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濤
(河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道德風險”是近年來頗受學術界關注的詞匯。它之所以備受重視,除了道德風險對個人和社會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潛在或現(xiàn)實)之外,還與它頻繁出現(xiàn)和集中爆發(fā)的特定環(huán)境——陌生人社會的來臨有密切關聯(lián)。人們對道德風險的擔憂,其實是在自己內心深處對“陌生人”及其可能造成的風險的某種警醒。陌生人社會不僅提供了一種現(xiàn)實可能性,一種道德風險和其他風險實現(xiàn)的客觀條件,而且它所造成的實際危害的嚴重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當初的預期。因此,從社會學視角去研究陌生人社會的道德風險問題有現(xiàn)實意義。
據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分析,“風險”是17世紀才出現(xiàn)在英語詞匯中的。它最初來自西班牙的航海術語,意思是“遇到危險或者是觸礁”[1]27?,F(xiàn)代漢語詞典中,風險被解釋為“可能發(fā)生的危險”。這里所說的“危險”主要有兩類:一是遭受到的損失,二是失敗的結局。對行為主體而言,行為的過程和后果往往是不確定的、未知的或未曾預料到的,因而必定存在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因此人們在行動之前,必須對可能的風險有充分的估計和預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就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暗赖嘛L險”一詞出現(xiàn)時間較晚。它最初是作為經濟學術語而被使用的,如美國學者哈爾·R·范里安(Hal Ronald Varian)認為,“道德風險指的是市場的一方不能察知另一方的行動這樣一種情形”[2]59。在市場交易過程中,由于不了解對方的行為方式而面臨的風險,即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可能導致的經濟上的損失。制度經濟學考察道德風險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希冀通過尋求制度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有效途徑,來規(guī)避陌生人交往中的道德風險,或者努力將風險的損害(損失)降到最低點。
任何道德行為都是由人做出的、帶有鮮明的利益傾向性,由于內在和外在諸多因素的相互交織和相互影響,導致人的道德行為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為此發(fā)明了道德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用以約束和規(guī)范人的觀念和行為,以努力實現(xiàn)道德行為的確定性,減少行為風險的不良后果。嚴格地說,道德風險首先是一種價值判斷,是未來的后果對人的可能性影響的估價。這種潛在的風險是否會真的轉化為現(xiàn)實,成為具有嚴重傷害性的后果,還需要有其實現(xiàn)的客觀條件和具體過程。而道德風險的“實現(xiàn)條件”是必須弄清楚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當“實現(xiàn)條件”具備的時候,道德風險就會由“可能”轉化為“現(xiàn)實”,從而降臨到人們的身邊,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不同性質的危害;相反,當“實現(xiàn)的條件”尚不具備的時候,道德風險還只是作為可能性存在的,還沒有實質性的影響發(fā)生,此時給人們改變或者規(guī)避道德風險提供了機會。另外,道德風險也未必都是完全消極負面的存在。對于人這種能動的存在物來說,某種意義上的道德風險又孕育著“新的變革可能”和充滿希望的前景。
道德風險具有如下規(guī)定性:(1)人為性。道德風險的制造者或者主體也只能是人本身。在這個世界上,惟有人才有資格擔當道德風險的主體,即使是由于某種自然災害的發(fā)生,人類的生命和財產遭受了巨大損失。自然界是無意識的、按照其內在規(guī)律發(fā)展變化的,無論這種變化給人類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人們都不能夠按照人類特有的道德法則對其加以評判或裁決,即自然界不能為其后果承擔任何道德責任。(2)私利性。歸納諸多道德風險案例發(fā)生的緣由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人為制造的道德風險始終牽涉到某種個人利益,特別是不正當的個人利益,體現(xiàn)出鮮明的私利性特征。在經濟交往過程中,這種私利性的特征尤為突出。例如,在一樁保險公司遭遇的“惡意騙保事件”中,被保險人在為自己的百貨店投了巨額保單后,偷偷地燒毀了自己的百貨店,試圖得到保險公司的巨大賠償,牟取非法利益。其實,被保險人明知“惡意騙保行為”屬于違法,卻經不住巨大利益的誘惑,最后弄巧成拙、人財兩空,使自己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3)主觀任意性。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道德風險的發(fā)生都不是人的某種失誤造成的,而是與行為主體的主觀任意(故意、疏忽或漠視等)直接相關。也就是說,道德風險的制造者是明知故犯,即一種利己主義道德觀的實現(xiàn)?!袄阂馕吨ぐl(fā)行為的動機是對私利的關心。這要求人們考慮私利是什么、如何獲得私利,即追求什么樣的價值和目標,采取什么原則和策略?!盵3]55在某種意義上,利己有其合理合法的內涵,但是,利己主義是絕對化、極端化的利己,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和歸宿的道德觀,是以損害他人和社會作為手段來滿足自我的傾向和行為方式。
道德風險不同于倫理風險。道德風險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與主體的道德動機和道德選擇直接相關。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道德風險都起因于一些人的利己觀念的推動,或者說是機會主義動機和行為方式。如果人們采取利他主義立場,或者說,至少在更多的意義上顧及或考慮到他人的利益,盡量減少自己行為中的“投機性”——機會主義行事,道德風險的發(fā)生及其危害就會減少很多。因此,道德風險的人為性、主觀性意圖十分明顯,與故意、動機和良心等概念相關,符合道德作為“主觀意志的法”(黑格爾)范疇。而倫理風險主要是那些無法避免的風險,如由于客觀的、人力無法抗拒的技術災難和自然災害所導致的風險和傷害等。倫理作為“關系”“抽象的法”(黑格爾),作為人際關系中的“理”,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客觀性(客觀法)。對于現(xiàn)實的人來說,道德是主觀的,倫理是客觀的;道德是可以改變的,倫理是無法改變的;道德風險可以避免,倫理風險無法避免。我們應當努力尊重“道德”和“倫理”的本意,有區(qū)別地加以選擇和使用,而不是不加區(qū)分地一概稱為倫理風險或道德風險。
陌生人社會的道德風險與“陌生人”的特質有密切的相關性。首先,陌生人都是匿名的。陌生人之匿名性,使得人們在遭遇陌生人的時候,始終感覺到“他(她)”的思想和行為是不確定的、難以預料的,缺乏明確的未來預期,即陌生人的出現(xiàn)是有風險的,對自己的生活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因此,人們往往對陌生人抱有高度的戒備之心。對每個人來說,戒備之心都是防范道德風險和財物損失的有效壁壘。在公共生活中,人們不能夠完全相信陌生人,也是因為陌生人是“某個來自外部世界并且潛在地讓人感到疑慮的人”[1]70。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是陌生的,對他們的人格和道德良知,我們知道的很少或者竟然完全不知道,這對我們追求的安全預期相距甚遠。當“匿名性”成為某種被利用的邪惡工具的時候,它造成的后果就是整個社會對陌生人的冷漠與蔑視。這是與之前的熟人社會完全不同的社會類型。在熟人社會的環(huán)境下,由于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和人際交往,人們彼此間的信任和責任意識較為成熟,盡管也會有陌生人的介入及其造成的少數犯罪,但人們的總體生活環(huán)境是安全穩(wěn)定的。所以在一個確定的熟人網絡中,發(fā)生道德風險的幾率是很低的。
其次,陌生人之間的義務關系是松散的、暫時的。無論是在公共生活中還是在具體的經濟交往中,人們與陌生的交易對象的關聯(lián)都是暫時的、松散的,甚至是一次性的(線性的)。它致使人們的義務感和責任心趨于淡漠,行為的隨意性大大增大了,這在無形中加劇了人們,包括陌生人在內的所有人的機會主義(俗稱投機)心理的肆意膨脹,功利主義和短期行為占據上風。正如經濟學家所作的精辟分析:“機會主義描述人們追求最大化滿足的短期行為。它不顧及人類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也不顧及一個共同體內公認的行為規(guī)范。這種行為具有離心性的、從而有害的長期后果,它使人們的行為在長期內變得難以預見?!盵4]76-77實際上,機會主義的最大特征就是短期行為。當人們彼此互為陌生人的時候,在心理上就會有無法察覺的微妙變化,尤其對于那些缺乏道德操守或道德素質低下的人而言,“一次性交易”的心理就會充斥整個交往過程,所謂“騙一把就走”“一錘子買賣”等非理性主義盛行,為此而貪圖“小便宜”的人也不在少數。久而久之,人們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忠誠的道德義務,便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化為了泡影。
再次,陌生人的行為是不確定的。當我們與陌生人交往時,最為擔心的問題是對方的行為是否具有連續(xù)性。這種預期能否順利實現(xiàn),并不取決于我們的預期正確與否,而是取決于對方的所作所為,即對方道德品質的優(yōu)劣。當我們獲得關于對方道德同一性的正確認知時,便能夠根據自己的道德判斷作出合理決策。這種不確定導致我們心存焦慮,對未來的道德風險充滿憂慮。按照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的分析,現(xiàn)代性社會的突出特征是社會的個體化進程不斷加速,人的個性和自由獲得空前的解放。不過,個性化的極端必定是它的反面——道德風險的加劇,尤其是對整體社會秩序的破壞和損毀?!罢l在晚上喧嚷著穿過大街,誰就會因為擾亂公安而受到懲罰,即使他只想表達他傲慢的性情,根本沒有想到由此奪走了他人安靜的夜晚。”[5]121個性的獲得和自由空間的擴張,是以剝奪他人的安靜乃至睡眠為代價的。一些人的自由空間的擴張,意味著更多人的自由陣地的喪失。不過,因為損害的多是陌生人的利益,而這些陌生人與自己無直接的利害關系,所以自己內心無法感受到道德譴責,相反,卻是前所未有的心安理得。
首先,它可能導致人們經濟利益的損失和社會整體經濟秩序的破壞。在“經濟—技術時代”,人們的生存質量與生活的幸福指數,與個人擁有財富的多少密切相關,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價值共識。以自己的誠實勞動與合法經營來獲得財富,本來無可厚非。但總是有少數人抱著投機的心態(tài),妄想不付出艱苦的勞動而獲得意外之財,這種心理的滋長和蔓延,導致各種各樣的經濟類詐騙應運而生。一般來說,實施詐騙的行為主體大多都是匿名的陌生人,他們欺騙的對象也是陌生人,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陌生人對陌生人”之間的經濟戰(zhàn)爭?!霸谑袌鼋洕鷹l件下,行為主體是否采用道德或合法的手段去獲得經濟利益,首先取決于這個行為主體是誰,取決于這個人的道德人格。生產、交換與消費的經濟活動是經濟生活中大量發(fā)生的活動,不同的利益誘惑總是存在,因而人們總是能夠遇到那種想破壞市場經濟正當游戲規(guī)則或鉆制度空子而攫取不道德或不合法利益的人,所以道德風險總是存在。”[6]
其次,它可能導致個人交往受阻和社會整體信用關系的崩潰。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之所以沒有人愿意與缺乏信用的人交往,是因為這種交往蘊含著巨大的經濟風險和道德風險,不僅可能會導致交往過程受阻,交往目標無法順利實現(xiàn),而且還容易發(fā)生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甚至發(fā)展到“對簿公堂”的殘酷結局。因此,在陌生人之間進行交往時,人們對對方的人格和道德品質并無太多要求,而是希望對方嚴格地信守承諾,并按照預定的規(guī)矩(契約、合同、法律等)去做事。在經濟交易過程中,信用是維系經濟正常運行的基石。沒有信用關系的潤滑和疏導功能,人們彼此互不信任、相互猜疑,甚至出現(xiàn)諸如欠錢不還的“賴賬行為”,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就很難維系,更談不上經濟活動的健康發(fā)展了。由信用缺失引發(fā)的道德風險是巨大的。實際上,人們之間的信任或者信用關系,既適用于經濟交往,也適用于一般意義上的公共交往,而且在后一種意義上更為重要。信用(信任)是一切社會交往的道德基石。無論何種類型的交往過程的發(fā)生,本質上都是人際互動的過程,都必須以人際間基本的信任關系為基礎。若失去了信任關系的有效支撐,整個社會就會陷入相互敵視的“叢林狀態(tài)”。
再次,它會強化人們的投機心理和機會主義行為的發(fā)生。在現(xiàn)代性社會中,幾乎所有的牟利行為都是圍繞自我利益展開的,我們就以金融機構為例來分析投機心理和機會主義行為存在的道德風險。有學者指出:“在銀行管理者與存款者之間,由于銀行是逐利的,用的錢又大多是別人的(自有資本占比例很小),它就有從事高風險業(yè)務的沖動,金融創(chuàng)新和放松管制更是加劇了銀行的這種行為。網絡銀行的發(fā)展加劇了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發(fā)生道德風險的可能性更大。”[7]實際上,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道德風險。它們之間的區(qū)別不在于風險的有無,而在于風險的大小與高低,即有的風險是在人力可控的范圍之內,有的是在人力可控的范圍之外,它們有著無限的風險性,或者說其投機心理和機會主義行為的存在,已經無法用現(xiàn)有的道德標準加以約束和調控。在這個意義上,必須強化對金融結構的監(jiān)管,努力減少它在運行中的風險,最大限度地保證各方的利益不受損害,這是金融業(yè)道德風險評估的合理性尺度。
防范和治理陌生人社會的道德風險,主要對策如下:
在務實的制度經濟學家看來,歷史經驗和教訓都充分說明,制度是解決陌生人順利交往的基本框架。陌生人社會不可缺少制度的規(guī)約和定向功能,無論是何種活動領域或行動范圍,都必須繼承、建立或完善相應的制度框架?!霸谖覀兊娜粘I钪?,我們要與許多陌生的人和組織打交道,但我們卻對他們的可預見行為寄予了很大的信任。”[4]3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陌生人之間的信任是極度脆弱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能把它擊打得粉碎。制度存在的目的和基本功能,在于強化個人對相互約定的理性認知和嚴格遵守,減少或避免人們行為中的機會主義,實際上就是避免道德風險的發(fā)生,因為當一個人不守信用的時候,也就是道德風險來臨之時。在服務行業(yè)中,對方給予我們的口頭承諾是美好的,但要保證承諾的履行,惟有嚴格遵守制度性規(guī)則?!半S著時間的流逝,締約當事人可能想要機會主義地行事,如逃避責任或干脆忘卻義務。而增強契約的文化信號的目的就在于使雙方的義務變得更加難忘?!盵4]231面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彼此的德性(個人品德的好壞)顯得無關緊要,或者說人們也無必要全面了解對方的德性,只要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彼此都能夠嚴格地遵守共同訂立的契約,按照約定的內容認真地行動,就是較好地履行了共同的義務。
在陌生人社會里,與不同的生活領域相對應,會有各種各樣的規(guī)則和制度安排,要保證規(guī)則實施的有效性,除了規(guī)則本身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之外,還必須保證彼此之間的銜接和完整?!爸挥挟敻鞣N各樣的規(guī)則形成一個恰當的和諧整體時,它們才能有效地造就秩序,并抑制侵蝕可預見性和信心的任意性機會主義行為。”[4]164對陌生人而言,影響其信心的因素主要是交往目的的可預見性,即行動的結果能夠在自己的完全掌控之下,而不會因為人為因素的干擾而發(fā)生意外,尤其是防止對方出現(xiàn)某種機會主義行為,以主觀性取代客觀性,以任意性代替必然性。必須明確,在公共生活中“信息不對稱”是現(xiàn)實的存在,它大多不是人的認知問題,而是客觀的無法可避免的現(xiàn)實。有人希望在所有的社會行動過程中,做到相關信息完全公正公開,毫無遺漏地呈現(xiàn)在所有人的眼前,這既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的現(xiàn)狀下,公平合理地保護每個參與者的利益,而不是有偏見地處理問題,就是制度制定者和信息披露者的需要擔負的重要責任。
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認為,現(xiàn)代社會的“風險可以被界定為系統(tǒng)地處理現(xiàn)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險和不安全感的方式”[8]19。也就是說,現(xiàn)代社會的大多數風險不是針對某獨立個體的,而是面對人類整體的共同問題,人們無一例外地要受到它的威脅。在日趨集聚的社會風險和道德風險面前,空前地凸顯出人類命運的一體性,它促使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轉換自己的視角,站在全新的視點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在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型過程中,遭遇陌生人已經成為我們的生活常態(tài),認識并處理好與陌生人之間的關系,與陌生人友善相處、共赴危機已經成為當代人的歷史使命。
“當經濟演化并需要協(xié)調更復雜的多的動態(tài)環(huán)境時,人們就必須學會與陌生人交往,學會在開放社會中生活,并獲得與開放社會相容的態(tài)度和品格?!盵4]186如果說以往的熟人網絡是封閉的,那么在陌生人社會里,人們需要以開放的、包容的心態(tài)來審視一切。因為與以往的熟人社會相比,陌生人之間的交往反而更為簡單質樸。既然陌生人之間不存在長久道德義務的拖累,相互之間的道德責任是明確的、單一的,那么在暫時性的社會交往中,只要彼此遵守確定的規(guī)則(制度或道德規(guī)范),嚴格按照特定的制度和規(guī)則行動,就能形成合理有序的交往秩序和公共生活環(huán)境?,F(xiàn)代社會,我們必須直面人的個性的張揚和自由擴展的現(xiàn)實。其實,制度或規(guī)則不僅與人的自由、個性不矛盾,而且能夠增進人們對自由和個性的追求,為之創(chuàng)造寬松而有益的外在環(huán)境。因為“規(guī)則限制著人們可能采取的機會主義行為(我們稱這些規(guī)則為‘制度’)。制度保護個人的自由領域,幫助人們避免或緩和沖突,增進勞動和知識的分工,并因此而促進著繁榮”[4]74。只要人們遵守社會共同的價值觀,按照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行事,陌生人之間的交往必定是和諧有序的。
既然道德風險的潛在或現(xiàn)實危害是巨大的,那么,必須加強對道德風險問題的研究。“既然我們知道‘存在’可能的風險,那么‘我們’就面臨一種責任?!盵9]176這種責任就是去研究各種社會風險,包括人為制造的道德風險。既然道德責任和道德風險的主體都是人,那么,人們必須對自己制造的道德風險有充分的認識,并充分利用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相關法則,對可能的道德風險進行科學的預測和評估,探索道德風險發(fā)展變化的征兆、軌跡、特點、類型及危害等,進而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降低或避免道德風險的對策。盡管道德風險的主體是人,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模糊性因素,然而,在充分認識道德風險歷史材料的基礎上,借助現(xiàn)代科學所提供的新的技術手段,透過種種模糊的因素去把握內在的重復性、規(guī)律性,以客觀真實地把握確定性,在目前看來依然有著充滿希望的前景。烏爾里?!へ惪嗽峁┝艘粋€認識社會風險的公式:“風險=意外事件×或然率”[9]177。以此為理論指南,積極主動地對道德風險進行診斷,鑒別不同類型的道德風險的特質和危害,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了道德風險發(fā)生的幾率,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對策完全是有可能的。
風險的本質是模糊性、不確定性。良好的制度約束能夠增強人們行為的可預見性,增進人們心理上的安全感,消除因為陌生而導致的焦慮癥,使彼此的心理安頓和行為更加有序?!爸贫仁顾说男袨樽兊酶深A見。它們?yōu)樯鐣煌峁┮环N確定的結構?!盵4]112-113人們希望自己的社會交往,在一個固定的框架或模式中進行,它是人們思考未來和行動目標的固定軌道,當這種“軌道”被確定下來之后,行為的方向和結果就會有明確的預期,而不確定性則會大大減少。制度的“可預見性”能夠增強人們的交往信心,以此降低道德風險發(fā)生的幾率。從經濟學的成本算計來考量,嚴格遵循制度安排的框架或者軌道行事,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能夠節(jié)省大量的交易成本,減少內心的諸多猜疑和不安全感,放心大膽地去做事。畢竟,我們的主要精力不在防范陌生人的算計,而在于問題的解決和事業(yè)的成功。
既然信息不對稱是造成投機心理和機會主義行為方式的主要原因,那么,在對不同的交往對象加強監(jiān)管的同時,主管部門應當努力增加信息的供給,不斷擴大信息的來源渠道,使信息劣勢者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在掌握全面和準確信息的基礎上,運用理性的思考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是實現(xiàn)信息均衡分布從而有效抵制和規(guī)避道德風險的重要方法。在陌生人組成的龐大社會里,尤其是在現(xiàn)代都市空間里,由于都市成員大多來自不同的地區(qū),其生活經歷、文化背景、種族、宗教等社會差異巨大,如何在公共生活中尋求共識和平衡點,在不同價值觀的基礎上相互尊重、和平共處以及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交往,既需要制度的扶持和支撐作用,也需要相互的溝通和交流,以求得價值共識和價值共享。網絡世界是純粹的“陌生人世界”,網絡交往發(fā)生道德風險的可能性更大?!霸诰W絡參與過程中,少數網民在享受去身份化、匿名性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卻喪失了自己應當承擔的道德責任,有意或隨波逐流地傳播虛假信息,尤其是網民在網絡參與過程中往往是通過從眾行為構建群體認同,在群體心理作用下,集體無意識會逐漸滋生并不斷蔓延,從而削弱個人理性?!盵10]少數人利用網絡交易平臺管理中的一些漏洞以及人們對信息掌握的不全面、不完整等特點,實施網絡欺騙或者電信欺詐,騙取網民的錢財和私人信息,并利用網絡隱蔽的特殊性逃避自己的道德和法律責任。近年來,此類網絡(電信)詐騙案呈現(xiàn)出高發(fā)的特點,使人們開始對網絡陌生人保持高度警惕,在陌生人面前不輕易泄露自己的信息,努力保護自己的個人隱私,不給網絡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
與陌生人合作的道德風險系數較高,這是每個有經驗的社會人都熟知的。司法機關加大對不講誠信、欺詐欺騙的查處力度,將那些有信用污點的人納入黑名單,增強其失信行為的成本,甚至使其在公共生活中受到更多約束,是社會征信系統(tǒng)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必須建立和完善覆蓋全社會的信用檔案,隨時將那些不守信用的個人和企業(yè)列入黑名單,讓其處于全社會的監(jiān)督之下,同時讓他們在公共生活中遭人唾棄、寸步難行,獲得應有的懲罰(處罰),是降低陌生人社會的信用風險和責任風險,增進社會和諧與幸福的必要步驟。人們在選擇合伙人的過程中,也能夠借助網絡發(fā)布的相關信息,理性而清醒地作出決策,這是防范和規(guī)避陌生人道德風險的重要舉措。同時這種網絡信息平臺的無形監(jiān)督,也給欺詐者(造假者)以巨大的精神壓力和道德譴責,不僅使其承擔道德風險的后果,也能夠借此反思自己的過錯并意識到道德責任,這是一種網絡世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