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艷
摘 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學習到學科知識之外,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為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的最初階段,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其今后的發(fā)展,不可謂不重要?;诖?,針對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行為習慣
由于素質教育的提出,學生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已經(jīng)成了現(xiàn)階段教師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尤其是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圍繞學生個體、家庭、學校、社會、國家,甚至世界而展開編排的,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影響巨大,教師有責任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一、在小學教學中養(yǎng)成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學生在小學學習階段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事物的影響,素質降低,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生活發(fā)展,如隨地吐痰、語言粗魯、不交作業(yè)等[1]。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方面,每一位任課教師都應該是義不容辭的,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方面的教育,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更加要體現(xiàn)出這一點才行。教師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將以往不良的行為習慣進行改正,而且能夠給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有著促進作用。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大量教材內容都是圍繞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品質而展開的,都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途徑。
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養(yǎng)成學生良好習慣的策略
1.在學生群體中樹立一個學習榜樣,促進學生的積極發(fā)展
在小學生的群體中,互相之間都是存在攀比性的,而攀比性也存在著正面與負面兩種,因為很多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往往是負面的攀比,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通常都會嚴令禁止學生之間的攀比。然而,為了學生學習生活的更好發(fā)展,教師也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正面攀比的方式進行教學,養(yǎng)成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的積極發(fā)展[2]。在學生中樹立一個學習榜樣就是一種較好的方式,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開展“每周一星”的活動,由教師作為評判人,根據(j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容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評價,將一周之內最為優(yōu)秀的學生評價為“每周一星”。教師將榮獲“每周一星”頭銜學生的名字和照片展示在通知欄上,讓全班學生、任課教師以及入校的學生家長都能夠看到,因為每周都會進行更新,所以學生之間的正面攀比性將會大大增加,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2.在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融入學生的行為習慣
在小學生的群體中,如果只有個別學生對于學習極為向往的話,是很難影響到全體學生的傾向的,而如果是大量學生向往學習,小部分學生也會被同化,這就是學習氣氛給學生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在班級中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氣氛的方式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3]。例如,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就“孝敬父母”這一學習主題,對學生提出讓學生為父母做一件事的要求。當學生做完之后,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講述,為學生營造出孝敬父母的良好氣氛。如一位學生幫助父母提東西,雖然累得滿頭大汗卻很高興,因為該學生在看到了父母欣慰的笑容之后,就感覺有無窮的力量。在課堂氣氛得到進一步提升時,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良好習慣進一步培養(yǎng)。
3.為學生制定相關的行為準則,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還很小,自我約束力不強,即使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講授了很多關于良好習慣養(yǎng)成的內容,但學生仍然難以做到。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需要為學生制定具體相關的行為準則,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生活發(fā)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學校方面,教師要求學生將自己所在的衛(wèi)生區(qū)保持干凈整潔,當教師發(fā)現(xiàn)有哪一位學生亂扔垃圾的話,教師對其進行處罰,如罰掃地一周等,對于不按時交作業(yè)甚至是不交作業(yè)的學生,教師可以根據(jù)其嚴重性進行不同程度的處罰[4]。在家庭方面,為了防止學生出現(xiàn)賴床的不良習慣,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起床時間進行要求,將最晚起床時間進行設定;另外,教師還要要求學生在起床之后養(yǎng)成疊被子的良好習慣。因為教師并不能觀察到學生在家庭的具體實行情況,所以教師可以與學生家長取得聯(lián)系,讓學生家長幫助學生完成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長期堅持下來,學生的行為習慣就能夠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的今后發(fā)展也會有著巨大的幫助。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教師所需要做的。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需要明確行為習慣對于學生的重要性,在學生群體中樹立一個學習榜樣,促進學生的積極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融入學生的行為習慣;為學生制定相關的行為準則,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黃少微.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50(21):102-103.
[2]王和勇,王晶晶.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31):85.
[3]王蕾.好習慣,初養(yǎng)成: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J].教育觀察,2018,37(24):76-77.
[4]陳笑容.依托道德與法治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21(14):119.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