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敏
近年來,融資性售后租回業(yè)務因其融資與融物相結合的特點在我國得以迅速發(fā)展,其對企業(yè)拓寬融資渠道、緩解資金壓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在國家各項支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政策紅利下,不少企業(yè)已進入快速發(fā)展期,導致大量企業(yè)并購業(yè)務的實現。此對企業(yè)提升合并背景下融資性售后租回財務核算技能及確保會計信息質量提出了更高的實務要求。本文主要通過對實務中真實案例的分析,探討涉及集團內多方法律主體的融資性售后租回業(yè)務在合并財務報表層面的列報思路與方法,希望為企業(yè)相關財務工作提供些許參考建議。
根據《企業(yè)會計準則第 2 1號——租賃》第五條的規(guī)定:“融資租賃,是指實質上轉移了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風險和報酬的租賃。其所有權最終可能轉移,也可能不轉移?!蓖瑫r,該準則第六條對一項租賃業(yè)務是否應確認為融資租賃給出了判斷依據。
除此之外,對于售后租回交易,該準則第三十條及第三十一條也明示如下:
“第三十條 承租人和出租人應當根據本準則的規(guī)定,將售后租回交易認定為融資租賃或經營租賃。
第三十一條 售后租回交易認定為融資租賃的,售價與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應當予以遞延,并按照該項租賃資產的折舊進度進行分攤,作為折舊費用的調整?!?/p>
筆者認為,以上規(guī)定多以獨立法人主體及單體財務報告為業(yè)務背景,若一項融資性售后租回業(yè)務同時涉及集團內多方法人主體時,是否仍能直接適用上述準則中規(guī)定的認定與處理方式呢?
下文中,筆者將選取實務中的案例進行分析。
1.各獨立法人主體基本情況
A公司:集團內母公司、主要生產與銷售自動售貨機。
B公司:A公司的控股子公司,A公司對其持股80%,B公司主要業(yè)務內容為運營自動售貨機,即將自動售貨機作為固定資產,并在機器內投放各種商品用于銷售,該等商品的銷售收入即為B公司的主營業(yè)務收入,同時B公司出租部分從A公司購入的售貨機給其他售貨機運營商如小超市及樓盤物業(yè)公司等,將收取的租金列入B公司其他業(yè)務收入(注:B公司所有自動售貨機均產自A公司)。
C公司:專業(yè)租賃公司。
2.業(yè)務情況
A公司將自動售貨機賣給C公司,C公司再將該等設備租賃給B公司,B公司取得設備后對其開展相關運營工作。
3.會計處理
第1步:判斷租賃類型。
通過閱讀相關合同資料,買賣及租賃合同的標的物為72套A公司生產的自動售貨機,公允價值為92.4萬元(含稅,母公司成本為5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為5年,殘值率5%),C公司從A公司購得該等設備后將其出租給B公司,租期為24個月,同時約定租期屆滿時,C公司將以人民幣1元作為對價將該等機器的所有權轉讓給承租人B公司。
分析:由于機器設備可用5年,因此兩年的租期屆滿時,其公允價值為92.4/1.17-[92.4/1.17*(1-5%)/5]*2=48.96萬元,C公司將以人民幣1元的對價將該等設備的所有權轉讓給B公司,因此符合準則第六條中“融資租賃業(yè)務判斷”的第二條標準,故據此認定B、C兩公司間的租賃業(yè)務類型為融資租賃。
第2步: B公司單體按融資租賃的方式對上述業(yè)務進行會計確認、計量與列報。此處不贅述。
4.交易屬性分析及合并報表層面計量與列報的方法比較
(1)交易屬性分析:子公司先與融資租賃公司約定從融資租賃公司租入母公司生產的自動售貨機后母公司將指定產品銷售給融資租賃公司,以此實現子公司租入該等設備。因此,集團雖然實現了對外銷售,但是這與子公司的特殊指定是分不開的,因此這無疑是一項關聯交易,需要在合并層面進行抵銷。
(2)合并報表層面計量與列報的方法比較:在合并抵銷問題上,有兩種觀點:其一是將上述業(yè)務認定為母子公司組成的整體通過融資租賃公司這個平臺實現的一次內部關聯購銷業(yè)務,并由此從融資公司融取資金;其二是將上述業(yè)務認定為由母子公司組成的整體與融資租賃公司之間發(fā)生的融資性售后租回。
如果視為母子公司間關聯交易,則合并報表層面抵銷分錄為:
借:營業(yè)收入 78.97萬元
貸:營業(yè)成本 50萬元
固定資產原值 28.97萬元
注:92.4萬元/1.17=78.97萬元
同時抵銷子公司單體層面原多提的折舊為:
借:累計折舊 5.50萬元
貸:銷售費用 5.50萬元
注:為簡化計算假定設備于當年1月開始計提折舊 則 28.97*95%/5=5.50萬元
若認定為集團與融資租賃公司之間發(fā)生的融資性售后租回交易,按《企業(yè)會計準則第 21 號——租賃》第三十一條之規(guī)定,抵銷分錄為:
借:營業(yè)收入 78.97萬元
貸:營業(yè)成本 50萬元
遞延收益 28.97萬元
同時,每年攤銷遞延收益:
借:遞延收益 5.79萬元
貸:銷售費用 5.79萬元
注:該處無法用28.97元的95%(即折舊年利率)作為遞延收益的推銷基數,否則五年后,該批固定資產不再需計提折舊時,遞延收益還剩下5%未攤銷完。因此,只能采用與折舊計提的方式即直線法進行遞延收益的攤銷。
上述兩種抵銷方式導致的結果是:第一種方法下合并層面的利潤小于第二種方法,同時其合并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與負債比第二種方法金額小,資產部分的初始差異為母公司對該批設備的銷售毛利,負債部分的初始差異為方法二中確認的遞延收益,這兩方面的差異將在該等資產的使用期內,隨累計折舊的計提及遞延收益的攤銷而減小。
1.各獨立法人主體基本情況
同上述案例一。
2.業(yè)務情況
A公司將商定型號的120臺自動售貨機銷售給其控股子公司B公司,銷售價為183萬元(公允、含稅價,母公司成本為107萬元)。B公司取得該等設備后,將其賣給C公司,銷售價格為205萬元(不含稅)。同時C公司將設備出租給B公司,租賃期為三年。
3.會計處理
第1步:判斷租賃類型。
經查看相關合同資料,由于租賃到期后,承租人B公司有優(yōu)先購買權,且購買價格為人民幣0元,且經測算B公司可以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時該等設備的公允價值約為 183/1.17-[183*(1-5%)/1.17/5]*3=67.26萬元,因此可以合理預計B公司將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此符合《企業(yè)會計準則第 21 號——租賃》第六條第二款判斷標準,因此,可以認定B公司從C公司處租入設備的業(yè)務為融資租賃業(yè)務。同時,由于設備是先由B公司銷售給C公司后再從C公司以融資租賃的方式租回,因此該銷與租一起購成了B與C之間的融資性售后租回。
第2步: B公司單體按會計準則中對融資性售后租回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與列報。此處不贅述。
4.交易屬性分析及合并報表層面計量與列報的方法比較
(1)交易屬性分析:子公司B先從母公司A購得母公司自產的自動售貨機,然后將該等設備出售給C公司,同時約定在出售給C公司后即從C公司以融資租賃的方式將設備租回。因此,該業(yè)務實質為先由母子公司進行關聯購銷后再由子公司與租賃公司進行融資性售后租回。故而合并層面需要進行相關抵銷。
(2)合并報表層面計量與列報的方法比較:在合并抵銷問題上,有兩種觀點:其一是將上述業(yè)務認定為母子公司組成的整體通過融資租賃公司這個平臺實現的一次內部關聯購銷業(yè)務,并由此從融資公司融取資金;其二是將上述業(yè)務認定為由母子公司組成的整體與租賃公司之間發(fā)生的融資性售后租回。
如果按觀點一,則合并報表層面抵銷分錄為:
借:營業(yè)收入 156.41萬元貸:營業(yè)成本 107萬元
固定資產原值 49.41萬元同時抵銷子公司單體層面確認的遞延收益:
借:遞延收益 48.59萬元
貸:固定資產原值 48.59萬元
注:該48.59萬元是子公司單體報表中按企業(yè)會計準則規(guī)定將其售出價與售出時設備的賬面價值差異確認的遞延收益(205-156.41=48.59萬元)。
并調整子公司當年原攤銷的遞延收益:
借:銷售費用 9.72萬元
貸:遞延收益 9.72萬元
再抵銷子公司單體層面當年多計提的折舊:
借:累計折舊 18.62萬元
貸:銷售費用 18.62萬元
注:在融資性售后租回相關手續(xù)完成后,子公司將以205萬元做為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13號“融資性售后回租業(yè)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的行為,不屬于增值稅征收范圍,不征收增值稅”相關精神,該205萬元為不含稅價格)并以此進行單體財務系統(tǒng)中的折舊計提,與母公司實際生產設備的成本107萬之間的差異扣除預計凈殘值后的金額即為子公司在設備使用期內多計提的折舊,因此合并報表層面予以沖回。
如果按觀點二,則合并報表層面抵銷分錄為:
借:營業(yè)收入 156.41萬元
貸:營業(yè)成本 107萬元
遞延收益 49.41萬元
注:因子公司單體層面已確認48.59萬元遞延收益,因此在合并報表層面只需調整母公司未實現內部交易利潤即可。
同時對合并報表層面的遞延收益進行補充攤銷:
借:遞延收益 9.88萬元
貸:銷售費用 9.88萬元
上述兩種抵銷方式導致的結果是:第一種方法下合并層面的利潤小于第二種方法,同時其合并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與負債比第二種方法金額小,資產部分的初始差異為母公司對該批設備的銷售毛利及子公司將設備銷售給租賃公司時的固定資產處置利潤之和,負債部分的初始差異為方法二中最終在合并報表層面確認的遞延收益總額即98萬元,該等差異將在設備的使用期內,隨累計折舊的計提及遞延收益的攤銷而減小。
綜上述兩案例,站在由母子公司組成的整體角度而言,其業(yè)務實質是集團自產的一批產品未用于銷售而作為自用,即企業(yè)自產固定資產。同時在保留實際使用權的前提下將該固定資產的所有權抵押給租賃公司,以此從租賃公司取得兩年期或三年期長期借款,在借款期內按月還本付息并于借款期滿后收回資產所有權。根據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及《企業(yè)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第三十六條第四款“站在企業(yè)集團角度對特殊交易事項予以調整”及《企業(yè)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應用指南第三章第一條“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應當將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作為整體來看待,視為一個會計主體,母公司和子公司發(fā)生的經營活動都應當從企業(yè)集團這一整體的角度進行考慮,包括對項目重要性的判斷……對于某些特殊交易,如果站在企業(yè)集團角度的確認和計量與個別財務報表角度的確認和計量不同,還需要站在企業(yè)集團角度就同一交易或事項予以調整?!奔啊镀髽I(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二章第十六條“企業(yè)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奔暗谑藯l“企業(yè)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惫P者認為,當對整體而言的售后融資性租回(尤其是可以合理預計租賃期末,承租人將會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的情況下)只涉及到集團中的一個法律主體時,由于無法通過合并抵銷分錄進行業(yè)務實質還原,則可以直接采用企業(yè)會計準則中具體準則第21號及其指南中對售后租回的處理方式之規(guī)定;但當對整體而言的融資性售后租回業(yè)務同時涉及集團內兩方及以上法律主體時,可以借用合并抵銷分錄這一工具在合并報表層面將業(yè)務進行更符合實際情況的還原,即體現為將自產合格產品轉用作固定資產,按相關自制成本入賬固定資產及進行后續(xù)計量且無需確認遞延收益,同時視同將相關資產所有權進行抵押取得租賃公司借款披露于財務報表附注,如此不僅使得合并資產負債表數據更接近其真實財務狀況(即資產和負債都不會因租賃公司的融資作用而增加),而且也使得利潤表更準確地體現企業(yè)經營成果,進而讓財務會計報告反映的會計信息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其使用者的理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