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463000)楊麗
當前,臨床普遍認為康復訓練對于腦梗死患者病情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信念理論是一種基于社會心理學方法對健康相關行為進行解釋的理論模式,通過引導個體的主觀心理過程對其行為進行主導,從而促使個體采取健康行為[1]。本次研究以近年來本院所收治腦梗死后吞咽困難患者86例作為觀察對象,旨在探討健康信念干預在此類患者病情恢復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1月~2018年5月期間本院所收治腦梗死后吞咽困難患者86例,按照康復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3例,25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為55~83歲,平均為(69.3±5.1)歲。對照組43例,27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為54~79歲,平均為(70.2±4.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颊呒捌浼覍僦橥?。
1.2 護理方法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包括心理康復、飲食管理、攝食訓練、吞咽功能訓練等。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聯(lián)合健康信念干預,具體如下。①感知教育。對患者進行感知教育,每次30min,2次/w。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腦梗死病因、腦梗死后吞咽困難的發(fā)生機制以及不良健康行為對病情恢復的影響。根據(jù)情志相勝法理論,對患者實施針對性心理疏導,鼓勵患者之間相互交流,以幫助患者放松情緒,維持心平氣和。②行為益處教育。此階段主要對患者實施針對性治療,并向患者講解針對性治療對吞咽困難的治療重要性,幫助患者建立堅持治療的信念,使其明確積極配合康復訓練對病情恢復的重要性。③自我效能感引導。自我效能感同患者健康行為的形成密切相關,可促使患者積極進行功能訓練、定時定量服藥,有效提高其康復訓練依從性。可通過邀請康復訓練效果顯著患者進行體驗分享,幫助患者樹立康復治療的信心,認識到積極配合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并主動配合。④制約因素抑制。對患者進行不定期檢查,對其康復現(xiàn)狀進行評估,查找制約因素,并實施針對性干預以促進健康行為的貫徹。⑤行為督導。通過定期復診、電話隨訪、個別談話等方式,對患者恢復期間康復訓練行為的執(zhí)行情況和效果進行評估明確,并根據(jù)所出現(xiàn)問題進行針對性加強干預,以提高患者對康復訓練的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 ①康復效果。參照洼田飲水試驗內容對患者吞咽困難康復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包括:痊愈、有效、無效。②病程記錄。對兩組患者吞咽困難癥狀持續(xù)時間(吞咽困難癥狀恢復至痊愈、有效時間)進行觀察記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行檢驗,計量資料(±s)行t檢驗,P<0.05時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康復治療總有效率為88.37%,明顯高于對照組(60.47%)(P<0.05)。觀察組患者吞咽困難癥狀持續(xù)時間平均為(21.5±6.3)d,對照組患者持續(xù)時間平均為(28.4±8.1)d,觀察組患者吞咽困難癥狀持續(xù)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目前臨床對于腦梗死后吞咽困難癥狀的康復護理尚無統(tǒng)一標準,大部分均為通過針對性行為干預以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促進其進食功能的恢復[2]。但受到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的影響,部分患者在經康復護理后其吞咽困難癥狀并無有效改善。健康信念干預理論主要由三部分內容構成,包括個體健康信念、行為的線索或意向、行為的制約因素。其中,個體的主觀心理過程在健康信念干預理論中被視為健康行為的主導力量。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聯(lián)合健康信念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吞咽困難癥狀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其吞咽困難癥狀持續(xù)時間明顯短于后者,表明對腦梗死后吞咽困難癥狀患者實施健康信念干預,可有效增強康復訓練效果。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后吞咽困難患者康復訓練過程中實施健康信念干預,有利于康復訓練行為的進一步落實,對于增強康復效果,促進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復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