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劇游戲是以過程取向的,在教學過程中支持者與參與者的平等對話,是一種強調(diào)學生整個身體資源參與的教學形式。將戲劇游戲引入培智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是對傳統(tǒng)閱讀教學模式改革的嘗試。本文從將戲劇游戲引入閱讀教學的實例出發(fā),介紹了在閱讀教學中引入戲劇游戲的方法和優(yōu)勢,體現(xiàn)了培智閱讀教學如何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版)引導下,從理解和支持學生出發(fā),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和服務生活的能力。
關鍵詞:戲劇游戲;培智教育;閱讀教學
一、 傳統(tǒng)模式,引發(fā)教師反思教學
閱讀是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雖然對于培智教育的學生來說,閱讀無法完全變成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但是為了起到發(fā)展智障學生思維,讓學生獲得審美體驗的教育目的,培智教育的閱讀教學也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版)中提出了“運用個別化的支持策略為不同學生提供支持”和“尊重學生個別化閱讀取向”的教學建議。
在培智教育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借助圖片、動畫、設置情境或少部分的角色體驗來組織教學,在這些教學策略的支持下,需要智障學生的想象力、認知水平、知識儲備等多方面能力的參與;在這些教學形式的組織下,需要學生以傳統(tǒng)的形式坐在課堂上,參與到集體教學中。這是閱讀教學開展的傳統(tǒng)形式,也是教師最普遍使用的形式,它確實體現(xiàn)了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能力起點,提供視覺、聽覺乃至動作輸入等方式來支持學生感悟閱讀材料。但對于智障學生來說,一方面,有限的思維能力和需要大量思維能力參與的傳統(tǒng)課堂之間的矛盾,容易造成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機會有限,容易造成興趣的丟失;另一方面,以視、聽為主的信息輸入方式,容易造成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有限,容易造成知識地遺忘,從而影響了在閱讀學習中獲得的能力對生活的指導。
二、 戲劇游戲,引導學生“深度學習”
培智學校的閱讀材料以應用類文章和故事類文章為主:針對應用類的文章,因為便于在生活中實踐和操作,所以在傳統(tǒng)模式下學生參與相對較高,也便于學生理解和服務生活;但針對故事類的文章,因為該類文章脫離學生實際生活卻又起著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作用,所以在傳統(tǒng)模式下學生參與的深度和強度變得有限。《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版)倡導感知、體驗、參與的學習方式,本文將以《后羿射日》為例介紹如何通過戲劇游戲的方式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體驗、參與和理解,從而提升學生利用課堂所學服務生活的能力。
莎拉·斯米蘭斯基認為“戲劇游戲是由兒童扮演別人的角色而形成,在游戲中兒童模仿大人的活動和言語形式,利用真實或想象的道具和自己的經(jīng)驗而展開。當這種活動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兒童合作,并且游戲者以他們的角色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進行游戲,既用語言又按動作表演時,這種戲劇游戲可稱為“社會戲劇游戲”。
(一) 準確選擇游戲原型
所謂游戲原型,它是各種游戲在脫去華麗的外衣后所體現(xiàn)出的最原始、最核心的表現(xiàn)形式。它常常表現(xiàn)為學生在互動過程中自發(fā)表現(xiàn)出的游戲模式,這些游戲往往不需要成人的指導。游戲的原型大致可以分為跟隨領袖、抓人、捉迷藏、欺負人、看誰最厲害和拔河這六種。從知識的學習來看,游戲的原型就相當于我們所說的先備技能,因此在將戲劇游戲融入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準確選擇游戲原型。
結合培智學生的認知水平,《后羿射日》的故事可以簡化成為兩個部分:九個太陽同時出現(xiàn)在天空造成的民不聊生和后羿射落八個太陽后的民康物阜。在研讀文本后不難發(fā)現(xiàn),故事的第二部分與“抓人”這個游戲原型是最貼合的,而故事的第一部分既可以引用“抓人”這個游戲原型,又可以引用“欺負人”這個游戲原型。為了保持活動過程的一致性和連貫性,也為了符合培智學生直線式思維結構的學情,本人在教學中選擇了“抓人”游戲作為《后羿射日》這個故事的基礎游戲和核心游戲模式。
(二) 巧妙設計游戲環(huán)節(jié)
1. 師生入戲,從原型游戲入手調(diào)動參與氣氛
戲劇游戲在開始階段,講求教師的入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情境,教師首先要進入角色當中去。在教學一開始,本人便扮成了一個可怕的形象,和同學們玩起了“抓人”的游戲。為了起到在游戲中逐步滲透故事情節(jié),建立起游戲與故事情節(jié)聯(lián)系的作用,在“抓人”游戲中,本人還提出了:被抓住的學生就會“死掉”的要求,與故事中百姓被熱死、動植物被熱死以及太陽被射落三個情節(jié)相呼應。
2. 逐步衍生,從角色扮演體驗故事情節(jié)
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本人對“抓人”游戲進行了兩次衍生,來帶領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驗故事情節(jié)。第一次衍生是將太陽和百姓、動植物的角色帶進了“抓人”的游戲中,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選擇做“抓人”的太陽或是被熱死的百姓、動植物;第二次衍生是將后羿和太陽的角色帶進了“抓人”的游戲中,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選擇做射日的英雄或是被射落的太陽。經(jīng)過兩次與故事情節(jié)緊密聯(lián)系的游戲,再由學生將游戲的過程描述出來。學生描述游戲的過程,便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和理解對故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從而完成了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理解主要故事情節(jié)的目的,和感受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目的。
3. 跳出角色,從情節(jié)討論理解人物形象和生活常識
在戲劇游戲的理念中,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不是故事原來的內(nèi)容,不是教師一句“但是”的引導,而是要通過學生跳出角色的討論產(chǎn)生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本人進行了兩次跳出角色的討論,并在討論的過程中通過圖片理解的方式來帶領學生探討情節(jié)發(fā)展的方向,來帶領學生加深對人物和故事的理解,來帶領學生體會故事闡明的道理。
第一次討論在體驗過九個太陽帶給百姓的民不聊生之后,討論的內(nèi)容分別是為什么天上有九個太陽的時候百姓和動植物都會被熱死,以及面對天上的九個太陽我們可以做些什么。第一個問題主要解決的就是我們常識性的知識,即天氣過熱的時候人們會出現(xiàn)中暑的現(xiàn)象,植物會枯萎,河水會干涸,而其對于生活的指導意義便是在夏天如何避免中暑。第二個問題則是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問題。有了前面游戲的鋪墊,大部分學生都會在這個問題上選擇不希望天上有九個太陽,但又礙于知識的有限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候再由教師在討論中提出請后羿幫忙射日的想法,那么后羿本領大又樂于助人的英雄形象便在學生的心中扎下根來。
第二次討論是在后羿射落第八個太陽的時候,討論的內(nèi)容為是否應該射落最后一次太陽。這是一個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的討論,也是擴充學生生活常識的討論。當學生回答射落最后一個太陽的時候,本人便將教室創(chuàng)造成一個黑暗的環(huán)境,讓學生體驗如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習生活;當學生回答留下最后一個太陽的時候,再引導學生體會太陽對于我們的生產(chǎn)生活的重要性。
(三) 細致解讀學生反映
在戲劇游戲這樣新型的語文閱讀課里,學生從開始就表現(xiàn)出了狀態(tài)的主動和思維的活躍,在戲劇活動中多感官、多維度的表達和交流。特別是對于自閉癥的學生來說,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更是讓人眼前一亮。一方面,對于自閉癥的學生來說,即使到了高年段也存在滿足本體覺及前庭覺需求的表現(xiàn)。在戲劇游戲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肢體運動參與其中,例如在“抓人”的過程中,自閉癥的學生很愿意主動成為“被抓”的對象,因為在跑動的過程中滿足了他們追求前庭刺激的需求,由此可見戲劇游戲讓語文課堂上也能實現(xiàn)教康結合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教學中本人發(fā)現(xiàn),即使當自閉癥的學生出現(xiàn)離開活動區(qū)域的時候,他們的眼睛仍然會時不時地關注同學們的活動狀態(tài),語言上會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發(fā)生改變,甚至會在遠處做出符合游戲情節(jié)的動作。這是因為戲劇游戲為他們留出了安全的距離,提供了思考的空間,并通過實際操作、身體體驗、“做中學”建構個性化的認識。
三、 教學反思,引起課堂形式改變
培智教育的閱讀教學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應用的能力。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形式,是教師在為學生能夠形成某項能力而努力地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形成的往往都是碎片式的知識,增加了知識提取的難度。作為“課堂的主體”,智障學生如何才能通過“深度的學”來習得閱讀教學帶給他們的能力,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嘗試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相較于普通學校,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師是幸運的,因為培智學校閱讀教學的課堂可以是流動的,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習的需求采取多元的組織形式。就像將戲劇游戲融入閱讀教學中一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也應該給予學生更多“成為文本本身”的機會,讓知識在學生大量的體驗中以整體的形式存儲進學生的記憶中,形成知識的模塊和體系,才有便于學生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將先備技能有效地提取并應運到指導生活的實際意義中去。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版)中對于閱讀教學,乃至語文教學都強調(diào)了重視生活語文實踐,這里的實踐不僅強調(diào)了將所學的語文知識和能力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而且強調(diào)了在開展語文活動過程中的實踐,而戲劇游戲的形式恰恰就是在語文活動中進行深度實踐的有趣、高效的方式。通過戲劇游戲的形式,閱讀教學不僅滿足了通過聲音和畫面來展示文本內(nèi)容,通過視覺和聽覺來傳遞信息這些基本的教學要求,而且通過演繹的形式讓文本中的人物和事物有了形態(tài)、有了血肉、有了思想。當學生在課堂上開展戲劇游戲時,他們變成了文本中的人物,站起來四處走動,互相交流,通過參與身體性和社會性的互動,進入到原本無法進入的情境中,從而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對正確價值觀的感悟,而這也才真正體現(xiàn)了《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版)中提到的要形成學生個體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地運用戲劇游戲,讓原本平面、抽象的文本變得躍然紙上、神形兼?zhèn)?,這需要教師更多地在實踐過程中思考和發(fā)現(xiàn)。
參考文獻:
[1]朱華英.教育戲劇和兒童閱讀的有效契合初探[J].小學語文教與學,2018(3):60-62.
[2]池夏冰,董蓓菲.教育戲劇在語文課程中的功能與路徑[J].初中語文教與學,2017(6):58-66.
[3]黃婉圣,何敏.國外兒童教育戲劇的主要形式及啟示[J].幼兒教育導讀(教師教學),2017(1/2A):66-69.
作者簡介:姚秋祉,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玄武區(qū)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