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斷傳出有學校通過組織學生給父母洗腳、跪拜等方式來培養(yǎng)孩子的孝道意識和行為的消息,在社會上引起激烈的爭議。褒者認為,這種教育小可以喚醒孩子對父母的感恩意識,大可以復興中國傳統(tǒng)文化。貶者認為,這是一種令人反感的作秀,甚至是封建奴性教育的“死灰復燃”。到底應該怎樣看待這些教育方式呢?
一般來說,孝道包括感恩父母、尊敬父母和贍養(yǎng)父母三個層面。因為中小學生大多為未成年人,贍養(yǎng)父母非其能力所及,本文主要從感恩父母和尊敬父母這兩個層面來闡述。筆者認為,孝道的培養(yǎng)無可厚非,感恩意識的喚起也很重要,但在當前一些學校的教育中,孝道培養(yǎng)陷入了一些誤區(qū)。
誤區(qū)之一:孝道培養(yǎng)的主責在學校。
對孩子進行感恩父母和尊敬父母的教育當然很重要,但這一責任的承擔者主要是家庭而不是學?!,F(xiàn)代社會有明確分工,家庭有家庭的功能,學校有學校的職責。簡單來說,學校教育職責就是促進兒童的社會化,把下一代由一個家庭的孩童培養(yǎng)成為一個社會公民。當然,孩童的孝道意識和行為也是其社會化的一個指標,但這種私德的養(yǎng)成主要仰賴于家庭教育而不是學校教育。試想,父母養(yǎng)育子女十數(shù)年,親子朝夕相處,耳濡目染,以濃濃的親情為基礎,有非常便捷的情感交流途徑,只要家庭教養(yǎng)得當,感恩父母和尊敬父母是很自然的行為。如果孩子對父母缺少感恩意識和尊敬之情,需要反思的是父母,子不孝,首先是父之過,而不是師之惰。
誤區(qū)之二:以集體強制的方式培養(yǎng)孝道。
當然,培養(yǎng)孝道的主責在家庭。學校教育偶爾為之,也不算過分,但通過組織學生以給父母洗腳或者跪拜父母這些集體強制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孝道意識和行為,已經是一種倫理失當?shù)慕逃袨?。因為這種方式侵犯了學生的選擇權。在家庭這種私人的場合,不管是跪拜父母、給父母洗腳還是其他方式,只要出于孩子們的自覺自愿,都無可置疑,只是情感的一種自然流露,稱不上作秀,更談不上奴性。當然可能有校長或教師辯稱給父母洗腳或者跪拜父母等等這些方式都是學生自愿報名的,但我們大概能猜到,學校所倡導的“自愿”報名是什么意思。實際上這是一種隱性強制。
可能有不少人看到這些教育方式的結果就是親子雙方感動得涕淚俱下,便認定這些教育方式良好。筆者認為,親子雙方的當場感動主要是源于情境的情緒渲染,是一種道德情緒的“應激”,有很強的現(xiàn)場性限制。舉個例子,有時候我們在黑漆漆的影院看電影,被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所感動,也可能熱淚盈眶,涕淚交加,恨不得馬上為主人公做點什么。但電影曲終人散,我們都回到大太陽底下,一切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我們被感染的情緒煙消云散。雖然不能說這種情形和看電影完全一樣,但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場的父母、孩子可能在當時被此情此景所感動,但這只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契機,如果沒有后續(xù)的教育支撐或者親子雙方的改變,一旦離開這個現(xiàn)場又回到了日常生活中,這種由道德情緒“應激”而得到的效果不可能維持長久,親子互動或親子關系又會恢復到原來的局面。
誤區(qū)之三:認為孝道是一種絕對的善。
當前,不管在學校教育還是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看到最多的是把孝道預設為一種絕對的善,沒有對此加以批判性反思。不管我們如何贊賞孝道,我們都需要認識到孝道文化源于封建文化,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是親子雙方人格不獨立,二是親子雙方地位不平等。對此我們需要清醒認識和徹底批判。這不僅是因為這兩大局限性和現(xiàn)代精神格格不入,更因為這兩大局限性已經成為當前社會親子關系惡化的根源。先說親子雙方人格不獨立。今天的中國社會,絕大部分父母長輩對孩子愛到殫精竭慮,但這種愛往往不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基礎之上。很多的父母愛孩子,但是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具有主體性人格的人,只是把孩子看成延續(xù)自身的一種工具,以對孩子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本人的愛好、興趣、選擇等。而現(xiàn)代社會對人的價值預設就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孩子所受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均基于此。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用這種價值預設來反思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和教育,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很有可能會“看穿”父母所謂愛孩子原來就是愛自己,反過來就可能會仇視父母,導致親子關系惡化。再說親子雙方地位不平等。受傳統(tǒng)文化親子雙方地位不平等的影響,我們的感恩教育總是孩子對父母,學生對老師的單向度感恩。父母是施恩者,孩子是受恩者,不少父母自認為孩子的吃穿、供養(yǎng)乃至生命都是自己給的,所以對孩子恩大于天,孩子為此需要感恩戴德。其實這是不對的。從現(xiàn)代社會理念來講,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主動行為承擔責任,父母生下孩子,是主動選擇,需要為此承擔責任,所以把孩子撫養(yǎng)成人也是法定的義務,僅從這個方面來講,不存在對孩子恩莫大焉,所以孩子也不是父母施恩圖報的工具。當然從人倫情感上來說,父母是有恩于孩子的,誰家的父母對孩子的盡責也不是以法定的義務作為標桿的。孩子固然需要感恩父母,但感恩不是單向的,不止是孩子對父母感恩,父母也應該感謝孩子,感謝孩子對父母的陪伴,感謝孩子對父母的精神慰藉。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縱然辛苦、縱然付出,但也體驗了為人父母的樂趣,孩子也給父母帶來了精神寄托,所以感恩是雙向的。同理,尊敬父母也需要和尊重孩子互為前提。
我們可以以孝道的培養(yǎng)來復興傳統(tǒng)文化,我們也需要喚醒孩子感恩父母和尊敬父母的意識,但必須糾正以上的誤區(qū),否則不僅難以達成我們所期望的效果,而且可能是一種教育的倒退。
【徐湘荷,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秦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