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提 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城市中存在著許多能滿足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的就業(yè)崗位,吸引著農村勞動力人口向城市流動,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也由此產生。由于部分農村留守兒童成長中的家庭環(huán)境、學習中的校園環(huán)境、以及生活中的社會環(huán)境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失,使得這些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方面存在若干問題。這些問題如果繼續(xù)擴大,可能危及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甚至威脅到全社會的安全與穩(wěn)定。通過以江西S鎮(zhèn)為例,主要從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分析該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層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研究
[作者簡介]王 玥(1996—),女,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22)
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農村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外出打工,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群體也由此產生。由于遠離雙親,許多農村的孩子得不到父母應有的照看,并且在落后的貧困農村,教育資源相對于城市地區(qū)來說比較匱乏。受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束縛,家長的教育思想落后,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特別是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著一種缺失的現(xiàn)象。筆者對江西S鎮(zhèn)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不良思想道德問題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不可少的一項重大任務。
一、S鎮(zhèn)農村及其留守兒童現(xiàn)狀
S鎮(zhèn)位于江西省的東北部,臨近浙江和福建兩個省,位于廣豐區(qū)、玉山縣、信州區(qū)的交界點。S鎮(zhèn)被稱為是千年古鎮(zhèn),歷史記載已經有2100余年。S鎮(zhèn)的面積約75平方公里,區(qū)府所在地3平方公里。下轄1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常住人口5萬余人。S鎮(zhèn)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主要外出至浙江、福建等地區(qū),村中現(xiàn)居人口多為老人、婦女及留守兒童。S鎮(zhèn)14周歲以下的農村兒童大約有4260人,留守兒童大約有1915人。S鎮(zhèn)農村留守兒童現(xiàn)狀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父母雙方外出務工,與其他血緣親屬生活;第二種,父母一方外出務工,由留家的一方照顧;第三種,父母離異或一方去世,跟隨父母親單方或者其他血緣親屬生活;第四種,父母雙方去世,自己一人獨自生活或者與其他血緣親屬生活。
二、S鎮(zhèn)農村留守兒童道德觀念現(xiàn)狀
(一)道德認知模糊
兒童的道德行為是在經過思考過后所做出的一種思維反應,由思維轉化為行動。孩子有了一定的道德觀念,才可以自己去判斷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哪些事情,才能在自己的心目中樹立一把道德標尺。假設一個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認識比較模糊,那么他的道德行為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偏離道德準則。
在研究調查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S鎮(zhèn)少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對事情是非善惡的判斷比較困惑,他們不知道道德標準跟底線是什么,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在他們的認知意識中,認為偷盜行為并不是什么可恥的行為,他們也不認為賭博打架等社會行為危害到了社會治安,可以說他們對是非對錯乃至違法犯罪缺少一個清晰的概念和道德認知。
(二)道德情感缺失
S鎮(zhèn)一部分農村留守兒童沉默寡言,害怕生人,不愿與他人交流,產生自我封閉的意識;一部分會有焦躁、多動行為;還有一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著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在與他人相處時表現(xiàn)出一種害怕緊張的心理情緒。此外,這些農村留守兒童中還存在著愛國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問題。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都想要獲取關注,彌補自己的情感缺失,少數(shù)農村留守兒童為了取得他人的關注以及親人對自己的關愛,會不理智地選擇做一些違反社會道德標準的行為來吸引他人的目光。
(三)價值觀偏離
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價值觀念存在著一定的扭曲。這種價值觀的偏離表現(xiàn)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方面,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價值觀開始有拜金主義的存在。在拜金主義的價值觀中,獲得金錢是一切思維行動的出發(fā)點,金錢甚至是世界上衡量一切行為規(guī)范的標尺,金錢可以給人們帶來任何想要獲得的東西。部分農村留守兒童認為他們學習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錢可以給他們帶來快樂以及幸福。在這種道德認識之下還缺乏通過正當勞動獲取金錢的意識,這樣的價值觀念對于一個價值觀正處于形成狀態(tài)的青少年來說是非??膳碌?,他們沒有意識到學習、奮斗是自己人生的唯一出路,也沒有意識到讀書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獲得物質利益而是為了提升自身素質修養(yǎng),建立健全自己的人格品質。另一方面,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價值觀中還夾帶著功利主義思想。功利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是與拜金主義伴隨出現(xiàn)的,他們認為利益至上,所有的行為舉止都是避害趨利的,這導致了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做事情存在很大的目的性和私利性,失去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傳統(tǒng)道德精神的繼承與發(fā)展。
(四)道德行為失范
道德行為失范是指在我們的社會生活當中,那些具有規(guī)范、指導作用的道德在社會實踐中并沒有起到對我們行為進行制約和控制的作用,從而導致道德行為偏離正軌。根據(jù)本文的調查,S鎮(zhèn)少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著以下不良道德行為:愛說謊話、臟話;愛惹事,打架甚至是群毆;以自我為中心,漠視他人的存在;學會吸煙,成群聚賭,迷戀網(wǎng)吧、游戲廳等并不適合非成年人進出的一些娛樂場所;甚至還有個別農村留守兒童違法犯罪等。這些不合道德準則的道德行為都是思想道德缺失的一種體現(xiàn),它們對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有著一定阻礙作用。
三、S鎮(zhèn)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現(xiàn)狀成因分析
(一)家庭環(huán)境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主要場所。父母家人對孩子的教育是孩童在接受義務教育前必然會接受的一種教育,這種教育的影響是在長久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形成的。孩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以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與父母的親身教導是分不開的。在對S鎮(zhèn)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調查研究中,筆者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在S鎮(zhèn)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中是比較缺失的,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由于該地區(qū)經濟條件相對比較落后,大部分農村家庭經濟比較差,他們沒有物質上的能力和精力為孩子提供一個較好的可以接受教育的環(huán)境;其次,農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質水平較低,且長期不在家,隔代家庭教育意識薄弱、觀念陳舊,在貧困的農村環(huán)境以及農村教育現(xiàn)狀下,部分在農村生活時間長的長輩們一定程度上存在“女子無才便是德”“讀書無用”的落后觀念,他們對孫輩們的教育采取無關緊要的甚至是反對的態(tài)度;第三,農村家庭的夫妻大部分都是其中一方或者是雙方都外出務工的情況,由于長期缺乏對孩子的生活上的照顧而心生愧疚,他們會選擇在物質上來彌補孩子,比如利用金錢的方式來彌補對孩子缺乏照顧的愧疚,通過多給零花錢、在自己能力范圍內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當留守兒童能夠在毫無約束的情況下使用零花錢時,他們就容易養(yǎng)成好逸惡勞、貪婪奢侈、重利輕義的不良思想或行為。
此外,由于受到落后的農村經濟狀況、農村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傳統(tǒng)思想以及受近年來大學生就業(yè)難這一社會問題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問題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S鎮(zhèn)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在外務工,很多農民工外出打工主要是為了增加家庭的經濟收入,但這樣一來就沒有時間顧及孩子的學習狀況。也有一部分覺悟較高的父母從自身的艱辛生活經歷中感受到了知識的重要性,于是他們把改變家庭命運的期望寄托在了子女這一代,對子女的教育問題格外重視,但他們并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只是一味地向孩子灌輸他們的教育期望,且大多片面追求孩子考試成績的分數(shù),只重視結果,并不重視教育過程,忽略了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應該受到的思想道德。
S鎮(zhèn)的部分農村留守兒童長期沒有父母的教育和保護,這使得他們在探究新事物的時候,缺乏穩(wěn)定的一種情感依靠。兒童對父母的依賴是天生的,這是其他人無法代替的。與父母的長期分離會導致家庭的親子關系慢慢冷淡,孩子沒有辦法在一種良好的親子關系條件下與父母進行溝通,無法獲得比較直接的情感體驗,這導致孩子們無法形成一種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質。正是由于部分農村留守兒童自身安全感、家庭歸宿感的缺失,久而久之就會阻礙他們自尊感及自信感的建立與完善,導致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在與他人交流交往的時候,產生膽怯退縮、缺乏熱情的抵觸情緒,使得這些孩子不愿甚至害怕參與社交活動,無法認識到自己在社會活動中的社會主人翁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更加無法樹立起獨立自主的人格品質,更不能成長為自信和朝氣蓬勃的個體,反而很可能導致這些農村留守兒童加重自我封閉意識。越封閉就越暴力、頹廢甚至是恨世,最終其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偏離了正常范圍。
(二)學校環(huán)境
盡管廣大農村學校開展素質教育已經多年,但在教育條件和升學指揮棒的作用下,在農村的部分學校素質教育仍然只停留在口頭上,并沒有深入實施。在S鎮(zhèn)的部分小學,“重智育輕德育”的教學理念依然存在著,在教育理念的表面聲稱是“素質教育”,然而實際上卻依然運用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教育方法,國家一直所提倡的“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在落實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些許阻礙。S鎮(zhèn)部分學校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失,這使得這些在家中得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孩子再一次缺失他們本應該接受的思想道德。
以S鎮(zhèn)D小學為例,D小學是村里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學校教育的唯一來源地,學校教學設施相對落后,教學環(huán)境較差,學校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在小學升初中的壓力下,將許多德育的教學內容忽視掉,更注重應試教育中語數(shù)英三門主要科目的教學。不僅D小學如此,在S鎮(zhèn)的其他個別村小,也存在忽視德育工作,追求智育,使德育陷入口頭重要、實際不要的尷尬局面。
在S鎮(zhèn)部分農村小學對學生的思想道德不是很重視,學校教師甚至把原本應該設置的德育課程變?yōu)閼嚳荚囌n程,對學生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時間少之又少;其次,從農村思想道德教育情況來看,德育教學內容相對于城市學校來看比較單一,僅僅局限于思想品德課本中,缺乏實踐性的德育活動,農村留守兒童無法獨立將書本上的理論性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傊?,部分農村小學中,德育內容普遍比較空洞,教師教育方式比較單一,脫離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生活,缺少吸引力,教育效果并不是很好。
(三)社會環(huán)境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之中,正確的社會價值觀以及先進社會思想道德觀念的影響會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在S鎮(zhèn)的個別村中,賭博現(xiàn)象比較嚴重,在其村祠堂、商店內,都有聚眾賭博的現(xiàn)象,并且還有各種帶有賭博性質的游戲機,部分農村留守兒童會在旁觀看,這些農村留守兒童受這種環(huán)境的影響,久而久之,也學會了打牌等賭博行為。在思想道德教育欠缺的環(huán)境下,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很難自律并且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識,這很大程度上阻礙了S鎮(zhèn)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觀念的形成。加之受社會上一些“小混混”錯誤思想誘導和影響,少部分農村留守兒童會與他們一起游手好閑,甚至做出一些違反社會道德以及社會安全的行為。
除此之外,在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達的時代,部分網(wǎng)絡媒體中摻雜著某些暴力甚至是色情等不利于兒童成長的污穢內容。由于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的部分農村留守兒童本身就沒有很強的自控能力,再加上父母監(jiān)護人不在身邊管制,所以他們很容易受這些不良信息的影響。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一些農村留守兒童都無法樹立網(wǎng)絡自律精神以及增強自覺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能力,而且在臨時監(jiān)護人無力教育的情況下非常容易受到不健康內容的影響,導致他們道德觀念混亂,行為失當。假設農村留守兒童的錯誤行為得不到正確的制止及糾正,長久下去他們就會養(yǎng)成惡劣的道德行為及道德思想,危害到他們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長。
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問題的對策
(一)家庭方面
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家庭因素造成的。因此,我們需要加強農村家庭在各方面的建設。
首先,我們要讓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認識到自身教育方面存在的些許問題,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強化家庭教育意識。父母應該以身示范做榜樣,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指導。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素養(yǎng)越高,孩子們的思想道德就越成功。農村留守兒童家長雖然要承擔起家庭生活經濟來源的責任,但并不能因此忽視對孩子的思想道德。身為父母,理應時刻關注著自己孩子的身體、心理、思想以及行為上的變化,及時地對孩子的不當言行舉止做出教育,使孩子加以改正,即使是身在遠方無法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也應該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便利,不定期地與孩子進行視頻交流或者是語音交流,盡量減少孩子的情感缺失,給農村留守兒童一個心靈的依靠和慰藉,陪伴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個人品德,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道路奠定基石。
其次,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應該盡可能地改變外出務工的模式,父母雙方至少有一人在家教育子女,或者選擇就近務工的原則,在離家近的地方外出務工,增加與孩子們相處的時間與機會。農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的缺席是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人格發(fā)展以及道德發(fā)展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如果父母雙方由于家庭經濟原因必須雙方共同外出打工,不僅要考慮孩子的生活問題,還要仔細選擇具有較好教育能力的臨時監(jiān)護人來照顧孩子,而不是隨意讓孩子與年邁且缺乏教育能力的長輩生活在一起。
(二)學校方面
學校是農村留守兒童接受思想道德的重要來源地,想要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水平,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
首先,學校領導跟教師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掙脫古板填鴨式應試教育的束縛,強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先進教育理念。按照“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杜絕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的教育方式來培養(yǎng)孩子。此外學校還可以尋求政府、社會等方面的幫助,想辦法籌集資金完善自己學校的圖書館、電腦室、學生活動室等場所,提供良好學習環(huán)境。利用這種良好的環(huán)境來陶冶學生情操,讓他們在享受學習樂趣的過程中形成積極向上的道德觀,成為祖國未來發(fā)展的希望。
其次,農村小學的教師不僅要擁有較高的專業(yè)知識水平,而且也應具有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品質。因為教師的一舉一動影響著學生的行為,其道德品質必然會在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留守兒童人格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農村學校要加強與城鎮(zhèn)學校的教育資源的一種互動,提高農村地區(qū)教師的教育業(yè)務能力,不斷改進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缺點,讓教師真正成為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此外,農村留守兒童相對于普通兒童來說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師應該時刻關注著他們的心理和情緒變化,及時提供關愛與幫助,為他們化解難題。班主任可以通過談心交流、家庭走訪的方式去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成長環(huán)境,發(fā)現(xiàn)他們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足,并及時進行教育改正。
最后,學校應當明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實行教師責任對口制度,組織學校的所有教師成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組,每幾個教師成為一個小組,并且安排一個教師作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小組輔導員,將農村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區(qū)分開,每個教師可以對應負責五到十名的留守兒童,讓每個農村留守兒童都在教師的關懷和幫助下茁壯成長。
(三)社會方面
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工作不僅是我們父母以及國家教育事業(yè)者的責任,更應該是我們全社會人民關注的熱點。
首先,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與農村留守兒童相關的文件政策,社會環(huán)境能夠深遠影響我們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思維跟道德行為的形成與發(fā)展。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區(qū)域的管理,堅決抵制社會上的一些邪惡勢力與不良社會風氣的出現(xiàn),政府或者社會團體可以不定期下鄉(xiāng)開展慈善教育活動,彌補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在社會方面的不足,為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發(fā)展提供一個安全、友好、和諧、健康的社會大環(huán)境。
其次,留守兒童群體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當?shù)亟洕l(fā)展落后,物質生活條件無法滿足農民的需求,農村的勞動力才會外出務工。所以,政府應該加強對農村經濟的扶持力度,根據(jù)各地實際,發(fā)揮地方特長,發(fā)展地方優(yōu)勢產業(yè),為農民工就近就業(yè)提供多種渠道。政府應該在符合政策的情況下幫助留守兒童家庭解決某些家庭困難,減少在外務工父母的擔憂及顧慮。比如,基層政府工作人員應該經常深入留守兒童家庭,切實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和實際困難,對于經濟情況確實困難的家庭應當給予政策幫助,幫助他們的家庭走出貧困的狀況?;鶎诱块T在有可能的情況下,還應努力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以及社會各界的幫助,對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留守兒童適當減免學費,固定發(fā)放最低生活補貼,保證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減輕農村留守兒童的在經濟方面的思想負擔,讓他們無憂無慮地學習,身心健康發(fā)展。只有整個社會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重視他們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才能有效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以至于他們能夠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愛國情懷。
五、結束語
現(xiàn)階段,在不少農村人口外出打工,不得不將自己的子女留在農村老家生活、學習的情況下,在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群體中的思想道德層面存在著些許問題。如何幫助他們解決這些現(xiàn)實問題,使他們的生活、學習、心理、生理各方面不受負面因素的干擾,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我們要從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家庭方面、學校方面以及社會方面多重因素來分析問題,想出切合農村生活實際的方法來解決,幫助農村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道德觀念,一旦這種良好的道德觀念形成,那么他們的行為就可以受到思維的控制,就能形成一種無形的指引力和約束力,促進農村留守兒童成為高素質的、思想健康的孩童,推動我國農村地區(qū)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殿林.社會轉型時期道德建設的問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2]金曉宇.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問題研究[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4.
[3]張梅.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問題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
[4]邱杰.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2.
[5]傅道春.教育學——情景與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6]賴相燕.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7.
[7]張淑英.留守兒童道德素養(yǎng)教育研究[J].中國報業(yè),2014,(4).
[8]何建云.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問題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2013.
[9]翟翔宇.農村留守兒童道德素質存在的問題和對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10]楊曉璐.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學,2014.
[11]王為偉.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以閩侯縣農村為例[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