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從“立足學生生活”“尊重學生主體”“利用先進技術”“教師優(yōu)化教學情境”四個方面入手,針對如何對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文本進行有效解讀進行了初步分析與探索,旨在于充分發(fā)揮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載體優(yōu)勢,繼而促使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獲得健康、持續(xù)性的發(fā)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部編教材;立足生活;尊重主體;利用技術;情境優(yōu)化
所謂“部編”教材就是由中共中央關注和批準、由教育部直接領導和組織編寫的教材,鑒于編寫資源空前雄厚,其在當前多種版本教材并存的情況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大大優(yōu)化與提升了基礎教育階段的教材編寫質(zhì)量。那么,一名奮斗在一線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當如何對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所蘊含的文本內(nèi)容進行細致研讀,以獲取高效率、高質(zhì)量的教學效果呢?以下,我僅從幾個方面入手進行總結、闡述與歸納。
一、 針對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文本進行解讀應立足學生生活
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蘊含有豐富多樣的各種知識。著名學者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重要言論便很好地闡述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也正因為如此,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理念提倡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當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充分挖掘?qū)W生社會生活中所能利用的一切教學資源,以此為學生巧妙營造一種熟悉的學習氛圍的同時讓他們得以輕松、自然而然地掌握具體知識點并能靈活進行實踐運用。
由這一點出發(fā),我認為我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想對該學科教材文本進行細致的解讀,首當其沖便是要從所教學生的實際生活經(jīng)歷出發(fā),充分找到教材文本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點,之后再以該聯(lián)系點為基礎展開有意識、有針對性的教學,相信這樣一來,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效率將大大提升。
例如,“友誼伴我同行”這節(jié)的“擴展空間”部分有這樣一項內(nèi)容:有人說:“能結交到親密的朋友是一種幸福,而擁有一個對自己有深刻而良好影響的朋友則是人生的幸運?!蹦阃膺@個觀點嗎?結合自己的交友經(jīng)歷談談感受。立足于教材文本,我便引導學生從自己生活中的真實經(jīng)歷出發(fā)談談對上述觀點的認識與看法。每一個人都會有朋友,友誼也是初中階段學生平時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到的一種親密關系,因此,這一課堂任務的提出與設置便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密切的聯(lián)系,促使著學生主動回憶生活,主動立足于生活暢談自身對朋友、對友誼的認識與看法。像有的學生說道“自從有了好朋友,我不再孤單,我們總是在同一張桌子上學習,這道題我不會了你教教我,那道題你不會了我教教你,就這樣我們在相互幫助中兩個人收獲了友誼,也獲得了學習上的進步”,有的學生說道“跟好朋友的相處也并不總是高高興興的,我們之間有時就會發(fā)生爭吵,這個時候我們總是會坐到一起,你說說你的想法,我表達表達我的觀點,這樣便在心平氣和中達成了對一件事情認識上的統(tǒng)一”……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將各自關于朋友與友誼的看法淋漓盡致地表述了出來,如此這般,對教材文本內(nèi)容的解讀及其使用便真正達到了擴展學生視野、延伸學生學習層次的預期良好目的。由此可見,立足學生生活針對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文本進行解讀的策略具備切實可行性。
二、 針對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文本進行解讀應尊重學生主體
學習是學生在學,教學是教師在教,由這一層意義展開來講,學生是學習活動中的真正主體,教師則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中占據(jù)重要的主導地位,負責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教學與引導。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理念也提倡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適當給予學生主動學習的權利。
針對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文本進行解讀,我認為我們教師也不能忽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應當在自身宏觀把控教學節(jié)奏與進度的前提下充分放手,讓學生經(jīng)歷一番“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主動探究過程,相信,當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以滿足,其不僅學習興趣得以充分保持,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對教材文本的理解與解讀也變得更加水到渠成一般,自然而深刻。
對此,我自身的教學實踐經(jīng)歷便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例如,“探問生命”這節(jié)內(nèi)容的“探究與分享”部分為學生呈現(xiàn)了如下的文本信息內(nèi)容:一輛公交車突然著火,滿車的乘客被困在車廂里。許多人不顧危險上前救人,有的人站在遠處邊看邊指指點點。不顧自身危險去救他人是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嗎?對于這一教材文本內(nèi)容我沒有一上來就直接進行解讀,而是鼓勵學生自由結合成學習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對上述兩種行為對比鮮明的人群所持有的做法進行探討。在這一問題提出之后,學生小組紛紛加入了與其相關的探究活動之中,有的學生小組成員認為“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不能犧牲自己的生命去幫助別人”,有的學生小組成員認為“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那些被大火困在車里的乘客們,他們的生命也只有一次,我們應當為了這些生命努力”,有的學生小組成員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次,我們應當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時也意識到他人的生命是非常寶貴的,我們要珍惜別人的生命如同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就這樣,通過彼此之間觀點的碰撞,學生們依靠集體智慧懂得了“生命至上,珍愛他人的生命應當如同珍愛自己的生命一般”這一“仁者愛人”“推己及人”的大智慧觀,而這顯然要比我單純對他們進行教材文本內(nèi)容的解讀要具備實際效果。尊重學生主體對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文本進行解讀的目的得以輕松達成。
三、 針對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文本進行解讀應利用先進技術
當前社會是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社會,各行各業(yè)都充斥著對現(xiàn)代先進技術的廣泛合理利用。教育領域自然也不例外??v觀當前教學實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隨著越來越多先進教學技術及其教學手段的運用,我們的課堂教學變得更加輕松、便捷、高效,智慧課堂逐漸成了現(xiàn)實。
在此大的時代背景下,我認為我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就不能再簡單局限于以“黑板+文字”的方式對教材文本進行分析與解讀,而應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呈現(xiàn)的方式實現(xiàn)對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文本進行生動、直觀解讀的良好需求。
對此,我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積極的嘗試,效果良好。如,在教學“法律在我們身邊”這節(jié)內(nèi)容時,其“探究與分享”部分展示了一組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像公交車上年輕人未向老人讓座、學生無故遲到、司機無證駕駛等,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眾多其他諸如此類的常見現(xiàn)象,為此,我便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一一向?qū)W生們展示了這些現(xiàn)象,包括行人橫跨柵欄、取票時插隊、駕駛司機隨意闖紅燈等等。這些可能是實際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但是通過信息技術多媒體幻燈片一張一張的播放,學生們才意識到原來這些小事其實也并不小,都是有著不良的社會影響的。以此為基礎,我又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社會不良現(xiàn)象之間的異同點,并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了法律、道德等在產(chǎn)生方式、實施手段及其調(diào)整對象和范圍等的區(qū)別與相同之處。信息技術具備呈現(xiàn)方式生動、形象的特點,其恰當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原本對教材文本的解讀更加立體、多元,帶給學生的感受勢必也更加深刻,這對于學生獲取良好的學習效果顯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針對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文本進行解讀,利用先進技術的策略存在著現(xiàn)實可操作性。
四、 針對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文本進行解讀教師應優(yōu)化教學情境
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穩(wěn)步推進的同時,教師們的教學手段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具有豐富性、趣味性。但是部分課堂為了配合課改要求出現(xiàn)了表面化、形式化現(xiàn)象,嚴重影響學生對課程本質(zhì)的理解。如何處理教材中的情境與生活中、新聞材料中的情境,讓課堂變得深刻成了教師們面臨的一個難題。從優(yōu)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較大程度的整合課程資源優(yōu)化教學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課堂變得深入,學生的思想更加深刻。
例如,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經(jīng)典的案例,其對情境進行了優(yōu)化,教學效果良好。教師把這一課時分為四個篇章來完成:“探尋勞動的價值”“禮贊最美奮斗者”“實干創(chuàng)造未來”“接過歷史接力棒”,四個環(huán)節(jié)在立足于課本的基礎上和基于學生對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認知上,引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案例,把案例分成四個模塊設置四個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勞動的意義、如何尊重勞動者、發(fā)揚實干精神把中國夢變成現(xiàn)實、青少年擔負起歷史重任。通過對一個案例的層層剖析,燃起了學生的愛國之情。青年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必須要有報國之志。同時在思考和碰撞中也認識到工作是不分貴賤的,平凡勞動者也值得我們尊重和學習,國家建設取得成就的每一步都是廣大勞動者付出努力的結果。而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主動擔負起時代發(fā)展的重任,樹立起崇高的理想、遠大的抱負。
五、 總結
總而言之,針對部編《道德與法治》這一優(yōu)秀教學資源,我們教師應當積極探索對教材文本進行科學、高效解讀的方式方法,這樣才能在發(fā)揮教材文本資源優(yōu)勢的同時,確保教師教得輕松、教得高效,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高效,從而推動該課程教學的有序、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牛超.印象《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教材解讀[J].中國教育學刊,2018(7).
[2]駱殿兵,管愛花.精準解讀教材?整體設計教學——以部編本《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教學為例[J].課程教學研究,2018(6).
[3]梁芬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二次開發(fā)”實踐研究[D].集美大學,2018.
[4]魏國林.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建議[J].名師在線,2019(11):91-92.
[5]楊述琴.立足教材編寫愿景?促進教學方式轉(zhuǎn)變——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教法探究[J].學周刊,2019(32):84.
作者簡介:
林淑瓊,福建省莆田市,莆田青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