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望, 楊民慧子
(中南大學 法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12)
當前,各式各樣的慶典活動令人目不暇接。作為一種公共文化產品,慶典在表達群體情感、促進經濟效益、塑造共同體價值、維護國家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學界圍繞慶典相關問題展開了系列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1)關于慶典本質和特征的研究;[注]胡國勝認為,與國家紀念一樣,國家慶典本質上乃是一種政治儀式。(胡國勝:《試析國家重大紀念和慶典活動與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年1期,第57頁。)郭輝認為,國家儀式是由國家主導或派員參加,出于某種原因周期性或指向性進行的程式化活動。(郭輝:《操演的政治:現代國家儀式與民初政治合法性構建》,《安徽史學》2013年第1期,第56頁。)(2)慶典的政治效應研究;[注]陳金龍認為,國家紀念能夠塑造國家形象,實施社會動員,促進國家認同,具有表達功能、感染功能和聚集功能。參見《試論國慶紀念的社會功能——以新中國國慶紀念為中心考察》,《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年第10期,第5頁。薛亞利認為,通過剖析慶典、集體記憶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系,慶典既能夠復活舊的集體記憶,也可以制造新的集體記憶,而集體記憶通過制造共識和輻射話語力量,又能有力推進社會認同。(薛亞利《慶典:集體記憶和社會認同》,《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第27卷第2期,第63頁。)(3)慶典舉行方式的研究。[注]張少杰認為,慶典首先被界定在“社會行為”這一表述上,通常被界定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傳統(tǒng)所規(guī)定的一整臺行為方式。(張少杰:《慶典與集體記憶的生成——以北京奧運會為例》,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第2頁。)這些研究有助于人們正確認識慶典的功能,推動慶典活動有序進行。但這些研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國家慶典”的理論及價值探究總體上較為薄弱,特別是眾多學者尚未立足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要求,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家慶典及其法治建設間的內在關聯性等展開全面剖析。二是一些成果揭示了國家慶典對于塑造政治認同、傳遞核心價值的積極意義,分析了國家慶典發(fā)揮政治效應的機制,但忽視了國家慶典的具體法律制度建構,難以切實保證國家慶典功能的充分發(fā)揮。鑒于此,本文綜合學界的一般看法,將慶典界定為組織者基于特定的目的,結合歷史傳統(tǒng)、社會事件、政治事件、自身職責、使命擔當,以紀念、節(jié)慶、典禮等形式而舉辦的各種慶祝會和紀念會的總稱。它既包括黨和政府等舉辦的慶典,也包括社會組織、行業(yè)組織和民間等舉辦的慶典。[注]姜婷認為,慶典是組織者利用自身或者環(huán)境中的有關重大事件、紀念日和節(jié)日等所舉辦的各種形式的慶祝會和紀念會的總稱,包括節(jié)慶活動、紀念活動、典禮儀式三大類。(姜婷:《慶典概要及實務》,中南大學出版社,第2012年版。)為什么本文可以用“國家慶典”來涵蓋黨和政府舉辦的慶典和社會組織及民間舉辦的慶典兩者,因為從本質上看,它們只有在一個主權國家內來來探討才能明晰其獨特意義,而這些意義又重塑了其內容體系。而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第一種國家慶典,即黨和政府組織、組辦、參與的各類慶典活動。在此基礎上,本文試圖解答四個問題:第一,我國國家慶典實踐的現狀及其癥結是什么;第二,國家慶典的應然功能是什么;第三,國家慶典實踐是如何與功能走向背離的;第四,如何加強慶典活動的法律規(guī)制,充分發(fā)揮慶典的功能。
近年來,一些地區(qū)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慶典。這對于豐富各地民眾文化生活、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維護國家政治穩(wěn)定、彰顯國家和地方的繁榮富強形象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在全國各地慶典“繁華”的表象之下,卻發(fā)生了許多慶典背離其功能甚至慶典被異化的事件,如“政府造節(jié)”“窮縣豪慶”等。這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使得國家和政府形象嚴重受損。
一是內容形式上盲目模仿,沒有彰顯地方特色。實踐中,一些慶典不切合當地實際,慶典活動流于形式,或者不同慶典相互模仿,主題不明顯、題材不具備拓展性,內容和形式趨同化。這導致慶典失去自身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例如,2011年8月15日,在距離鄱陽湖近百里、本不產“鄱陽湖龍蝦”的小城江西瑞昌縣,耗資600萬元辦起“首屆鄱陽湖龍蝦節(jié)”,還導致二百多人因參加“萬人龍蝦宴”患急性腸胃炎入院治療,引發(fā)了群眾對政府這種鋪張浪費辦節(jié)慶做法的強烈不滿。2011年4月8日,陜西銅川市王益區(qū)決定舉辦首屆桃花節(jié),該區(qū)利用當地媒體進行了廣泛宣傳,卻由于氣候異常,桃花盛開期比往年推遲,主辦方在桃樹上捆綁假桃花,并在活動當天舉行聲勢浩大的開幕式。這一事件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最后,該區(qū)政府因此名不符實的活動向公眾致歉。[1]
二是慶典精神內涵缺失,難以喚起情感共鳴。到底什么樣的事件才可舉辦慶典?實踐中慶典活動的主辦方缺少深入謀劃和通盤考慮,慶典種類設置隨意化。例如,2010年河南省各地政府爭相創(chuàng)辦各種慶典,省內節(jié)會不斷上演,有條件的極致利用條件設節(jié)行典,沒有條件的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有利用既有資源開設舉辦節(jié)慶活動的,例如河洛文化旅游節(jié)、開封菊花節(jié)、云臺山國際旅游節(jié)和少林武術節(jié)等;有創(chuàng)造條件爭辦節(jié)慶活動的,例如產櫻桃的地方有櫻桃節(jié),產襪子的有襪子節(jié),產板栗的有板栗節(jié),只要能與地方某點特色掛上鉤的都可能被打上節(jié)日的招牌。[2]慶典活動種類繁多,但大多數難以找到文化意蘊和精神內核,由此難以在情感上激起共鳴,甚至成為民眾戲謔的對象。
三是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巨大,社會資源浪費嚴重。近年來,部分政府官員為宣揚“政績”,鋪張浪費,大量造節(jié),成為導致財政虧損和企業(yè)負擔嚴重的原因之一。例如,貧困縣淮陽縣2004年舉全縣之力,投入數億元,舉辦了第一屆中華姓氏文化節(jié)。最終,在舉辦兩屆后,這項承諾能帶領淮陽實現騰飛的節(jié)慶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至今也沒有再舉辦。山西定襄縣為了凝聚人氣、招商引資,先后四次邀請明星前來助陣,投入現金1000多萬,但是引資項目卻無著落。同時,該縣大量迫在眉睫的民生問題因為財政困難而難解決。[3]
四是公眾參與度不高,慶典可持續(xù)性不強。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慶典活動要么能滿足大眾的需要和利益,要么至少能夠帶來噱頭,否則慶典就難以持續(xù)開展,慶典潛在的功能就難以被激發(fā)出來。但是,現在地方政府滿腔熱情辦節(jié)而大眾不參與的現象很普遍。即使政府擴大慶典規(guī)模,聲勢浩大進行宣傳也難以提起民眾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慶典活動空有熱鬧卻鮮有觀眾。這嚴重脫離國家慶典服務人民的宗旨,慶典活動到底“辦給誰”都成了問題。
當前慶典活動所暴露的上述問題依然不能阻止各地大辦慶典的熱情,一些效益較好的慶典有可能得以繼續(xù)辦下去,效益不好的可以換個形式繼續(xù)舉辦或者推倒重來另起爐灶辦。2012年12月4日,黨的“八項規(guī)定”出臺,盡管其對于規(guī)范地方黨政領導參與慶典活動起到了一定制約作用,但是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有效解決慶典泛濫問題。慶典泛濫的“癥結”在于政府允諾的經濟效益增長和“發(fā)展”愿景。從本質上看,部分地方政府沒有與時俱進理解“發(fā)展是第一要務”的信條,將經濟社會發(fā)展簡單等同于GDP增長。許多地方政府將“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作為慶典指揮棒,采用政府主導、企業(yè)經營的模式,把擴大知名度、招商引資、發(fā)展經濟作為最終目的。這沒有反映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下人民需求的豐富性和發(fā)展性,忽視人的精神需求,其后果必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退,文化價值萎縮,最終也必將導致慶典經濟社會效益不明顯、持續(xù)不久等問題。
國家慶典活動具有豐富的功能,有效表達和有力實現這些功能是慶典設置的“準入條件”。從理論上看,國家慶典具有凝聚、表達、動員和服務等四重基本功能。
一是塑造社會共同價值,凝結社會共識的“凝聚功能”?;舨妓辊U勃認為,慶典作為一種“被發(fā)明的傳統(tǒng)”,是一套實踐活動,通常有明文規(guī)定或者約定俗成,且具有儀式或象征性質,試圖以重復來灌輸一定的價值和行為規(guī)范,而且自動蘊含著與過去的連續(xù)。[4]147慶典涵括有普通民眾對該事件的認同感,會給群眾帶來一些正面意義的心理感受。個人可以從中找到認同感和歸宿感,形成集體記憶。[5]通過慶典對特定價值觀的宣示和個人的積極參與,整個社會共同價值由此得以塑造。例如,每年的7月4日是美國獨立紀念日,以紀念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的《獨立宣言》,宣告美利堅合眾國脫離英國而獨立。作為美國歷史上最主要的法定節(jié)假日之一,聯邦政府、地方政府、非政府組織或者社區(qū)機構,都會組織一些儀式性的紀念活動,例如花車巡游、燃放煙花,露天藝術表演等,在活動中回顧美國獨立歷史,激發(fā)國民的愛國心和自豪感。又如法國的國慶日7月14日,香榭麗大街上會舉行隆重的閱兵儀式,紀念這個象征自由和革命的日子。再如每年的5月9日是俄羅斯的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俄羅斯也要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美國學者康納頓說:“我尤其抓住紀念儀式和身體實踐不放,因為我想論證,正是對它們的研究使我們明白,有關過去的意象和有關過去的記憶知識,是通過(或多或少是儀式性的)操演來傳達和維持的。[6]40格爾茨認為,通過儀式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一組象征形式而融合起來,變成同一個世界,而它們構成一個民族的精神意識。[7]29顯然,國家慶典以歷史事件及其儀式的運作,能夠增進個體參與,將國家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傳輸給個體,個人價值和民眾的歷史記憶得以重塑,進而創(chuàng)造全民共同記憶,建立和維系社會共同價值,凝聚社會共識。
二是建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軟實力的“表達功能”。將民族文化融入到國家慶典中,可以增強民眾對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記憶的共同體驗和感受,創(chuàng)造出新的國家傳統(tǒng)或者國家象征性符號,建立文化自信,發(fā)揮文化軟實力。Stephan Feuchtwang認為儀式是被規(guī)定的,是人們有意識地提交的表演,同時它是一種自身記憶和內在時間性的傳遞。新元素、新風俗、個人記憶及其組織被添加到其中。[8]通過國家慶典可以實現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通,并且在慶典中形成新的文化傳統(tǒng)。例如12月31日,很多國家和城市都會舉行大型跨年活動。被稱為“世界跨年慶典之都”的澳大利亞悉尼,通過設置不同的主題,彰顯其文化特色和城市活力。法國巴黎用燈光秀來迎接新年,表達法國人崇尚自由和包容多元價值的文化理念。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每年都會舉行的“落球”儀式,通過每年不同的主題圖案設計,傳遞友誼、自由、統(tǒng)一、富足等價值觀,已經成為美國價值觀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形式。正如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所指出的那樣,全球化使得當前國際的競爭趨勢已由硬實力轉向軟實力,也就是文化和制度吸引力。“一個國家的文化如果能夠對其他國家的文化產生吸引力,那么這個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力、制度影響力、外交影響力也就自然會得到增強,并產生良性循環(huán)和擴張效果。”[9]4國家慶典作為一種公共文化產品,是社會主義文化重要的“表達”媒介,是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建立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有力平臺。
三是傳遞社會正能量,團結社會力量的“動員功能”。有學者稱:社會政治權力秩序的維系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合法性基礎之上,而合法性本質來源于人們內心的合法性信仰。對于建立合法性信仰來說,僅停留在思想層面是不夠的,它要求通過一定的外化形式變?yōu)樾袆?。儀式是古往今來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常被視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傳統(tǒng)文化所規(guī)定的一套行為方式和象征性活動。權力必須通過象征形式而得以表現,儀式實踐正是傳播政治神話的主要方式。[10]343社會學家涂爾干指出:“儀式是在集合群體中產生的行為方式,它們必定要激發(fā)維持或重塑群體中的某些心理狀態(tài)。”[11]11通過不斷舉行國家性政治儀式,能夠確立并強化民眾的政治信仰,從而建構和維系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基礎,實現社會整合,確保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國家慶典正是政治儀式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慶典主持者通過慶典儀式反映國家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構建權力的合法性,使得民眾信服和認同當下的政治理念,保證國家政治穩(wěn)定。國家慶典本身又是“動員”社會成員的重要方式。國家舉辦各種慶典活動,可以調動民眾和社會各界的熱情。與此同時,國家慶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可以通過具體慶典操演而被現場動員,其他民眾也可以感受到儀式操演的氛圍并接受慶典儀式表達的價值理念和文化傳統(tǒng)。由此,國家慶典將政治理念、社會氛圍、個體感覺有效結合在一起,有助于增進公眾對政權的認同,增強共同體意識,維系民族情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強大的聚合效應。
四是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服務功能”。慶典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產品,通過其特有的表現形式和感染力,傳遞文化和價值認同,將人們的文化需求轉化成為文化消費,進而以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方式帶動經濟的發(fā)展。首先,慶典可以提升地方形象。近年來,一些地方性慶典活動以當地特色文化為原型,結合現代慶典元素,有效提升了地方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品牌。其次,慶典作為一種公共文化產品,其價值不僅體現在文化產業(yè)方面,還具有帶動其他產業(yè)的作用,例如旅游、交通、住宿、商業(yè)等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在國民經濟轉型中的比重越來越重,逐漸成為當代經濟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也致力于如何讓文化能夠發(fā)揮更大的經濟效應。當然,發(fā)揮慶典活動的經濟功能必須以前面三種功能為引導,至少不背離這三種功能的價值預設。從本質上講,慶典功能主要在于凝聚、表達、動員功能,而服務經濟發(fā)展的功能只能屬于二階功能。但是,這不影響慶典活動本身可以被合理利用于促進國家和地方經濟發(fā)展,最終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共同發(fā)展。
如上所述,國家慶典背離了其應有的功能擔當,其癥結在于經濟功能的絕對化、單一化,表現為“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但是,慶典亂象的產生原因并不是單一的,當前,還有如下主要原因導致了國家慶典實踐的混亂。
一是慶典內容形式單一無法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發(fā)展的需要。首先,慶典內容單一。我國法定慶典大多偏重政治性,現有的法定節(jié)日慶典主題多為“愛國”“富強”“敬業(yè)”等,并未以社會主要核心價值觀為精神指引設計多元主題的慶典,未能回應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我國目前法定節(jié)日慶典中傳統(tǒng)原型數量較少、原型指涉模糊。我國慶典象征中華文明傳統(tǒng)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慶典總體上原型數量較少,國人對這些節(jié)日“原型”記憶模糊甚至是缺失,從而使得慶典無法激起人們情感共鳴。再次,西方多樣化慶典形式對我國傳統(tǒng)慶典造成巨大沖擊。例如萬圣節(jié)制作南瓜燈、圣誕節(jié)裝點圣誕樹等節(jié)日慶祝形式與我國傳統(tǒng)慶祝形式截然不同,主題的多元性和文化多樣性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和參與。而且,崇尚民主和自由的多元理念使得人們以越發(fā)包容的心態(tài)接納外來文明,導致對傳統(tǒng)慶典關注較少,對慶典所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理念的認同減弱。
二是慶典的目的過于強調經濟屬性導致文化屬性消退。文化價值是文化的基本屬性和內涵,而它在文化、經濟、政治、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產生各種“效應”或“影響”,即為文化效益、經濟效益、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等。[12]近年來,國家慶典作為一種公共文化產品,對人的精神價值被逐漸忽視,應用功能即實現經濟效益和政治效益被放大。然而,慶典主辦者忽視了精神價值才是國家慶典競爭力的靈魂所在。精神價值在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更多體現在引領和導向作用層面,通過精神價值作用發(fā)揮,形成文化凝聚力、文化生產力和文化服務力,反哺文化產業(yè)發(fā)展。[13]因此,要重視慶典本身對國人的精神作用,保證慶典文化價值取向的正向性,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推動慶典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升慶典活動對民眾的影響力,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
三是政府對慶典活動的支配性導致慶典功能的異化。所謂支配性,一方面是指政府對慶典設置的支配使慶典很難反映社會意見。另一方面是指政府成員作為慶典活動的主導者容易脫離群眾需求,致使慶典往往主要表達政治精英的利益訴求。政府在節(jié)日慶典中的深度參與導致政府主導的慶典宣示性色彩有時候過于濃厚,難以體現傳統(tǒng)節(jié)日慶典的文化意蘊,失去了傳統(tǒng)文化慶典活動的本色和意義,而傳統(tǒng)慶典活動又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吸引力,難以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同時,地方政府對節(jié)日慶典強勢介入,實則為了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擴大地方知名度,實現招商引資,發(fā)展經濟的目的,形成了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普遍慶典模式。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起了繁榮地方文化并利于地方經濟發(fā)展的正面作用,但對慶典本身而言,則有可能損害了傳統(tǒng)節(jié)日慶典的本真性,破壞了節(jié)日慶典在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等方面應有的積極作用。
四是國家慶典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導致慶典活動缺少有效規(guī)制。這主要體現為:
1.未規(guī)定國家慶典創(chuàng)設權。哪些主體擁有設立慶典的權力以及設立什么慶典是慶典制度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就目前來看,我國既沒有關于國家慶典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更沒有對國家慶典的創(chuàng)設權作明確規(guī)定。慶典設立和管理主體不明確,直接導致國家慶典在政府權力的支配下隨意設立,國家慶典的種類繁多且參差不齊,慶典活動的質量被忽視,預期達到的社會效應大打折扣。
2.缺少對慶典的程序性立法。遵照程序辦慶典是實現國家慶典目的的重要保證。國家慶典設立應該嚴格依據一事一議原則科學設立。關于慶典設立的程序應包括建議、受理、審核、表決、宣布等環(huán)節(jié)。從建議到宣布的過程其實是各方意見整合和認同的過程,確保國家慶典是人民意志決定的,維系民眾的關注度、參與度。國家慶典設立后應該有相應的實施程序,例如慶典支出申報和審批、宣傳的方式和形式、慶典活動中必經流程等等,嚴格按照慶典實施程序舉辦慶典。
3.缺少公眾參與和決策機制。首先,行政權力對慶典起支配性作用,公眾未能參與決策發(fā)表建議,導致政府權力決策下慶典形式單一,總體上缺乏鮮明奪目的文化表達符號,從而難以獲得公眾認同。其次,慶典的結構模式是一種等級差別式的而非平等互動式的結構。具體表現為政府作為主導者高坐在主席臺之上,缺少與公眾之間的互動;人們按照組織者設置的模式被動參與到慶典之中,慶典成為一種任務而非權利。
4.缺乏監(jiān)督和處罰機制。首先,對慶典活動的設置、開展及其成本缺少監(jiān)督。慶典的公共財政支出不透明,在缺乏有效監(jiān)督的情況下就可能會出現個別黨政要員隨意使用公共財政辦慶典的狀況。其次,對行政成本不夠重視、政府公共資源的配置過程缺乏公眾的參與等,都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一些地方政府不計成本辦慶典的狀況。最后,慶典缺乏后期監(jiān)督和追責機制。后期沒有對國家慶典進行績效考評和問責,即使民眾對某些慶典的鋪張浪費怨聲載道,但由于處罰機制缺失,對責任人僅有輿論譴責沒有實質處罰,達不到有效規(guī)制的目的。
國家慶典法律規(guī)制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在于破除經濟至上的理念,還文化以首要角色,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地位。另一方面要結合影響慶典實踐亂象產生的具體原因和法律制度的自身特點,系統(tǒng)構建國家慶典法律制度。
國家慶典制度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立法價值指導,一方面,國家慶典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通過慶典的舉辦,慶典中表達的核心價值上升為公眾的普遍價值共識,有利于全社會意識形態(tài)正向發(fā)展,促進民眾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念融入國家慶典,是國家慶典更好地傳遞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公民的價值準則的重要保證。因此,建立國家慶典法律規(guī)范體系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價值引導,明確國家慶典立法宗旨之一是為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對國家慶典進行專門性和系統(tǒng)性的規(guī)定是保證國家慶典活動有法可依的前提?!稇椃ā返诙l規(guī)定,國家發(fā)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學藝術事業(yè)、新聞廣播電視事業(yè)、出版發(fā)行事業(y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其他文化事業(yè),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國家慶典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是國家大型集體活動之一。在主持者國家和政府的領導下直觀地表達和演繹文化,是國家精神表達的方式和載體,也是國家進入并影響社會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人們接受國家服務,享受國家文化建設成果的權利。因此,參考各國的慶典實踐經驗,我國《國家慶典法》的制定應明確以下基本內容:
1.明確慶典的設立權。應該明確規(guī)定全國性慶典由國家設立。地方有權設立地方性慶典,其設立和批復的制度應該作出不同規(guī)定;地方慶典由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或批復,但必須報國家機構備案,確保國家統(tǒng)一管理。同時,明確國家慶典制度的主管工作機構以及不同部門之間的職權分工。在此基礎之上,根據國家慶典制度的性質不同,由不同的工作機構分類管理。
2.推進組織方式的變革,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一方面,設立慶典管理機構作為專門負責管理事務的獨立機構。建立完整的國家慶典管理人事制度,避免行政部門人員對國家活動決定的主導性和隨意性。如日本內閣府2018年8月1日正式成立皇位繼承儀式辦公室,全部由內閣官房和內閣府的專屬職員組成,主要負責將于次年舉行的天皇在位30年慶典、退位儀式、即位儀式、立皇嗣儀式等一系列慶典和儀式。[14]另一方面,建立相應的公眾參與機制。民眾的反應決定國家慶典的影響力,加大公眾在慶典中的參與力度,有利于了解喜聞樂見的慶典形式,提高民眾對慶典活動的關注使之積極參與到國家慶典活動中去。
3.鼓勵地方和行業(yè)組織結合地域性、民俗性、行業(yè)性特點設置形式多樣化的慶典活動。針對慶典形式、元素、符號等,應當給予一定的自主設置權力。國家和政府設立的常規(guī)性慶典應當遵循統(tǒng)一的文化符號和標記;允許地方慶典在常規(guī)性慶典的基礎上加入地方元素。例如我國現有的各民族自治地方舉辦的慶典活動,應當充分考慮地域因素,結合當地的經濟、社會、文化實際狀況設立形式多樣化的慶典。
4.嚴格規(guī)范程序,克服職權行使的隨意性。程序規(guī)范與嚴格是慶典獲得認同和權威的重要保證。雖然國家各級行政機關會根據相關政府工作細則行使相應的職權,但就慶典活動的實施和管理來看,還缺乏具體規(guī)則規(guī)范慶典管理權的行使。特別是在慶典設立的條件、內容、審查程序及實施程序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堅持正當程序、保障和鼓勵公眾參與決策、嚴格權責一致,使國家慶典權力受到嚴格限制。
5.設立后期考評監(jiān)督機制。改變當下重慶典、輕管理的現象,確立國家慶典的退出標準。對慶典活動實施后期的評價及審核,確定部分慶典設立的必要性及是否需要改進和完善,確保慶典行之有效,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
6.建立追責機制。明確責任是保證國家慶典依法實施的關鍵。對違反慶典法律規(guī)定的有關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情節(jié)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對其他蓄意干擾慶典活動秩序的人員可以參照行政法予以處罰,造成重大社會影響和嚴重社會后果的可以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