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偉
秋季天氣干燥,易患秋燥證。治療秋燥證除可使用中藥煎劑外,還可選用中成藥。讀者用秋燥感冒顆粒治療秋燥感冒,是對癥的。
秋燥感冒顆粒由桑葉、北沙參、麥冬、杏仁、川貝母、桔梗、前胡、山豆根、菊花和竹葉組成,具有清燥退熱、潤肺止咳的功效。臨床上用于秋燥病、咳嗽無痰、口唇干燥等,以及秋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及急、慢性支氣管炎等見上述癥狀者。
口服,每次1~2袋,每天3次。小兒酌減,溫開水送服。用藥期間忌辛辣厚味,宜清淡飲食。此外還可用二冬膏口服,每次9~15克,每天2~3次。
采用中成藥治療秋燥證的案例還有很多,筆者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搜集并整理了幾個選用中成藥治療秋燥證的案例,供有需要的讀者朋友參考。
【通幽潤燥丸】由麩炒枳殼、姜厚樸、黃芩、熟大黃、紅花、當(dāng)歸、炒苦杏仁、火麻仁、郁李仁、熟地黃、地黃、檳榔、大黃、木香和甘草組成,具有清熱導(dǎo)滯、潤腸通便的功效。臨床上用于胃腸積熱所致的便秘,癥見大便不通、脘腹脹滿、口苦尿黃。
睡前口服,每次1丸,每天2次。孕婦禁用;年老體弱者、兒童、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
【潤燥止癢丸】由生地黃、制何首烏、桑葉、苦參、紅活麻組成。具有養(yǎng)血滋陰、止癢、潤腸通便的功效,臨床上用于血虛風(fēng)燥所致的皮膚瘙癢,熱毒蘊膚所致的痤瘡腫痛,燥結(jié)所致的便秘及皮膚瘙癢見上述癥候者。
口服,每次4粒,每天3次,2周為1個療程。
或取鳥蛇止癢丸,每次2,5克,每天3次。尤其適用于貧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月經(jīng)稍多的女性。對本品中任何組分過敏者忌服。過敏性體質(zhì)者慎用。
【八寶驚風(fēng)散】由天麻、黃芩、天竺黃、防風(fēng)、全蝎、沉香、梔子、丁香、鉤藤、冰片、茯苓、薄荷、川貝母、金礞石、膽南星、人工牛黃、龍齒等組成,具有清熱潤燥、化痰息風(fēng)、定驚安神、開胃消積的功效。臨床上用于睡眠不寧、腸胃不適、不思飲食、氣咳痰多、傷風(fēng)感冒、胃氣過多、嘔吐乳及夜啼驚跳,證見腸胃燥滯、腸熱便秘、小便見黃、煩躁啼哭、發(fā)脾氣、生瘡疥;或受風(fēng)寒,傷風(fēng)感冒、咳嗽流涕、痰多身熱;受風(fēng)熱引起的驚風(fēng)身熱、手握拳頭、坐立不安、夜睡驚;胃口不佳、飲食緩慢、多吃食滯、肚脹腹痛。
口服。未滿半歲,每服半瓶;半歲以上,每服1瓶;3~10歲,每服2瓶,每天2~3次。溫開水調(diào)服,也可用水、奶、稀粥等配合服用。
【祛痰止咳顆粒】由黨參、半水夏、芫花、甘遂、紫花杜鵑組成,具有健脾燥濕、祛痰止咳的功效。臨床上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及支氣管合并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所引起的痰多、咳嗽、喘息等。
口服,每次12克,每天2次。小兒酌減,溫開水送服。孕婦慎用;對本品任何成分過敏者忌用。
希望大家根據(jù)癥狀對癥下藥,必要時咨詢醫(yī)生藥師。若用藥3天效果不明顯,應(yīng)到醫(yī)院就診,或一開始就到醫(y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