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越南京族的起源與形成

    2019-02-04 16:12:27趙明龍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9年4期

    摘 要:越南京族的起源與形成,是古代中越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在距今約1萬年前,中國的蒙古人種不斷南遷,并與今越南北部的澳大利亞人種、印度尼西亞人種通婚融合,逐步形成早期的駱越族群,其文化特征主要有和平文化、北山文化、多筆文化等。到了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以越南馮原文化和東山文化為主要特征,反映了中國南方族群與越南族群交往交流與交融達到新階段,從而不僅促進越南經(jīng)濟文化快速發(fā)展,而且加快了駱越族群的提純,去黑呈黃種人。秦漢至宋初,同屬于一個中國的交趾等與內(nèi)地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頻繁,最終使交趾(安南)的駱越族群逐步演變成京族,成為宋代在今越南北部建立的李朝的主體民族;廣西等地的駱越族群也在宋代演變成壯族。因此,宋代是廣西壯族和越南京族最終形成的重要歷史時期。

    關鍵詞:駱越文化;交往交流;京族起源與形成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4.015

    [中圖分類號]C9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339(2019)04-0093-09

    收稿日期:2019-07-10

    基金項目: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15@ZH002)。

    作者簡介:趙明龍,男,廣西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民族問題、跨境侗臺語族群文化等。

    越南京族從哪里來?一百多年來,中外學者對京族族源進行了一些研究,認為京族的族源可分為土著說、外來說和融合說三種說法。筆者認為,駱越是京族直接祖先,是形成京族的主體,但不是所有的駱越族群后裔都成為當今的京族,京族是由南北多個族群融合而成。越南考古發(fā)現(xiàn),史前居住在越南中部和北部的古老族群是澳大利亞美蘭尼西亞人種、印度尼西亞人種為基礎,后來在越南南部加入了孟高棉人的成份和來自越南北部的古越人(蒙古人,即古越人)、蜀人南遷、漢越南遷(漢族人和嶺南百越人),進而是越南的主體族群京族的祖先駱越族群。公元前214年秦朝統(tǒng)一嶺南后,越南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統(tǒng)治的郡縣,此后中原人南遷源源不斷,為越南駱越族增添更多的蒙古人基因和語言等文化基因,加大族群融合力度,于公元10世紀越南獨立時催生了現(xiàn)代越南京族。

    一、越南駱越族群的形成

    先秦至東漢,現(xiàn)今越南北部中部就出現(xiàn)駱越族群先民,那么這一駱越族群先民是由哪些古人組成的呢?孫文明認為,駱越人是秦漢時期部分閩越人乘船遷移到越北后形成的[1]。何平先生認為,駱越族群的形成是廣義上的“印度尼西亞人”(或稱“馬來人”)“從寧紹平原遷徙到紅河流域的越人先民與當?shù)氐耐林谏朔N混合而成”[2]151-153。周宗賢先生認為,駱越人是由“柳江人”發(fā)展而來的,“是最早居住在嶺南沿海的土著民族”[3]。筆者認為,越南駱越人的形成,是由當?shù)赝林用衽c外來族群混合而成。下面根據(jù)越南新石器時代文化進行分析。

    (一)新石器時代早期

    這一時期,越南北方的人類活動頻繁,從越北山區(qū)到沿海地區(qū)發(fā)現(xiàn)較多的遺址,并形成具有區(qū)域性的人類文化特征,古人類由以澳大利亞人種為主向澳大利亞+蒙古人種混合過渡,并逐漸形成以蒙古人種為主,駱越族群先民人類基因開始形成,可以從和平文化、北山文化等看到蹤跡。

    1.?和平文化。這是越南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其年代為距今20?000—7?000年之間。在越南境內(nèi)140多個“和平文化”遺址中,經(jīng)過AMS-碳14測年的僅有20余個[4],年代集中在距今18?000—7?000年[5]。和平文化發(fā)現(xiàn)墓葬,其人骨的體質特征,屬于美蘭尼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種人,有的為“明顯的澳大利亞人種特點”;另一些為澳大利亞與蒙古人種混合特征,“人種分化的特點尚不清晰”[6]?。這說明當時越南北方的人類主要是澳大利亞美蘭尼西亞人種和澳大利亞與蒙古人種混合人種,他們是后來形成越南駱越人的主要人種元素之一。

    2.?北山文化。它是越南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年代為距今9?000—7?000年。該文化的遺址多發(fā)現(xiàn)于洞穴或巖蔭內(nèi),“人們找到了十七件頭骨,其中六件屬于美蘭尼西亞種;八件屬于印度尼西亞種,一件是蒙古種和印度尼西亞的混血,一件類似澳洲種”[7]19?。北山文化人骨屬于美拉尼西亞人和印度尼西亞人特征最為明顯[8]?。與北山文化同時代墓葬的越南義安省瓊人新石器時代文化,“其頭骨是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和蒙古大人的混雜產(chǎn)物,而以后者為主”[9]。這表明,駱越先民人種基因逐步加深。

    (二)新石器時代中期

    這一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多筆文化遺址。多筆文化遺址發(fā)掘出102具人骨,“所發(fā)現(xiàn)的遺骸都是屬于美蘭尼西亞種。也有些頭骨,頭部稍長,類似印度尼西亞種”[10],?有學者認為,多筆遺址人種“帶有澳大利亞—蒙古人種和印度尼西亞人特征,可能屬于澳大利亞人種和蒙古人種的中間類型”[11]?。這一跡象表明,駱越先民人種的形成漸漸加快。

    如果以和平文化、北山文化、多筆文化和瓊文文化的人骨來綜合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出土的人骨大多具有澳大利亞人種和蒙古人種的混合特征。一般認為,澳大利亞—美拉尼西亞人是東南亞最初的土著居民。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雖然已與蒙古人種成分有了混雜,但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成分仍然很強。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蒙古人成分變得越來越強,那些特長頭型的人在中印半島消失了[9]?。在和平文化時期,越南北方仍以澳大利亞人種為主,后來自越北南下的蒙古人種與當?shù)赝林嘶旌希纬砂拇罄麃啞晒湃朔N。這一時期,也有中國西南族群南下中南半島北部,人們一般將新石器時代從中國西南向中南半島遷移的人群稱為“原始馬來人”[8]。2015年12月,中國云南臨滄在硝洞巖廈發(fā)現(xiàn)距今43?500年亞洲最古老的“和平文化”①?。因此,西南地區(qū)的云南、廣西向越南遷徙的史前人類是完全有可能的,它反映了那個時期古代人類交往交流與交融。由此可見,中國華南古人在沿海沿邊南遷中南半島北部對越南北方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它逐漸改變了越南當?shù)厝朔N的基因,將澳大利亞人種為主的土著人的特征,經(jīng)過人類不同種族的不斷交融,逐步改造為蒙古人種為主。這就是越南駱越族群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新石器時代晚期

    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越南北方文化加快發(fā)展,從越北山區(qū)到東部沿海主要文化依次分布為:西北山區(qū)的板磨文化、東北山區(qū)的河江文化、諒山山區(qū)的梅坡文化、東北沿海的下龍文化、義安至廣平沿海的保卓文化共5個。

    上述5個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的人骨數(shù)量不多。具有山區(qū)特點的板磨文化發(fā)現(xiàn)3具人骨,分別具有印度尼西亞人、濃厚的蒙古人特征,也具有“澳大利亞—尼格利陀人的一些特征”[11]。在諒山梅坡文化遺址,考古人員發(fā)掘出少量骨骼和牙齒,發(fā)現(xiàn)帶有部分澳大利亞人種特征的蒙古人種,這很可能是北山文化的印度尼西亞人后裔。而沿海地區(qū)的下龍文化,也發(fā)現(xiàn)一具遺骸,接近蒙古人種特征,也有少量澳大利亞人種特征。保卓文化發(fā)現(xiàn)少量人骨,具有印度尼西亞人特征[8]。

    這一時期,越南北方文化的繁榮,與南北外來文化的交流有較大關系。外來文化主要來自兩大方向:一是大量來自華南和西南的文化因素,或從陸地或從沿海進入越南北方;二是來自越南中部地區(qū)及東南亞海島區(qū)域的文化,從南北雙向共同推進越南北方文化的快速發(fā)展。隨著越南北方文化的發(fā)展,也推進了南北人類交流交融。這一時期,越北人類特征是:蒙古人種的特征大大增強,但還沒有形成純種的蒙古人種;而以澳大利亞和蒙古人混合而成的新型人種——古印度尼西亞人,則成為現(xiàn)代越人(京族)的直接祖先,其他各人種及混合人種則逐漸消失[8]?。這可能就是早期駱越人的產(chǎn)生。

    (四)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

    這一時期,是越南駱越人基本形成時期,其代表文化有馮原—銅豆—捫丘系列文化和東山文化。

    1.?青銅文化時代。這一時期的文化特征,表現(xiàn)在空間上,青銅文化從山區(qū)向平原拓展,馮原文化就是開拓紅河平原的典型,有大量南中國文化元素進入,為駱越人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礎。

    從人類文化遺存看,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文化發(fā)展很快,但發(fā)現(xiàn)人類遺存不多。據(jù)考察,這一時期,越南永福省銅豆遺址僅發(fā)現(xiàn)1具遺骸,總體特征為東山文化印度尼西亞人,與越南新石器時代及西澳大利亞土著人種相去較遠[12]。在寧平縵帕遺址,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的人骨與現(xiàn)代越人特征接近,與澳大利亞人、美拉尼西亞人差距較大,但仍然保留少量印度尼西亞人特征[13]。這說明,越南北部人類異種進化加快。

    從古人類交流交融看,這一時期主要特點是人類體質發(fā)生強烈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越北人去澳大利亞人種加速,但仍然保留一些印度尼西亞人特征,黃黑要素同時存在;大量來自中國及周邊高地的蒙古人種,加入與之混合而逐步黃化,“最后出現(xiàn)與現(xiàn)代越人相似的蒙古人種特征”[14]。來自中國人是“具有較高文化的與壯侗語言諸民族有關的‘續(xù)至馬來人,主要從中國東南沿海和華南遷入”[2]43。筆者認為,這一時期已經(jīng)有不少的甌駱先民開始進入越南北部,并帶來了青銅文化和稻作文化,加快了越北的青銅文化飛躍和稻作文化的發(fā)展,也促進越北語言的改良與交融。與此同時,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南海北面孟高棉人及高地岱儂人向紅河平原擴張,運用古岱人水稻和社會方式開發(fā)平原,漸漸改變其語言而形成了一個新講越芒語族的越芒人共同體”[15]。

    2.?鐵器文化時代。這一時期,越北最具代表的文化就是東山文化,它是東南亞青銅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早期文化,其分布包括越南北部山區(qū)、平原和沿海大部分地區(qū)。其文化特征表現(xiàn)在:農(nóng)耕文化快速發(fā)展,大量開墾水田和種植水稻;冶金業(yè)發(fā)展迅速,銅器數(shù)量種類豐富,體大精美,東山文化的青銅制品達到較高水平;商業(yè)發(fā)展,階級分化,人類交往交流交融頻繁。東山文化的人類文化特征,從保存的人骨體質來看,人種分為印度尼西亞種和東南亞人種兩大類型。相同是,二者主要特征相似,均屬于蒙古人種南方亞種;相異是,前者仍保留較多澳大利亞人種特征,后者則帶有明顯的蒙古人種特征[16]。印度尼西亞和東南亞人種類型之所以有差別,主要原因是黃化過程快慢不同造成的。初步判斷,越南東山文化的居民,是青銅時代古印度尼西亞人與其他人種混雜并快速減黑變黃的后裔,其中“從中國南下的蒙古人種連綿不斷地進入越北,對本地人種的改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8]。據(jù)此,嶺南地區(qū)甌駱族群先民已經(jīng)大量進入了越北地區(qū),與當?shù)厝斯餐七M駱越人的形成,大約在公元前后形成了東南亞人種。

    (五)討論與分析

    筆者認為,越南駱越族群的形成是以土著居民為基礎,融合了來自南北的百越民族而成。那么它以哪些土著古人為基礎?融合了哪些古代族群?史前越南北方有土著居民。考古發(fā)現(xiàn)這些土著居民是美蘭尼西亞種人,即人們所說的土著“黑色人種”。“這種人就是最底層和中層遺跡舊石器文化的主人”[7]19。越南駱越族群的來源是以土著的黑色人種為基礎。前面所述的和平文化、北山文化等發(fā)現(xiàn)的人骨已經(jīng)證明了這一點。史前越南北方外來族群,包括印度尼西亞人種(即一種與黑色人種混血后的蒙古人種)、孟高棉人種和蒙古人種等。

    1.?印度尼西亞人種。印度尼西亞人是從哪里進入越南北方的?越南學者陶維英認為,人們推測他們是從海上來到越南和整個印度支那的東部與南部的。也有一些學者則認為,由于在亞利安種人(也稱雅利安人)南進的壓力之下,迫使居住在印度的印度尼西亞人遷移到印度支那[7]21。我國學者陳橋驛認為,發(fā)源于中國浙江寧紹平原的古越人,在距今1.2萬年前后,由于自然環(huán)境惡化(卷轉蟲海侵)而大規(guī)模遷移到海外,被史稱為“外越”,這支外越遠及中南半島,位于銅鼓之南,史籍上所稱的“駱越”[17]。我國學者徐松石先生認為,馬來民族、緬甸民族、越南民族、泰民族和高棉民族等,他們的祖先都是由中國移徙而來。“馬來族前身是大越族,浙江江蘇福建乃他們最初居住的地方”。馬來人在林邑南方蘇門答臘和爪哇等的地發(fā)現(xiàn),也斷不能早于公元前第五或第四世紀。“大約當時的大越遺民,大批乘船出海,漂流到蘇門答臘去。他們逼走波利尼西亞人,又征服了當?shù)氐男『谌耍肓怂麄兊难?,遂形成了一個棕色的馬來民族。于是一部分馬來人再經(jīng)林邑而與中國嶺南的居民接觸”[18]。何平認為,印度尼西亞人就是一萬多年前離開中國寧紹平原的“外越人”,他們流散到海外后,輾轉東南亞海島幾千年后成為原始南島語民族和馬來—波利尼西亞人,公元前2000—1000年之間,發(fā)展到越南和馬來亞[2]148—149。后來,何平又有了新發(fā)現(xiàn),認為馬來民族或南島語民族的根,就在他們現(xiàn)在所在地的北方即中國南方地區(qū),就是由先后主要從中國云南乃至西南地區(qū)遷徙出去的“原始馬來人”和主要從中國東南和華南沿海地區(qū)遷徙出去的“續(xù)至馬來人”與當時分布在東南亞各地的黑色人種進一步融合后形成的[19]50—51。至此,我們初步理清了越北古代印度尼西亞人的來龍去脈了,即江浙古越人和西南“原始馬來人”——流散東南亞半島和群島——與當?shù)睾谌送ɑ榛煅纬神R來人——后來又遷徙到中南半島北部。

    2.孟高棉語民族。有關孟高棉語族的起源,有“印度說”“本土說”和“中國說”三種。目前,中外學者有關孟高棉語民族起源于印度這一說法基本被否定,但起源于中南半島和中國南方的說法,仍有不少支持者。持“土著說”的有:《Emma?nu?al?Guillon,“The?Mons:A?Civilization?of?Southeast?Asia”,Translated?and?Editedby?James?V.Di?Crocco》(A.G毫德里克特,Haudricourt,1999)、《高棉人》(伊安·馬貝特)、柬埔寨學者登耶、貝爾納·菲利普·格羅斯里葉(Bernard?Philippe?Groslier)、馬塞爾·塔拉波(Marcel?Talabot)、《大英百科全書》(1980,第15版)等都認同孟高棉語民族為土著族群。但是,持這一觀點的學者也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jù)[20]?。持“中國說”的有不少學者。如,弗蘭克·M·勒馬爾等學者認為,今天的高棉人的祖先大概是從北方或西方某個地方行來;英國學者盧斯認為,孟高棉語的發(fā)源地在紅河三角洲一帶;陳序經(jīng)先生認為,約在公元前五六世紀,從南方一帶的民族開始向南遷移,促使越南北部的民族也逐漸南移;凌純聲認為,孟高棉語人起源于青藏高原待選。但多數(shù)中國學者認為孟高棉語民族起源于中國南方古代濮人集團[21],還有學者認為“多點起源、平行發(fā)展”的觀點[22]。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云南學者何平的觀點,他認為,大概就在馬來人的先民向東南亞地區(qū)遷徙或稍后一個時期,一些屬于南方蒙古人種的群體也沿著陸路從中國南部向中國西南邊地和中南半島地區(qū)遷徙,在遷徙過程中不斷與早先居住在當?shù)氐暮谏朔N或與黑色人種混合產(chǎn)生的其他族群融合,其中分布在中國西南與中南半島地區(qū)的這些民族群體逐漸演變成了孟高棉語民族[19]328?!笆悄切┍让细呙拚Z民族晚來的后來者古越人融合了早先居住在當?shù)氐拿细呙拚Z民族并部分地接受了他們的語言文化,才形成了史書中后來提到的駱越人”[19]142。何先生的觀點,可以從越南北方考古發(fā)現(xiàn)的人類頭骨遺骸鑒定成果中得到支持。

    3.?蒙古人種。也稱蒙古利亞人種,一般認為,蒙古人種(Mongoloids)泛指所有居住在東亞地區(qū)的當?shù)厝巳杭懊乐抻〉馨踩?,其中分布在中國、蒙古、朝鮮、日本等地的人類稱為典型的蒙古人種(typical?Mon-goloids),而居住在東南亞地區(qū)的人群稱為南亞蒙古人種(sourh?ern?Mongyoloids)。后來,有人將現(xiàn)代蒙古人種分為5種類型①。特別指出的是,南亞蒙古人種(或蒙古人種南部類型),還可大致分為南亞東南蒙古人種和馬來蒙古人種(南亞西南蒙古人種),但兩者區(qū)分不大。馬來蒙古人種,也可稱為傣——馬來亞類,是南方西部蒙古人種的一種,其特征是南方蒙古人短頭人的種族類型[23]。這一人種就出現(xiàn)在越南和平文化和北山文化出土的人骨中,是北方古人向越南北方遷徙的一種古人類,是融合越北印度尼西亞人種之一,對促成駱越族群的形成起到關鍵性作用。這些來自北方的南亞蒙古人種,主要是從中國遷徙或流動到越北,遷徙流動是分批分年逐步進入,有一定規(guī)模的遷徙大概出現(xiàn)在商周時代。中國四川學者童恩正從古代西南地區(qū)與越南的巖葬、船棺葬、石棺葬、大石遺跡、青銅器等文化比較,以及古代西南與中南半島通道等,論述證明公元前2500—1500年左右,中國居民不斷向中南半島遷徙,推測上述文化相同相似現(xiàn)象是受北方移民及其文化交流影響而產(chǎn)生[24]。中國廣西學者萬輔彬等以東山銅鼓為例,對中越文化交流進行分析認為,“早期的東山銅鼓與中國石寨山銅鼓并行發(fā)展,但到公元后東山文化回過頭來影響中國境內(nèi)的銅鼓,創(chuàng)造燦爛銅鼓文化的各民族,是同一大文化圈的兄弟民族,這些民族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通過各種形式的交往以及遷徙、融合,形成了種種經(jīng)濟的文化的關系,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5]。中國云南學者王大道認為,產(chǎn)生于公元前5~1世紀的東山文化,與滇文化的都是定居鋤耕農(nóng)業(yè)民族的文化遺存,但都具有各自的文化特征,東山文化中發(fā)現(xiàn)過許多種滇文化的基本典型器,東山文化的基本典型器也在滇文化中出現(xiàn),這是相互文化交流的證據(jù)[26]?。既然有文化交流就不可避免存在西南地區(qū)與越北有南方蒙古人交往遷徙融合的可能。1930年,法國考古學家V·戈鷺波就提出東山文化源于本地但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他認為“東山文化是當?shù)厝藙?chuàng)造的,當時這些土著民族還不會使用金屬工具”,然而,“正是中國人教會冶金技術和改變用容易腐爛的材料制造樂器及工具的方法,轉而制造了有豐富花紋的銅鼓”[27]?。從以上中外學者所論述,足以證明早在公元前5世紀前后,就有來自中國西南地區(qū)蒙古人種與越南北方人群頻繁的交往融合,形成了駱越族群,共同創(chuàng)造了越南文明。

    二、京族的族源

    駱越是京族直接祖先,是形成京族的主體,但不是所有的駱越族群后裔都成為當今的京族。

    (一)中外學者對京族族源研究述評

    京族的族源可分為土著說、外來說和融合說三種說法。

    1.?土著說。中外學者最普遍的看法,認為京族是直接由百越駱越支系發(fā)展而來?!吨袊蟀倏迫珪っ褡濉肪砭┤藯l說:“京人系古代駱越人的后裔,先只住在越南北部,后逐漸南移,到19世紀到達南端?!盵28]秦欽峙、趙維揚主編的《中南半島民族》一書認為:“古代百越民族中的甌越、駱越是今天京族的祖先?!盵29]王民同教授亦認為,“越南主體民族越族(即京族)原為百越一支,屬駱越”[30]。越南學者阮廷科在《越人的起源》一文中說:“越人的祖先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住地”,“越人是這塊土地上最悠久的土著居民。”[31]上述的觀點都表明,越南京族為土著居民。

    2.?外來說?;魻栐凇稏|南亞史》一書中論述了京族的起源,他根據(jù)京族中有孟高棉語的成分而認為京族屬孟高棉民族中的一部分[32]。中國廣西學者李干芬也認為:“京族族源不是直接源于百越族,而是以澳大利亞——尼格羅人血緣為主的新的民族。?”[33]20世紀70年代,越南出版的《越南民族的起源——馬來》一書,認為越南人和馬來亞人都起源于古馬來亞人,是從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南遷而來的①。越南學者一般認為,京族的祖先來自中國江浙一帶的越族,是通過海路遷居至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的,其后才有了“駱越”之稱。代表性觀點如陶維英在其著的《越南古代史》上冊中說:“《后漢書》載閩越姓‘騶?!盵7]128—136注解家徐廣曾說“騶”一作“駱”,其意在暗指閩越人的姓氏為駱。如果這個解說是正確的話,那么我們可以依據(jù)其意義而理解為:在閩越之地,即在福建地區(qū),也有越人與駱越人一樣同是以駱為姓。根據(jù)原住在揚子江流域的越族人的南進趨勢來看,我們可以推論,如果以前越南北部和福建地區(qū)均有姓駱的越人,即全部是駱越人的話,那么在現(xiàn)今越南北部的駱越人應是由福建的駱越人遷徙來的,決不會有相反的現(xiàn)象。

    為了證明這一觀點,陶維英還從幾個方面加以論證:(1)從越南北方的銅鼓中烙有的飛鳥(候鳥)和棲鳥的形狀,說明銅鼓主人駱越人具有鳥圖騰崇拜,還從銅鼓紋有的船型推斷駱越人要越海到越南;(2)從銅鼓腰上的候鳥,來推導“駱”和“鵒(各+鳥)”字義,是指江南一種候鳥。根據(jù)上述幾點提出臆測,來自福建的越人經(jīng)常往返于越南北部,后來就定居在北寧以北的紅河沿岸和底江沿岸一帶。

    3.?融合說。即復合多元說。代表學者為王文光先生,他在《越南京族、芒族的由來與發(fā)展之我見》一文提出:“京族是以駱越為主體并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吸收周圍的不同民族,到十世紀以后才重新組合成的一個民族。”[34]他的論據(jù)主要是:(1)京族現(xiàn)在分布的中心區(qū)為古代交趾的一部分,交趾是這個國家獨立政權出現(xiàn)的地方,為京族產(chǎn)生做了承前啟后的工作;(2)公元979年,丁部沒落,建立黎朝,越南進入了脫離中原王朝的時期,為京族形成創(chuàng)造了歷史條件。京族主要組成部分有,以駱越——僚為主體發(fā)展而來部分、占婆國的占人、部分孟高棉人及少量漢族;(3)京族在形成過程中,對“占人”的吸收主要是通過戰(zhàn)爭形式進行;(4)京族中也含有高棉人的成分;(5)融于京族的漢族,主要是秦漢至唐代在交趾屯守的漢官士卒沒有返回內(nèi)地而落籍者;(6)京族在融合發(fā)展中受中華漢文化影響最大,同時也包含占人文化、高棉人文化。所以,在語言中有多種因素存在,這便是語言學家難以確定其語言屬系的原因所在。

    另一位學者古小松也持融合說。他認為,京族是華夏人與當?shù)厥谰幼迦喝诤隙?,“今日越南京族是持續(xù)移入的大量的華夏人與當?shù)匾择樤綖橹黧w的世居族群不斷融合而成。在整合過程中,漢化者即后來的京族;不愿漢化者移居山區(qū),成了后來的芒族”[35]。中國學者李谷也認為:“越南民族即京族,也就是通常所說越南人,本身就是漢人與當?shù)赝林娜诤象w?!盵36]?134

    (二)討論與分析

    對上述三種說法,筆者提出一些看法,與大家討論。

    1.?京族族源為“土著說”不準確。因為駱越形成之前,當今越南的北部中部不是駱越先民居住的地方,而是美拉尼西亞人種、印度尼西亞人種和孟高棉語等氏族或部落等人群,駱越是“后來人”,但駱越是京族的直接祖先。越南學者陶維英等也不認同這一看法。有關這方面的論述,中越學者都有較多的論著闡述,如何平先生在《東南亞民族史》一書中就此問題作了詳細的論述,筆者贊同,此不贅述。

    2.?京族族源主體“外來說”不科學。以霍爾、李干芬為代表的這一觀點論據(jù)還不夠充分。而陶維英的京族來自福建越人的觀點也很牽強[7]128—136,缺乏史料,只抓住個別字眼“騶”來推理、想象、臆測,沒有充分的根據(jù),因而不能成立,但他提及“駱越是京族的祖先”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全部。

    3.?筆者贊同京族族源“融合說”。即京族的族源來自多元融合??傮w上是以駱越為基礎,即早期來自印度尼西亞人、孟高棉人與后來的蒙古人種的古越人融合而成的駱越人,隨后各朝各代又從中國西南、東南源源不斷遷入越南的華夏族群,最終于公元9世紀末形成現(xiàn)代京族?,F(xiàn)將幾次較大規(guī)模的中國族群進入越南的歷史進行一些疏理。

    (1)蜀人南遷。約在戰(zhàn)國后期至西漢,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駱王、駱侯,于公元前257年建立甌駱國,稱“安陽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雖然我國正史沒有記載,而散見于《水經(jīng)·葉榆水注》引《交州外域記》,我國西南知名歷史學家如蒙文通、何平、覃圣敏等先生均認為可信。蒙文通先生認為,“蜀人入越”是可信的[37]。何平先生經(jīng)過論證后,認為“蜀人南遷交趾應是真有其事的”[38]。筆者認為,如果這一歷史可信的話,那么早在戰(zhàn)國至西漢就有數(shù)萬中國西南蒙古人種進入越南,與當?shù)伛樤饺巳诤?,成為后來京族的一員。

    (2)漢越南遷。即秦漢時期形成大規(guī)模的中原漢人與嶺南越人的南遷。秦朝統(tǒng)一嶺南時,號稱五十萬大軍進入嶺南,其中也有數(shù)以萬計的中原官兵到達越南北部,后來融合于當?shù)?不少受秦軍追擊的甌駱族群南遷越南避害融合于越北;馬援平交趾,也率領大批官民進入越南,不少人也留存那里定居。“繼蜀人向越南駱越地區(qū)遷徙之后,又有夜郎人從中國西南地區(qū)遷入今天越南北部當時的駱越人居住的地區(qū)”。這是見于我國古籍記載的第二批大規(guī)模遷入今天越南北部地區(qū)的中國西南民族,這些人無疑也融合到當?shù)伛樤饺酥腥38],并成為現(xiàn)代越族(京族)的組成部分。

    總之,由秦至宋,越南納入中國版圖期間,中國各地族群源源不斷地進入越南,規(guī)模以數(shù)十萬計,從而為京族的形成奠定了族群的基因。這在中國古代古籍中多有記載,不再贅述。因此,越南史學家陳重金認為,“無論我們屬于哪一個種類,但由于后來中國統(tǒng)治我國1?000多年,有時還派40多萬兵,則必然是我們舊的苗裔已與中國人混血之后,才形成今天的越南人?”[39]。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認為,現(xiàn)代越南民族的形成,離不開漢族血統(tǒng),這是越南歷史發(fā)展的重大特征[40]。而中國學者李谷則分析得更具體,認為:“從公元前三世紀到現(xiàn)在的二千多年來,無論越南還在中國版圖內(nèi)的1?000多年,還是越南已經(jīng)獨立的1?000多年,由于山水相連的地緣關系,兩地人民之間的流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遷居者有之,通婚者有之;有大規(guī)模的遷移達成千上萬人的,也有單家獨戶或個人經(jīng)商謀生居留的。不說越南郡縣時期的行政長官都由中央政府委派,即使是越南獨立后的歷代皇帝也大多是漢人。據(jù)信史記載,從越南開國的之君到最后一個封建朝代的皇帝阮福映,幾乎都是漢族的后裔?!币虼?,“越南民族即京族,也就是通常據(jù)說的越南人,本身就是漢人與當?shù)赝林娜诤象w?”[36]134—136。這就表明,自從秦漢以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越南民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有中國人的融合,這是客觀事實的。

    (3)兼并占族。越南自公元982年至1697年占城國滅亡,先后不斷的南進政策共持續(xù)了約700年,至18世紀為止,占城國被越南徹底兼并,使越南國土不僅比原來增加了3倍,還兼并了占城國的族群約6萬人,這些占城族后來基本上融合同化于京族。

    因此,從歷史來看,越南京族的形成,主體民族是以駱越族群為直接祖先,經(jīng)過2?000多年中國歷代源源不斷的南遷人口和兼并占城國等占族人口后,逐步融合而成當今的京族。

    三、越南駱越族群與中國駱越族群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越南駱越族群與中國駱越族群的聯(lián)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據(jù)掌握的史料和考古資料,試作一些分析對比。

    (一)從古人類起源看,中越駱越人種來源不同

    越南駱越族群來源主要以澳大利亞人種、印度尼西亞人種為基礎,后與來自北方不斷地進入越北的蒙古人種混合而成。而中國駱越族群主要來源于南方蒙古人種,并不斷與北方蒙古人種混血,當然也可能與來自中南半島少量的其他外來人種(如小黑人種)混合。

    (二)從駱越族群形成時間來看,中越駱越族群大體相當

    這可從兩廣地區(qū)遷入海南島的臨高人得出結論。據(jù)考察,中國海南駱越后裔黎族大約是在1萬年前進入海南島,而臺語族群的臨高人大約在七八千年前進入海南島居住,二者相差約2?000年時間。由此判斷,中國與越南的駱越族群形成時間大體相當。

    (三)從物質文化聯(lián)系來看,中越駱越先民物質文化聯(lián)系非常密切,并互動發(fā)展

    以青銅文化為例,越南有以東山文化為代表的駱越銅鼓青銅文化,中國也有以云南萬家壩、石山寨和廣西各類銅鼓為代表的甌駱(或稱百越族群)青銅文化,而這一青銅文化為一個大文化圈,年代大體相當。又從稻作文化來看,中國駱越族群創(chuàng)造稻作文化,并向越南傳播,促進越北稻作文化向南發(fā)展。從海上絲綢之路和南北陸路絲綢之路來看,中國嶺南沿海和西南陸路早在商代、晚在周代就源源不斷地向越南及中南半島開辟南北絲綢之路和南海絲綢之路,促進中南半島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并加快向越南及中南半島遷徙移民,促進東南亞國家的發(fā)展繁榮。

    (四)從語言來看,中越駱越族群語言不是一個語系

    中國駱越族群基本上同一個語系,如黎族語言雖然不能直接與壯族、布依族、傣族進行交流,但同屬漢藏語系,屬于壯侗語族黎語支,但還是同一個語系。而越南駱越后裔京族就不同,其語言屬南亞語系越芒語族越語支,跟中國當今的駱越族群后裔不能相互直接交流,需要翻譯才能交流。從這一點看,中越駱越族群后裔語言是不相通的。由于越南長期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越南語從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不斷地直接借用或改造使用大量詞語,因而越南語中的漢語借詞占相當大的比重。

    結語

    中越兩國山水相連,早在先秦時期我國東中部就與南部的駱越(包括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云南東部等)及其族群有頻繁的交往交流與交融,形成了駱越人,為越南當今的京族的形成奠定了人類體質學和其他人文的基礎。秦漢以后,我國南北族群源源不斷地南下,與今越南北方駱越先民交往交流交融,最終于公元10世紀左右催生了現(xiàn)代越族(即京族)。因此,越南京族是以古駱越人為主體,融合了中國人和占城人等國家人類基因而成??v觀當今的越南京族和中國南方壯侗語族群,他們在歷史上同屬于駱越族群,文化上有許多相同相似之處,但也有一些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上不同。

    中越兩國世代是友好鄰居,族群基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人類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當今,在構建“一帶一路”中國—中南半島經(jīng)濟走廊中,研究和認清中越兩國族群的相互關系,將有助于推進和鞏固中越兩國人民傳統(tǒng)友誼,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為“一帶一路”筑牢民心相通社會根基,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1]孫文明.越南民族的形成[J].東南亞研究,1981(4).

    [2]何平.中南半島民族的淵源與流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周宗賢.駱越歷史初探[C]//.中國西南民族研究會.西南民族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235—249.

    [4]Zeitoun?V,F(xiàn)orestier?H,pierret?A,etaL,Multi-millennial?Occupation?in?Northwestern?Laos:Prelininary?Results?of?Excavatinhs?at?the?Ngeubhinh?Mouxeu?Rock-shelter,Conptes?Rendus?Palevol,11(4),pp.305-313.2012.

    [5]A.?Chung?T.N.,?Research?on?Hoa?Binh?Culrure?in?Viel?Nam,Laos?and?Cambodia,Vietnam?Archaeology,3,pp.19-32.2008.

    [6]Nguyen?Lan?Cuong.Paleoanthropology?in?Vietnam[J].vietnam?Archaeology,2007(2).

    [7][越南]陶維英.越南古代史:上冊[M].劉統(tǒng)文,子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8]彭長林,等.現(xiàn)代越族形成的早期過程探研[J].廣西民族研究,2015(1).

    [9][越南]阮維,阮光娟.越南北方義安省瓊文的早期新石器時代人頭骨[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6(1).

    [10][越南]阮金水.馬勃州人類遺骸[J].考古學,1990(3).

    [11][越南]何文縉.越南考古學石器時代[M].河內(nèi):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2][越南]阮麟強,阮金水.永福銅豆遺址人骨[C]//銅豆文化發(fā)現(xiàn)與研究40年(1962-2002).河內(nèi):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13][越南]阮麟強.寧平縵帕遺址的人骨[J].考古學,2001(1).

    [14][越南]阮麟強.馮原文化古人類資料[G]//馮原文化探討.富壽:富壽文廣體局,2001.

    [15][越南]裴文廉.東山木船:年代、各發(fā)展階段及墓主[J].(越)考古學,2000(2).

    [16][越南]何文縉.越南東山文化[M].河內(nèi):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204—208.

    [17]陳橋驛.越族的發(fā)展與流散[J].東南文化,1989(6).

    [18]壯學叢書編委會.徐松石民族學文集·東南亞民族的中國血緣[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74—578.

    [19]何平.東南亞民族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2.

    [20]何平.再論孟高棉語民族的起源[J].南洋問題研究,2008(3).

    [21]賀圣達.東南亞歷史發(fā)展重大問題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160.

    [22]趙永勝.多點起源與平行發(fā)展——中南半島孟高棉語民族起源新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7(5).

    [23]?[蘇]尼·尼·切博克薩羅夫原,東南與西南的中國人之比較研究[J].馬賢倫,譯,楊錫聰,校.貴州民族研究,1989(2).

    [24]童恩正.試談古代四川與東南亞文明的關系[J].文物,1983(9).

    [25]萬輔彬,等.越南東山銅鼓再認識與銅鼓分類新說[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3(6).

    [26]王大道.云南青銅文化及其與越南東山文化、泰國班清文化的關系[J].考古,1990(6).

    [27][法]V·戈鷺波.北圻和中圻的銅器時代[J].法國遠東博古學院集刊,1930(29).

    [28]《中國大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519.

    [29]秦欽峙,趙維揚.中南半島民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242.

    [30]王同民.東南亞民族的來源與分布[J].昆明師范學院學報,1984(2).

    [31]阮廷科.越人的起源[J].(越)學習,1975(10).

    [32]霍爾.東南亞史[M].昆明:云南歷史研究所內(nèi)部版,1979:292.

    [33]李干芬.論百越民族與壯侗語族諸民族的關系——兼論京族族源問題[C]//云南大學西南邊疆民族歷史研究所.西南民族歷史研究集刊(內(nèi)部出版).1985(6).

    [34]王文光.越南京族、芒族的由來與發(fā)展之我見[J].廣西民族研究,1994(3).

    [35]古小松.越漢關系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229.

    [36]李谷.從恩恩怨怨到平等互利——世紀之交的中越關系[M].香港:紅藍出版公司,2001:134.

    [37]蒙文通.越史叢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3-75.

    [38]何平.古代中國的影響與現(xiàn)代越族的形成[J].世界民族,2004(5).

    [39][越南]陳重金.越南通史[M].戴可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9.

    [40]郭振鐸,張笑梅.越南歷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44.

    責任編輯:鄭?好

    大田县| 芒康县| 锦屏县| 新绛县| 合川市| 安国市| 聂拉木县| 武夷山市| 西平县| 垣曲县| 望奎县| 云龙县| 富民县| 和硕县| 贡觉县| 泗阳县| 定襄县| 郴州市| 同江市| 辽源市| 无极县| 慈利县| 海兴县| 大渡口区| 德庆县| 汝阳县| 平陆县| 广安市| 广宗县| 广德县| 聂拉木县| 合川市| 文水县| 濮阳县| 普兰店市| 虞城县| 綦江县| 翼城县| 平阴县| 旺苍县| 柘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