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馥
摘 要:基礎課是目前高職院校開設的通識課程,如《高職應用漢語》、《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禮儀與修養(yǎng) 》等,目的是為學生今后步入社會打下一定的文化基礎。而“利用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其他課程共同發(fā)揮協同效應”,是近幾年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大實踐性突破。如何在基礎課教學中體現思想政治元素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心理健康;禮儀;課程思政
思政教育是以人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和道德標準為主導的社會階層、政黨或社會團體的思想教養(yǎng)規(guī)范。它遵循人的道德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有計劃、目的和組織的影響其社會個體思想,將其教育內容內化為人的思想并影響個體的行為,使他們最終符合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需要。為了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有必要在新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斷尋求進步。高等職業(yè)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必須研究基礎課的教學。2016年12月7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發(fā)表了講話::“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笨倳浀倪@一指示為“課程思政”的發(fā)展明確了方向。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黨組發(fā)布教黨〔2017〕62號文件(以下簡稱62號文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本文明確提出了在課程教育質量提高體系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要求:“推進以此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yōu)化課程設置,修改教材,改進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理清各專業(yè)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整合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思想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斑M一步明確”充分挖掘和應用每門課程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作為教科書中的必要章節(jié),教師課堂講授的重要部分和學生評估的關鍵知識。自此,“課程思政”策略開始實施,各類課程開始挖掘思政元素,實現全員育人。
一、“課程思政”為基礎課教育定位增加了新的內涵
通常人們對大學語文的定位主要有兩個,一是基礎文字的學習,二是文學素養(yǎng)的培育。其中第一點就是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掌握語言寫作等基本技能。第二點則是通過對文學作品的研讀,來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并塑造良好的道德品格。“課程思政”的實施明確了大學語文課程的任務:全方位發(fā)掘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tǒng)領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又稱心理素質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相應方法,對受教育者的心理各方面產生積極影響的教育實踐,使受教育者能夠不斷了解自己,增強自我控制能力、耐挫折能力和環(huán)境適應能力,從而促進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發(fā)展、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心理健康的發(fā)展。理解人生的真諦,學習積極,樂觀,向上,健康的生活,心理健康課程與思政的融合使自我人生的價值得以實現。
禮儀教育承上啟下,中國禮儀文化在過去和現在的政治生活和個人生活中都體現著道德規(guī)范。禮儀有其特有的內涵,是一個國家和個人存在的規(guī)則,同時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執(zhí)行。
二、基礎課“課程思政”的具體內容
“愛國主義,奉獻精神,誠實和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它們是來自個人行為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概念的簡明扼要。它們是判斷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準,是培養(yǎng)良好社會道德的要求。個體價值觀的建構是社會和國家價值觀建構的基礎。因此,要以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來指導基礎課程的教學。
(一)語文課教學中的思政元素
大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給學生民族情感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具體來說,就是在行動中體驗知識和學習文化。愛國主義是對自己國家的一種深情,表現在熱愛祖國的大江大山和燦爛的文化、熱愛人民、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等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上啟下,把中華五千年的累積精華與現時代的發(fā)展結合,既有古代的歷史傳承,也有革命中的艱苦奮斗,也有當今和平年代的社會主義發(fā)展。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很多內容都可以與思政相融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責任感植根于每個人的心中。這種精神不僅反映在內憂外患的特殊時期,而且和平時期也應該得到加強。古人們有為了國家視死如歸的精神,還有心系天下的胸懷,我們在詩句的學習中,體會感受個人對國家的熱愛。引導學生們通過這些案例認識到個人與國家共存亡、共榮辱。這種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如果能在實踐教學中得到正確的指導,必將激發(fā)大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在大學語文的授課中,許多名人名言可以巧妙地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和思考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通過記錄大學生的思想、追求和行為,引導和激勵大學生,使他們樹立和堅定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信念。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展示了很多學生不曾經歷的年代和不曾到過的地方,通過引導閱讀,幫助學生感受人生哲學。所以,我們要發(fā)掘語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例如,中國傳統(tǒng)儒家倡導“善,義,正”的精神,“窮人是獨立的,世界是善的,世界是最好的”。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二)心理課教學中的思政元素
在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應探索思政元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把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面對新的大學生活、人際關系和教學方法,許多學生對此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理解,造成孤獨、困惑和困惑。通過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調節(jié),疏導學生的消極情緒,提高學生適應環(huán)境、學會友善的能力。在自我認知部分,大學生可以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教育大學生在有限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無限的可能,然后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發(fā)揮自己的社會力量。
(三)禮儀課教學中的思政元素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美德文化,要求人們謙恭、修養(yǎng)、誠實守信等。為了實現這種理想的個性,個人必須按照社會要求的道德標準有意識地完善自己,同時用內化的價值觀指導自己的實踐。彬彬有禮、莊嚴肅穆的儀式,顯示出一顆善良的心的內在化。這種做法還有助于促進自己和他人,實現“修身養(yǎng)人、修身養(yǎng)人”的人生目標。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提倡“友善”,鼓勵每個社會個體應當彼此關愛、彼此幫助。從此角度出發(fā),更應該理解我國的禮儀之道?!岸Y儀”已成為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它包含了自我克制,對他人的理解,體現了對禮貌的尊重,追求美好和幸福的方式。“儀式成為一種習慣性的自律形式,通過長期不可察覺的道德熏陶,它可以內化為人們的道德意識,引導人們自覺的區(qū)分善惡。禮儀通過具體現實生活的具體行為標準來教育價值訴求,從而在“實踐-道德-實踐”的循環(huán)中得以實現。
三、基礎課程“課程思政”的實踐效果
在基礎課的授課設計中,其授課目標更加明確。由古至今的文學熏陶中,學生們感受到了當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如今的和諧社會我們要加倍珍惜并且今后要努力不懈的發(fā)展自己的國家。從國家繁榮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個大經濟國,人民正在努力建設小康社會。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越來越加強,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因此,大學生們通過文學知識的學習,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還堅 定做一個忠誠的愛國者,為國家的繁榮發(fā)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蘊含著深厚的價值內涵,現代禮儀教育也有著獨特的視角和思路。在當今核心價值觀的構建中,思政中的核心價值觀教育與禮儀課中的文化教育完美融合,個人生活和工作的行為習慣通過儀式文化進行規(guī)范,從而以微妙的方式培養(yǎng)核心價值觀念,學生不僅行為上愛崗敬業(yè)、誠信友善,更重要的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植根于大學生的精神領域中。積極健康的生活認知使大學生理解,人的生命只是廣闊世界中的一個短暫的時刻。如何在人的生命中創(chuàng)造無限的價值,大學生們經過引導學習形成了正確的三觀。
基礎課以其豐富的內部資源優(yōu)勢,能夠積極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在教學中,授課教師的娓娓道來和由古至今的豐富案例,使其在思政教育中具有更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使學生能夠在環(huán)境中受到影響,并逐漸自然地將課程內容中強調的道德規(guī)范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在教育中發(fā)揮著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