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自信,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針對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的現狀,教師要緊密結合教材,挖掘其中蘊含的文化教育內容;巧用互聯網資源,優(yōu)化文化教育形式;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將文化教育落到實處;傳承鄉(xiāng)土文化,實現良好的文化教育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優(yōu)秀傳統文化;滲透對策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東方文明,對后人來說,這無疑是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無疑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最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職責和使命。中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肩負著使國家繁榮昌盛的希望。而當前的中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了解不夠深入,相關傳統文化知識欠缺等,影響了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诖?,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緊密結合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滲透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豐富語文教育的思想內涵,提高教學質量。
一、 優(yōu)秀中華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自信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要求。誠然,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直接體現。多少年來,由于多元文化的沖擊,我國的青少年缺乏文化自信的現象比比皆是:如過度崇尚西方節(jié)日而輕視中華傳統節(jié)日;過度推崇西方價值觀而忽視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美德等等。以傳統節(jié)日為例,我國有很多具有文化底蘊的節(jié)日,如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春節(jié)等等,但近年來,任何一個傳統節(jié)日的熱鬧程度,都遠比不上西方的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等。這種過度推崇西方而摒棄中國優(yōu)良傳統的現象,本質上是人們的不夠自信?;诖?,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感知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到我們有世人驚嘆的禮儀和道德風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得以弘揚和發(fā)展。由此可見,和傳統的文化教育缺失相比,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巧妙地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二)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應試教育備受詬病。如今,素質教育提倡改變以應試為主的教學模式,通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要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語文學科的教育而言,除了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培養(yǎng)應用實踐技能,教師還需要從“德”的角度入手,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時,這種強化“德育”的語文教學課堂,也是踐行語文學科“人文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徑。基于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如古文、詩詞、曲、賦、書法,以及中華優(yōu)秀思想如諸子百家思想等,都有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學習到古人優(yōu)良的精神品質,從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梢哉f:學生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掌握,能夠讓學生因“內外兼修”而煥發(fā)光彩。這種文化的積淀,與過去的“死讀書,讀死書”學習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三) 有利于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也是價值觀逐漸成形的關鍵時期。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西方文化如同狂潮一般席卷著中國的大地,而正處于“獵奇”階段的中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盲從以及追隨讓人擔憂。當然,我們不是抵制外來文化,只是強調的是:任何一個民族,都有適合其健康發(fā)展的文化體系。我國的青少年盲從西方文化的現象,并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同時,部分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知并非全面,而是斷章取義,這就是筆者說學生“盲從”西方文化的現象。在此背景下,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巧妙地滲透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讓學生深刻感知民族文化之經典,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思想學習文化知識,能夠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二、 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初中語文的教學有機整合起來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部分就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傳統文化教育狀況不容樂觀:
一方面,應試化的語文教育現狀依然普遍存在。理論上,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們應當以素質教育的思想為指導,立足新課程改革的“三維”教育目標抑或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思想等開展教育,力求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然而,部分實際的教學,依然有“換湯不換藥”之感,所謂的素質教育不過是一紙空文,應試化的教育現象普遍存在。當然,關于素質教育或者是應試教育,我們不能說是教師的責任,畢竟“考試指揮棒”,才是部分教師教學發(fā)展的基本方向。這種應試化的語文教育現狀,導致部分語文教師只注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忽視“人文性”,即教師都過度關注了考試項目而忽視了對學生“德”的教育,進而導致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缺失;
另一方面,部分教師文化知識功底薄弱。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教師有淵博的文化知識基礎,充分把握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精髓,并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有目的、有意識地滲透優(yōu)秀文化。但實際的教學中,并非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具有淵博的文化知識基礎,能夠深入解讀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精髓。一些語文教師,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知識一知半解,又如何將傳統文化知識與語文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呢?正是因為部分語文教師文化知識功底薄弱,導致優(yōu)秀傳統文化知識與語文的教育整合缺失,最終影響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三、 初中語文教學中優(yōu)秀傳統文化滲透的對策
(一) 巧用語文教材,滲透優(yōu)秀傳統文化
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整合,不能脫離于語文的教育而獨立存在。深入解讀初中語文教材我們發(fā)現:在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教育內容。如古詩詞、文言文、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俗語等。例如,七年級上冊《論語》中的儒家思想、七年級下冊關于黃河的詩歌、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如《李闖王渡黃河》《鯉魚跳龍門的傳說》《望洋興嘆》的成語故事;七年級下冊戲曲(生旦凈丑);建筑如橋和園林,橋有趙州橋、盧溝橋,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石拱橋的特點;中國傳統節(jié)日如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二十四節(jié)氣等。由此可見,在初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教育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這些蘊含著豐富文化知識的教學模塊,有意識地給學生滲透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例如,教師在初中語文《趙州橋》的教學中,可以緊密結合趙州橋之宏偉、堅固、美觀以及趙州橋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造橋史上的意義,充分體現中國勞動人民之智慧、才干,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育中,教師可以開展古詩詞鑒賞課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古詩詞蘊含的精神文化內涵。由此可見,語文教材本身蘊含的文化教育內容,是教師進行優(yōu)秀傳統文化滲透的主要陣地。
(二) 善用網絡資源,優(yōu)化文化教育效果
21世紀是知識化、經濟化和網絡化的社會。互聯網、大數據的發(fā)展,為教師教學內容的拓展和補充提供了技術支撐。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文化教育時,要善于利用網絡資源,不斷豐富文化教育的內涵和形式,全面提高傳統文化教育質量。例如,視頻資源、圖片資源等的運用,有利于拉近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提高教育質量。以前面談到的《趙州橋》的教學為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借助互聯網資源,搜集有關趙州橋的圖片、視頻等,在進行教學導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通過播放有關趙州橋的視頻資源,讓學生對這座古老的橋梁有更加直觀的理解。這樣,學生在理解文本內涵時,對知識的把握將會更加深刻;又如,教師在教學《古代詩歌四首》時,沒有直奔主題講解教學內容,而是首先通過有關詩歌的音頻的播放,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聲調之抑揚頓挫,感受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并引導學生跟著音頻、視頻等進行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和節(jié)奏感,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由此可見,巧妙地借助網絡資源優(yōu)勢,不斷優(yōu)化文化教育的內容、形式,是實現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有機整合的有效途徑。初中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養(yǎng),將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整合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構建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
(三) 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將文化教育落到實處
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形式是多樣的。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新,不拘一格,將文化教育落到實處。例如,為了豐富學生的業(yè)余生活和文化生活,教師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如經典誦讀活動,指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經典作品進行誦讀,并在班級中開展經典誦讀競賽活動?;顒拥拈_展,不僅有利于在班級中營造濃厚的誦讀經典的氛圍,同時還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開展活動時,教師要對學生的誦讀進行技巧和方法的指導,如語氣、語速、斷句、節(jié)奏等的把握,都需要學生積極學習,提高自身的語言感悟和理解能力。除了經典誦讀,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編話劇。如在學習《木蘭詩》時,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選擇片段創(chuàng)編話劇。這樣的活動開展,有利于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學生在創(chuàng)編話劇的過程中,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進一步弘揚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加深學生對文化內涵的理解。
(四) 傳承鄉(xiāng)土文化,升華文化教育效果
鄉(xiāng)土文化,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每個地區(qū)、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獨有的文化特色。初中語文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忽視鄉(xiāng)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蘇州園林》之后,也可以以本土“建筑特點和傳統文化”為主題,讓學生探索城市所在地區(qū)的古建筑、特點以及體現的文化內涵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搜集本土的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等,讓學生能夠從文明的角度感知一個城市的修養(yǎng)和文化內涵,促進鄉(xiāng)土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四、 總結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發(fā)展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要深刻體會到文化教育于學生成長和發(fā)展而言的重要意義,并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滲透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宋光.初中語文教學如何發(fā)揮傳統文化教育的功能[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4):102.
[2]鐘劍連.文明長久淵源傳承———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1):91.
作者簡介:
田建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康樂縣附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