于思政,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兩者的核心都是育人,都要肩負起立德樹人的功能。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著眼于兩個不同的角度發(fā)力?!八颊n程”旗幟鮮明地作為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要陣地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更加凸顯顯性教育;而“課程思政”則更具融通性特征,通過把價值觀融入課程和專業(yè),使學生潛移默化地產生共鳴,更加凸顯隱性教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緊密聯系,相互融通,把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既能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主渠道的核心作用,又能發(fā)揮其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
思政課程在大學學分系統中所占比重不低,可是發(fā)揮的作用卻并不理想。我認為傳統的思政課不僅教師教的沒有職業(yè)成就感,而且學生學得也毫無獲得感和認同感?,F在的大學生都是“90后”,他們既朝氣蓬勃、視野開闊、自信滿滿,同時又做事浮躁,目光短淺、缺乏責任感、對未來充滿迷茫。他們生活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對思政課的空洞說教、價值觀的灌輸特別反感。他們普遍認為思政課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式老套,課程考查偏向應試教育,不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實效性,我認為首先要增進思政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其次思政課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系統性,在課堂上多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采用新穎的教學方式,結合學生實際問題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提高學生參與思政課的主動性;最后更重要的是積極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上海市各高校在全國率先推進了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改革,在改革的過程中上海市高校推動學科建設與課程創(chuàng)新并駕齊驅,逐步發(fā)展出“4+1+X”思政課教學體系,讓所有課程都承擔起育人的職責,并發(fā)展出了以特色思想政治課為核心,通識課和專業(yè)課為支撐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為我們創(chuàng)新課程育人模式提供了可供學習的上海經驗。
課堂是教書育人最重要的途徑,把握好課堂教學,才能把教書育人落到實處。這就需要專業(yè)課教師結合地域特色、本校本專業(yè)特點,在傳授專業(yè)知識和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的同時,注重培育和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yè)教學與實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將教書育人的內涵落實在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但要特別注意的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不是簡單等同于“課程+思政”,更不是增開幾門課程或者增設幾項活動,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找尋專業(yè)學科知識體系中與德育知識體系的關聯,找準“潤物細無聲”的融入點,在深挖教材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加強學科課程設計,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突顯專業(yè)課堂中的“思政元素”,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融合,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潤物無聲地開展德育教學。[2]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這就需要自上到下的全員育人協作,更需要找準聯動點,實現精準有效的對接,改變思政課單一化和模式化的育人現狀,從而構建全方位的全員育人體系。[3]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不僅包括思政課教師,還包括專業(yè)課教師,雖然大家崗位職責不同,但是育人目標是一致的。首先教師要轉變重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輕價值引領和道德培育的觀念,積極樹立“課程思政”的理念,既要當好“經師”,更要做好“人師”;其次各教研室應充分運用學科組的討論、老教師的傳幫帶、集體備課等手段,積極開展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技能的培養(yǎng);再次各學院也要充分運用入職培訓、專題培訓、專業(yè)研討等手段,就“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課程實施,加強交流討論;最后學校黨委和教務處、學生處等行政部門還應該在制度機制的建設和評價機制的設置方面,把“思政元素”的體現納入考核范圍,承擔起全員育人的主體責任。
在發(fā)揮思政課程德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時,也要積極發(fā)揮“課程思政”隱性育人的功能,把以往思政課單一化的育人模式轉變?yōu)槿n程育人的大德育模式。讓所有課程都彰顯“思政元素”,上出“思政味道”,肩負起立德樹人的功能;讓每位教師都勇于挑起“思政擔子”,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職責,共同構建和諧、共創(chuàng)的思政教育新生態(tài),助推“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