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輝
[摘? ? ? ? ? ?要]? 教育技術在師范類學生教學技能訓練中的實踐應用受到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的雙重制約。如何對現(xiàn)有資源進行合理的優(yōu)化組合,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并將各種資源合理分配,將資源組合的優(yōu)勢最大化,取長補短,達到教學技能培養(yǎng)的目的,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和研究。
[關? ? 鍵? ?詞]? 教育技術;教學技能;師范類學生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4-0072-02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網(wǎng)絡已經(jīng)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借助網(wǎng)絡,各種多媒體平臺都能夠運用到師范類學生的教學技能訓練中去,例如常見的多媒體課件教學、微格教學等;也有新生的微課、二維碼、各種計算機語言技術等。通過熟練掌握先進的信息化教育技術使學生最終掌握扎實的教學技能,提高就業(yè)核心競爭力,為當?shù)氐闹行W基礎教育貢獻應有的力量。
作為師范類院校,怎樣使師范類學生成長為信息時代下掌握多種教育技術的新型教師,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教育技術是指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xiàn)教育教學優(yōu)化的理論與實踐?!睘樘岣呓處煂I(yè)能力和教育技術應用水平,教育部(2004)發(fā)布《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的通知,《標準》對教師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和態(tài)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chuàng)新、社會責任等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在《標準》第一部分,第一條中提出從三方認識教育技術的重要性;《標準》還提出了“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師專業(yè)化”“終身學習”“教學媒體”等概念。在《標準》中多次出現(xiàn)技術和信息等字眼,由此可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對教育技術的認識和理解從意識與態(tài)度的角度進行新的解釋,教育技術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對師范類學生來說,對多種教學技能的掌握,有助于提升課堂的效率,達到較理想的教學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1.師范類大四畢業(yè)學生缺乏系統(tǒng)的教育技術實踐操作培訓的問題。由于對多種教育技術的理解狹窄,缺乏對教育技術實踐操作的培訓,直接影響到他們在教學上的實踐,使課堂缺乏多樣性,從而直接影響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競爭力。對師范類大四畢業(yè)生和剛入職的學生來說,由于缺乏教育技術知識和多種教育技術實際應用經(jīng)驗,僅制作多媒體課件,就會消耗他們相當大的時間和精力。
2.多媒體課件的內容大都是照搬教材,教參、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大都是復制、粘貼別人的模板,且版式花哨,多媒體課件的背景圖片和色彩過于豐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課件內容往往被忽略,難以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二、多種教育技術在師范類學生教學技能培訓中的應用
(一)從思想上重視教育技術技能的學習
教育部(2004)指定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辦法第一部分中對重要性的認識包括以下三點。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yè)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優(yōu)化教學過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只有在思想上接受并重視起來,才能在實踐中愿意花力氣做好一件事。從學校層面,到教師層面,再到學生層面,都要對多種教學技術的應用和培訓有足夠的重視。從學校角度來說,給學生提供相應的練習和應用機會。通過先進的網(wǎng)絡和教育技術手段,可以將中小學的教學視頻教學科目拿到師范生技能培訓課堂上來,也可以以興趣小組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最直接的訓練,讓學生有面對面的真實感,不僅能學到多種教育技術的操作方法,更能將所學到的多種教育技術按照要求進行熟練的操作和運用,能夠將課堂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可操作性強的技能,應用到教學中去。這樣既實現(xiàn)了學習者對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也取得了進步。作為教師,尤其要重視自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影響,教師課堂所用的多媒體課件如果是內容和美觀兼具,技術和功能兼?zhèn)?,不僅能幫助教師更好地傳遞知識,幫助學生更有效率地吸收知識,美觀的課件對學生的審美和課堂專注效果也會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從行動上重視對教育技術技能的應用
在當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呈現(xiàn)多樣性,多種教育技術都能用到教學中去,比如微課,用多媒體技術在五分鐘以內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視音頻。微課和課堂使用的多媒體課件可以嵌套在一起使用,也可以分開使用,對多種教育技術的熟練使用能夠幫助師范類畢業(yè)生提高課堂掌控能力。
美國著名的視聽教育專家戴爾(2002)把學習所得到的經(jīng)驗按抽象程度的不同分為3個大類10個層次,如下圖所示。
戴爾的“經(jīng)驗之塔”中將十個層次劃分為三大類:有目的的直接經(jīng)驗、設計的經(jīng)驗、參與演戲歸類為第一大類,即做的經(jīng)驗;觀摩示范,野外旅行,參觀展覽,電影、電視,錄音、廣播、靜態(tài)圖像歸類為第二大類,即觀察的經(jīng)驗;視覺符號、言語符號歸類為第三大類,即抽象的經(jīng)驗。從教學效果來說,教學具有復雜性,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要經(jīng)過多次的修改去適應學生的水平才能達到相對良好的教學效果。作為師范生,對綜合的教育技術技能的掌握和熟練的運用,則是將個人經(jīng)驗和實踐經(jīng)驗融合在一起的過程。有了思想上的前瞻性,才能認識到掌握多種教育技術技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能在行動上充分重視教育技術技能的學習,才能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體現(xiàn)出來,多學多做,多看多練,增加操作實踐的機會,從而在實踐中獲得經(jīng)驗。
(三)建議師范類的畢業(yè)生能夠接受系統(tǒng)的多種應用型教育技術的培訓和操練,并能熟悉和掌握若干先進的教育技術
師范類學生應當推廣應用性強的多種教育技術培訓,能夠將現(xiàn)代化的、應用型的教育技術技能培訓推廣到師范類畢業(yè)生中去。同時,開展各種教學技能大賽,重點要大四畢業(yè)生參與,同時也要號召和動員其他年級的師范類學生參與進來。有了嫻熟的教育技術手段,在備課過程中,更容易挖掘出教材和課堂內容的深度,能夠通過一定的教育技術手段顯著地突出課堂重點,引起學生的注意,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通過教育技術手段的嫻熟運用,還能在完成重點內容之外,有效地給學生灌輸和普及由課堂內容或者重點內容衍生出來的其他知識點,從而能夠達到拓寬學生知識面的效果。
教學技能的使用涉及較多的教育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綜合使用,是需要多項技能協(xié)作的。
通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和教育技術手段,課堂教授過程可以是多維度、多層次的,知識覆蓋面更加寬闊。
通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和教育技術手段,課堂外的時間可以有效利用起來。課堂可以從固定的教室延伸到各個空間和維度。只要有匹配的終端設備,比如手機、掌上電腦等,就可以利用網(wǎng)絡和局域網(wǎng)等技術進行知識的傳授和學習。
通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和教育技術手段,可以將微信、二維碼、微課和多媒體課件等多種信息技術通過教學方式嵌套在一堂課中,可以通過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在多種平臺上展示交流知識和信息。
只有將多種教育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綜合應用到對師范類學生的教學技能培訓中去,才能使師范類畢業(yè)生迅速適應科技和時代的發(fā)展,才能跟上教學改革的步伐和浪潮,提高就業(yè)核心競爭力。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需要與時俱進,將多種教育技術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從而最終提高就業(yè)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黨志敏.信息化教學實際模式研究綜述[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4).
[2]柳海明.現(xiàn)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2.
[3]劉春波.論信息化條件下教員教學基本功[J].中國集體經(jīng)濟,2010(18).
[4]吳云鵬,劉寶良,孫立紅,等.高校多媒體教學現(xiàn)狀及提高多媒體教學質量的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8(18).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