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會敬
【關鍵詞】宮腔鏡;輸卵管插管通液;不孕不育;治療效果
輸卵管不孕不育指的是輸卵管受阻所致的不孕不育,在不孕癥之中,該病占比逐年攀升,嚴重影響著育齡期女性身心健康。既往臨床對于該病的治療,以傳統(tǒng)開腹術為主,雖然能夠解除腹腔粘連、疏通輸卵管,但臨床療效欠佳,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且術后難以明確患者輸卵管是否真正的暢通。隨著宮腔鏡技術水平的的提高,為臨床治療不孕不育提供了有效手段,不僅微創(chuàng),術后并發(fā)癥少,而且還可以提高患者妊娠率,臨床應用價值較高。鑒于此,本文以98例不孕不育患者為例,研究分析了宮腔鏡下輸卵管插管通液治療的效果,以供臨床參考。
1.1一般資料本文98例不孕不育患者的接收時間為2018年07月~2019年07月。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已婚女性且排卵正常;臨床子宮輸卵管造影提示輸卵管兩側或一側近端阻塞;已經(jīng)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排除凝血機制紊亂、丈夫不育、器質性病變、手術禁忌、肝腎功能嚴重障礙、性激素水平異常者。根據(jù)患者入院就診單雙號,予以對照研究,即就診單號納入常規(guī)組,就診雙號納入研究組。每組各占49例。研究組年齡22~35歲,平均(27.6±3.3)歲;常規(guī)組年齡21~35歲,平均(27.8±3.5)歲。兩組臨床資料P值>0.05,均衡性、一致陡良好,可用于分組對比。
1.2方法常規(guī)組49例患者實施常規(guī)通液治療,即:月經(jīng)周期結束后3~7d,術前3日禁性生活情況下開展手術。取膀胱截石位,對患者常規(guī)消毒鋪巾處理,置窺器充分暴露宮頸,宮頸鉗鉗夾宮頸前唇后置入宮頸導管,連接好注射器,排出空氣后,緩慢向患者子宮腔內注入混合藥液,即地塞米松+生理鹽水+慶大霉素+美藍液。通過注入阻力、注入量,及液體回流量了解患者輸卵管通暢狀況。
研究組49例患者實施宮腔鏡下輸卵管插管通液治療,即:取膀胱截石位,對患者常規(guī)消毒鋪巾處理,局部麻醉成功后,予以0.9%氯化鈉進行膨宮,而后將宮腔鏡置入,明確輸卵管開口部位,并將0.6cm導管置入受阻的輸卵管開口部位,在導管內注入混合藥液,即地塞米松+生理鹽水+慶大霉素+美藍液,通過內鏡觀察了解藥液有無反流,以此來進一步明確輸卵管通暢狀況。若患者輸卵管通而不暢,則加壓注入液體60~70ml,期間需嚴控注入速率、力度、操作手法。
1.3觀察指標臨床療效評定內容為:加壓注入后,注入阻力減少或者是無阻力,藥液未反流,視為顯效;加入注入后依然存在阻力,但阻力較小,藥液反流較少,視為有效;阻力無變化,藥液大量反流,視為無效。總體療效為顯效+有效的例數(shù)占總例數(shù)的比率。隨訪觀察患者1年,了解患者有無妊娠。
1.4統(tǒng)計學分析匯總并分析常規(guī)組與研究組的研究數(shù)據(jù),并利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檢驗。以X檢驗百分比資料[例(%)]的差異,以t檢驗計量資料(x±s)的差異。P值小于0.05時,說明統(tǒng)計學意義成立。
2.1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臨床療效對比見表1。
2.2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妊娠率對比經(jīng)過為期1年的隨訪觀察,研究組35例妊娠,占比71.43%;常規(guī)組22例妊娠,占比44.90%,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十分明顯(X=7.695,p<0.05)。
傳統(tǒng)診治方法難以直接了解女性患者宮腔及輸卵管近端的實際病變狀況,大部分患者通過陰道或腹部超聲、輸卵管造影、輸卵管通液等方法予以診療,必要時實施開腹手術,導致患者子宮被破壞,影響其功能。宮腔鏡是現(xiàn)代臨床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診療技術,可直接觀察到女性宮內及輸卵管開口處實際病變,確保手術準確,避免漏診或誤診,特別是合并其他子宮疾病的患者,通過宮腔鏡檢查,能夠進一步提高確診率。
常規(guī)通液治療在盲視下操作,憑醫(yī)生經(jīng)驗及患者感受判斷,結果欠準確。而宮腔鏡下輸卵管插管通液術不僅視野清楚,保護子宮內膜以免受損,而且還可以提高患者妊娠幾率,滿足不孕癥患者的生育要求。此種術式操作時間短、操作方法簡單,術后康復快、并發(fā)癥少,適用于不孕癥患者。除此之外,宮腔鏡的放大功能可進一步了解患者宮腔內實際狀況,還能明確輸卵管近端受阻程度、具體位置,嚴控注入壓力,以免術中發(fā)生穿孔現(xiàn)象,故而宮腔鏡下輸卵管插管通液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本文對照發(fā)現(xiàn),研究組臨床療效、1年之后的妊娠率明顯更高,與常規(guī)組之間對比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由此充分證實了宮腔鏡下輸卵管插管通液術能夠有效治療因輸卵管因素導致的不孕不育患者。值得引起臨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