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金才 紀米
社會轉型期婚姻家庭觀念、家庭結構和家庭功能的變遷以及男女平等、夫妻平權和財產投資意識的增強及個體投資觀念的差異,導致夫妻共同財產管理糾紛頻發(fā)。而城鎮(zhèn)化進程帶來的人口流動與夫妻別居等不僅增加了夫妻非財產管理一方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行使的難度,也使得其財產權利被侵犯時因證據獲取困難而無法及時獲得充分的司法救助。因此,完善我國的夫妻共同財產管理制度,明確夫妻共同財產管理權的內容、管理模式、不同管理模式下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以及權利被侵犯時的法律救濟機制,不僅是夫妻共同財產管理糾紛解決的需要,還是婚姻家庭法律制度適應社會變遷的必然。
夫妻共同財產管理是指夫妻依照法律規(guī)定或通過協商,約定夫妻共同財產的管理方式、管理內容、管理方及非管理方的權利義務和救濟措施,實現夫妻共同財產保值和增值目的所為的財產管理行為。相關定義如:夫妻財產管理謂“保存及增加財產價值之行為”;[1]380夫妻財產管理是指“對財產之保存及在不變更財產性質范圍內之利用或改良”。[2]60我國婚姻法雖未設置夫妻共同財產管理制度,但依照該法規(guī)定的夫妻對共同共有財產享有平等處理權的精神,夫妻對共同財產擁有平等的管理權,即夫或妻在處理夫妻共同財產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夫或妻應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共同決策非因日常生活需要或非為日常家事代理權之行為對夫妻共同財產所為的重要處理決定,一方無法定或約定依據所為的重大財產處分行為其效力不及于對方,但第三人善意取得的除外。
夫妻共同財產管理權是作為夫妻共同財產管理人的夫或妻或夫妻雙方對被管理財產的掌控權,包括對被管理財產之占有、利用和處分的權利。因此,夫妻財產制的立法通常將夫妻財產管理權與夫妻財產所有權中的處分權一起規(guī)定。①如《法國民法典》第五編第二章第2條為 “夫妻共同財產與自有財產的管理”,其中包含財產處分權;《瑞士民法典》第六章第3條中的第二個問題為“管理與處分”;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典第1032條為“共同財產之管理”、第1033條為“共同財產之處分”。但夫妻共同財產管理權與夫妻共同財產處分權的性質不同,夫妻作為財產管理人對被管理財產的處分權是相對的受限的權利,始終受到“為管理之必要”和財產保值增值價值取向的限制以及夫妻對共同財產管理約定的制約,故《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為物權法)第九十六條明確規(guī)定管理既是權利又是義務。[3]而夫妻對共同所有之財產的處分權是基于財產所有權的賦能,乃單純的權利而非義務。夫妻對共同財產的處分所受到的唯一限制是共同共有人意思表示不一致時不能為單方處分行為。從財產管理權實現的角度看,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夫妻共同財產管理權的內容一般包括:
1.占有權。財產管理人對被管理財產的直接或間接占有是行使財產管理權的基礎。如財產管理人對作為夫妻共同財產的動產、不動產及其他財產權益(如債權、股權、基金份額、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等)的占有是利用、收益和處分上述財產權利的前提。間接占有是本權脫離占有的產物,是法律應對脫離現象的一種概念性方法和財產價值流通的表現,不會影響財產管理權的實現。財產管理人占有被管理之財產是實現財產管理的手段,而非目的,屬于手段性占有。其核心功能是權利推定,減少交易糾紛和提升交易效率,以發(fā)揮管理物之效用,因而具有效益價值。基于同樣的目的,財產管理人占有被管理財產期間,應當對被管理財產盡合理的保管義務,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被管理財產毀損、滅失或越權處分等給非財產管理方造成損失的,應該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利用權。對被管理財產的利用是指財產管理人依照物之性能和用途,在不毀損物體或變更其性質的情況下對被管理之財產加以利用[4],以實現物之保值和增值目的。利用之標的物是可重復使用的不可消耗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該利用權有別于所有權權能中的使用權,其目的主要是維護被管理財產的交換價值,而非實現其使用價值。夫妻共同財產管理人對被管理物的利用往往通過將管理物的使用權轉移至第三人的方式來實現,如通過契約將宅基地的使用權(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與使用權可“三權分置”)、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轉移給第三人(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與經營權可“三權分置”),將房屋出租以及將無形資產使用權進行投資等。上述各種對被管理財產的利用只是相應財產使用權的轉移,而非所有權的讓渡,異于對財產的處分權。
3.處分權。夫妻共同財產管理人依據夫妻財產管理約定享有對被管理財產的處分權,包括但不限于(視財產管理約定有別)出賣、交換、出租、抵押、質押等。管理人對被管理財產的處分可分為絕對處分(指不從他人處取得利益的處分,如拆毀舊房等)與相對處分(指為了交換一定利益而處分被管理物,如買賣、互易),全部處分(將所有權全部移轉他人)與部分處分(如在所有物上設定用益權、地役權等)以及事實上的處分(引起所有權的絕對消滅)和法律上的處分(所有權的相對消滅)。[5]處分權是夫妻共同財產管理的核心內容,其決定被管理財產事實上或法律上的命運,但該處分行為受共同財產管理目的限制,非為被管理財產保值和增值目的,不得為之。
物權法第九十六條規(guī)定,共有人按照約定管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各共有人都有管理的權利和義務。夫妻共同財產的管理模式可概括為下列三種:夫妻各方單獨管理、夫妻雙方共同管理及夫妻一方單獨管理。夫妻雙方可根據財產管理目的,與管理目的相對應的財產管理內容(如占有、利用或處分)和夫妻雙方的生產、經營、行為能力、管理能力及理財理念等具體情形選擇相應模式。如為實現財產正常保值、增值目的對共同財產的占有和利用,可由夫妻各方單獨管理;為實現財產超額增值或收益目的對共同財產的重大處分行為,宜由夫妻雙方共同管理;經營性財產宜由參與經營的一方單獨管理;票據權利、債券、存款單、基金份額、股權及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等的出質與轉讓宜由夫妻雙方共同決定。
1.各方單獨管理。在該模式下,夫妻任一方均有權依照約定管理夫妻共同財產中的部分財產①如 《法國民法典》第1421條規(guī)定:“夫妻各方均有權單獨管理共同財產并進行處分;”《意大利民法典》第 180條規(guī)定:“夫妻雙方有權實施對共有財產的管理及其有關的訴訟代理。”,但其又不同于夫妻雙方共同管理模式和夫妻一方單獨管理模式。雙方共同管理模式需要夫妻雙方協商一致和共同的意思表示,各方單獨管理則無須與對方協商即可行使對被管理財產的占有、利用和處分權。一方管理排斥他方的管理權,而各方單獨管理并不排斥他方的管理權,只是夫妻雙方財產管理的標的不同。該管理模式有助于減少夫妻財產管理糾紛并促進夫妻各自人格獨立和個人價值實現,但通常因各方管理人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風格等方面的差異,產生被管理財產增值與減值并存,財產收益率不理想的現象。如甲乙為夫妻,各管理100萬元均用于投資股票,甲方獲利30萬,乙方虧損20萬,則其投資收益之和僅為5%。
2.雙方共同管理。該模式下,夫妻雙方平等協商共同財產的管理,共為財產管理之行為。非緊急狀況如有約定或法定事由,夫妻任一方不得單獨實施處分共同財產的重大行為。該管理模式至少在形式上符合婚姻法、物權法及民法總則等規(guī)定的夫妻對共同財產平等處理的精神和男女平權的思想,亦契合我國法定夫妻共同財產制的理念和夫妻一體主義的文化傳承(盡管婚姻法規(guī)定了夫妻可以約定財產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三種模式,但約定分別所有的并不多②婚姻法第十九條有關夫妻財產約定規(guī)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采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guī)定。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共同管理還有助于防止其他財產管理模式下,尤其是夫妻一方單獨管理模式下可能存在的管理權濫用,有助于更有效地平衡夫妻雙方的利益。但該模式難以解決夫妻雙方觀念差異、性別差異、能力差異、風險偏好及風險承受能力差異等產生的管理協同困境,可能會降低管理效率。
3.一方單獨管理。該模式下,共同財產由夫或妻一方各自單獨管理,另一方不參與管理。在傳統夫權社會,夫妻一體,男女結婚后女方人格與財產均為男方所吸收,女方既無獨立人格,又無獨立財產,自然也沒有財產管理權。[6]92即使在夫妻聯合財產制下①聯合財產制,又稱管理共同制,是指在夫妻各享有其個人財產所有權的前提下,將雙方財產聯合起來由夫管理,在婚姻關系終止時,妻的原有財產才由其本人收回或由其繼承人繼承的財產制。參見林秀雄:《夫妻財產制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年版,第18頁。,屬于妻之財產仍然由夫管理②1900年《德國民法典》規(guī)定,妻之財產因結婚而歸夫管理及用益,妻未得夫之同意而以單獨行為處分其攜入財產者無效。,在婚姻關系終止時,妻的原有財產方由其本人收回或由其繼承人繼承取回,但孳息歸夫所有。[7]19當今中國,男女平等、夫妻平權雖已獲得法律認可,但在廣大農村地區(qū)及開發(fā)度不高的城鎮(zhèn)地區(qū),夫單獨管理夫妻共同財產仍較為普遍。在經濟相對發(fā)達的城鎮(zhèn)和農村,女性權利意識和財產觀念相對較強,妻參與夫妻共同財產管理的情形較農村為多。
對于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適用夫妻共同財產制之情形,無論夫妻是否約定共同財產管理人、管理方式和管理內容,夫妻共同財產管理糾紛均難以避免,但不同管理模式下,糾紛的多寡、糾紛性質、內容及其對財產效益和夫妻各方財產權益的影響有別。夫妻各方單獨管理模式下的糾紛往往因各方管理效率差距引發(fā),對財產的整體收益產生負面影響。夫妻雙方共同管理模式下的糾紛多因雙方對財產的利用和處分不能達成一致而產生,會影響管理效率,降低財產收益。一方單獨管理往往因管理人一方濫用管理權而損害非管理方的財產利益,由此引發(fā)管理權爭奪、變更等方面的糾紛。
管理權爭議糾紛包括夫妻雙方為爭奪共同財產管理權(管理人地位)發(fā)生的糾紛及夫妻一方欲變更原共同財產管理方式、管理內容及管理權限等引發(fā)的糾紛。管理權糾紛的誘因各異,現行法律對夫妻共同財產管理權規(guī)定缺失及當事人對共同財產管理約定缺失或約定不明確除外。但普遍原因是男女平權思想與傳統夫權觀念的沖突,夫妻人身關系弱化與夫妻財產關系增強的沖突,夫妻財產關系復雜化與財產管理觀念滯后或理財理念差異的沖突,以及工資收入在家庭財富中的比重降低與財產超常增值和收益機會、風險增加等一系列矛盾與沖突的產物。
1.管理權爭奪糾紛。夫妻共同財產管理權爭奪糾紛是指夫妻一方欲單獨管理夫妻共同財產而排斥他方管理權引發(fā)的糾紛。如夫妻共同財產原由夫妻各方單獨管理或由夫妻雙方共同管理,因雙方互不滿意對方的管理能力或管理效益或在共同財產的利用與處分上難以達成一致,雙方均欲自己單獨管理時,則發(fā)生管理權爭奪糾紛。當然,在夫妻一方單獨管理模式下,原未參與共同財產管理的一方欲獲得管理權,他方不同意的,自然也會引發(fā)財產管理權爭奪糾紛。特定情形下,財產管理權爭奪糾紛會與經營權糾紛混同,如一方管理其所經營的財產,因經營不利或不力或有損害未參與經營方之財產權益的,未參與經營方要求參與經營或變更經營方的,亦導致系爭經營財產管理權的變更。
2.管理模式與內容變更糾紛。共同財產管理模式糾紛是指夫妻一方欲變更財產管理模式,他方不同意時引發(fā)的糾紛。如一方欲將各方單獨管理或由雙方共同管理變更為己方一方單獨管理,或未參與管理的一方欲變更原他方一方單獨管理模式引發(fā)的糾紛等。共同財產管理內容變更糾紛是指一方欲變更原財產管理權的內容(即管理權的限制或擴張,糾紛所涉通常為管理權的限制),他方不同意而發(fā)生的糾紛,如,未參與財產管理的一方提議限制原財產管理方處分財產的重大行為,管理方反對時所引發(fā)的管理內容變更糾紛。管理權變更的實質是非管理方對管理方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不滿或管理方未能夠實現夫妻共同財產保值增值意定目標或期望所致。
夫妻共同財產管理權雖然包含了對被管理財產的占有、利用和處分權,但該權利不同于財產所有權的處分權,是權利與義務的結合。夫妻共同財產管理人應在約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利并承擔相應的義務。管理人不得濫用管理權,損害非管理方權益。管理人應依照約定積極履行管理義務,促進被管理共同財產的保值和增值。管理人濫用管理權或消極不作為損害他方權益或降低財產效益的,自然會引發(fā)夫妻共同財產管理糾紛。夫妻共同財產管理方濫用管理權而引發(fā)的糾紛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形:
1.隱匿、轉移或私吞共同財產收益。夫妻共同財產管理人隱匿或轉移共同財產,私吞利用或處分共同財產所得收益,或偽造債務及通過虛假訴訟虛構債務侵占被管理財產等是共同財產管理權濫用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尤其是在一方單獨管理夫妻共同財產的模式下,夫妻共同財產往往由從事生產或經營的配偶一方單獨管理,未參與管理的配偶一方對被管理財產的財務、生產、經營、投資及負債狀況不甚了解,未參與管理的配偶一方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行使不暢,單獨管理共同財產的一方隱匿、轉移或私吞共同財產收益等行為更加常見。[8]
2.越權處分共同財產。越權處分共同財產是指負責管理夫妻共同財產的配偶一方無法律依據或約定授權的情形下對被管理財產所為的重大處分行為,如變賣、設定抵押、放棄債權、贈與等。由于夫妻共同財產管理缺乏相應的制度規(guī)范和約束,共同財產管理人違反共同財產管理約定,越權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的現象已非個案。在夫妻別居現象增加、離婚率不斷上升、婚姻倫理對夫妻關系約束式微的社會轉型期,夫妻共同財產管理人越權處分被管理財產的現象愈益頻發(fā),其不僅損害了配偶他方的財產權益,影響婚姻家庭的穩(wěn)定,亦可能影響到第三人利益,進而危及交易安全和效率。
3.不履行告知義務,侵犯他方知情權。管理夫妻共同財產配偶一方的告知義務和未參與管理配偶一方的知情權與監(jiān)督權,是平衡夫妻共同財產管理方和非管理方之權利義務、防止共同財產流失及保障共同財產保值增值的重要措施。但在夫妻共同財產管理實踐中,管理人常常不按照約定如實告知共同財產的運營狀況,或隱瞞對共同財產的重大處分行為與處分共同財產的收益,或偽造共同財產的負債,達到隱匿、轉移或私吞共同財產收益之目的,嚴重損害配偶他方的知情權與監(jiān)督權,進而給配偶他方的財產權益造成實質性損害。
夫妻共同財產管理糾紛是家事糾紛的一種,具有家事糾紛的一般特征,但該糾紛又有別于其他家事糾紛,其主體是已經建立了合法婚姻關系的配偶,客體是財產管理權涉及的財產利益,內容涉及夫妻共同財產的占有、利用和處分。夫妻財產管理權實質上是基于夫妻身份關系而產生的財產性權益,雖有財產屬性,但人身屬性是其本質。夫妻人身關系的私密性、牽連性和社會連帶性等特征,決定夫妻共同財產管理糾紛的常發(fā)性、連續(xù)性、復雜性。因此,夫妻共同財產管理糾紛調處的原則及救濟方式等亦有別于一般家事糾紛。
1.平等協商原則。夫妻共同財產管理糾紛調處的平等協商原則是憲法、民法總則及婚姻法男女平等和夫妻平權精神的要求和夫妻共同財產性質決定的?!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為憲法)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個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為民法總則)第四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該法第五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橐龇ǖ谑邨l規(guī)定,夫妻對共同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基于上述法律規(guī)定,夫妻對共同財產有平等的管理權。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任何一方均有權決定。除夫妻另有約定外,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做重要處理決定時,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未達成一致的,不得處分。①配偶一方未經他方同意處分共同財產,但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夫妻雙方均要求共同財產管理權的,應當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宜采用各方單獨管理或雙方共同管理模式,而不宜采用一方單獨管理模式,以避免一方單獨管理對另一方管理權的排斥。一方違反法律規(guī)定或約定,單方處分共同財產,給他方造成損失的,應予實際賠償,同時剝奪或限制其財產管理權。夫妻一方在未征得他方同意甚至是在他方堅決反對的情況下,以共同財產從事商業(yè)活動、從事高風險投資或經營失敗的,他方要求經營者個人單獨承擔財產責任,給予其相應財產補償的,應予支持。①《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一條:“一方未經另一方同意出售夫妻共同共有的房屋,第三人善意購買、支付合理對價并辦理產權登記手續(xù),另一方主張追回該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一方擅自處分共同共有的房屋造成另一方損失,離婚時另一方請求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p>
2.共同財產保值增值原則。保值增值是夫妻共同財產管理制度的首要價值,但要實現共同財產保值和增值目的,管理人除要有相應的管理能力外,還須履行注意義務、作為義務、告知義務和忠實義務,不得為第三人利益損害配偶他方財產權益。管理人無管理能力或不盡管理職責,致使共同財產利益遭受重大損失,或有欺詐等不正當行為時,他方可請求變更管理。除雙方另有約定外,對共同財產的重大處分,包括轉讓不動產或價值較大的動產、轉讓或放棄債權、設定抵押等,須經夫妻雙方協商一致;夫妻一方無正當理由拒不同意處分的,要求處分一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司法裁決。夫妻共同財產管理一方未經非管理方同意,擅自做出重大處分決定的,另一方有權否認該處分的法律效力。但如第三人有理由相信該處分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該善意第三人。②同注①。
3.保護未參與管理方權益原則。夫妻共同財產管理人依照共同財產管理協議對共同財產進行占有、利用和處分的,有告知配偶他方的義務并有義務根據對方請求予以說明,配偶他方享有知情權。夫妻共同財產非管理方對被管理財產的投資及經營狀況的知情權不僅有夫妻共同財產管理約定依據,亦能夠獲得憲法、民法總則及婚姻法等法律依據。從比較法視角看,《德國民法典》第1435條規(guī)定:“管理共同財產的配偶一方必須對共同財產進行通常的管理。該方必須將共同財產的管理告知另一方且根據請求向另一方答復關于管理狀況的詢問?!惫芾砣藷o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告知義務的,他方可請求變更管理;協議不成的,他方有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司法裁決。
夫妻共同財產管理糾紛與其他家事糾紛一樣,人身屬性是其本質特征。夫妻財產管理糾紛的人身屬性使其較普通民事糾紛更加復雜多樣和多變,而其倫理性、隱私性和牽連性及其對婚姻穩(wěn)定、家庭和睦及未成年子女利益可能產生的影響決定夫妻財產管理糾紛的救濟方式和價值取向亦有別于普通民事糾紛。協商和解、變更管理方式、變更夫妻財產制形式、設定管理方義務、限制管理方權利、保障非管理方的知情權等是常用救濟方式。
1.實行夫妻分別財產制。夫妻共同財產管理糾紛產生的基礎是夫妻共同財產制,因此,當管理方管理不善、管理不能或濫用管理權,隱匿、轉移或私吞共同財產收益,越權處分共同財產,不履行告知義務,侵犯非管理方知情權,損害非管理方的財產權益或使被管理財產處于危境時,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夫妻協商變更財產所有制形式。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申請由法院宣告,撤銷原以法定或約定設立的共同財產制,改設為分別財產制。③《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四條:“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一方請求分割共同財產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一)一方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等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行為的;(二)一方負有法定扶養(yǎng)義務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醫(yī)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關醫(yī)療費用的?!逼鋵嵸|是在婚姻生活發(fā)生特殊情形時,在不離婚的前提下,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即婚內財產分割,以阻斷管理方侵權行為的物質基礎,保護受害方的財產權益。
2.變更管理模式與內容。管理財產的配偶一方管理不善的,非管理方可請求變更夫妻共同財產管理方式或管理內容,如將他方一方單獨管理變更為由雙方共同管理或變更為己方一方單獨管理,或限制原財產管理方依照約定享有的處分財產的重大行為,重新約定管理方對夫妻共同財產做重要處理決定時,應同非管理方協商,取得一致。未達成一致的,不得處分。管理夫妻共同財產的配偶一方濫用管理權的,非管理方亦可申請取消其管理資格。
3.設定管理人的義務。通過設定管理人義務,強化管理人責任,提升財產管理的透明度,是實現夫妻共同財產保值增值,維護非管理方財產權益的重要手段。管理人義務的核心是注意義務、告知義務、誠實義務。注意義務,是指管理人應以與處理自己的事務相同的注意管理夫妻共同財產。告知義務,是指管理人按照約定如實告知共同財產的運營狀況,以保障非管理方的知情權,平衡夫妻權利義務,防止共同財產流失。誠實義務,主要是指管理人不得為第三人利益減損被管理財產,損害非管理方的財產權益。
4.明確非管理方的撤銷權和損害賠償請求權。第一,非管理方的撤銷權。夫妻共同財產管理人違反約定,未經非管理方同意而擅自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的重大行為,應準用合同的追認條款。非管理方拒絕追認的,享有訴請撤銷該行為的權利,但該撤銷權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二,損害賠償請求權。管理人濫用管理權,或因重大過失造成共同財產損失的,非管理方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夫妻共同財產管理權與夫妻共同財產所有權、夫妻相互財產繼承權一起共同構成配偶財產權的三大核心內容。[9]其源于配偶身份權,本質上是一種身份性權利,隨夫妻合法婚姻關系的確立而設立,隨夫妻關系的解體而消滅。但配偶財產權會對配偶身份權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實質性影響,所生糾紛如不能獲得及時完滿解決,甚至會導致夫妻身份關系的解體。在夫妻平權意識增強、夫妻人身關系弱化、家庭財產和投資渠道不斷豐富、經營與投資風險加劇、夫妻別居增加和婚姻家庭穩(wěn)定性降低的社會背景下[10],加快完善夫妻共同財產管理制度和救濟機制,彌補婚姻倫理與習俗等非法律控制手段在規(guī)范夫妻共同財產管理糾紛中的不足,提升夫妻共同財產管理糾紛調處的效率,不僅有助于維護婚姻家庭穩(wěn)定和增進未成年子女利益,亦有助于實現婚姻利益的最大化,增進社會整體利益。