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鋒 張哲
【摘要】目的 研究中醫(yī)方案對急性龜頭包皮炎進行治療的效果。方法 本文立項時間為2017年3月~2018年8月我院進行治療的急性龜頭包皮炎患者4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24例和對照組24例,對照組治療時應用達克寧栓局部外敷,觀察組治療時配合中醫(yī)方案,對不同治療方法所取得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23例治療之后取得良好效果95.83%,對照組只有17例治療取得良好效果70.83%,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比對照組明顯優(yōu)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文觀察組治療不良反應1例,發(fā)生率4.17%,對照組不良反應5例,發(fā)生率約20.8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急性龜頭包皮炎進行治療的時候,為患者應用中醫(yī)治療方案進行干預,能夠提升治療的總體效果,并且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值得推廣。
【關鍵詞】中醫(yī)治療方案;急性龜頭包皮炎;臨床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4..02
本文主要分析采用中醫(yī)方案對急性龜頭包皮炎進行治療的效果,同時將主要研究情況作出如下的報告性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擇立項時間為2017年3月~2018年8月我院進行治療的急性龜頭包皮炎患者48例作為調查對象,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24例和對照組24例。對照組患者當中已婚患者18例,未婚患者6例,患者年齡22~54歲,平均(38.5±10.4)歲;觀察組患者中已婚患者19例,未婚患者5例,患者年齡21~56歲,平均(39.4±11.2)歲。本文兩組患者臨床均被診斷為急性龜頭包皮炎,患者存在局部水腫性紅斑、糜爛、滲液情況,擦拭之易出血,個別患者繼發(fā)感染而形成潰瘍,存在膿性分泌物,患者自覺存在局部疼痛,行動不便。統(tǒng)計學軟件檢驗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兩組之間入組無差異。
1.2 方法
對本文所有對照組患者在治療的時候為患者均選擇采用達克寧霜進行治療,為患者應用達克寧霜進行外部涂擦,每日為患者進行兩次治療。觀察組患者選擇采用中醫(yī)方案進行治療,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本著中醫(yī)辨證治療的原則進行,辨證將患者病癥分為三期,一期為紅斑期,患者龜頭包皮存在水腫性紅斑,疼痛相對不重;二期患者為滲出期,患者龜頭存在局部糜爛滲液,并向周圍浸潤,擦拭出血;三期為潰爛期,患者龜頭包皮局部存在化膿潰爛,存在有膿性分泌物,并且局部腫脹加劇,潰爛朝著四周擴散,波及患者的全部陰莖和陰囊,自覺疼痛加重。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所有患者本著內服和外用的原則進行干預。
①一期患者:內服時,應本著宣清熱瀉火的原則,涼血化瘀,采用加味導赤湯,主要方劑為生地18 g,木通20 g,生甘草12 g,赤芍15 g,竹葉15 g,丹皮12 g,諸藥加入500 mL水,煎至200 mL頓服。外用時,治療需堅持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原則,采用粉籽膏外敷,其主要方劑為炒黑綠豆粉12 g,黃蠟15 g,冰片12 g,川斷15 g,通過香油配制而成,每日為患者進行兩次治療[1]。
②二期患者:內服時,為患者應本著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的原則,為患者應用龍膽瀉肝湯加丹皮15 g、赤芍18 g進行治療,同樣為患者頓服。外用時,需要本著清熱解毒去腐生肌的原則,為患者選擇九一丹少許撒攙創(chuàng)口,并為患者蓋敷一層粉籽膏。九一丹通過煅石膏45 g,黃靈藥5 g經過研磨成分,將其撒在患處。
③三期患者:內服時,應本著先清熱解毒的原則,為患者應用龍膽瀉肝湯加金銀花20 g,赤芍18 g,連翹15 g,為患者取湯藥200 mL頓服。外用時,為患者本著清熱解毒去腐生肌原則,在九一丹中加滑石12 g,茵陳15 g,土茯苓12 g,黨參18 g,砂仁20 g,撒于患處。
1.3 觀察指標
對本文所有患者經過不同治療以后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進行評價,比較調查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患者治療之后瘙癢灼熱感等相關癥狀消失,龜頭包皮沒有發(fā)紅和丘疹紅斑癥狀,為患者進行鏡檢為陰性,說明患者臨床治療痊愈;治療結束以后瘙癢灼熱感基本消失,存在有紅色小丘疹,黏膜充血基本消失,存在少量分泌物,鏡檢存在少量孢子,說明治療有效;如未達到上述標準,則說明治療無效[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啟動統(tǒng)計學軟件IBM SPSS 25.0對本文的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P<0.05檢驗數(shù)據(jù)之間的差異性。
2 結 果
觀察組23例治療之后取得良好效果95.83%,對照組只有17例治療取得良好效果70.83%,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比對照組明顯優(yōu)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文觀察組治療不良反應1例,發(fā)生率4.17%,對照組不良反應5例,發(fā)生率約20.8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參見表1所列結果。
3 結 論
龜頭出現(xiàn)包皮炎癥在皮膚科來說是十分常見的一種病癥,對于這種病癥應在臨床引起重視,避免患者病癥的擴大化。有研究認為對龜頭出現(xiàn)急性包皮炎治療的過程中,西醫(yī)治療方案相對并不理想,所以最近這幾年臨床也開始有研究著手通過中醫(yī)方案對龜頭包皮炎進行治療。通過本文的研究和相關結果能夠得出,對急性龜頭包皮炎進行治療的時候,為患者應用中醫(yī)治療方案進行干預能夠提升治療的總體效果,并且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葛玉梅,胡慶豐,朱永澤,周永列,呂火烊.龜頭包皮炎患者淋病奈瑟菌分離與鑒定及其耐藥機制研究[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7,33(05):432-435+440.
[2] 程華焱,康麗娟.龜頭包皮炎治驗一則[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5,60(01):37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