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國家教育部出臺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與之前的歷史課程標準相比,最大的變化是提出了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這固然是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但是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高中歷史教學是連貫一致、一脈相承的,初中階段同樣也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初中歷史教學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诖?,本文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五四運動》一課為例,淺談在初中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立德樹人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通過學習歷史而逐漸形成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yǎng)。通過諸素養(yǎng)的培育,達到立德樹人的要求。這五個素養(yǎng)互相聯(lián)系,相輔相成,是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時,應該從這五個方面進行著力,并且也需要注意五個素養(yǎng)之間的聯(lián)系,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整體性。同時2019年是五四運動的一百周年,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指引下,進行歷史教學,讓同學在重溫五四運動的過程中,回看中國,放眼世界,緬懷過去,建設未來,弘揚五四精神,爭做時代先鋒。
一、 潛移默化,貫徹唯物史觀
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對歷史進行認識和指導,這就是唯物史觀;“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里、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我們用辯證的思維和觀點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分析和評價。并且,唯物史觀的內(nèi)涵非常豐富,包括了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人民群眾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等,這些觀點滲透在歷史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
那么在《五四運動》一課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呢?筆者從兩個角度進行了思考設計。首先在講五四運動爆發(fā)的原因時,筆者提供了一戰(zhàn)期間(1914~1918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狀況的史料,并向學生提出問題:這則史料反映了什么現(xiàn)象,揭示出什么本質?對于第一問,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得出答案:反映了一戰(zhàn)期間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迅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而第二問就需要老師進行思維上的引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背后揭示的是工商階層的發(fā)展以及工人隊伍的壯大,而他們的發(fā)展壯大勢必會提出相應的政治要求。實際上這就是唯物史觀中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內(nèi)容;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用唯物史觀的內(nèi)涵對一些歷史事件和現(xiàn)象進行原因分析。另外就是講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的原因時,我向學生提出問題:之前我們所有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都無一例外以失敗告終,這一次為什么我們能取得勝利,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學生經(jīng)過思考可以得出是中國各階層人民廣泛參與共同努力的結果,這彰顯了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這兒就很自然地培養(yǎng)了學生“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唯物史觀素養(yǎng)。
二、 建構時空,增強時空觀念
認識歷史須將史實置于特定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這就是時空觀念。“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fā)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歷史作為一門講述“過去”的學科,如果不幫助學生建構“歷史時空”,那么學生很難產(chǎn)生“歷史感”,切身體會歷史的“真實性”。
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方法是利用歷史地圖和時間軸。在講五四運動爆發(fā)的直接原因時,我出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兩大軍事集團分布圖,結合地圖告知學生中國同美國、法國、英國、日本一樣都是戰(zhàn)勝國之一,也為協(xié)約國一方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然而在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提出廢除外國在華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等合理要求竟慘遭拒絕。消息傳到國內(nèi),北京學生義憤填膺,上街游行示威,五四運動由此爆發(fā)。在講五四運動的過程時,同樣需要借助五四運動在北京的形勢圖,還原五四運動當天學生的活動情況:先是在天安門前聚集,然后去東交民巷美國使館請愿卻遭拒絕,最后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30余名學生被捕。再之后這場愛國運動迅速向全國發(fā)展,這兒就借助到時間軸,制作五四日歷,反映五四大事。特別是6月5號,上海工人罷工,示威游行,北京釋放被捕學生,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6月10號,北京政府罷免曹汝霖等職務;6月28日,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至此這也標志著五四運動的初步勝利。借助歷史地圖和時間軸的展現(xiàn),從時間上體現(xiàn)歷史事件的發(fā)展,從空間上體現(xiàn)歷史的真實和立體感,從而建構“歷史時空”,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增強歷史的直觀形象性。
三、 精選史料,落實史料實證
對歷史的推理和論證必須依據(jù)可靠的史料作為依據(jù),這就是史料實證?!皻v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xiàn)存的史料。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睂τ跉v史學科來說,史料實證至關重要,這涉及歷史的真實性。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但我們依然可以搜集、精選和整理一些可靠的史料來還原歷史真相,達到認識和理解歷史的目的。
五四運動剛好過去了一個世紀,百年再回首,一些歷史真相難免模糊不清。這就需要在教學中精選典型史料,還原歷史細節(jié)。我在講本課時,就充分運用到了圖片史料、當事人的回憶錄、當時的報刊記載、歷史紀錄片等。
諸如報刊記載的運用:1919年5月5日《晨報》的記載“至天安門,見有大隊學生,個個手持白旗,頒布傳單,群眾環(huán)集如堵,天安門至中華門沿路,幾為學生團體占滿?!痹偃绠斒氯说幕貞涗浀恼故荆侯櫨S鈞《巴黎和會的歷史真相》“我暗自想象著和會閉幕典禮的盛況,想象著當出席和會的代表們看到為中國全權代表留著的兩把座椅上一直空蕩無人時,將會怎樣地驚異、激動。這對我、對代表團全體、對中國都是一個難忘的日子。”
通過精選這些多元鮮活的史料,讓學生設身處地回顧和感知歷史,形成對歷史的“畫面感”,另外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感知同時,也應引導學生重視史料的出處,判斷其真實性和可靠性,鑒別真?zhèn)?篩選和汲取史料中的典型、有效信息,切近實際的教學,緊扣教材學習內(nèi)容;并判斷信息的科學性等,借此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四、 追問解讀,強化歷史解釋
所有的歷史敘述在本質上是一種對過去事情的解釋,這就是歷史解釋?!叭藗兺ㄟ^多種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釋過去,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辯析,辨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不僅要將其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通過對歷史的解釋,不斷接近歷史真實?!睂τ谕粴v史事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歷史解釋,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都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歷史教學時,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體現(xiàn)在對歷史事件原因分析,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而這就涉及基于史料實證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
對于五四運動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無論是當時人還是后來人,對其影響都有不同的認識。在課堂上,我主要通過呈現(xiàn)三則不同的史料進行追問解讀。
材料一五四運動過后,中國的社會趨向改變了。有覺悟的添了許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覺悟的,也被這幾聲霹雷,嚇得清醒。
——傅斯年《〈新潮〉之回顧與前瞻》
材料二從“中國文藝復興”的觀點看,那項由北京學生所發(fā)動的五四運動,實是這整個文化運動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干擾。它把一個文化運動轉變成一個政治運動,使得中國的“文藝復興”半途而廢。
——《胡適全集》第1卷
材料三五四運動是反帝國主義的運動,又是反封建的運動。其歷史意義在于它有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逅倪\動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準備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又準備了五卅運動和北伐戰(zhàn)爭。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并據(jù)此提出以下問題:傅斯年、胡適、毛澤東他們?nèi)耸菑氖裁唇嵌仍u價五四運動的,他們的基本觀點是什么,他們?yōu)槭裁磿@樣評價五四運動,你認為他們的評價是否客觀合理,你如何評價五四運動?通過這樣層層解讀追問,深層次、多角度的評價五四運動及其影響,培養(yǎng)學生多維度的思維方式,從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歷史現(xiàn)象,辯證的觀點和方法論解決歷史問題,從最終強化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五、 潤物無聲,培養(yǎng)家國情懷
任何歷史闡釋都蘊含著一定的價值追求和人文情懷,這就是家國情懷?!凹覈閼咽菍W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xiàn)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017版高中歷史新課標提出要以立德樹人為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歷史教育中如果缺失了家國情懷,就缺失了生命力,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應該是潤物無聲、水到渠成的。
在《五四運動》一課中,我主要通過三個問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學生是否應該荒廢學業(yè),投身于政治運動?愛國行為是否可以不顧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百年后,新時代青年如何傳承五四精神?”這三個問題,既有針對性,又有關聯(lián)性。環(huán)環(huán)相扣,發(fā)人深思。學生在合作探究問題過程中,家國情懷素養(yǎng)得以培養(yǎng)升華。
六、 總結
總之,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并且對于學生思維方式、方法論、綜合能力的提升有深遠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初中歷史教學是一個不可或缺且極其重要的培養(yǎng)階段,不僅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高中歷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且觀察初中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而對學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根植于教師日常的教學和學生學習之中,來源于師生的課堂實踐;盡管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任重道遠,但我們的歷史教學依然要負重前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楊眉,張茂芹.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探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11):70-73.
作者簡介:
徐利娟,重慶市,重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