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月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張偉,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醫(yī)肺病學泰山學者崗位特聘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張偉教授從事臨床、科研、教學近30年,學驗俱豐,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形成了獨特的學術特色和臨證風格,研究成果受到同行公認。在臨床方面,擅長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間質性肺炎、肺纖維化、肺癌、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擴張、肺結節(jié)病、反復感冒等臨床常見病、疑難病,有獨到的見解和較好的療效。尤其針對間質性肺炎、肺纖維化,在長期臨床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
中醫(yī)學中,手太陰肺經是人體的十二經脈之一。其本經源自中焦,向下向外絡大腸,而后沿胃的上口貫穿經過膈肌,入于肺臟,從肺臟出后,從氣管、喉嚨橫行而上出于胸壁的外上方,而后走向腋下,再沿上臂的前外側,行走至肘中,繼續(xù)沿前臂橈側下行至寸口,后沿手掌大魚際外緣出拇指的橈側端。肺經的支脈是從腕后的橈骨莖突上方分出的,而后經過手背的虎口部到達食指的橈側端。肺經的脈氣在這里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續(xù)。如果肺經發(fā)生病變,臨床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憋喘、鎖骨上窩處疼痛、心胸煩悶脹滿,肩背及上肢前邊外側麻木酸痛、冷痛,小便頻等癥狀。
《靈樞·經脈》有云:“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p>
張偉教授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對肺經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和辨證論治都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和系統研究,經驗頗豐,現總結如下。
1.1.1 外邪侵襲 (1)外感六淫。六淫邪氣等外邪多是從口鼻、肌膚等侵襲人的機體而發(fā)病。肺在上為華蓋,且為嬌臟。十二經脈敷布于機體的肌表之間,人的肌表實為機體衛(wèi)外抗邪的第一道屏障。氣血的循行自手太陰肺經起,肺經病發(fā)病時也首先累及肺經。如外感寒邪侵襲,首先多見發(fā)熱、惡寒、周身疼痛、鼻塞流涕等,因主要為肺合皮毛,表邪未解,之后會內傳于肺,從而出現胸悶、胸痛、咳嗽、咯痰等癥狀。各種六淫邪氣均可侵襲人體肺經,進一步引發(fā)肺部的諸多疾病,現作進一步闡述:①風:風邪是引起肺經病的最主要的致病邪氣,“風為百病之長”“風者,百病之始也”,風為肺系病之先導。當氣候天氣等發(fā)生驟變,或者出汗后傷風,淋雨、受涼,極易導致風邪入侵而生病。風邪侵襲人體之肺經,臨床上多表現為微惡風寒、發(fā)熱、咳嗽、少痰或者無痰、咽部瘙癢、舌體淡紅、苔苔薄白、切脈浮而緊;②寒:寒為陰邪,其性收引,易損傷陽氣,故特別容易傷到肺陽。陰寒之邪自外侵襲身體,其凝滯收引之性使肺經愈加拘緊,一般多出現突然咳嗽、喘憋等臨床癥狀或者使這些癥狀愈加頻繁嚴重;③濕:濕邪侵犯機體,最容易阻遏一身之氣機,并留滯于肺經之中。肺經的氣機不順達,即可聚濕形成痰濁。風、寒等邪氣當與濕邪相兼并發(fā)而為病時,就會閉阻肺經之氣機,阻滯肺經循行,導致氣滯血瘀,痰淤內阻,肺經失去功用,臨床上所常見的咳、痰、喘諸證就會出現;④燥、暑、火:火邪、燥邪、暑邪都屬于陽邪,陽邪易耗傷人體之陰津,并進一步損及一身之血脈。五臟學說認為肺為嬌臟,不耐寒熱,同時肺開竅于鼻,外邪多可從口鼻而入,易傷及肺脈。燥邪傷肺經的臨床表現多為干咳、無痰、痰中帶血,口唇干、鼻燥。暑邪其性熾熱,同時也易損傷津氣。清代醫(yī)家葉天士所著《臨證指南醫(yī)案》有云:“暑邪上受,先入肺絡”,就是說若暑邪盛而正氣虛,暑邪隨即傳入肺經?;鹦笆菧責嶂畾獾男皻?若火熱之邪傷及肺,可見發(fā)熱、咽喉腫痛、唇干鼻燥、鼻衄等臨床癥狀,火熱之邪內生則毒邪侵入,損傷肺之血絡,則易發(fā)為膿瘍。肺主一身之皮毛,當肺經感受風熱之邪氣,可導致機體氣血瘀滯不行,易發(fā)生痤瘡。
(2)溫、疫之氣。外感溫邪:清代醫(yī)家葉天士曾在《外感溫熱篇》中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笨梢姕匦爸虏『蛡∮兄耆煌娜肭忠约斑M展途徑。傷寒致病,首先侵犯的是肌表的陽絡,而溫邪侵犯則是直接侵襲肺絡,并且是以絡作為傳變途徑,進一步侵襲人體的肺經。疫病之氣:中醫(yī)所言的疫病之氣是指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這種病邪可自口、鼻而入侵襲人體。“肺氣通天鼻”“天氣通于肺”,疫病之氣常由呼吸道傳染至肺經,常見的臨床癥狀有發(fā)熱、咳嗽、咳吐痰液甚可見痰中帶血、肺實變等表現,臨床上所見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都屬于疫病之氣。
1.1.2 內傷七情 中醫(yī)所說的七情是指人體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一般認為,七情致病,先走臟腑,而后外形于肢體,因此我們稱之為七情內傷。氣血是人體五臟和情志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肺臟在情志為悲憂時,悲則氣消,過度的悲憂,極易損傷我們的肺氣,導致病人氣短乏力,精神不振。肺經出現氣滯則會見憋喘、胸悶等臨床表現;肺經如果發(fā)生氣機逆亂,肺氣就會上逆,肺失宣發(fā)肅降,則會發(fā)為咳、喘;肺之經氣郁滯,就會氣機不暢,津液的輸布阻滯,津聚成痰飲,造成痰濕阻滯肺經;肺氣失帥血,可致血瘀,血瘀會痹阻肺經,因此會出現百病叢生。脾肺二臟為母子相生關系,若多思傷脾,則母病及子,造成土不生金;驚恐傷腎,若恐盛,則氣散,腎不納氣,則會使子病及母;郁怒之情傷肝,肝經之氣運行不暢,可見反侮肺金,在癥狀上發(fā)為咳嗽,比較嚴重者可見咯血。以上因素都可加重肺部疾病。
1.1.3 飲食失度,體虛勞倦,氣血不足,經失所養(yǎng) 飲食不調,極易損傷脾胃功能,脾胃受損,即可導致氣血的生化乏源;過勞耗氣,過逸氣血不暢,不能運化。氣血虧虛,肺經不充,則使肺臟失于濡養(yǎng),可致氣短、少氣懶言,精神疲憊。
1.1.4 痰瘀阻滯,經脈不通 痰濕以及瘀血在肺部疾病的發(fā)病過程中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肺之經氣發(fā)生郁結,津液血液就不能相生,津液的代謝輸布失常,積聚則發(fā)為痰濁、水濕之邪。平素若過食肥甘厚味,則更加傷及脾的運化,致痰濕內生。一般認為,痰濕之邪又可分為有形和無形兩種。有形之痰濕從肺臟而出,咳于外;無形之肺痰存于肺內,多阻于肺經,從而發(fā)生堵塞氣機、阻滯氣道的情況。痰濁多黏膩,因此容易使經脈氣血的流注受到阻礙,血澀則為瘀;痰濁無論停于肺之經脈內外,都可阻滯肺經的氣機,氣滯則會瘀血。受到瘀血阻滯的肺之脈道,會使肺經中的津液不能奉心化赤為血,經內之津液內郁于肺經中,經外之津液也不能環(huán)流至肺經之內,津液只能停聚于脈外,日積月累,則會郁積化生痰濁;同時無論肺血瘀于肺經經脈的里外,都會阻滯肺的經脈氣機,氣不化津而生痰濁。痰濁瘀血皆停聚膠結,阻滯肺經,就會成為新的病理因素,進一步致使肺經疾病勢纏綿難除。
1.1.5 環(huán)境之毒 首先是環(huán)境污染,導致空氣質量每況愈下,致使霧霾天氣顯著增多,空氣中有害細顆粒物隨呼吸進入肺臟,侵入肺經,傳至全身,引發(fā)不適。其次是各種過敏原,“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肺經損傷,外界邪氣多會趁機體正氣之虛,從皮毛以及口鼻而入,邪氣可以循絡入經,引發(fā)伏邪,進一步誘發(fā)加重肺經病。再者是吸煙,吸煙可以直接或者間接誘發(fā)多種慢性肺病,比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肺癌等疾病的發(fā)生。煙毒之邪屬于辛燥之邪,進入肺后可以長驅直入進入肺絡,而后入肺經。瘀、痰、毒三者互結,皆聚于肺經,發(fā)生喘滿、肺脹;瘀血化水為腫為喘;毒和瘀日久可以化火,灼傷血脈,則發(fā)生咯血;癌毒日久,晚期常出現陰虛內熱的表現。同時若癌毒循經轉移他臟則證見繁雜,臨證變化多端。
肺經是經脈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承載著在肺部經脈營運陰陽、運行氣血、滲灌濡養(yǎng)肺臟的功能,屬絡臟腑肢節(jié)的作用,且肺經將脾胃的水谷精微物質運送至肺臟,化生氣血。外邪尤其是風邪、寒邪、燥邪、熱邪等六淫邪氣內侵肺臟,或是七情內傷,久病傷及氣血,均可損傷肺經而導致肺經病的發(fā)生,并進一步產生一系列病理改變。
1.2.1 經虛不榮 (1)肺經氣虛。若機體先天不足,元氣不充則會向上損耗肺氣;久病則出現咳、喘等癥狀耗傷肺氣肺陰;同時其他臟腑疾病也可以影響肺氣,比如勞欲過度會損傷脾胃,母病及子,則可見肺經氣虛,營養(yǎng)不足,導致機體氣血生化不足,這些都可以累及肺氣。肺氣不足,失于宣發(fā)肅降的功用,則現咳喘無力,咳痰清稀如水,少氣懶言,動則癥狀加重,自汗畏風,語聲低微,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虛弱等證。
(2)肺經陰虛。肺部疾病日久,會出現氣血不足,若同時感受燥熱之邪,則會耗傷肺之陰津;如果到了熱病后期失治或者誤治,會導致陰津損傷從而耗傷肺陰。陰津不足可使虛熱內蘊,肺失滋潤不能肅降,肺經失于濡養(yǎng),故多見干咳少痰,或痰少不易咳出,或痰中帶血絲、咽啞、咽干、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等證。
1.2.2 肺經郁滯 (1)外邪襲肺,肺之經氣郁滯。風寒束肺:若是在寒冷天氣,衣著較為單薄,或者因貪涼飲冷,致使外感或內生的寒邪侵犯肺經,肺臟就會被寒氣所閉失于宣肅,造成衛(wèi)表不和,臨床上??梢娸p微惡寒,發(fā)熱不著,咳嗽,咳痰清稀,痰質如水,無汗或少汗,咽癢,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等證。
(2)風熱犯肺。肺為清虛之臟,不耐外界寒熱,遇風熱外感,或寒邪郁而化熱,邪熱向上犯于肺,熱邪蘊肺則可見肺失宣肅,因此臨床上常見全身熱,微惡風寒,咳嗽聲重,痰色黃或見黃白相兼,痰質黏,喘息、氣短上逆,伴鼻塞、流濁涕,口干、咽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等證。
(3)燥邪傷肺。燥邪傷肺好發(fā)于一年中的秋季,燥邪傷肺,造成肺臟之津液不足,或者因風溫邪氣傷津化燥,傷及肺經而表現為干咳少痰,痰黏難咯,甚至痰中帶血,咳甚則有胸痛,伴有發(fā)熱、頭痛、鼻燥咽干或燥而鼻衄、唇舌干、苔薄、津液不足、脈細數等。
(4)痰濕阻閉肺經。肺臟感受六淫邪氣而致肺不布津,聚津為痰,痰濕之邪阻滯肺經;或平素脾臟偏虛,脾不運化水濕,聚濕成痰,向上漬于肺經,肺氣上逆,故表現為咳嗽痰多,質黏色白,量多,易于咯出,伴有胸悶,氣短伴有喘息,重者有痰鳴音,倚息不得以臥,舌淡,苔白膩,脈滑等證。
(5)熱毒滯經。感受溫熱或疫毒之邪,侵襲肺經;或平素恣食辛辣厚味,或嗜酒嗜煙,痰濕化熱,熏灼肺經;或原本宿有痰熱,或其它臟腑痰濁和瘀熱相互蘊結,向上干預肺經,均可以出現高熱不退,咳嗽氣急,咳黃稠或者鐵銹色痰,嚴重者可見痰中帶血,出現胸悶、氣短,喘息鼻煽,舌紅苔黃,脈數等證。
(6)瘀阻肺經。肺之經氣郁滯不暢或久病不愈,氣虛循行不暢所致的虛滯,其氣血津液輸布多障礙,津液、血分別凝滯為痰濕和瘀血,相互膠著難分,最終可見痰瘀阻滯經脈。因肺有朝百脈的功能,因此全身經脈若遭到損害,其所攜帶的痰濕和血瘀都可以隨氣血運行壅滯肺經。多表現為胸悶、氣促、喘息、咳逆倚息不得臥,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口唇可見紫紺,面肢浮腫,舌紫黯、苔白,嚴重者猝死。
(7)肺經損傷。外感燥熱之邪、癆蟲蝕肺、陰虛浮火、溫熱疫毒以及情志郁滯都可以損傷肺經,造成經脈破損,或者傷斷,其結果是氣血流泄丟失,或出現肺經阻滯不通??梢姷呐R床表現為咳嗽、咳血,或者痰中帶血,或出現痰血相兼,甚者咳吐鮮紅色血液,并夾帶泡沫,還有的會咳吐大量膿腥臭血痰。
《靈樞·經脈》有云:“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p>
手太陰肺經病證是指手太陰肺經循行部位及與之相關臟腑的病證。主要臨床表現:發(fā)熱,惡寒,或者汗出中風,肩背痛寒,缺盆中痛,肺脹,咳喘,心胸煩悶,小便數且少,少氣不足以息,手足心發(fā)熱。病機分析:風寒邪氣侵襲機體,會導致衛(wèi)陽被遏,正邪之氣相互交爭,臨床上常見發(fā)熱、惡寒癥狀;風邪偏于疏泄,營不能內守,則容易出現汗出的癥狀;風寒之邪氣侵犯肺經,造成肺經經氣不利,則表現為肩背部的冷痛,遇冷加重,得溫則會痛減,缺盆中痛。肺失宣發(fā)肅降功能,肺氣就會上逆,則會出現咳嗽憋喘;肺之氣如果郁閉,則肺部可見脹滿。
與肺經相關臟腑、組織器官有肺、胃、大腸、皮毛等,若肺經有病,則其余各臟腑都可能發(fā)生問題。
肺經循行路線上可以出現發(fā)冷、疼痛、麻木、酸脹等特殊異常的感覺。其發(fā)生部位多在鎖骨上窩、上臂前臂內側上緣。
如果肺經本經經氣異常一般會表現為咳嗽、憋氣、胸悶、心煩等癥狀?!叭迸柚型础保喝迸柩ǖ奈恢迷诩缜版i骨內,多條經脈都從此穴經過,向上至喉嚨,再往上行于腦,因此疾病若顯現在缺盆穴上,就會肩酸痛不適。
痛哭氣喘,是悲傷過度肺氣虛的典型現象。若肺氣虧虛,人體對外界刺激的耐受度就會較平常降低,表現為易悲觀、自卑;肺氣充盛,則正好相反,會出現自負的表現。因此我們說,調理肺經經氣可以調節(jié)情緒異常。常見的治療方法有氣功引導,可強身健體,也可靜守,也就會心中平靜、空空如也。
所說的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這些均屬于肺的外延部分,同時也屬于體表范疇,是機體用來抵抗外界邪氣的第一層屏障。若肺氣充足,營衛(wèi)調和,津液輸布正常,能滋養(yǎng)潤澤皮毛,可見皮膚緊致,毛發(fā)光澤。相反則見毛憔皮枯,易汗出,易感邪。
一般認為,肺經是肺臟得以實現功能的通路以及載體,在疾病流轉和病邪侵襲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只有肺經通暢、氣血流行正常才能維持肺臟乃至生命正?;顒拥母尽7谓洸〉牟C特點主要是氣血郁滯、氣血逆亂和氣血虧虛,其病理實質為“不通”或“不榮”。因此,肺經病治療原則為使肺經氣血充養(yǎng),疏通氣血以維持正常功能。在臨床治療上,不僅要對因治療,也要對經治療。
經絡應以通為順,祛除經病的病因使經脈得以通暢,肺經才能發(fā)揮正常生理功能,通補榮養(yǎng)以使氣血流暢。正如《醫(yī)學真?zhèn)鳌匪裕骸巴ㄖǜ饔胁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則助之使通,無非通之法也?!?/p>
3.1.1 對因治療 肺經病的病因各有不同,外有六淫、疫毒之邪,內有痰濕、血瘀阻絡、情志刺激、久病久痛入經,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不同,常見有祛風、散寒、理氣、補氣、清熱、化痰、利濕、活血、通經等經病審因論治的方法,無論何種治療方法,都是以祛除各種經病病因以達到通暢經脈的目的。
3.1.2 對經治療 針對肺經的氣和血病理變化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治療手段。治療上,經氣虛者,常以補氣疏經為主;經血虛者,應以養(yǎng)血通經為主;經氣阻滯者,糾之以理氣行滯;經血瘀阻者,采用活血化瘀之法。
針對肺經病變的性質和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首先先辨虛實,虛者宜補,實者宜瀉;次辨寒熱,寒者宜使用溫性的藥物或采用艾灸、溫針灸等方法,熱者宜運用寒涼之品或采用放血等療法;對于肺經循行所過部位的筋肉骨骼的疾病宜采用推拿、拔罐等疏通經絡的治療方法;對于肺系疾病應采取中藥治療或穴位貼敷療法。
十二經脈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雖有各自本經的證治作用,但也普遍存在著某些正經異治、交叉取穴的特殊功能。如手太陰肺經的11個穴位,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另一小部散布于肩、胸部。所以亦有其分段論治的各自效能,如按照各段穴位的主治和功效可區(qū)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3.2.1 中府至俠白穴 主要有云門、天府、中府、俠白共4個穴。主治證候包括胸中痛、煩熱、咳嗽喘促、肺炎、肺部脹滿、肩痛上肢不舉、肺結核、鼻艦、目疾、廖氣、心前區(qū)痛、咳嗽氣短、干嘔煩滿、上臂內側痛等。
3.2.2 尺澤至列缺穴 包括尺澤、孔最和列缺,主治支氣管疾患、咽喉腫痛、小兒驚風、水腫、遺尿、小便頻數、急性胃腸炎、肘關節(jié)痛、屈伸不利、咯血、失音、頭項痛、面癱、口嚓不開、外感、半身不遂等。
3.2.3 經渠至少商穴 包括經渠、太淵、魚際、少商共4個穴位,主要治療咳血、氣喘、熱病汗不出或汗出不止、腕關節(jié)疼痛、失音、發(fā)熱、煩渴、咽喉腫痛、中風昏迷、癲狂等證。
由此可見手太陰肺經穴位具有治療穴位所在部位病證,同時仍不失遠道取穴特異性能的作用,如目疾取天府,急性胃腸炎取尺澤等。同樣亦可見“肺蓋百脈”的獨特治療范圍,如中風昏迷、高熱、癲狂等采用少商搶救,熱病汗不出取孔最、魚際等。由此可以看出“眾疾之首,在于肺衛(wèi)”理論的根據所在[1]。
肺經病根據其病因病機的不同分為虛實兩類,針對不同的情況可列舉一些常用的歸肺經中藥。
4.1.1 肺經氣虛證 癥狀:咳嗽,乏力,喘息,動則尤甚,咳痰質清稀,氣短少氣,語聲低怯,或可見自汗畏風,精神倦怠,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虛弱等證。常用中藥: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黃芪、山藥等。
4.1.2 肺經陰虛證 癥狀:咳嗽、無痰或少痰,甚至痰中帶血,痰黏難咳,聲音嘶啞,口燥咽干,常見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等證。常用中藥:沙參、百合、麥冬、天冬、玉竹、天花粉等。
4.2.1 風寒束肺證 癥狀:咳嗽,咳痰清稀色白,微惡風,可見稍有發(fā)熱,無汗,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等證。常用中藥:麻黃、荊芥、防風、桂枝、紫蘇葉、白芷、羌活、細辛等。
4.2.2 風熱犯肺證 癥狀:咳嗽聲重,喘息上逆,痰黃或黃白相兼,鼻塞流濁涕,口干咽痛,身熱,微惡風,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等證。常用中藥:菊花、金銀花、桑葉、牛蒡子、薄荷、蟬蛻、連翹等。
4.2.3 燥邪傷肺證 癥狀:咳嗽,無痰或痰少,質黏常難咯出,咳甚則見胸痛,時有喘咳唾涎沫,咽干,鼻燥或鼻衄,舌干苔薄少津,脈細數。常用中藥:蘆根、石膏、知母、天花粉、梔子等。
4.2.4 痰濕阻閉證 癥狀:咳嗽痰多,咳吐白黏痰,量多,易于咯出,可伴有胸悶,氣喘,嚴重者可見痰鳴,倚息不得臥,舌淡苔白膩,脈滑。常用中藥:半夏、茯苓、枳實、陳皮、天南星、白芥子等。
4.2.5 熱毒滯經證 癥狀:高熱,咳嗽氣急,咳痰黃稠或鐵銹色,甚至痰中帶血,胸悶憋喘,喘息鼻煽,舌紅苔黃,脈數。常用中藥:羚羊角、金銀花、連翹、板藍根、魚腥草、射干等。
張某,女,67歲,就診時間:2018年1月16日。患者自述反復咳嗽、咳痰30年,加重伴活動后氣短2月。患者從事教師職業(yè)30年,接觸粉筆27年。近30年反復咳嗽、咳痰,未重視,未系統治療。2月前出現咳嗽癥狀加重,活動后胸悶、憋喘、氣短,于2017年12月12日入住當地人民醫(yī)院,診斷為間質性肺炎,給予醋酸潑尼松片治療3d(具體用法用量不詳)、靜滴頭孢西丁抗感染治療,好轉出院。后于2018年1月1日就診于當地中醫(yī)院,遵醫(yī)囑口服醋酸潑尼松片10 mg,1次/d,共6 d?,F證見:咳嗽,咳痰、色白、質稀、量少,可咳出,喘息,氣短,動則尤甚,爬3層樓需休息,偶見心慌,對冷空氣及油煙等刺激性氣味敏感,自汗畏風,周身疲乏,面色倦怠,無反酸、燒心,無頭暈、頭痛,無胸痛,近期無明顯體重下降,食欲不振,眠可,小便可,大便干。舌質淡苔白,脈弱。查體:聽診雙肺吸氣時中下野可聞及Velcro音,雙肺呼氣時散在哮鳴音,鼻(-),心腹(-)。輔助檢杳:2017年12月12日,肺部CT示:雙肺間質性肺炎,建議治療后復查。治療上,中藥治以健脾補氣,止咳平喘,以六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 、炙甘草、陳皮、半夏)為主加減,加前胡、白前、蜜枇杷葉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蒲公英清熱解毒,瓜萎清熱潤肺通便則腑氣得通、肺氣得降,砂仁、雞內金醒脾、健脾消食??诜棕惱虮Wo胃黏膜,醋酸潑尼松片10mg/次/d口服,碳酸鈣D3片補鈣、防止骨質疏松。經治療后好轉,囑定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